2017年2月印度街頭見聞
德里街角這個警方的告示,讓我感覺到一片祥和的男性世界里,女性面臨的危險。當然,畢竟還不是普遍事件,我也遇到不少國內女游客,有結伴而來的,也有單獨來的。只要不單獨去偏遠的地方,還是沒有大問題的。實際上在 瓦拉納西 老城區的胡 同里 ,每隔一個小路口,就有兩三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在駐守,給人感覺還是很安全的。 傳統·宗教印度 人的文化傳承和包容性很強,他們實行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民主制度,同時又延續著三千多年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儀式和信仰,對自己古老文化感到驕傲,但也不排斥現代化生活的便利與簡潔,他們包容任何與他們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一直敞開國門接納世界各地來的人,對自己經濟上貧窮落後的祖國依然充滿自豪。
在烏布代爾,莫卧兒王朝的末代國王家族,依然住在王宮裡,國王把左邊半邊王宮捐給了慈善機構,右邊半邊王宮自己家人住著, 左邊開放給游客的半拉王宮,可以看出莫卧兒王朝當年的奢華,這已經是這個王朝最後一個首都,那時候他們所轄地域很有限,可支配的的資源也與強盛時期不可同日而語。這個喜歡遷都喜歡蓋各種奢華建築的王朝,多半是自己做死的。 碩大的人工湖皮丘拉湖中央國王夏天的寢宮,已經改為一個超五星酒店,藍色的湖水中潔白的 大理 石宮殿,風采依舊。
在 烏代布爾 的博物館里,每天晚上都有 印度 的傳統節目表演,不僅為外國人,也深受本國人喜愛。 各種傳統的活動,人們都很投入(我們好多傳統節日好像已經簡化成吃吃吃了) 街邊的牆上,有不知什麼來歷的民族畫,像塗鴉般隨意放在破牆上無人管理,卻也很精緻,他們喜歡自己民族的東西,貌似也沒有什麼目的,就是喜歡。 印度 的家庭關係有點類似我國過去那種傳統的家庭關係,家中長幼男女層次分明,成員間關係親密無間。我在從 北京 到德里的飛機上,鄰座是位在 南京 上大學的印度穆斯林姑娘,一路聊天,說起爸爸媽媽就像個幼兒園孩子對父母的那種感覺,凡事必稱爸爸媽媽如何,她自己很喜歡 中國 ,想留在中國,但因為在 美國 谷歌公司工作的哥哥要她畢業後回家,那就只好回去,我問為什麼不自己做主留在中國昵,她說哥哥要我回去我就要聽哥哥的,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自己的一切都是哥哥安排的。
圖為帶孩子在河邊洗衣服的母親。 著傳統 印度 服飾的老人在認真翻看報紙。 那位500年前戎馬一生又嗜書如命,最終死在圖書館臺階上的莫卧兒皇帝,阿克巴大帝的父親,胡馬雍的陵墓,還保存完好(和國內深藏地下的帝王陵墓不同,他們的陵墓就地上建築?)。 宗教信仰對於 印度 人來說,就如同吃飯穿衣一樣,是生活的必須品,可能比吃飯穿衣更重要的必須品。路邊柵欄會有不知來源的神像,印度人路過也會以手觸額行禮。 印度 人在神廟上是很捨得花錢的,神廟比一般的公共設施會更加宏大精緻。千年前的穆斯林清真寺古特伯高塔依然助力在那裡,濃烈伊斯蘭風格的細節還能讓人感受到往日的輝煌。 圖為德里錫克教神廟 班戈 拉·撒西比錫克教謁師所,每天人來人往十分繁盛。
圖為 烏代布爾 耆那教神廟加各狄許神廟,純 大理 石建造,細節精美。 巴哈伊教主張各教同源世界 大同 ,在德里的神廟形似蓮花,有點 悉尼 歌劇院的味道。 佛教在 印度 幾乎沒有影響力,佛教聖地 鹿野苑 也成公園性質的民眾活動地,零星也有遠處趕來朝聖的佛門子弟。 一位看上去像藏民的老太太在 鹿野苑 朝聖。 當年佛祖首次傳教5大弟子時的菩提樹已經是參天 大樹 。 印度 教神廟到處都是,不論貧窮富有,印度教徒路過都要恭敬行禮,也有專程趕來敬拜的,還有受在門外馬路上長期駐扎的窮人。
恆河 是 印度 教徒的聖河,在恆河邊的 瓦拉納西 聖城,可以感受到印度人對物質世界的漫不經心與對精神世界的純凈追求。
在烏布代爾,莫卧兒王朝的末代國王家族,依然住在王宮裡,國王把左邊半邊王宮捐給了慈善機構,右邊半邊王宮自己家人住著, 左邊開放給游客的半拉王宮,可以看出莫卧兒王朝當年的奢華,這已經是這個王朝最後一個首都,那時候他們所轄地域很有限,可支配的的資源也與強盛時期不可同日而語。這個喜歡遷都喜歡蓋各種奢華建築的王朝,多半是自己做死的。 碩大的人工湖皮丘拉湖中央國王夏天的寢宮,已經改為一個超五星酒店,藍色的湖水中潔白的 大理 石宮殿,風采依舊。
在 烏代布爾 的博物館里,每天晚上都有 印度 的傳統節目表演,不僅為外國人,也深受本國人喜愛。 各種傳統的活動,人們都很投入(我們好多傳統節日好像已經簡化成吃吃吃了) 街邊的牆上,有不知什麼來歷的民族畫,像塗鴉般隨意放在破牆上無人管理,卻也很精緻,他們喜歡自己民族的東西,貌似也沒有什麼目的,就是喜歡。 印度 的家庭關係有點類似我國過去那種傳統的家庭關係,家中長幼男女層次分明,成員間關係親密無間。我在從 北京 到德里的飛機上,鄰座是位在 南京 上大學的印度穆斯林姑娘,一路聊天,說起爸爸媽媽就像個幼兒園孩子對父母的那種感覺,凡事必稱爸爸媽媽如何,她自己很喜歡 中國 ,想留在中國,但因為在 美國 谷歌公司工作的哥哥要她畢業後回家,那就只好回去,我問為什麼不自己做主留在中國昵,她說哥哥要我回去我就要聽哥哥的,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自己的一切都是哥哥安排的。
圖為帶孩子在河邊洗衣服的母親。 著傳統 印度 服飾的老人在認真翻看報紙。 那位500年前戎馬一生又嗜書如命,最終死在圖書館臺階上的莫卧兒皇帝,阿克巴大帝的父親,胡馬雍的陵墓,還保存完好(和國內深藏地下的帝王陵墓不同,他們的陵墓就地上建築?)。 宗教信仰對於 印度 人來說,就如同吃飯穿衣一樣,是生活的必須品,可能比吃飯穿衣更重要的必須品。路邊柵欄會有不知來源的神像,印度人路過也會以手觸額行禮。 印度 人在神廟上是很捨得花錢的,神廟比一般的公共設施會更加宏大精緻。千年前的穆斯林清真寺古特伯高塔依然助力在那裡,濃烈伊斯蘭風格的細節還能讓人感受到往日的輝煌。 圖為德里錫克教神廟 班戈 拉·撒西比錫克教謁師所,每天人來人往十分繁盛。
圖為 烏代布爾 耆那教神廟加各狄許神廟,純 大理 石建造,細節精美。 巴哈伊教主張各教同源世界 大同 ,在德里的神廟形似蓮花,有點 悉尼 歌劇院的味道。 佛教在 印度 幾乎沒有影響力,佛教聖地 鹿野苑 也成公園性質的民眾活動地,零星也有遠處趕來朝聖的佛門子弟。 一位看上去像藏民的老太太在 鹿野苑 朝聖。 當年佛祖首次傳教5大弟子時的菩提樹已經是參天 大樹 。 印度 教神廟到處都是,不論貧窮富有,印度教徒路過都要恭敬行禮,也有專程趕來敬拜的,還有受在門外馬路上長期駐扎的窮人。
恆河 是 印度 教徒的聖河,在恆河邊的 瓦拉納西 聖城,可以感受到印度人對物質世界的漫不經心與對精神世界的純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