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日記

當 卡斯 特羅上臺後,一切嘎然而止,並且從那以後不再有任何改變。 1959年, 古巴 革命勝利。

年長的都還是正面的,老一輩人經歷了貧窮到如今的麵包雞腿,有了比較就會感激。而年輕一代,自出生起就沒有餓過肚子,覺得吃飽肚子是應該的,但年輕人有更多的嚮往和欲求,自然不滿足於現狀。
跟北韓不同,北韓可以封閉式管理,人們可以不知今夕是何年。但這裡太多人有海外關係,包括和 邁阿密 的特殊淵源,所以信息封閉顯然是做不到的。 敲重點了~
夏夏的一個 古巴 朋友說,他要走,去 俄羅斯 。他說他的父母等了20年,等的頭髮白了,改變的希望看不到;他,不能等,他沒有20年可以等… 哈瓦那第六日 比尼亞萊斯和夜店清晨的 哈瓦那 ,透著屬於自己的迷人韻味。迷戀這風味的人,會沉醉不能自拔。



走了世界上那麼多國家,蓮花選擇了 古巴 作為旅居森活的第一站。
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可能是覺得自己進入了一個停滯期,這麼多年,她走了許多國家,同時學攝影學酒學茶學形象設計....這麼些年過去了,身邊沒有了新的內容,沒有了新的感興趣的提高,激情在消退。也許需要一種改變,這種改變和物質無關,是更高的精神體驗或更豐富更包容的內心歷練...
一切並沒有明確的框架,不知道那低調的力量會將你推往何處
。她之前來過一次 古巴 ,走馬觀花,喜歡上了這個有著許多唯一的地方,所以決定到這裡常住,學西語,拍攝,在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安靜下來,沉澱自己,尋找新的亮點。 唉,敲重點~👇 能那麼自由地做自己是令人羡慕的。
這樣的人貌似只適合單身 這些年自己也走了一些地方,雖然說都是自由行,但也脫不了看著別人的攻略一處處打卡的行程。今年看一本不知名的英文電影,電影中一個女生對一個男孩喊了一句:我要去 摩洛哥 住一個月。你去麽。
這句臺詞就這麼種進了我的身體里去了。也許本來就孕育了肥沃的土壤,只等一陣風吹來一顆種子,於是……
先來 哈瓦那 泡露臺~

雲泥山谷是種植煙葉的地方。
結果不靠譜的 古巴 人,訂好的金色老爺車和英語司機沒有來,來了一輛紫紅色的和西語司機。







古巴 農業收入也絕大部分歸國有,農民也是一樣配給麵包雞腿🐔。







在 西班牙 殖民時代, 古巴 人民的第一次起義就是源於雪茄。當時 西班牙 控制了 古巴 的雪茄,銷往國外,當地人卻抽不到,剝奪了他們的最愛啊,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雪茄故,兩者皆可拋



這個農村小院里,芒果樹上垂滿了快成熟的芒果,一株不知名的樹上盛開著美麗的花朵。後面養著豬和雞。物資匱乏年代農民果然比城市貧民要過得好。老太太抹著指甲油,頭髮打理過,捲得整整齊齊。



同一個藍天下,想到我的家鄉人潮洶涌,爭先恐後,日新月異,有位朋友說每天被洗腦,每天在接受新東西,不然跟不上形勢,這是快餐式還是填鴨式,還是接受的根本就是曇花一現的東西所以才那麼容易更新換代?
又想到“宇宙中心” 硅谷 我所在的行業,一群人中龍鳳擠在彈丸之地,爭奪有限的資源。大部分人的追求其實並沒有超出想象,和停留在上個世紀的 哈瓦那 沒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說,不管是猴子時代還是火箭🚀上了另一個星球時代,沒有什麼區別,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從搶苞米進化成搶房子,這個真的一點也不好玩啊!
那麼搶到了房子,可以有點創意了吧?還是繼續搶房子?騾子是因為被矇住了眼睛才不知疲倦地繞著磨盤走,人不知是因為什麼。


換位思考,你倒是讓 古巴 人跳咱的採茶舞試試,無法想象😅

一個。有薩爾薩,也有有別的音樂,所以外國人和游客反而比較多,凌晨一點營業結束。聽說 古巴 人的夜店時間是晚上11點到凌晨5點,只跳薩爾薩,因為 古巴 人只跳薩爾薩。 哈瓦那第七日 市井和夜景,太美又是一個雨天☔️。一個人掃街去。 哈瓦那 市中心可以簡單分老城,中部和 新城 區。老城以四座廣場為骨架,圍繞著 哈瓦那 主要和著名的博物館,教堂,商店,酒吧和酒店等,多了些旅游區的風範,當然其中長長直直的弄堂里也住滿了居民,弄堂大多呈井字分佈,所以你不會迷路。 漫步在弄堂里,就像漫步在 古巴 老城人的生活里,在供銷社領麵包🍞的婦女,結伴下學的女生,給寶寶喂飯的年輕媽媽,正在看病的老人…活色生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