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印加古城 馬丘比丘
探訪印加帝國遺跡,感受神秘 馬丘比丘 是我今生的夢想之一。2018年1月,我追尋夢想,踏上了 秘魯 這片神奇的土地。
在 庫斯科 古城修整一天后,我們乘坐上午九點的列車前往 馬丘比丘 。列車設施舒適,中途還提供可口的飲料與甜美的點心。
這是一條專為旅游者建造的高山鐵路,全長不過幾十公里, 盤山 過洞,曲曲折折。列車行駛緩慢,透過全景式玻璃窗,窗外的風景一覽無餘,安第斯山的森林、雪峰、雲霧以及湍急的烏魯班巴河景色美不勝收。
觀光火車的終點站為 馬丘比丘 山腳下的熱水鎮,鎮子不大,沿烏魯班巴河而建。下了火車就看到熙熙攘攘的游客,鱗次櫛比的旅館與商鋪,一派旅游小鎮的熱鬧景象。
小鎮距離 馬丘比丘 6公里,我們換乘景區觀光巴士上山。巴士駛過連續“之”字形 盤山 公路後,我們到達景區大門前。
人們在不大的廣場上排起長隊,等待進入景區,這場景有點國內長假時景區的味道。由於 秘魯 政府規定 馬丘比丘 每日限入游客2500名,觀光火車、景區巴士以及進入景區的門票全部實名。出示門票、護照,驗證進入大門,我終於步入嚮往多年的 馬丘比丘 。
我們沿著左側狹窄的山路登至地勢較高的一平臺,鑲嵌在安第斯山絕壁上的 馬丘比丘 映入眼帘。雖然我早在書本上、網絡圖片中看過這座天空之城的石牆斷垣,但當我親臨現場,目睹到高山環抱中、巨石叢生處的古城遺址時,規模宏大的 馬丘比丘 仍讓我激動、興奮、震撼、敬畏,我頻頻按動快門,留下美好的記憶。
馬丘比丘 高聳在陡峭而狹窄的山脊上,海拔2350米,山下是烏魯班巴河環繞的深谷,四周為熱帶叢林所包圍。它是印加帝國遺跡,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1983年, 馬丘比丘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16世紀中葉, 秘魯 淪為 西班牙 殖民地後,民間就一直相傳在茫茫安第斯山脈中,有一座神秘的印加古城。幾百年的時間里,不斷有探險家尋覓古城,均無所獲。
1911年7月24日, 美國 歷史學者海勒姆· 賓厄姆 在安第斯山脈的崇山峻嶺中發現了這座被白 雲和 密林覆蓋的印加古城。由於無法知曉它的原名,便借附近山之名,稱其為 馬丘比丘 。
古城由市區與農業區組成,兩區之間用巨大的石牆分隔。牆外的農業區依地勢不同修建了層層梯田,幾百丘梯田不僅用於農業生產之目的,還可防禦如山體滑坡及洪水對古城造成的自然災害,有穩固古城斜坡的作用。
梯田一望無際,可以想象數百年前古印加人的農業是何等發達。如今,印加文明失落,壯觀的梯田上是悠哉吃草的羊駝。
古城區規劃井然有序,由200多個建築物組成,包括神殿區、生活區、避難所和公共場所等。王公貴族們居住的房屋呈梯型排列在緩坡上,用料優質,石牆精美,旁邊還建花園。平民住宅建築密集,房屋不設窗戶,建蓋的石塊粗糙。
古城中部是神聖的祭祀區,這裡神廟眾多。中心建有壯觀的“太陽廟”,這是座精緻的圓形建築,不僅是古印加人祭祀太陽神的場所,更是一座天文觀測站,是古印加人對天文和建築學造詣的最佳代表,體現了當年印加王朝的盛世輝煌。
在這片區域內還有祭祀天地之神的“主神廟”,主神廟只有三面牆,牆壁均用打磨精細的石塊壘砌,並以巨石墊底,門楣是一塊重達3噸的岩石,廟中有巨石祭壇和許多神龕。
主神廟旁是“三窗廟”,因有三扇巨石疊成的大窗而得名,可從大窗眺望神聖廣場和遠處的群山。廟中有一根支撐屋頂的 石柱 ,柱邊立有象徵天地宇宙的石刻。此廟祭祀地、水、火宇宙三元素,故又稱三神廟。
古城建有100多處連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總計3000多級臺階。古城還有眾多噴泉與完整的水利系統,明渠與暗渠結合,下水管道與灌溉系統巧妙相連,使得泉水依次流淌進每間房屋。
我穿梭在古城中,用腳步追尋古印加人的遺跡。古城建築工藝精湛,令人敬佩,牆壁用精準切割的石塊壘砌,不用砂漿與粘合材料,連接得嚴絲合縫插不進一枚刀片。梯型門窗和略微向內傾斜的牆壁具有很強的抗震與防洪功能。
我在高山之巔沉思,如此規模龐大的古城所用石料取至何處?如何挖掘搬運?怎樣壘成嚴絲合縫的平整石牆?何故在剎那間就人去樓空?太多不解令人匪夷所思。
曾經雄霸一方的印加帝國消亡了,印加文明失落了。只有 馬丘比丘 古城盤踞在安第斯山脈的群山之間,默默向世人昭示著曾經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