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日不落帝國的七城回憶之旅(上)——乾貨自由行游倫敦、溫莎、牛津、劍橋、愛丁堡、約克、MK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偶遇一場業餘足球賽~~~因為行程的關係,沒有去上 曼徹斯特 看一場英超是我老公此行的遺憾啦,下次再約 英國 ,一定要補上!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圖中的就是Albert Memorial(阿爾伯特紀念碑),一張遠景,一張近景。它是 維多利亞 女王為了紀念心愛的丈夫而下令修建的,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哥特式建築。阿爾伯特紀念碑的四周,雕刻了“真人尺寸”的169個著名的藝術家,有音樂家、詩人、畫家、建築師 、雕塑家。阿爾伯特學識淵博,酷愛藝術音樂建築等,被譽為“會走路的百科全書”。紀念碑里鑲有一尊15尺的銅像,刻著阿爾伯特親王坐在寶座上,手捧1851年國際博覽會的目錄。他之下躺著他創辦的博物館、學院和機構雕塑。這確實是實實在在的藝術品了,雕刻重視細節,不愧為 維多利亞 建築的代表作!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 買杯咖啡☕和 三明 治,坐在公園的椅子上,看著旁邊散步和跑步的人,是一種在 倫敦 都市的快節奏下閑散的逸致,這裡的天鵝、松鼠都很友好也很會擺pose,不怕生喜歡靠近人,隨便拍都很充滿生活氣息,要是再來一定帶包瓜子和魚乾,喂喂松鼠和天鵝。生活在這樣的城市,真的是來了都不想走。海德公園很大,我們逛了4個小時左右,很多地方還沒逛到,下次再來要住在這附近,每天清晨過來走走,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景緻。
\----------------------------------------------------------分界線來了---------------------------------------------------------------
海德公園南側就是今天的第二個行程地點——Natural History Museum, 英國 自然歷史博物館。對面是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維多利亞 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裝飾類博物館。這裡有四百多萬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橫跨了近五千年的歷史,主要包括雕塑、珠寶、傢具、服飾、玻璃器皿等,甚至還收藏有我國某中學的校服。博物館的中央花園是游人小憩的好去處,但因為時間關係,我們沒有進去,選擇了去自然歷史博物館。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個是博物館的正面,是從網上搜的,因為博物館建築很高大,手機拍攝無法拍到全景,只從側面拍了個上面那張縮影。
英國 自然歷史博物館屬於 維多利亞 式建築,形似中世紀大教堂。它是 歐洲 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是世界第二大昆蟲標本藏館,有著“自然大教堂”美譽。它還曾經是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的取景地。
在館內各大展廳徜徉漫步,仿佛回到史前,又穿越到未來,跨越了陸地與海洋。在自然演化史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博物館記錄下生命的頑強、無奈、變革與希望,呈現出自然歷史與人類歷史交融滲透、相互影響的宏大史詩,為我們打開一扇走進自然聖殿的瑰奇大門。
全館有20間大陳列廳,內容包括古生物、礦物、植物、動物、生態和人類等六個方面。中央大廳為現代生命科學陳列廳,用立體景觀、展櫃介紹進化論和人類學知識。1 層右翼各陳列廳展示古生物化石標本,它展出有魚龍,蛇頸龍,5米高的霸王龍,體態極小的新頜龍,尾翼達17米的翼龍以及完整的始祖鳥骨骼等;左翼各陳列廳展出現代動物,包括海洋無頸椎動物,魚類,鳥類及爬行動物。其中以鳥類的陳列最為出色。2層左側展出哺乳動物,其中較精采的是 非洲 熱帶草原動物和 澳大利亞 有袋動物的陳列;右側陳列礦物、岩石、寶石, 大理 石並有專室陳列隕石。3 層是現代植物和化石植物的陳列。
要想把Natural History Museum好好逛完,我想需要一天的時間,對於窮游的我倆來說,只能選擇比較感興趣的和國內不太看得到的東西。其實計劃是留給自然歷史博物館兩小時的,結果我們都意外喜歡這裡,老公對自然歷史文化略知一二,參觀過程中有個隨行科普真是愜意多了,節省了百度翻譯時間 !
下麵簡單介紹一下我記錄的照片。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就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 英國 家喻戶曉的動物明星迪皮(Dippy),是一具長約23米、由356塊骨頭組成的仿真梁龍骨骼模型。迪皮是世界上第一具公開展示的蜥腳類完整裝架,採用樹脂脫模工藝製作。最初它是由工業家安 德魯 ·卡內基捐贈給 大英 博物館,自從自然歷史博物館分離出來就一直鎮守在大廳中央,已“服役”百年之久,雖然它只是一件原比例的拷貝件,卻絲毫沒有影響大家對它的喜愛。也是受手機拍攝的限制,只拍到了“正臉”,下圖從網上搜了張全身圖。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麼多年的放置絲毫看不出時間的痕跡,可見博物館的管理和存放保養能力也是過人的 !2017年,博物館讓百歲Dippy“退休”,換以真實藍鯨標本作鎮館之寶的決定,還引發了民間人士的捍衛活動,可見大家對它的喜愛程度。
但博物館用心良苦地用真實品替代仿製品,是期望公眾將關註焦點從已經滅絕的物種轉移到瀕臨滅絕的物種上,這樣的初衷更值得深思。博物館館長 Michael Dixon 爵士認為,用藍鯨骨架代替恐龍骨架是一種象徵——它是對生物脆弱性的一種提醒:“將藍鯨放到博物館中央,處在西邊展區的現有生物與東邊展區的滅絕物種之間。它提醒我們生命脆弱,我們需要為此負責。”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個也是從網上找的圖片,我去的時候還是Dippy。自然歷史博物館是給我非常驚喜的地方,不管是理念還是現場科普的傳遞,我是不太側重於歷史文化的,安排行程都是為了滿足我老公的文化需求,但這裡卻也讓我由衷地喜歡。來館的時候遇到了 英國 老師帶著學生實地觀摩學習,比起國內“教科書”式傳遞知識,我確實更敬佩國外這種實踐教學,而且最難得的是,這裡的每一個模型、標本都是按照生物的實際尺寸等比例還原的,讓孩子們能夠更趨近於真實地瞭解生物的大小類型。哪怕博物館的分類,從滅絕物種到現有物種,再到生物脆弱性的理念,教育意義真的很深遠。當時我就想著,將來有機會一定帶我的孩子來這裡好好逛逛,這才是真正的自然歷史與文化得到最好結合的地方!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類恐龍模型隨處樂見,人也非常多。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是奧特豪斯長廊,兩面牆壁上展示著各種海洋生物化石。 ↑自然歷史博物館 圖中是上龍,一種已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它是由蛇頸龍(Plesiosaur)進化而來,但頸短頭長,頜更加堅硬,外觀更具流線形。上龍是一種大型掠食性動物,極善游泳,以魚類、魷魚、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動物為食。上龍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為“妖怪”,在大約2億到1.45億年前的侏羅紀,它們是海洋中的高級掠食者。 ↑自然歷史博物館 它是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大約一萬年前,這種巨大的地懶生活在南美涼爽、乾燥的灌木叢和灌木叢中。乍一看,它的體型通常被誤認為是一隻恐龍,但這種巨大的地懶實際上是一隻哺乳動物。它是現存樹懶的近親,科學名稱是Megatherium,意思是大型動物、大地懶。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個是黑露脊鯨(Black right whale)化石模型,體長16—18米,頭部長度約為體長四分之一。也是無法拍攝全圖,只能拍半身。黑露脊鯨的經濟價值很高,其英文名稱原意就是“適合於捕殺的鯨”,由於它行動緩慢,性情溫順,所以較容易被捕獲,是最早被獵捕的鯨類之一,常被大量殺戮,且由於世界各地捕獵過度已經使其瀕於滅絕,被列為世界上有滅絕危險的6種鯨之一。20世紀40年代已全面禁獵,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個是弓頭鯨(bowhead whale),名字得自於巨大而獨特的弓狀頭顱,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後長度可達21米 (雌性比雄性大),軀體非常沉重。鯨脂厚達70釐米,有助於禦寒。弓頭鯨擁有一副洪厚的嗓子,在遷移、進食、和社交時用以互相溝通。其中一些長而重覆的鯨歌可能是交配的訊號。部分個體是可以活到150-200歲。也確實太大了,黑露脊鯨我還能拍一半,弓頭鯨我只拍下個頭 !主要是想記錄這個鯨傳神的眼神,是不是很像這個表情 ~~~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進館主要關註生物了,其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建築也很有特點,隨手一拍也很好看,有時間真的可以在這裡轉上一天,玻璃窗花遠遠看著都是講究搭配的。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個是南美熱帶雨林的小鳥~~~拍出來沒有當時看的好看,不過這個還好,國內很多動物園、鳥語林啥的也能看見,不算驚艷,勝在模型仿的真實!
↑自然歷史博物館 鳥類廳的鎮館之寶——渡渡鳥。據說這可能是全世界僅有的兩隻渡渡鳥標本。體長95-105釐米,尾長24-29 釐米,翼展240-280釐米,體重6-11千克。是一種大型的褐色鷲。不能飛行,現已滅絕。
\----------------------------------------------------------分界線來了---------------------------------------------------------------
海德公園南側就是今天的第二個行程地點——Natural History Museum, 英國 自然歷史博物館。對面是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維多利亞 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裝飾類博物館。這裡有四百多萬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橫跨了近五千年的歷史,主要包括雕塑、珠寶、傢具、服飾、玻璃器皿等,甚至還收藏有我國某中學的校服。博物館的中央花園是游人小憩的好去處,但因為時間關係,我們沒有進去,選擇了去自然歷史博物館。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個是博物館的正面,是從網上搜的,因為博物館建築很高大,手機拍攝無法拍到全景,只從側面拍了個上面那張縮影。
英國 自然歷史博物館屬於 維多利亞 式建築,形似中世紀大教堂。它是 歐洲 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是世界第二大昆蟲標本藏館,有著“自然大教堂”美譽。它還曾經是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的取景地。
在館內各大展廳徜徉漫步,仿佛回到史前,又穿越到未來,跨越了陸地與海洋。在自然演化史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博物館記錄下生命的頑強、無奈、變革與希望,呈現出自然歷史與人類歷史交融滲透、相互影響的宏大史詩,為我們打開一扇走進自然聖殿的瑰奇大門。
全館有20間大陳列廳,內容包括古生物、礦物、植物、動物、生態和人類等六個方面。中央大廳為現代生命科學陳列廳,用立體景觀、展櫃介紹進化論和人類學知識。1 層右翼各陳列廳展示古生物化石標本,它展出有魚龍,蛇頸龍,5米高的霸王龍,體態極小的新頜龍,尾翼達17米的翼龍以及完整的始祖鳥骨骼等;左翼各陳列廳展出現代動物,包括海洋無頸椎動物,魚類,鳥類及爬行動物。其中以鳥類的陳列最為出色。2層左側展出哺乳動物,其中較精采的是 非洲 熱帶草原動物和 澳大利亞 有袋動物的陳列;右側陳列礦物、岩石、寶石, 大理 石並有專室陳列隕石。3 層是現代植物和化石植物的陳列。
要想把Natural History Museum好好逛完,我想需要一天的時間,對於窮游的我倆來說,只能選擇比較感興趣的和國內不太看得到的東西。其實計劃是留給自然歷史博物館兩小時的,結果我們都意外喜歡這裡,老公對自然歷史文化略知一二,參觀過程中有個隨行科普真是愜意多了,節省了百度翻譯時間 !
下麵簡單介紹一下我記錄的照片。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就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 英國 家喻戶曉的動物明星迪皮(Dippy),是一具長約23米、由356塊骨頭組成的仿真梁龍骨骼模型。迪皮是世界上第一具公開展示的蜥腳類完整裝架,採用樹脂脫模工藝製作。最初它是由工業家安 德魯 ·卡內基捐贈給 大英 博物館,自從自然歷史博物館分離出來就一直鎮守在大廳中央,已“服役”百年之久,雖然它只是一件原比例的拷貝件,卻絲毫沒有影響大家對它的喜愛。也是受手機拍攝的限制,只拍到了“正臉”,下圖從網上搜了張全身圖。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麼多年的放置絲毫看不出時間的痕跡,可見博物館的管理和存放保養能力也是過人的 !2017年,博物館讓百歲Dippy“退休”,換以真實藍鯨標本作鎮館之寶的決定,還引發了民間人士的捍衛活動,可見大家對它的喜愛程度。
但博物館用心良苦地用真實品替代仿製品,是期望公眾將關註焦點從已經滅絕的物種轉移到瀕臨滅絕的物種上,這樣的初衷更值得深思。博物館館長 Michael Dixon 爵士認為,用藍鯨骨架代替恐龍骨架是一種象徵——它是對生物脆弱性的一種提醒:“將藍鯨放到博物館中央,處在西邊展區的現有生物與東邊展區的滅絕物種之間。它提醒我們生命脆弱,我們需要為此負責。”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個也是從網上找的圖片,我去的時候還是Dippy。自然歷史博物館是給我非常驚喜的地方,不管是理念還是現場科普的傳遞,我是不太側重於歷史文化的,安排行程都是為了滿足我老公的文化需求,但這裡卻也讓我由衷地喜歡。來館的時候遇到了 英國 老師帶著學生實地觀摩學習,比起國內“教科書”式傳遞知識,我確實更敬佩國外這種實踐教學,而且最難得的是,這裡的每一個模型、標本都是按照生物的實際尺寸等比例還原的,讓孩子們能夠更趨近於真實地瞭解生物的大小類型。哪怕博物館的分類,從滅絕物種到現有物種,再到生物脆弱性的理念,教育意義真的很深遠。當時我就想著,將來有機會一定帶我的孩子來這裡好好逛逛,這才是真正的自然歷史與文化得到最好結合的地方!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類恐龍模型隨處樂見,人也非常多。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是奧特豪斯長廊,兩面牆壁上展示著各種海洋生物化石。 ↑自然歷史博物館 圖中是上龍,一種已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它是由蛇頸龍(Plesiosaur)進化而來,但頸短頭長,頜更加堅硬,外觀更具流線形。上龍是一種大型掠食性動物,極善游泳,以魚類、魷魚、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動物為食。上龍在正式命名前被稱為“妖怪”,在大約2億到1.45億年前的侏羅紀,它們是海洋中的高級掠食者。 ↑自然歷史博物館 它是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大約一萬年前,這種巨大的地懶生活在南美涼爽、乾燥的灌木叢和灌木叢中。乍一看,它的體型通常被誤認為是一隻恐龍,但這種巨大的地懶實際上是一隻哺乳動物。它是現存樹懶的近親,科學名稱是Megatherium,意思是大型動物、大地懶。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個是黑露脊鯨(Black right whale)化石模型,體長16—18米,頭部長度約為體長四分之一。也是無法拍攝全圖,只能拍半身。黑露脊鯨的經濟價值很高,其英文名稱原意就是“適合於捕殺的鯨”,由於它行動緩慢,性情溫順,所以較容易被捕獲,是最早被獵捕的鯨類之一,常被大量殺戮,且由於世界各地捕獵過度已經使其瀕於滅絕,被列為世界上有滅絕危險的6種鯨之一。20世紀40年代已全面禁獵,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個是弓頭鯨(bowhead whale),名字得自於巨大而獨特的弓狀頭顱,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後長度可達21米 (雌性比雄性大),軀體非常沉重。鯨脂厚達70釐米,有助於禦寒。弓頭鯨擁有一副洪厚的嗓子,在遷移、進食、和社交時用以互相溝通。其中一些長而重覆的鯨歌可能是交配的訊號。部分個體是可以活到150-200歲。也確實太大了,黑露脊鯨我還能拍一半,弓頭鯨我只拍下個頭 !主要是想記錄這個鯨傳神的眼神,是不是很像這個表情 ~~~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進館主要關註生物了,其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建築也很有特點,隨手一拍也很好看,有時間真的可以在這裡轉上一天,玻璃窗花遠遠看著都是講究搭配的。 ↑自然歷史博物館 這個是南美熱帶雨林的小鳥~~~拍出來沒有當時看的好看,不過這個還好,國內很多動物園、鳥語林啥的也能看見,不算驚艷,勝在模型仿的真實!
↑自然歷史博物館 鳥類廳的鎮館之寶——渡渡鳥。據說這可能是全世界僅有的兩隻渡渡鳥標本。體長95-105釐米,尾長24-29 釐米,翼展240-280釐米,體重6-11千克。是一種大型的褐色鷲。不能飛行,現已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