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夜鶯,唱醉了吳哥窟的美——吳哥自由行景點歷史全攻略(多圖/文字超萬)
崩密列真的是很難用文字描述的,去探險吧!
周薩神廟和托瑪儂神廟小吳哥風格,只是精巧版。
周薩神廟和托瑪儂神廟僅隔了一條勝利之路。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規模都幾乎一模一樣。周薩神廟是由 中國 修複的,托瑪儂神廟是 法國 修複的。修複的神廟不可避免的會帶有修複國家的特點和風格,所以還是有區別的。
在這兩個地方待的時間不長,但是游客很少,很適合拍照。 闍耶跋摩七世——巴戎寺風格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1181-1219年在位)興建了巴戎寺、聖劍寺和塔布隆寺,班黛喀蒂、蟠龍水池、塔松寺、戰象台、癩王台等。終於講到了這位國王。想去 吳哥窟 的念頭,最開始就源自於蔣勛老師的《吳哥之美》視頻中,那座在 法國 集美美術館中的闍耶跋摩七世的垂眼微笑雕像 巴戎寺巴戎寺:12世紀末或13世紀初, 日本 修複
亮點:
吳哥的微笑
《真臘風土記》里稱之為“ 金塔 ”
生動的淺浮雕,古代 柬埔寨 的寫實畫捲
如果說小吳哥時古典風格,那麼巴戎寺可以稱之為巴 洛克 風格。
巴戎寺建於12世紀,是吳哥王城的中心,也是 柬埔寨 最著名君主闍耶跋摩七世建造的國廟。巴戎寺是在吳哥地區建造的最後一座國廟,也是吳哥國廟中唯一一座供奉佛陀的大乘佛教寺廟。它是闍耶跋摩七世龐大的宗教/公共設施建設項目的核心——項目的其它工程包括吳哥城的城牆和、聖劍寺、塔布蘢寺以及斑黛喀蒂。
這裡的54座寶塔上以216尊面帶微笑的巨大頭像作為裝飾,雕像的面容竟然和神王出奇地相似。 吳哥窟 從各個角度觀看都非常壯觀,而巴戎寺卻各有不同,從遠處看去,它更像是一座名過其實的碎山。只有當你進入寺廟,它的魅力才會顯現出來。
即使是與同一時期的建築珍品進行比較,巴戎寺也是獨一無二的。這座大膽的建築毫無疑問是一份政治宣言,標志著該國家從 印度 教向大乘佛教的轉變。因為其中的標誌性頭像,寺廟也被稱作“佛面寺廟”,這些巨大的頭像從各個角度俯視著人間,暗示著君主的絕對權力、控制和仁慈——這都是統治這一遼闊的帝國的必備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形形色色、遍佈各地的臣民能夠服從他的意願。在你游覽的過程中,隨時隨地都能看到若干頭像:有的是整個臉龐,有的只是一個輪廓,它們或水平凝視著你的眼睛,或在你的上方俯視著你。
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里稱之為“ 金塔 ”,想必是當時的建築上貼滿金箔,氣勢逼人。、主要建材為灰色砂岩,沒有護城河。大門面東,門樓有3各出入口,最外圍城牆長156米、寬141米,外側有精彩的浮雕,內容主要是頌贊軍隊出征。然而其中最珍貴的是關於當時日常生活的描繪,對照周達觀的記載,吳哥人民的生活躍然而出,從而使厚重陰暗的建築增添了許多人氣。壁畫共描繪了超過1.1萬個人物形象,展現了12世紀 柬埔寨 的日常生活。巴戎寺的壁畫風格很朴素,表現的題材也很寫實,沒有天馬行空的魔幻感,像是一本日記,書寫著古高棉的歷史,戰爭與 和平 交替出現。記載在樹葉上的歷史已經消失,只有石頭還在講著古老的過去。 自闍耶跋摩七世時代以後,巴戎寺在其後繼的君主們手中經歷了數次形制上的添加和整改。在13世紀中葉,闍耶跋摩八世統治期間,高棉帝國恢復了 印度 教信仰,它的國廟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造。以後的幾個世紀里,上座部佛教信仰占據了統治地位,使得巴戎寺又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造,直到它被廢棄,逐漸隱於叢林之中。不屬於最初計劃的部分包括:寺廟東側的平臺、藏經閣、內層畫廊的轉角以及頂層平臺的部分區域。 戰象平臺&癩王台作為闍耶跋摩七世恢弘的吳哥王城的一部分,戰象台和癩王台讓我們清楚的感受到當年國王閱兵舉行儀式的壯觀場面。
周薩神廟和托瑪儂神廟小吳哥風格,只是精巧版。
周薩神廟和托瑪儂神廟僅隔了一條勝利之路。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規模都幾乎一模一樣。周薩神廟是由 中國 修複的,托瑪儂神廟是 法國 修複的。修複的神廟不可避免的會帶有修複國家的特點和風格,所以還是有區別的。
在這兩個地方待的時間不長,但是游客很少,很適合拍照。 闍耶跋摩七世——巴戎寺風格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1181-1219年在位)興建了巴戎寺、聖劍寺和塔布隆寺,班黛喀蒂、蟠龍水池、塔松寺、戰象台、癩王台等。終於講到了這位國王。想去 吳哥窟 的念頭,最開始就源自於蔣勛老師的《吳哥之美》視頻中,那座在 法國 集美美術館中的闍耶跋摩七世的垂眼微笑雕像 巴戎寺巴戎寺:12世紀末或13世紀初, 日本 修複
亮點:
吳哥的微笑
《真臘風土記》里稱之為“ 金塔 ”
生動的淺浮雕,古代 柬埔寨 的寫實畫捲
如果說小吳哥時古典風格,那麼巴戎寺可以稱之為巴 洛克 風格。
巴戎寺建於12世紀,是吳哥王城的中心,也是 柬埔寨 最著名君主闍耶跋摩七世建造的國廟。巴戎寺是在吳哥地區建造的最後一座國廟,也是吳哥國廟中唯一一座供奉佛陀的大乘佛教寺廟。它是闍耶跋摩七世龐大的宗教/公共設施建設項目的核心——項目的其它工程包括吳哥城的城牆和、聖劍寺、塔布蘢寺以及斑黛喀蒂。
這裡的54座寶塔上以216尊面帶微笑的巨大頭像作為裝飾,雕像的面容竟然和神王出奇地相似。 吳哥窟 從各個角度觀看都非常壯觀,而巴戎寺卻各有不同,從遠處看去,它更像是一座名過其實的碎山。只有當你進入寺廟,它的魅力才會顯現出來。
即使是與同一時期的建築珍品進行比較,巴戎寺也是獨一無二的。這座大膽的建築毫無疑問是一份政治宣言,標志著該國家從 印度 教向大乘佛教的轉變。因為其中的標誌性頭像,寺廟也被稱作“佛面寺廟”,這些巨大的頭像從各個角度俯視著人間,暗示著君主的絕對權力、控制和仁慈——這都是統治這一遼闊的帝國的必備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形形色色、遍佈各地的臣民能夠服從他的意願。在你游覽的過程中,隨時隨地都能看到若干頭像:有的是整個臉龐,有的只是一個輪廓,它們或水平凝視著你的眼睛,或在你的上方俯視著你。
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里稱之為“ 金塔 ”,想必是當時的建築上貼滿金箔,氣勢逼人。、主要建材為灰色砂岩,沒有護城河。大門面東,門樓有3各出入口,最外圍城牆長156米、寬141米,外側有精彩的浮雕,內容主要是頌贊軍隊出征。然而其中最珍貴的是關於當時日常生活的描繪,對照周達觀的記載,吳哥人民的生活躍然而出,從而使厚重陰暗的建築增添了許多人氣。壁畫共描繪了超過1.1萬個人物形象,展現了12世紀 柬埔寨 的日常生活。巴戎寺的壁畫風格很朴素,表現的題材也很寫實,沒有天馬行空的魔幻感,像是一本日記,書寫著古高棉的歷史,戰爭與 和平 交替出現。記載在樹葉上的歷史已經消失,只有石頭還在講著古老的過去。 自闍耶跋摩七世時代以後,巴戎寺在其後繼的君主們手中經歷了數次形制上的添加和整改。在13世紀中葉,闍耶跋摩八世統治期間,高棉帝國恢復了 印度 教信仰,它的國廟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造。以後的幾個世紀里,上座部佛教信仰占據了統治地位,使得巴戎寺又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造,直到它被廢棄,逐漸隱於叢林之中。不屬於最初計劃的部分包括:寺廟東側的平臺、藏經閣、內層畫廊的轉角以及頂層平臺的部分區域。 戰象平臺&癩王台作為闍耶跋摩七世恢弘的吳哥王城的一部分,戰象台和癩王台讓我們清楚的感受到當年國王閱兵舉行儀式的壯觀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