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神的國度—柬埔寨吳哥
東梅奔寺 高臺 上的五座塔,呈現石磚式 塔林 建築風格,這和吳哥大部分廟宇砂岩為主要建築材料是不同的。 東梅奔寺的第一、二層臺階的四角分別有四座與真象大小的大象雕塑,源於四巨象支撐宇宙的古 印度 神話。 東梅奔寺中供奉的神明除了有妣濕奴與梵天之外,還有羅貞陀羅跋摩二世以其父母肖像為藍本所雕刻的濕婆和雪山神女。雪山神女是濕婆的配偶,也是妣濕奴的姊妹,是山神也是主掌生殖的女神。
9.塔遜寺塔遜寺也叫塔遜將軍寺,位於龍蟠水池東邊的一座小型寺廟。寺廟周圍曾經住過很多的僧人,至今還可以看見他們居住過的痕跡。同塔普倫寺一樣,這裡也是電影《古墓麗影》的主要取景地之一,但相比之下會清靜許多。 入口處塔樓上的四面佛浮雕。走過這段土路會遇到三五成群唱著中文歌曲的孩子跟著路人討要。 塔遜寺牆壁上的很多雕刻都保存的比較好,阿普 沙拉 浮雕的女神們姿態優美表情豐富。 塔遜寺東側第 三門 樓整座門被一棵絞殺榕的根系完全覆蓋,寺門與樹融為一體,是眾多旅游產品介紹和網友游記的經典場景 。
10.聖劍寺在聖劍寺大門東西兩邊,有一列砂岩石蓮花牆,蓮花上曾經有佛像,但在濕婆派主持時,他們被毀壞。 聖劍寺,寺名源於闍耶跋摩二世傳繼承人聖劍的傳說。相傳是建於12世紀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父親而修建的主要廟宇。 當時大吳哥城正在修建,這裡就成了國王臨時住所及他舉行朝拜和讀書的地方。這裡曾經是高棉人最重視的寺廟之一,最重要的節日典禮都在這裡舉行,曾數千人供養和維護著這座寺廟。 吳哥王朝的皇族在15世紀時曾棄吳哥城而去,而聖劍寺的香火卻一直很旺。聖劍寺在1927年至1932年曾被修繕過。圖為大殿牆壁上精美的浮雕。 在吳哥古跡中,我們經常看到象徵男女生殖器的石刻,體現了 印度 教中對生殖繁衍的崇拜。在甬道之中我們看到 印度 教中的林伽(Linga,男性生殖器的象徵)和尤尼(Yoni,女性生殖器的象徵)。中間的 石柱 代表男性,底下的托盤代表女性。據說,想生男孩就去摸摸 石柱 ,想生女孩就去摸托盤,想增強生育能力的就把水淋到中間的 石柱 上,再從托盤的槽口接來喝。 整個聖劍寺建築群以一座高塔為中心,寺內通往中央高塔的道路由拱頂長廊組成。據稱中央高塔內的四壁的坑洞原為鑲嵌的各式珠寶。中心塔內有一小佛塔,內埋有闍耶跋摩七世父親的骨灰。據說,當初這兒立有一座闍耶跋摩七世父親的站立雕像。 聖劍寺四扇門外均有很長的 通道 。通向東門的 通道 筆直乾凈通透(本圖),雕梁畫棟(見上圖)。 聖劍寺與塔布蘢寺非常相似,就是同樣的古樹吞噬寺廟,同樣精彩的石壁雕像。這是因為塔布蘢寺是闊耶跋摩七世為供奉自己的母親而修建的,是“母廟”;而聖劍寺是供奉自己父親而修建的,稱“父寺”。圖為被稱為大象鼻子的巨 大樹 根寄長在精美雕刻的牆壁上。 聖劍寺迴廊的兩旁長滿了幾十米高的參天 大樹 ,樹冠衝天,盤曲的樹根肆無忌憚地在地面四處擴張,既摧毀著建築,也保護了建築的崩塌,演繹成“樹與寺的生死纏綿”。 藏經閣,這在吳哥古跡中是不多見的底層為圓形 石柱 支撐的兩層建築。 毗鄰藏經閣的 高臺 據稱是聖劍台,沿石階登臨見有祭奠的香火。 即將走出聖劍寺圍牆的大門,只見大門洞被鋼柱支撐著,真的為這座藝術殿堂所折服,也為這些古建築因修複難度、財力等原因,導致的保護力度的不足而惋惜。
結束了以上由跟團旅行合同界定的參觀內容,同行的幾位興趣相投的驢友自行結伴游覽了吳哥羅洛士遺跡群, 參觀了已無法修複仍任其大自然吞噬的“崩密列”。
資料稱:羅洛士遺址分為三處遺跡,分別由巴孔寺、羅雷寺和又稱為神牛寺的普利哥寺組成。羅洛士遺址群是在如今已廢棄的古城訶里訶羅洛耶(Hariharalaya,該地區今天被稱作“羅洛士”)在公元9世紀的吳哥王朝時期建成,被認為是吳哥建築藝術的開端。這三處景點規模較小,開發程度也不及 吳哥窟 、女王宮、塔布籠寺等比較有名的景點,但因其在建築藝術上的先導作用,很值得觀賞,加之景點與民居雜處,舊寺與新廟併列,對於更加原生態地瞭解高棉文化會更有益處
11.羅雷寺羅雷寺是闍耶跋摩二世遷都吳哥前建在高棉歷史上第一個人工水池中央小島上的最後一座主要廟宇,裡面供奉者濕婆林迦。現水池早已乾涸成為稻田。該寺是羅洛士群三處遺址中最小的一座,有四座磚塔業已完全成為廢墟。 羅雷寺塔的四周或被支撐著,或被腳手架包裹著,似乎在進行維修。 從建塔的材料到塔的結構和鑲嵌在塔身中的石雕,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它昔日的壯麗和輝煌。 羅雷寺邊上是一座 新建 的寺廟,也是佛教學校。還有一間像似一間孤兒學校,圖為正在上課的學生們。 好像是校方負責人似的一位先生很熱情的帶我們參觀了由各國捐助的計算機室和圖書室,並向我們展示捐助人的名單。(圖左位為著名作家素素女士)
12.神牛寺神牛寺原稱為普利哥寺(Preah Ko),得名於它中央廟塔面前的三座砂岩雕像。這些雕像的主人公是 南迪 (Nandi),就是身為濕婆坐騎的白色公牛。神牛寺是在如今的羅洛士修建的第一座古寺廟,於879年高棉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在位期間修建,用以紀念王室成員,也被稱為家廟,並供奉 印度 教神祗濕婆。 神牛寺由六座磚塔組成。塔建於砂岩平臺上,分為兩排,每排三座。廟塔面朝東,前排中間的塔最為高大。至聖所供奉因陀羅跋摩一世的三位被神格化了的先祖和他們各自的妻子:前排中間的廟塔供奉高棉帝國的創建者闍耶跋摩二世;它左邊的廟塔供奉因陀羅跋摩一世的父親Prithivindreshvara;右邊的則供奉他的祖父Rudreshvara。後排的三座廟塔分別供奉前面三位男性先祖的妻子。中間的兩座塔上都有 印度 教神祗濕婆的雕像。 高棉國王闍耶跋摩二世於公元802年建立高棉帝國後,繼而建立了他的都城訶里訶羅洛耶,併在此逝世。他的侄子因陀羅跋摩一世即位後,首先下令修建神牛寺(於879年完工),之後是寺廟山式的巴孔寺。國王的 和平 統治策略和依靠擴張帝國創造財富的能力,使這樣的建築項目成為可能。 神牛寺以其雕刻的複雜精美而聞名。圖為橫梁上的雕刻圖案。
9.塔遜寺塔遜寺也叫塔遜將軍寺,位於龍蟠水池東邊的一座小型寺廟。寺廟周圍曾經住過很多的僧人,至今還可以看見他們居住過的痕跡。同塔普倫寺一樣,這裡也是電影《古墓麗影》的主要取景地之一,但相比之下會清靜許多。 入口處塔樓上的四面佛浮雕。走過這段土路會遇到三五成群唱著中文歌曲的孩子跟著路人討要。 塔遜寺牆壁上的很多雕刻都保存的比較好,阿普 沙拉 浮雕的女神們姿態優美表情豐富。 塔遜寺東側第 三門 樓整座門被一棵絞殺榕的根系完全覆蓋,寺門與樹融為一體,是眾多旅游產品介紹和網友游記的經典場景 。
10.聖劍寺在聖劍寺大門東西兩邊,有一列砂岩石蓮花牆,蓮花上曾經有佛像,但在濕婆派主持時,他們被毀壞。 聖劍寺,寺名源於闍耶跋摩二世傳繼承人聖劍的傳說。相傳是建於12世紀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父親而修建的主要廟宇。 當時大吳哥城正在修建,這裡就成了國王臨時住所及他舉行朝拜和讀書的地方。這裡曾經是高棉人最重視的寺廟之一,最重要的節日典禮都在這裡舉行,曾數千人供養和維護著這座寺廟。 吳哥王朝的皇族在15世紀時曾棄吳哥城而去,而聖劍寺的香火卻一直很旺。聖劍寺在1927年至1932年曾被修繕過。圖為大殿牆壁上精美的浮雕。 在吳哥古跡中,我們經常看到象徵男女生殖器的石刻,體現了 印度 教中對生殖繁衍的崇拜。在甬道之中我們看到 印度 教中的林伽(Linga,男性生殖器的象徵)和尤尼(Yoni,女性生殖器的象徵)。中間的 石柱 代表男性,底下的托盤代表女性。據說,想生男孩就去摸摸 石柱 ,想生女孩就去摸托盤,想增強生育能力的就把水淋到中間的 石柱 上,再從托盤的槽口接來喝。 整個聖劍寺建築群以一座高塔為中心,寺內通往中央高塔的道路由拱頂長廊組成。據稱中央高塔內的四壁的坑洞原為鑲嵌的各式珠寶。中心塔內有一小佛塔,內埋有闍耶跋摩七世父親的骨灰。據說,當初這兒立有一座闍耶跋摩七世父親的站立雕像。 聖劍寺四扇門外均有很長的 通道 。通向東門的 通道 筆直乾凈通透(本圖),雕梁畫棟(見上圖)。 聖劍寺與塔布蘢寺非常相似,就是同樣的古樹吞噬寺廟,同樣精彩的石壁雕像。這是因為塔布蘢寺是闊耶跋摩七世為供奉自己的母親而修建的,是“母廟”;而聖劍寺是供奉自己父親而修建的,稱“父寺”。圖為被稱為大象鼻子的巨 大樹 根寄長在精美雕刻的牆壁上。 聖劍寺迴廊的兩旁長滿了幾十米高的參天 大樹 ,樹冠衝天,盤曲的樹根肆無忌憚地在地面四處擴張,既摧毀著建築,也保護了建築的崩塌,演繹成“樹與寺的生死纏綿”。 藏經閣,這在吳哥古跡中是不多見的底層為圓形 石柱 支撐的兩層建築。 毗鄰藏經閣的 高臺 據稱是聖劍台,沿石階登臨見有祭奠的香火。 即將走出聖劍寺圍牆的大門,只見大門洞被鋼柱支撐著,真的為這座藝術殿堂所折服,也為這些古建築因修複難度、財力等原因,導致的保護力度的不足而惋惜。
結束了以上由跟團旅行合同界定的參觀內容,同行的幾位興趣相投的驢友自行結伴游覽了吳哥羅洛士遺跡群, 參觀了已無法修複仍任其大自然吞噬的“崩密列”。
資料稱:羅洛士遺址分為三處遺跡,分別由巴孔寺、羅雷寺和又稱為神牛寺的普利哥寺組成。羅洛士遺址群是在如今已廢棄的古城訶里訶羅洛耶(Hariharalaya,該地區今天被稱作“羅洛士”)在公元9世紀的吳哥王朝時期建成,被認為是吳哥建築藝術的開端。這三處景點規模較小,開發程度也不及 吳哥窟 、女王宮、塔布籠寺等比較有名的景點,但因其在建築藝術上的先導作用,很值得觀賞,加之景點與民居雜處,舊寺與新廟併列,對於更加原生態地瞭解高棉文化會更有益處
11.羅雷寺羅雷寺是闍耶跋摩二世遷都吳哥前建在高棉歷史上第一個人工水池中央小島上的最後一座主要廟宇,裡面供奉者濕婆林迦。現水池早已乾涸成為稻田。該寺是羅洛士群三處遺址中最小的一座,有四座磚塔業已完全成為廢墟。 羅雷寺塔的四周或被支撐著,或被腳手架包裹著,似乎在進行維修。 從建塔的材料到塔的結構和鑲嵌在塔身中的石雕,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它昔日的壯麗和輝煌。 羅雷寺邊上是一座 新建 的寺廟,也是佛教學校。還有一間像似一間孤兒學校,圖為正在上課的學生們。 好像是校方負責人似的一位先生很熱情的帶我們參觀了由各國捐助的計算機室和圖書室,並向我們展示捐助人的名單。(圖左位為著名作家素素女士)
12.神牛寺神牛寺原稱為普利哥寺(Preah Ko),得名於它中央廟塔面前的三座砂岩雕像。這些雕像的主人公是 南迪 (Nandi),就是身為濕婆坐騎的白色公牛。神牛寺是在如今的羅洛士修建的第一座古寺廟,於879年高棉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在位期間修建,用以紀念王室成員,也被稱為家廟,並供奉 印度 教神祗濕婆。 神牛寺由六座磚塔組成。塔建於砂岩平臺上,分為兩排,每排三座。廟塔面朝東,前排中間的塔最為高大。至聖所供奉因陀羅跋摩一世的三位被神格化了的先祖和他們各自的妻子:前排中間的廟塔供奉高棉帝國的創建者闍耶跋摩二世;它左邊的廟塔供奉因陀羅跋摩一世的父親Prithivindreshvara;右邊的則供奉他的祖父Rudreshvara。後排的三座廟塔分別供奉前面三位男性先祖的妻子。中間的兩座塔上都有 印度 教神祗濕婆的雕像。 高棉國王闍耶跋摩二世於公元802年建立高棉帝國後,繼而建立了他的都城訶里訶羅洛耶,併在此逝世。他的侄子因陀羅跋摩一世即位後,首先下令修建神牛寺(於879年完工),之後是寺廟山式的巴孔寺。國王的 和平 統治策略和依靠擴張帝國創造財富的能力,使這樣的建築項目成為可能。 神牛寺以其雕刻的複雜精美而聞名。圖為橫梁上的雕刻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