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豬年春節帶娃親子暹粒吳哥窟五日游





D3 吳哥窟大圈昨天小圈走完之後明顯服了。已經對吳哥的氣候有了徹底的服氣
乾熱,真的是乾曬。不像海邊還能下水,能玩水,有各種遮陽傘,椰子樹
這邊就是乾曬
所以果斷決定今天早上的日出也不要看了。
順其自然的玩兒吧~畢竟還帶著娃。
截圖一個標準大圈玩法

今天第一站就是,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原為醫治美人的寺廟療養所,中間的大水池四方各連有一個小型水池,大水池的水通過四個方面的雕塑的噴口流入小水池,北方為象,代表水;東方為人,代表土;南方為獅,代表火;西方為馬,代表風。當時在大水池的池底種滿有醫療作用的草藥,待雨季到來,池內水漲,藥水就會流入小水池中,而人們認為四個池中的藥水療效不同,所以根據每個人病情的不同,再把病人安排到不同的水池裡。
曾經的聖水,如今已不再祛病治人,但它美麗的風景,仍然是人們心中的一個小天堂。
去龍蟠水池的路上,好多蚊子,孩子被咬的夠嗆








還挺期待的
畢竟是古墓麗影的主要取景地
塔遜寺(塔頌寺)(Ta Som)
塔遜寺是一座很小的寺廟,其實確切的講,它不屬於寺廟,用 中國 人的話說,應該是一間祠堂。所以塔遜寺又叫著Ta Som將軍廟。是闍耶跋摩七世,為了紀念吳哥王國全盛時期的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Ta Som。
寺廟規模很小,現存的部分只有門樓和中央塔廟兩部分。門樓也是處於倒塌的邊緣。
東塔門是整座寺廟的點睛之處,整座門被一個 大樹 的根系完全覆蓋,寺門與樹融為一體,與門後的四面佛塔相互陪伴千年之久。走出東塔門,塔遜寺就游覽結束了。





東梅奔寺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修建的一座祭祀祖先的寺廟,建造於公元953年(渝帆註:相當於 中國 的五代十國時期,北宋建立前夕),與皇室火葬場——變身塔(又叫做比粒寺)幾乎是相同時期建造,所以建築形式上極為相似,同屬於婆羅門教建築,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 須彌山 造型:金剛寶座塔形式的三層五塔結構,中央建築物是一個正方形,中間最高的塔樓代表 須彌山 ,四個角落各有一座較矮的塔樓,整個側面看起來則是個山形構造。
如果僅看照片,估計很多人都分不清各個寺廟的區別,但只要用心觀察,我們還是能發現每一個寺廟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以東梅奔為例,它的第一個特征是:四個角都有一個大象石雕,這在它區分於其它寺廟的最大標誌,據說它來源於古 印度 四隻大象托起整個宇宙的神話,而中央佛塔則是源自古 印度 神話中的 須彌山 ,也就是宇廟的象徵,渝帆還註意到,這四個大象所向的方位並不是正向的東南 西北 ,而是東南、 東北 、西南、 西北 四個方向。
東梅奔的第二個特點是它以前是建在東湖(大約萬畝左右的人工湖)中央的一座小島之上,形如一座飄浮的宮殿,四周是碧波蕩漾的湖泊,只有王族人員才可以乘坐小船前往,建造的目的則是祭祀王族的祖先,現在湖泊早已乾枯,四周恢復了茂盛的森林,昔日的小島已變成微微隆起的小山,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門則是以前王族登錄的碼頭。
東梅奔的第三個特點是它的建築材料,與其它的寺廟大多用砂岩建造不同,東梅奔寺同時使用了所有堅固耐久的高棉建築材料:砂岩、磚、紅土和泥灰。建築平臺還是以砂岩為基礎,但位於正方形平臺最頂端的是中央塔,及周圍四座略小的廟塔,均是採用紅色磚塊作為建築材料,這一點在整個吳哥都是非常特別的,而且經過仔觀察,磚塊上面還留有很多彈孔一樣的小孔,一說是用來固定泥灰的,還有說是用來固定外面精美雕刻的,不過現在看來,效果都不太好,外面無論是泥灰還是雕刻都已難尋蹤影。







到了比粒寺門口,娃熱的說什麼也不進去了。我就帶著孩子門口坐著,喝椰子。一美金
孩子躺吊床歇著
吳哥窟 就是有這個好處,每個景點門口都有吊床。累了就躺會兒。歇會兒。隨便點個一美金的水果啥的。也沒人管。

比粒寺(Pre Rup)又名變身塔,是堅德拉跋摩給我們留下的偉大建築。這位偉大的君主在他的晚年修建了比粒寺以及女王宮(Banteay Srei)。就像女王宮並不是給女王或者妃子住的一樣,變身塔也不是什麼可以幻化為神魔的地方,而是堅德拉跋摩給自己造的主廟。但是由於堅德拉跋摩在公元961年才開始建造比粒寺,而他又在968年就駕崩了,因此君主自己並沒有看到塔的完成。相反倒是有種說法,比粒寺成了君主火化的場所。比粒寺很可能為堅德拉跋摩進行過火化儀式。其次,要說到比粒寺的結構了。公元1000年前的吳哥寺廟多為磚牆結構,且多為紅磚。這種火紅的顏色在太陽的照耀下,顯得很火熱,讓人不得不相信這曾經是君主的“火葬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