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二島24日——倫敦篇
倫敦 空中花園 金融街區銀行白領倚坐在河畔,曬著太陽喝咖啡享受下午茶時光 經過 倫敦 橋了 經過千禧橋 聖保羅 大教堂只露出圓頂 碎片大廈 滑鐵盧 大橋(Waterloo Bridge)
1945年建成使用的 滑鐵盧 大橋得名於1815年 英國 取得勝利的 滑鐵盧 戰役,由於這座大橋的位於 泰晤士 河的彎曲之處,所以普遍認為從這座橋上看到的 倫敦 風景比任何一座大橋都要好。威斯敏斯特、 泰晤士 河南 岸、 倫敦 眼和金絲雀碼頭等盡收眼底。電影《魂斷藍橋》也是以這座大橋為背景。 亨格福德橋和金禧橋,這次是仰視。 大煙囪是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標誌 黑衣修士橋(Blackfriars Bridge)這座橋身為紅白色的大橋於1869年,在 維多利亞 女王的主持下通車。令這座大橋成為世界焦點是在1982年6月, 意大利 最大私人銀行的前主席Roberto Calvi被髮現吊死在其中一個拱門上,雖然他的死最初被認為是自殺,不過2002年,經過調查後認為他是被黑手黨所謀殺。 威斯敏斯特橋 Westminster Bridge
威斯敏斯特橋是一座拱橋,也稱西敏橋。 英國 國會大廈、大本鐘、西敏寺及 倫敦 眼分列於橋的兩端。於1862年開通,以取代1750年時即已啟用的舊橋。 正下方來張 倫敦 眼 2018年8月8日:女王劇場歌劇魁影經常有人把 倫敦 西區同 美國 百老匯相提並論,因為它們都是每日每夜上演著經典劇目的戲劇區。不同的是,百老匯以音樂劇為主,而西區則是話劇、音樂劇、舞劇、歌劇等各形式兼容的內容。至於百老匯劇院的歷史,也無法與 倫敦 西區相比。 倫敦 西區僅劇院而言就有五十多座,整個大 倫敦 地區的劇場更是數不勝數。西區的劇院大多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規模大小不一,上演的劇目有音樂劇、舞劇、話劇、魔幻秀、歌劇、木偶劇、兒童劇等樣態繁多。每個劇院都有著自己的傳統和特色。劇院的名字或源於宮廷,或源於街區歷史和創始人。
腳踩標誌性井蓋——《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劇魅影)。 是的,我們來到了女王劇場! 《歌劇魅影》這部傳奇歌劇是 大名 鼎鼎的作曲家安 德魯 ▪勞埃德▪韋伯爵士,還是歌劇《貓》,以及《貝隆夫人》( 阿根廷 ,別為我哭泣)的作者,還執掌著 倫敦 最大的劇院運營商。而《歌劇魅影》,最早是這位有情人寫出來送給當時他所熱戀的、後來成為前妻的 薩拉 ▪布萊曼的禮物。 這幾天疲於奔命,從 泰晤士 游船下來已經快到劇場演出時間(需提前半小時進入),我們一路小跑,街邊的小超市撿了些吃的,終於準時趕到了劇場,包裹檢查時保安示意我們必須吃完才能進入否則食物必須寄存,這下傻眼了,演出時長約150分鐘暴走了一天總不可能餓著肚子看完吧,沒辦法我們只好在劇場入口狼狽地囫圇吞棗(照片左下方) 環顧四周,還有幾個 中國 人也在劇場垃圾箱邊擺攤吃東西,怎麼我國同胞都這境遇呢 這是女王陛下劇院進門的大廳,完全保留了復古的風格,據說也是多年未變了。 自從1986年10月9日首次登臺 倫敦 女王陛下劇院,《歌劇魅影》至今仍在上演,而且在全球範圍內都大獲 成功 :1988年第一批主演( 薩拉 ▪布萊曼等)將這部歌劇帶到 美國 百老匯後,也成為百老匯至今上演最長的一部劇目,打破了音樂劇《貓》的記錄;《歌劇魅影》也多次進行過 亞洲 巡演。演出非常的精彩,而且因為這個劇院只演這部劇,所以道具 和美 工設計都很漂亮和壯觀,可惜的是演出中不能拍照。
《歌劇魅影》的票價一般從20-80鎊不等,取決於場次、位置。 戲院裡面跟蛋糕一樣,是一層一層的。每一層都有名字,女王陛下劇院是4層劇院,第一層至第四層分別是:stalls-一等票;royal circle-二等票;grand circle-三等票;balcony-四等票。 2018年8月9日: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今天計划去三家博物館,一天轉三家好像是有點兒多,可是三家挨在一起,也沒必要跑兩趟,所以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時間是重點。三家都是十點開門,我們決定先去預定參觀者會比較多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中間大部分時間留給 維多利亞 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最後留一點兒時間去科學博物館逛逛。事後回顧,仍舊覺得這是最明智的安排。
英國 自然史博物館位於 英國 倫敦 的南肯辛頓區,是一個世界級的頂尖旅游景點和科研中心。它原本是 大英 博物館的一部分,人稱“ 大英 博物館自然歷史部”,後於1881年由總館分出,1963年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博物館。這個擁有總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收藏有7000萬件標本的博物館是 倫敦 群眾性科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是 歐洲 最大也是最負盛名的自然史博物館,儼然是知識的海洋和自然歷史愛好者的天堂。 參觀自然史博物館,當然是衝著博物館數不勝數的藏品去的,但在參觀“上帝創造萬物”的“奇跡”之前不妨先好好欣賞人類用智慧譜寫的“凝固的樂章”—自然博物館建築本身。這座古老的建築是 倫敦 的地標性建築之一,典型的 維多利亞 式建築風格,如 羅馬 式拱門、廊柱、哥特式塔樓、中央大廳上方高挑的尖頂式天花板、巨型彩繪玻璃拱窗,宗教色彩特別濃厚。 大廳上方懸掛著巨大的藍鯨骨架,它也是目前已知還存在於地球上的體型最大的動物 為了突出自然史博物館的主題,博物館又以大量動植物的形狀為雕飾,讓科學和宗教和諧碰撞,使得博物館成為神聖且厚重的“科學的教堂博物館分為生命館和地球館兩部分,20間陳列廳,陳列內容包括古生物、礦物、植物、動物、生態和人類6個部分。 站到樓上俯瞰藍鯨更加震撼。 中央大廳是現代生命科學陳列廳,用立體景觀、展櫃介紹進化論和人類學知識。博物館一層右翼各陳列廳展示古生物化學化石標本,如9000萬年前消失的外形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動物的魚龍,與魚龍一起統治中生代的大型海生動物蛇頸龍,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暴龍,體態極小的新頜龍,尾翼達17米的翼龍以及完整的始祖鳥骨骼等。雖然這些古生物早已滅絕,但人類依然可以從這些古生物化石標本中得到關於曾經統治地球的生物如恐龍“恐怖的蜥蜴”的蛛絲馬跡,期待著有一天有人能解開65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恐龍突然消失這個地球進化史上最大的謎團。
1945年建成使用的 滑鐵盧 大橋得名於1815年 英國 取得勝利的 滑鐵盧 戰役,由於這座大橋的位於 泰晤士 河的彎曲之處,所以普遍認為從這座橋上看到的 倫敦 風景比任何一座大橋都要好。威斯敏斯特、 泰晤士 河南 岸、 倫敦 眼和金絲雀碼頭等盡收眼底。電影《魂斷藍橋》也是以這座大橋為背景。 亨格福德橋和金禧橋,這次是仰視。 大煙囪是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標誌 黑衣修士橋(Blackfriars Bridge)這座橋身為紅白色的大橋於1869年,在 維多利亞 女王的主持下通車。令這座大橋成為世界焦點是在1982年6月, 意大利 最大私人銀行的前主席Roberto Calvi被髮現吊死在其中一個拱門上,雖然他的死最初被認為是自殺,不過2002年,經過調查後認為他是被黑手黨所謀殺。 威斯敏斯特橋 Westminster Bridge
威斯敏斯特橋是一座拱橋,也稱西敏橋。 英國 國會大廈、大本鐘、西敏寺及 倫敦 眼分列於橋的兩端。於1862年開通,以取代1750年時即已啟用的舊橋。 正下方來張 倫敦 眼 2018年8月8日:女王劇場歌劇魁影經常有人把 倫敦 西區同 美國 百老匯相提並論,因為它們都是每日每夜上演著經典劇目的戲劇區。不同的是,百老匯以音樂劇為主,而西區則是話劇、音樂劇、舞劇、歌劇等各形式兼容的內容。至於百老匯劇院的歷史,也無法與 倫敦 西區相比。 倫敦 西區僅劇院而言就有五十多座,整個大 倫敦 地區的劇場更是數不勝數。西區的劇院大多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規模大小不一,上演的劇目有音樂劇、舞劇、話劇、魔幻秀、歌劇、木偶劇、兒童劇等樣態繁多。每個劇院都有著自己的傳統和特色。劇院的名字或源於宮廷,或源於街區歷史和創始人。
腳踩標誌性井蓋——《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劇魅影)。 是的,我們來到了女王劇場! 《歌劇魅影》這部傳奇歌劇是 大名 鼎鼎的作曲家安 德魯 ▪勞埃德▪韋伯爵士,還是歌劇《貓》,以及《貝隆夫人》( 阿根廷 ,別為我哭泣)的作者,還執掌著 倫敦 最大的劇院運營商。而《歌劇魅影》,最早是這位有情人寫出來送給當時他所熱戀的、後來成為前妻的 薩拉 ▪布萊曼的禮物。 這幾天疲於奔命,從 泰晤士 游船下來已經快到劇場演出時間(需提前半小時進入),我們一路小跑,街邊的小超市撿了些吃的,終於準時趕到了劇場,包裹檢查時保安示意我們必須吃完才能進入否則食物必須寄存,這下傻眼了,演出時長約150分鐘暴走了一天總不可能餓著肚子看完吧,沒辦法我們只好在劇場入口狼狽地囫圇吞棗(照片左下方) 環顧四周,還有幾個 中國 人也在劇場垃圾箱邊擺攤吃東西,怎麼我國同胞都這境遇呢 這是女王陛下劇院進門的大廳,完全保留了復古的風格,據說也是多年未變了。 自從1986年10月9日首次登臺 倫敦 女王陛下劇院,《歌劇魅影》至今仍在上演,而且在全球範圍內都大獲 成功 :1988年第一批主演( 薩拉 ▪布萊曼等)將這部歌劇帶到 美國 百老匯後,也成為百老匯至今上演最長的一部劇目,打破了音樂劇《貓》的記錄;《歌劇魅影》也多次進行過 亞洲 巡演。演出非常的精彩,而且因為這個劇院只演這部劇,所以道具 和美 工設計都很漂亮和壯觀,可惜的是演出中不能拍照。
《歌劇魅影》的票價一般從20-80鎊不等,取決於場次、位置。 戲院裡面跟蛋糕一樣,是一層一層的。每一層都有名字,女王陛下劇院是4層劇院,第一層至第四層分別是:stalls-一等票;royal circle-二等票;grand circle-三等票;balcony-四等票。 2018年8月9日: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今天計划去三家博物館,一天轉三家好像是有點兒多,可是三家挨在一起,也沒必要跑兩趟,所以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時間是重點。三家都是十點開門,我們決定先去預定參觀者會比較多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中間大部分時間留給 維多利亞 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最後留一點兒時間去科學博物館逛逛。事後回顧,仍舊覺得這是最明智的安排。
英國 自然史博物館位於 英國 倫敦 的南肯辛頓區,是一個世界級的頂尖旅游景點和科研中心。它原本是 大英 博物館的一部分,人稱“ 大英 博物館自然歷史部”,後於1881年由總館分出,1963年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博物館。這個擁有總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收藏有7000萬件標本的博物館是 倫敦 群眾性科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是 歐洲 最大也是最負盛名的自然史博物館,儼然是知識的海洋和自然歷史愛好者的天堂。 參觀自然史博物館,當然是衝著博物館數不勝數的藏品去的,但在參觀“上帝創造萬物”的“奇跡”之前不妨先好好欣賞人類用智慧譜寫的“凝固的樂章”—自然博物館建築本身。這座古老的建築是 倫敦 的地標性建築之一,典型的 維多利亞 式建築風格,如 羅馬 式拱門、廊柱、哥特式塔樓、中央大廳上方高挑的尖頂式天花板、巨型彩繪玻璃拱窗,宗教色彩特別濃厚。 大廳上方懸掛著巨大的藍鯨骨架,它也是目前已知還存在於地球上的體型最大的動物 為了突出自然史博物館的主題,博物館又以大量動植物的形狀為雕飾,讓科學和宗教和諧碰撞,使得博物館成為神聖且厚重的“科學的教堂博物館分為生命館和地球館兩部分,20間陳列廳,陳列內容包括古生物、礦物、植物、動物、生態和人類6個部分。 站到樓上俯瞰藍鯨更加震撼。 中央大廳是現代生命科學陳列廳,用立體景觀、展櫃介紹進化論和人類學知識。博物館一層右翼各陳列廳展示古生物化學化石標本,如9000萬年前消失的外形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動物的魚龍,與魚龍一起統治中生代的大型海生動物蛇頸龍,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暴龍,體態極小的新頜龍,尾翼達17米的翼龍以及完整的始祖鳥骨骼等。雖然這些古生物早已滅絕,但人類依然可以從這些古生物化石標本中得到關於曾經統治地球的生物如恐龍“恐怖的蜥蜴”的蛛絲馬跡,期待著有一天有人能解開65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恐龍突然消失這個地球進化史上最大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