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







從公園出來,在馬路對面坐車回到早上出發的Boon Lay MRT station,在下車地點轉乘179路,目的地南洋理工大學。NTU占地面積挺大的,下圖的巴士站號碼中,從27281到27261中間所包含的站,都位於NTU裡面。學校並沒有明顯的圍牆,車子從外面駛進去時候只看見路邊立著一塊校牌。我在“School of CEE”站落車,打算朝聖一下。 此時正值聖誕假期,教學樓裡人也是稀稀落落的,所以完全不怕擔心自己的游客本質暴露而被投來異樣的眼光,我就開始放心大膽的在樓道里閑逛。主樓叫Acadamic Complex North Spine,在主樓上有四個像手臂延伸出來的稱為N1,N2,N3,N4的附屬樓,每個附屬樓還有Section A, B,C三個分區,複雜的命名有點讓人抓狂,而且各個樓相互連通,有時候不小心就串門到別的學系了。
隨後我又沿著校園小路漫步。雖然已是中午的烈日當頭,但學校里綠樹成蔭,道路兩側高大的雨樹為我們遮擋猛烈的陽光,校園覆蓋著大面積青翠欲滴,精心修剪的草坪,讓這所學校顯得愈發生機盎然。




City Hall 周圍零散分佈著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Art Museum, Peranakan Museum, Philatelic Museum四個博物館。考慮到時間並不充裕(要趕著去另一個旅店check in),就先挑了個小巧精緻又夠特別的集郵博物館。
需要購票,印象中8SG。展館里陳列的包羅 萬象 的郵品,向我們訴說著 新加坡 的歷史,文化,經濟,科技,民生等方方面面的故事和成就。建國初期國家陷入房屋短缺問題的困境,第一條地下鐵路開通背後政府面臨的爭議和抉擇,這些心酸,棘手,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承載在一張小小的郵票上。正因如此,我們仿佛能窺見 新加坡 從一個起初只有150居民的落後漁村,依靠著祖祖輩輩不斷的奮鬥打拼,一步步發展成享譽世界國際都市的發展史。
出口有賣明信片和郵票的,也有代寄服務。這裡的明信片比Chinatown路邊攤位的要精緻不少,但圖案以黑白的歷史老照片居多, 看著不太有美感,所以挑剔的我兩手空空離開了。

下了車,發現四周幾乎都是民居,少了鬧市區的車水馬龍,這裡多了幾分自在安靜。酒店在巷子深處,拖著箱子步行了15分鐘才到,一路上路過了fair price 超市,小販中心,也有很多小食肆,是當地居民吃飯的地方。飢腸轆轆一整天沒有好好吃過飯的我一放下行李就出來覓食了。我選擇了一家中餐館,要了一份雞飯配上蔬菜,大約5SG,再一次覺得這裡物價親民過HK 。 因為對食物沒有執念的我,在旅行中一直抱著“走到哪吃到哪“”一種隨意態度,被我媽說就是“做事沒有目的性”,這樣的慘痛後果就是,已經第三天,我卻一直無緣招牌菜 海南 雞飯和肉骨茶。。。
加東不通地鐵,但進出市區很方便,附近有33路巴士可以到Bugis Street。然後便一路走到Clarke Quay(克拉碼頭), Chinatown 當做打卡賞夜消食。克拉碼頭算是 新加坡 的不夜城,沿著 新加坡 河兩岸,酒吧,商場,餐廳鱗次櫛比,霓虹閃爍。太喧囂的環境好像並不適合我,所以並沒有在此做過多的停留。順便提一下,松發肉骨茶一家分店就在碼頭附近。
再向前走就到了 中國 城,時間比較晚,很多小攤都陸續收檔了。隨意逛了逛就坐車回去休息了。



清晨的加東,寧靜卻不失活力。街道一如既往的乾凈,兩側繽紛艷麗的雙層騎樓有些許的異域風情。再走遠點,就到了 東海 岸的一個組屋社區,樓的外牆裝有鐵質的傾斜晾衣桿。坡國地少人多,因此大部分政府組屋是不帶陽臺的,隨風飄揚的“彩旗”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呀。



這裡展示了 新加坡 的城市發展歷程,從土地利用,住屋,環境保護,交通運輸等各方面都有詳盡的說明。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內容是關於 新加坡 的國防用地:20% of Singapore's land is used for military training. This is uncommon for a city but necessary for a nation。之前從沒想到過 新加坡 會和“military training”這個詞有任何關聯,作為游客,我只是把關註點放在它的高效便捷,現代繁榮,乾凈整潔上。而忽略它作為一個國家所承擔著更沉重艱巨的任務。
新加坡 的國土面積小過 香港 ,土地資源問題一直十分棘手。但建國初期政府高瞻遠矚的規劃,很好的揚長避短,不僅滿足了當代社會多方面的需求,同時也為後代預留了足夠的發展空間,讓社區更宜居,讓生活更便捷,讓城市更智慧。
另外,讓人嘆為觀止的城市模型(Central Area Model)不得不提,市區的每棟建築物都按比例微縮於此,大到標誌性的摩天樓,小至一棵樹一輛車都製作得十分精緻逼真。



新客(移民)從 福建 , 廣東 經歷一個月的航行抵達這裡,初來乍到的陌生,新奇,恐懼各種情感交雜,但迫於生計,他們別無選擇,因此牛車水成為華人最早的聚居地。當看到一段描寫新客客死他鄉,生命如此一文不值的段落時,眼裡就熱淚盈眶了 。想不到 新加坡 華人的光鮮亮麗,原來背後卻隱藏著這麼沉重和不為人知的歲月。此處引用展覽中一段話:“牛車水的每棟樓,每條街,每條小巷,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牛車 水上 一代人的記憶和故事為我們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觀,儘管物轉星移,牛車水的文化基因是永恆不變的。”
歷史,不能被忘記。



下一站,土生華人博物館,也是步行即可達到。此時已是中午,穿過CBD區,路上反而鮮有車輛駛過,也沒有神色匆匆的辦公室精英。其說這裡是最繁忙的中央商務區,倒不如說像隱於鬧市的社區公園。
先科普一下到底啥是土生華人(peranakan),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外來華人男子(有錢商人)和當地女子(馬來人)的後代。後代中的男性稱為Baba (峇峇),女性稱為Nonya(娘惹)。展館對峇峇娘惹社群的文化和歷史給出了較全面的介紹,包括飲食,婚嫁,喪葬,宗教信仰等等。同時也陳列了他們生活起居所用的物品,都是十分之分珠光寶氣。好吧,我承認這些太過奢華的展覽興趣不大,只是隨意走馬觀花一圈就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