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 | 冬日的北歐,飛翔的丹麥人


冬季的 哥本哈根 雨水較多,在市中心的漫步倒也充滿愜意。 哥本哈根 以及這裡代表的文化都是小巧的,從來不以自我和龐大為主題,就像這裡藏於視線的咖啡館。 丹麥 毫無疑問是咖啡的消費大國,Hygge一詞的最早流行就是指 丹麥 人在咖啡館的閑適狀態。相比 歐洲 其他地區, 哥本哈根 的咖啡館很多都不直接設立在街頭,他們很多都處於半地下室的位置,一是更低廉的房租,二是可以更好地營造一種雨天尋得溫暖的舒適感。坐在半窗的位置,視線就幾乎可以和街道的地面持平,可以清楚地看見雨水滴落地面匯聚成流,可以看見一雙雙不同的鞋子在寒冷的白日以怎樣的節奏奔走於城市,而你只需靠好椅背,聽著店里略帶憂郁低沉的音樂,和周圍輕柔的談話聲。外界的寒冷更容易增添自身的舒適。









作為長久以來 丹麥 文化的核心,Hygge從一個模糊的狀態變成語言到身體的行為動力, 丹麥 人從小就瞭解它的文化內涵,並且身體力行之。在社交、商業和文化中,似乎人們都在有意地在營造出Hygge的氛圍,無論是否有必要,無論它是否在無意間隔離了 丹麥 人和其他社群的關係。作為一個全世界福利最健全,最快樂的小國, 丹麥 人對自己的福利體制和快樂舒適的生活狀態有著嚴苛的保護心理。對來訪者而言,我很感謝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一種健全和安全的生活狀態會是如何,這會給其他社會和體制帶來眾多優益的價值參考。但是在自成一格的Hygge文化氛圍里,或許必要的社交鬆動,才能實現更好的社會循環。
小雨綿綿,從地下到地面,走出咖啡館迎面飄來一陣微風,打了個寒顫,低頭看了看剛纔坐過的位置,一閃橘紅色的燈光透過冒著霧氣的玻璃窗,像極了我們心目中深夜歸家時的憧憬。
在冬季的 北海 ,我從未如此溫暖。
一條黑色的運河冬日的早晨並無太多亮光, 哥本哈根 城內的運河泛著黑色的光芒,像是灌滿石油的隧道。作為商人的城市, 哥本哈根 最早的貨物就需要從這條人工運河流轉於大海和內陸,如今商船不在, 丹麥 也不是海上的霸主,運河靜靜流淌。相比 阿姆斯特丹 密密麻麻如蛛網般細柔的運河系統, 哥本哈根 的運河顯得大氣粗獷,在彰顯著曾經維京海派的作風。
從新港到城堡島,運河所流經的區域保留了 哥本哈根 眾多的歷史建築, 丹麥 的古建和絕大多數的 北歐 歷史遺跡一樣,不能稱得上氣派,在民族實用性的理念中,即使是王宮也僅僅是座三層的樓房, 丹麥 人更關心房子的材料與功能性。








哥本哈根 和水的關係,似乎決定了今日 哥本哈根 的生活方式,看似隨意的 丹麥 生活,就如流動的運河一般有著精確的計劃。從商船到游艇,運河上停留的船隻在發生著改變, 哥本哈根 也從工業城市向生態意識城市在轉變,一條運河在城市的角色,便是城市本身自己角色的定位。
穿著風衣的終年男子騎車飛快地經過運河,我手中的傘也被風吹成了像是用來接雨的盆,黑色的水面上,一隻白色的天鵝靜止不動,像是鑲嵌在一條黑色項鏈上的鑽石。

建築是 丹麥 的國家符號。在近幾十年中, 哥本哈根 人辛勤工作,為居民的日常生活在不斷地優化著城市,時隔幾年再次踏訪此地,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 丹麥 人在生活中持續的改善軌跡。可持續發展、公共空間的優化、餐飲的創新等, 丹麥 都走在了世界的前端,無論是私人住宅還是公共建築, 丹麥 人所傾註的人文關懷和對傳統現代的平衡都能令人驚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近日也把 哥本哈根 評選為2023年的世界建築之都。
和 北歐 的高冷拘謹印象不同, 哥本哈根 的建築是開朗的,這或許也源自於 丹麥 人在骨子中對於Hygge的追求。尤其是在冬季,稀缺的陽光會激發人們對色彩更強烈的欲望,室內柔和溫暖的燈火會反映在建築的構造和色彩上。由於歷史上眾多的火災和爆炸事故,目前在 哥本哈根 城內所能見到的建築大部分來自於17世紀之後,這倒也給建築的新舊帶來了極佳的審美體驗,它們沒有長久歷史帶來的負重感,也沒有 新建 築的輕浮。在靠近克裡斯 蒂安 港的運河兩岸,留有眾多的歷史建築,低飽和度的外牆色彩帶來極為舒適的舒緩。這些老建築都有自己的庭院,庭院入口敞向街道,可以隨意走入。庭院中保留著自行車架,褪色的老傢具,生於牆面的玫瑰叢…在 哥本哈根 大興 當代建築的時候,這些遺留的庭院就像 哥本哈根 的一本老相冊,也像在飄著小雨冬日,穿著紅色夾克騎行在石子路的郵差給大家送來的一本老畫冊。






陰郁的天氣會阻隔人的社交伸展度, 丹麥 人把目光投向了城市的公共空間。 哥本哈根 的城市顯得鬆散寬闊,有著大片的空間可以作為集體活動的場所。街道、公園、廣場、港口,都隨著新潮的設計而充滿了生命和活力,這是一個城市的集體精神,從內到外的社交, 丹麥 人在與氣候相抗衡。廣場可以變成農貿市集,港口可以變成泳池,建築成為音樂會、電影節活動的推動者,我們總可以在一個天氣良好的午後,看見全城的 哥本哈根 人聚集在公共空間,整個城市被融合成一個巨大的社區,日常的生活便會被無限放大,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群體也能更好的產生融合。我們常說一座城市的性格來自於居民的活動,極具人文關懷和社交屬性的城市建築鼓勵著 哥本哈根 人走出家門參與社交,城市的性格變得更加有趣、健康和活躍。
缺少高樓的 哥本哈根 ,步行在整齊低矮的聯排房屋之間,總會覺得自己像是樂高里的小人,冰冷的建築能被人安排得如此可愛,這般簡潔。 威尼斯 雙年展曾經有過“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的主題,我想 哥本哈根 給了全世界一個不錯的答案,重新煥發活力的老建築,設計精美的住房綜合體,這種趨勢目前在全球範圍內變得越來越流行。 哥本哈根 住房是傳統的周邊街區形式,一個街區圍繞著一個共享的綠色空間,在這個空間內收納著居民日常和社區的各種功能,把城市空間重新歸讓給居民,這也是城市能吸引和保留年輕家庭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