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英格蘭之夏(4):披頭士的故鄉——利物浦
時間:8月15日 地點: 利物浦 出行方式:自駕
8月15日上午我們離開Cheltenham,告別了最美 英格蘭 鄉村 科茨沃爾德 。我們原計劃是直接北上去湖區,但一看地圖, 利物浦 在 科茨沃爾德 和湖區之間,臨時起意去 利物浦 。
既然是披頭士的故鄉,當然要配上披頭士的音樂了,所以本文采用膾炙人口的Hey Jude作為配樂。 1\. 利物浦的興衰起伏提起 利物浦 ,我的第一反應是三個關鍵詞:工業革命、披頭士和足球。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先入為主地認為 利物浦 是個有很多足球流氓的破敗工業城市。但是親臨其境才知道我的想法是多麼荒謬,這是一座非常輝煌壯麗、極富藝術氣息的大都市。其實我的先入為主也不是毫無根據,這座城市從工業革命以來經歷了興衰起伏。
工業革命塑造了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因為發達的港口和製造業,19世紀 利物浦 的財富超過了 倫敦 。1830年世界上第一條城際鐵路就是在 利物浦 和 曼徹斯特 之間。 利物浦 是歷史上黑奴貿易的重要港口。 利物浦 和 愛爾蘭 隔海相望,1840年代 愛爾蘭 大饑荒時大量災民從 愛爾蘭 涌入 利物浦 ,拐賣人口也特別多。我曾經看過一篇關於《呼嘯山莊》的文章,說男主角——身世不明的棄兒希刺克厲夫是從 利物浦 撿來的,這暗示他可能是從 愛爾蘭 拐賣過來的。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運輸集裝箱化而傳統碼頭工人大量失業以及製造業的轉移, 利物浦 衰落了,失業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982年甚至高達17%。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它才開始逐漸轉型而恢復生機。在 英國 行走,會有很多機會看到事物(國家、城市、行業等等)興衰起伏的全過程,這使人真切地理解“陽光之下沒有新鮮事”,從而少了許多浮躁,對歷史和客觀規律多了敬畏之心。這是我喜歡 英國 的原因之一。雖然 中國 是文明古國,但由於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當下我們感受到的其實只是一個歷史的片段,卻有很多人誤以為這個片段就是全部,從而容易自滿、浮躁、大驚小怪。
披頭士(Beatles)是這個城市的名片,但披頭士風靡世界的20世紀60、70年代正是 中國 閉關鎖的荒唐年代,我們這一代人是改革開放以後、披頭士已走入歷史了才知道它的。所以總歸是隔了一層:欣賞,卻無“我為卿狂”的熱情。
我不是球迷,我也沒看到任何證據證明 利物浦 的足球流氓比別處多 由於停留時間短,著名的安 菲爾德 球場(Anfield)就沒去。
下圖是 利物浦 在 英國 的地理位置。 利物浦 守著默西河(River Mersey)的入 海口 。見下圖。我覺得 利物浦 碼頭景色很像 上海 外灘,因為這兩者都守著一條大河的入 海口 。 2\. 碼頭我們直奔 利物浦 市中心一個離碼頭近的停車場,放下車就步行去著名的 利物浦 艾爾 伯特碼頭(Albert Dock)。順便說一說我們此行的停車。這裡的停車場都有自動繳費機,投幣(硬幣得留著,很有用!)或者用手機APP交費。多數是先繳費,也有停完車後收費的,交完費機器會打出一張小紙片收據,要放在車上明顯位置備查。違者最高罰款70鎊。地上劃的殘疾人專用停車位千萬別占,每個停車場都明明白白寫著占用殘疾人專用停車位罰款70鎊沒商量。我記得這個停車場是70便士一小時。
下圖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個碼頭,King's Dock。 下圖就是 艾爾 伯特碼頭(Albert Dock)。 水上充氣城堡。天氣很冷,我們穿衝鋒衣都不覺得熱,這些小朋友們光著腳丫在冰冷的 水裡 游泳玩耍。身體素質要從娃娃抓起 現在 利物浦 仍然是重要的港口,但是昔日的碼頭區已經華麗變身為市中心繁華的公共空間。商店、餐廳、酒吧、博物館等等商業文化設施鱗次櫛比。碼頭裡停泊的不是貨船而是游艇。 這家糖果店用一粒粒各種顏色的糖拼成披頭士肖像,多像拜占庭的 馬賽 克作品 這就是著名的披頭士博物館(The Beatles Story)。我們沒進去。 足球從娃娃抓起,足球從水上抓起。 古典與現代和諧共存。 利物浦 的河邊像 上海 外灘。但默西河比黃 浦江 的氣勢可大多了。河面非常寬,風高浪急。 掛同心鎖這種習俗超越文化超越地域 碼頭今日充滿藝術氣息。有數不清的雕塑、紀念物。這是一隻大貓的塑像。 還有三隻大老鼠,大貓伺機捉老鼠。我猜貨船、倉庫都是少不了鼠害的地方,這個雕塑是表現滅鼠傳統嗎? 這個雕塑叫On the Road(在路上),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從 利物浦 出發移民北美的人們。據估計歷史上曾有900萬人從 利物浦 港出發移民北美。塑像是一家三口,帶著簡單的行李,他們的表情是humble的。他們是湮沒在歷史長河裡的無聲的小人物,移民北美不過是討個平凡的生活。這些輕若塵埃的人匯成了偉大的歷史洪流。 這匹馬的雕塑叫Waiting(“等待”)。這個雕塑是紀念250年來 利物浦 的工作馬匹。 塑像前面的說明裡講 利物浦 的碼頭靠馬拉的大車運貨,風雨無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利物浦 的馬和大車保證了運往 英國 各地的食品和燃料供應。 利物浦 的大車以高超的趕車技術和載重量而聞名, 利物浦 的馬被認為是 英國 最好的馬,對這座城市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一句話讓我很感動:“ 利物浦 退休馬車協會花了12年時間籌款,為 利物浦 的工作馬匹立起了這座塑像。”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花了200年時間從赤裸裸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走到了尊重人、尊重生命的現代文明社會。 下圖是歷史上著名的盧西塔尼亞號客輪(Lusitania)的螺旋槳。盧西塔尼亞號是 英國 卡納德郵輪公司(Cunard Line)在 利物浦 和 紐約 之間定期航行的豪華客輪,1915年5月7日被 德國 U-20潛艇發射魚雷擊沉,死亡1,201人,死者主要是 美國 人。但是 美國 並沒有立即對德宣戰,而是在1917年4月才宣戰。不過盧西塔尼亞號事件使 德國 的野蠻形象在 美國 深入人心。 3\. 輝煌壯麗的大城市利物浦 被譽為最美麗的 維多利亞 時期城市,它的多座建築作為“Liverpool Maritime Mercantile City”的組成部分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包括上文的 艾爾 伯特碼頭。緊鄰碼頭的河邊(The Pier Head)地區有三座著名的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號稱Three Graces(建築三傑)。
第一座是Royal Liver Building,最宏偉的一座,以頂上立著的兩隻貌似鵜鶘的鳥( 利物浦 的象徵)雕塑為特征。
見下圖: 第二個是Port of Liverpool Building。見下兩圖圓頂建築。 第三個是Cunard Building。坐落於前兩座建築之間。就是下圖中間靠左,掛著兩面聖喬治旗、一面 英國 國旗的、比較矮的方樓。
Three Graces 前立著英王愛德華七世(1901-1910在位)的塑像。 下圖是披頭士的塑像,真人大小。 岸邊有數不清的紀念碑。
下圖是紀念為了自由的事業而在海上犧牲的人。“Dedicated to the men and women who gave their lives willingly for the freedom of the others, and have no grave but the sea. They shall grow not old, as we that are left grow old. Age shall not weary them, nor the years condemn. At the going down of the sun, and in the morning, we will remember them.” 後半部是Laurence Binyon 的詩 For the Fallen, 1914年發表。在英語國家的陣亡將士紀念儀式上經常被朗誦。 下麵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商船紀念碑。
8月15日上午我們離開Cheltenham,告別了最美 英格蘭 鄉村 科茨沃爾德 。我們原計劃是直接北上去湖區,但一看地圖, 利物浦 在 科茨沃爾德 和湖區之間,臨時起意去 利物浦 。
既然是披頭士的故鄉,當然要配上披頭士的音樂了,所以本文采用膾炙人口的Hey Jude作為配樂。 1\. 利物浦的興衰起伏提起 利物浦 ,我的第一反應是三個關鍵詞:工業革命、披頭士和足球。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先入為主地認為 利物浦 是個有很多足球流氓的破敗工業城市。但是親臨其境才知道我的想法是多麼荒謬,這是一座非常輝煌壯麗、極富藝術氣息的大都市。其實我的先入為主也不是毫無根據,這座城市從工業革命以來經歷了興衰起伏。
工業革命塑造了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因為發達的港口和製造業,19世紀 利物浦 的財富超過了 倫敦 。1830年世界上第一條城際鐵路就是在 利物浦 和 曼徹斯特 之間。 利物浦 是歷史上黑奴貿易的重要港口。 利物浦 和 愛爾蘭 隔海相望,1840年代 愛爾蘭 大饑荒時大量災民從 愛爾蘭 涌入 利物浦 ,拐賣人口也特別多。我曾經看過一篇關於《呼嘯山莊》的文章,說男主角——身世不明的棄兒希刺克厲夫是從 利物浦 撿來的,這暗示他可能是從 愛爾蘭 拐賣過來的。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運輸集裝箱化而傳統碼頭工人大量失業以及製造業的轉移, 利物浦 衰落了,失業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982年甚至高達17%。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它才開始逐漸轉型而恢復生機。在 英國 行走,會有很多機會看到事物(國家、城市、行業等等)興衰起伏的全過程,這使人真切地理解“陽光之下沒有新鮮事”,從而少了許多浮躁,對歷史和客觀規律多了敬畏之心。這是我喜歡 英國 的原因之一。雖然 中國 是文明古國,但由於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當下我們感受到的其實只是一個歷史的片段,卻有很多人誤以為這個片段就是全部,從而容易自滿、浮躁、大驚小怪。
披頭士(Beatles)是這個城市的名片,但披頭士風靡世界的20世紀60、70年代正是 中國 閉關鎖的荒唐年代,我們這一代人是改革開放以後、披頭士已走入歷史了才知道它的。所以總歸是隔了一層:欣賞,卻無“我為卿狂”的熱情。
我不是球迷,我也沒看到任何證據證明 利物浦 的足球流氓比別處多 由於停留時間短,著名的安 菲爾德 球場(Anfield)就沒去。
下圖是 利物浦 在 英國 的地理位置。 利物浦 守著默西河(River Mersey)的入 海口 。見下圖。我覺得 利物浦 碼頭景色很像 上海 外灘,因為這兩者都守著一條大河的入 海口 。 2\. 碼頭我們直奔 利物浦 市中心一個離碼頭近的停車場,放下車就步行去著名的 利物浦 艾爾 伯特碼頭(Albert Dock)。順便說一說我們此行的停車。這裡的停車場都有自動繳費機,投幣(硬幣得留著,很有用!)或者用手機APP交費。多數是先繳費,也有停完車後收費的,交完費機器會打出一張小紙片收據,要放在車上明顯位置備查。違者最高罰款70鎊。地上劃的殘疾人專用停車位千萬別占,每個停車場都明明白白寫著占用殘疾人專用停車位罰款70鎊沒商量。我記得這個停車場是70便士一小時。
下圖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個碼頭,King's Dock。 下圖就是 艾爾 伯特碼頭(Albert Dock)。 水上充氣城堡。天氣很冷,我們穿衝鋒衣都不覺得熱,這些小朋友們光著腳丫在冰冷的 水裡 游泳玩耍。身體素質要從娃娃抓起 現在 利物浦 仍然是重要的港口,但是昔日的碼頭區已經華麗變身為市中心繁華的公共空間。商店、餐廳、酒吧、博物館等等商業文化設施鱗次櫛比。碼頭裡停泊的不是貨船而是游艇。 這家糖果店用一粒粒各種顏色的糖拼成披頭士肖像,多像拜占庭的 馬賽 克作品 這就是著名的披頭士博物館(The Beatles Story)。我們沒進去。 足球從娃娃抓起,足球從水上抓起。 古典與現代和諧共存。 利物浦 的河邊像 上海 外灘。但默西河比黃 浦江 的氣勢可大多了。河面非常寬,風高浪急。 掛同心鎖這種習俗超越文化超越地域 碼頭今日充滿藝術氣息。有數不清的雕塑、紀念物。這是一隻大貓的塑像。 還有三隻大老鼠,大貓伺機捉老鼠。我猜貨船、倉庫都是少不了鼠害的地方,這個雕塑是表現滅鼠傳統嗎? 這個雕塑叫On the Road(在路上),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從 利物浦 出發移民北美的人們。據估計歷史上曾有900萬人從 利物浦 港出發移民北美。塑像是一家三口,帶著簡單的行李,他們的表情是humble的。他們是湮沒在歷史長河裡的無聲的小人物,移民北美不過是討個平凡的生活。這些輕若塵埃的人匯成了偉大的歷史洪流。 這匹馬的雕塑叫Waiting(“等待”)。這個雕塑是紀念250年來 利物浦 的工作馬匹。 塑像前面的說明裡講 利物浦 的碼頭靠馬拉的大車運貨,風雨無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利物浦 的馬和大車保證了運往 英國 各地的食品和燃料供應。 利物浦 的大車以高超的趕車技術和載重量而聞名, 利物浦 的馬被認為是 英國 最好的馬,對這座城市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一句話讓我很感動:“ 利物浦 退休馬車協會花了12年時間籌款,為 利物浦 的工作馬匹立起了這座塑像。”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花了200年時間從赤裸裸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走到了尊重人、尊重生命的現代文明社會。 下圖是歷史上著名的盧西塔尼亞號客輪(Lusitania)的螺旋槳。盧西塔尼亞號是 英國 卡納德郵輪公司(Cunard Line)在 利物浦 和 紐約 之間定期航行的豪華客輪,1915年5月7日被 德國 U-20潛艇發射魚雷擊沉,死亡1,201人,死者主要是 美國 人。但是 美國 並沒有立即對德宣戰,而是在1917年4月才宣戰。不過盧西塔尼亞號事件使 德國 的野蠻形象在 美國 深入人心。 3\. 輝煌壯麗的大城市利物浦 被譽為最美麗的 維多利亞 時期城市,它的多座建築作為“Liverpool Maritime Mercantile City”的組成部分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包括上文的 艾爾 伯特碼頭。緊鄰碼頭的河邊(The Pier Head)地區有三座著名的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號稱Three Graces(建築三傑)。
第一座是Royal Liver Building,最宏偉的一座,以頂上立著的兩隻貌似鵜鶘的鳥( 利物浦 的象徵)雕塑為特征。
見下圖: 第二個是Port of Liverpool Building。見下兩圖圓頂建築。 第三個是Cunard Building。坐落於前兩座建築之間。就是下圖中間靠左,掛著兩面聖喬治旗、一面 英國 國旗的、比較矮的方樓。
Three Graces 前立著英王愛德華七世(1901-1910在位)的塑像。 下圖是披頭士的塑像,真人大小。 岸邊有數不清的紀念碑。
下圖是紀念為了自由的事業而在海上犧牲的人。“Dedicated to the men and women who gave their lives willingly for the freedom of the others, and have no grave but the sea. They shall grow not old, as we that are left grow old. Age shall not weary them, nor the years condemn. At the going down of the sun, and in the morning, we will remember them.” 後半部是Laurence Binyon 的詩 For the Fallen, 1914年發表。在英語國家的陣亡將士紀念儀式上經常被朗誦。 下麵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商船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