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糕之吳哥窟—與石頭對話(吳哥窟,空邦魯漁村,兩萬字,180張美圖,已完結)
白色部分可以切絲,花蕾剝下來就是絲了,就不用切了。這香蕉花本來的味道有點澀,如果在 水裡 汆一下,這苦味會去掉大部分。做法:1\. 將洗乾凈的白色花瓣絲跟花蕾絲放入滾水中煮兩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2\. 撒上鹽,用手稍微搓一下,再用清水洗乾凈,用手捏去水分。3\. 然後就可以使用了,涼拌也好,做泰式炒麵也好,攤餅也好,就跟其他一般的蔬菜一樣的用法。這道菜里除了香蕉花,還放入了洋蔥絲、煮熟的胡蘿蔔絲、雞絲、壓碎的花生跟聖羅勒葉,還加入了高棉特有的一些植物香料調味。最後出來的口感是清爽微甜,非常可口。
主食我們點了一份“高棉魚湯”(khmer fish soup)和“香茅檸檬小炒牛肉”lok lak with beef這道炒牛肉是先用植物油爆鍋,然後加入牛肉絲翻炒,放入蚝油、生抽、魚露,一小段檸檬草繼續翻炒,最後撒上黑胡椒,攪拌一下出鍋。我發現吧,同樣的lok
lak,不同的餐廳燒出來的味道很差很多,有些是黑胡椒炒牛肉的味道,還有些是把牛肉切的一大塊,一大塊的,咬一口下去,裡面還是生的,有點西餐的感覺。後來上網查了一下,
柬埔寨 不同地區的lok lak竟然做法相差甚遠,知道自己沒被人坑的感覺好好呀。
HAVEN餐廳的牛肉絲炒得相當給力,肉有嚼勁,卻不老。我一直很佩服那種不用生粉就能把牛肉炒的很好吃的人。 【玩樂】暹粒的夜市吃完飯後,我們去pub street (酒吧一條街)逛了逛。到處都是賣酒的店鋪,外國人扎堆地坐著,一杯一杯地乾。有家小店專門賣炸蝎子、蛇、各種蟲子。我跟賀先生鼓起了好幾次勇氣說要買一個來試試,結果最終還是放棄了。吃這些,實在太需要魄力了……炸蛇:pub street上有很多賣衣服的小店。當地人都是胡亂要價,一件棉質的T恤,要價7-8美金,最後成交的價格基本都在2-3美金。要知道,砍價真是個體力活….很多姑娘推著一小車在買水果冰沙,都是一美金一杯。有位當地姑娘的水果攤攤位上用中文寫著,她白天去孤兒院教小朋友讀書,晚上過來賣冰沙,希望大家可以支持她的生意。我覺得這樣特別好。或許有人認為做慈善的人就應該低調,我並不贊同,富人可以低調,那是因為他們足以養活自己。可是,窮人若是連麵包都沒得吃,還怎麼可能有能力去做慈善的事。 @旅行第二日今天早上8點左右,閨蜜歡帶著她爸抵達 暹粒 機場,九點在旅館跟我們回合。今天我們決定走 吳哥窟
的大圈。提前在路上找好了一輛突突車,約好今早九點半司機在酒店門口等我們。說實話,我不太相信賣給當地人也是一美金一盤,畢竟一美金對於當地的老百姓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我越發的想念起 泰國 來了,那邊民風純樸,明碼標價,對誰都一樣。 【景點】聖劍寺聖劍寺: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第一個景點是聖劍寺(Preah khan)。寺廟四四方方,有四個 通道 與外面相連,每個入口兩側都是攪動乳海的雕塑。可惜雕塑的頭幾乎都不在了,後人也還沒來得及補上新的。我看見一當地小姑娘,就坐在那雕塑的腳下,望著遠處,若有所思。通往寺廟的路上又看到兩個小可愛玩得正嗨。她們抓起一把泥土,吹了吹,開心的不得了。在 暹粒 ,我見過太多小孩,都是處於赤腳的放養狀態。沒了玩具,大自然就是她們的樂園。這不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了麽? 走過一段黃土路,聖劍寺近在眼前,這入口兩側的雕刻是金翅鳥王—迦樓羅,它是毗濕奴的騎座,通常是半人半鳥的造型。在 印度
教的神話中,它是靠撲食蛇為生的。因為這個原因,這鳥王跟蛇王納迦(naga)是死對頭,因此在 吳哥窟 的牆上常常會看到蛇王跟鳥王打架的畫面。據說,耶跋摩二世曾經給了他的繼承人一把聖劍,寺廟的名字“聖劍寺”便是因此得名而來。這座寺廟是十二世紀的時候,闊耶跋摩七世為供奉自己的父親而建造的。當時的大吳哥城還在修建當中,這兒就成為了國王臨時的住所,同時也是他舉行朝拜和讀書的地方。
聖劍寺的窗戶:禱告者的壁雕:終於看到一個完整的“林伽”雕塑了:那個像男性生殖器官一樣的,便是林伽(LINGA)了。“林伽”在 印度
教里是濕婆的象徵。也就是,見此物如見濕婆的意思。林伽下麵那個正方形的雕塑,長得很像女性的生殖器官,叫做“尤尼”。“林伽”跟“尤尼”在一起的畫面代表著陰陽交合。這讓我想起了“攪動乳海”的典故,善神與惡神各占一邊,世界才獲得了平衡。我感覺在
印度 教的文化里,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對與錯。陰與陽也是這個道理,它倆是互補的關係。 印度
教里的理想狀態,不是誰戰勝了誰,而是在討論好與壞的共存,也就是一種平衡(balance)的狀態。我還蠻喜歡這種理念。 Dvarapala,名叫“守天門”,是 印度
教與佛教中的門神。他的特征是手持金剛杵,多以善神跟惡神為原型。其實要辨別善神跟惡神太簡單了,看他的面相就知道,和藹可親的是善神, 比如
下圖,面目可憎的是惡神。終於拍到一組完整的門神,左邊的是善神,右邊的是惡神。照我說的方法很好辨認,對不對。 【景點】龍蟠水池
下一站是龍蟠水池—neak peanh。檢票處看到有人在賣畫,雖然色彩表達的過於艷麗,但是還是覺得很養眼。柬埔寨 特色的提線木偶:走到龍蟠水池前要穿過一個很大的池塘,池塘里種了好些迷你的荷花。幾乎就是那種你要定眼細看,才能看到荷花花骨朵的那種。估計這size是我們平時見過的荷花的五分之一大。龍蟠水池:智慧的藥浴法 終於走到龍蟠水池了。這座水池建於12世紀,為佛教建築,在當時算是一座療養醫院。水池的中間是一座塔,這塔象徵著須彌山,塔上有兩隻蛇王Naga圍繞著,在塔的四周有四個池子。古時候,池子里種滿了草藥,等雨季一到,雨水會通過下圖的出水口從大水池流入四個小水池,這樣池子里的草藥便泡在了水中,從而讓池水有了藥性,用於藥浴。 【景點】塔遜寺塔遜寺:樹與牆的交匯大圈的第三站是塔遜寺(Ta
Som)。還沒進去,遠遠的就看到四面佛沖我打招呼,也就是大家所稱之為的“高棉的微笑”。這四面佛的雕塑是闍耶跋摩七世時期建築的標誌。 牆壁上看到了另一類不跳舞的仙女,她們叫做“蒂娃妲”(Devatas)。蒂娃妲姿態優雅,笑容可人。而跳舞的那類就是我們熟知的飛天仙女aspara,則是舞姿曼妙動人。塔遜寺的西門被一顆參天的 大樹 環繞,樹的主幹從牆縫中剝開一絲縫隙,然後肆無忌憚地生長開來,最終樹與牆合二為一,無法分開。曾經,梁朝偉跟張曼玉主演的《花樣年華》正是在這裡取過景。看到有人在賣飛天仙女圖,利用凹凸透視原理,仙女躍然紙上,仿佛活了起來。這畫後來我買了一張回去,不帶畫框的,大約四美金。我直接將它捲成一個捲,很方便的帶回了
新加坡 。雙手合十,祈禱的雕像。
主食我們點了一份“高棉魚湯”(khmer fish soup)和“香茅檸檬小炒牛肉”lok lak with beef這道炒牛肉是先用植物油爆鍋,然後加入牛肉絲翻炒,放入蚝油、生抽、魚露,一小段檸檬草繼續翻炒,最後撒上黑胡椒,攪拌一下出鍋。我發現吧,同樣的lok
lak,不同的餐廳燒出來的味道很差很多,有些是黑胡椒炒牛肉的味道,還有些是把牛肉切的一大塊,一大塊的,咬一口下去,裡面還是生的,有點西餐的感覺。後來上網查了一下,
柬埔寨 不同地區的lok lak竟然做法相差甚遠,知道自己沒被人坑的感覺好好呀。
HAVEN餐廳的牛肉絲炒得相當給力,肉有嚼勁,卻不老。我一直很佩服那種不用生粉就能把牛肉炒的很好吃的人。 【玩樂】暹粒的夜市吃完飯後,我們去pub street (酒吧一條街)逛了逛。到處都是賣酒的店鋪,外國人扎堆地坐著,一杯一杯地乾。有家小店專門賣炸蝎子、蛇、各種蟲子。我跟賀先生鼓起了好幾次勇氣說要買一個來試試,結果最終還是放棄了。吃這些,實在太需要魄力了……炸蛇:pub street上有很多賣衣服的小店。當地人都是胡亂要價,一件棉質的T恤,要價7-8美金,最後成交的價格基本都在2-3美金。要知道,砍價真是個體力活….很多姑娘推著一小車在買水果冰沙,都是一美金一杯。有位當地姑娘的水果攤攤位上用中文寫著,她白天去孤兒院教小朋友讀書,晚上過來賣冰沙,希望大家可以支持她的生意。我覺得這樣特別好。或許有人認為做慈善的人就應該低調,我並不贊同,富人可以低調,那是因為他們足以養活自己。可是,窮人若是連麵包都沒得吃,還怎麼可能有能力去做慈善的事。 @旅行第二日今天早上8點左右,閨蜜歡帶著她爸抵達 暹粒 機場,九點在旅館跟我們回合。今天我們決定走 吳哥窟
的大圈。提前在路上找好了一輛突突車,約好今早九點半司機在酒店門口等我們。說實話,我不太相信賣給當地人也是一美金一盤,畢竟一美金對於當地的老百姓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我越發的想念起 泰國 來了,那邊民風純樸,明碼標價,對誰都一樣。 【景點】聖劍寺聖劍寺: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第一個景點是聖劍寺(Preah khan)。寺廟四四方方,有四個 通道 與外面相連,每個入口兩側都是攪動乳海的雕塑。可惜雕塑的頭幾乎都不在了,後人也還沒來得及補上新的。我看見一當地小姑娘,就坐在那雕塑的腳下,望著遠處,若有所思。通往寺廟的路上又看到兩個小可愛玩得正嗨。她們抓起一把泥土,吹了吹,開心的不得了。在 暹粒 ,我見過太多小孩,都是處於赤腳的放養狀態。沒了玩具,大自然就是她們的樂園。這不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了麽? 走過一段黃土路,聖劍寺近在眼前,這入口兩側的雕刻是金翅鳥王—迦樓羅,它是毗濕奴的騎座,通常是半人半鳥的造型。在 印度
教的神話中,它是靠撲食蛇為生的。因為這個原因,這鳥王跟蛇王納迦(naga)是死對頭,因此在 吳哥窟 的牆上常常會看到蛇王跟鳥王打架的畫面。據說,耶跋摩二世曾經給了他的繼承人一把聖劍,寺廟的名字“聖劍寺”便是因此得名而來。這座寺廟是十二世紀的時候,闊耶跋摩七世為供奉自己的父親而建造的。當時的大吳哥城還在修建當中,這兒就成為了國王臨時的住所,同時也是他舉行朝拜和讀書的地方。
聖劍寺的窗戶:禱告者的壁雕:終於看到一個完整的“林伽”雕塑了:那個像男性生殖器官一樣的,便是林伽(LINGA)了。“林伽”在 印度
教里是濕婆的象徵。也就是,見此物如見濕婆的意思。林伽下麵那個正方形的雕塑,長得很像女性的生殖器官,叫做“尤尼”。“林伽”跟“尤尼”在一起的畫面代表著陰陽交合。這讓我想起了“攪動乳海”的典故,善神與惡神各占一邊,世界才獲得了平衡。我感覺在
印度 教的文化里,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對與錯。陰與陽也是這個道理,它倆是互補的關係。 印度
教里的理想狀態,不是誰戰勝了誰,而是在討論好與壞的共存,也就是一種平衡(balance)的狀態。我還蠻喜歡這種理念。 Dvarapala,名叫“守天門”,是 印度
教與佛教中的門神。他的特征是手持金剛杵,多以善神跟惡神為原型。其實要辨別善神跟惡神太簡單了,看他的面相就知道,和藹可親的是善神, 比如
下圖,面目可憎的是惡神。終於拍到一組完整的門神,左邊的是善神,右邊的是惡神。照我說的方法很好辨認,對不對。 【景點】龍蟠水池
下一站是龍蟠水池—neak peanh。檢票處看到有人在賣畫,雖然色彩表達的過於艷麗,但是還是覺得很養眼。柬埔寨 特色的提線木偶:走到龍蟠水池前要穿過一個很大的池塘,池塘里種了好些迷你的荷花。幾乎就是那種你要定眼細看,才能看到荷花花骨朵的那種。估計這size是我們平時見過的荷花的五分之一大。龍蟠水池:智慧的藥浴法 終於走到龍蟠水池了。這座水池建於12世紀,為佛教建築,在當時算是一座療養醫院。水池的中間是一座塔,這塔象徵著須彌山,塔上有兩隻蛇王Naga圍繞著,在塔的四周有四個池子。古時候,池子里種滿了草藥,等雨季一到,雨水會通過下圖的出水口從大水池流入四個小水池,這樣池子里的草藥便泡在了水中,從而讓池水有了藥性,用於藥浴。 【景點】塔遜寺塔遜寺:樹與牆的交匯大圈的第三站是塔遜寺(Ta
Som)。還沒進去,遠遠的就看到四面佛沖我打招呼,也就是大家所稱之為的“高棉的微笑”。這四面佛的雕塑是闍耶跋摩七世時期建築的標誌。 牆壁上看到了另一類不跳舞的仙女,她們叫做“蒂娃妲”(Devatas)。蒂娃妲姿態優雅,笑容可人。而跳舞的那類就是我們熟知的飛天仙女aspara,則是舞姿曼妙動人。塔遜寺的西門被一顆參天的 大樹 環繞,樹的主幹從牆縫中剝開一絲縫隙,然後肆無忌憚地生長開來,最終樹與牆合二為一,無法分開。曾經,梁朝偉跟張曼玉主演的《花樣年華》正是在這裡取過景。看到有人在賣飛天仙女圖,利用凹凸透視原理,仙女躍然紙上,仿佛活了起來。這畫後來我買了一張回去,不帶畫框的,大約四美金。我直接將它捲成一個捲,很方便的帶回了
新加坡 。雙手合十,祈禱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