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陽區三十崗鄉三國遺址公園一日游












這一建築是在高5米的夯土 高臺 上佈置一組對稱的建築群,內部將通過聲、光、電等多種形式來展示三國文化及漢文化。游客可以在這仿佛經歷了一場穿越之旅,感受到漢朝建築的宏偉,體驗到2000年前的文化。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實力大增,遂準備南下消滅劉備和孫權。但由於孫、劉聯合,大敗曹軍於 赤壁 ,使形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赤壁 戰後的五六年間,曹操不斷在江淮地區用兵,欲從此處突破長江天塹,統一江東,但遭到了 孫吳 的頑強抵抗。曹操只好改變策略。為避免兩面受敵,他一面暫且放棄統一江東,派大將張遼等在 合肥 屯兵息軍養士;一面親率大軍西征張魯,試圖奪取 漢中 ,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實力。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吳主孫權乘曹操西征之際親自率兵10萬進攻 合肥 。而此時 合肥 城內僅有張遼、李典、樂進及薛悌等率7000餘人駐守。兩軍對峙,眾寡懸殊。
曹操在出征之前,估計到孫權有可能再次進犯 合肥 。因此,他預先寫了一道命令,封於木函中,交給護軍薛悌,要他"賊至乃發",按計行事。當孫權兵 臨城 下之際,薛悌與諸將打開木函,見命令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在曹操看來,張遼、李典是能徵善戰的猛將,故使之出戰,樂進為人持重,故使之守城;護軍薛悌乃文官,故不參戰。
諸將看罷命令,疑慮重重。樂進、李典等認為,兩軍兵力對比懸殊,出戰很難取勝。張遼見此拍案而起,曰:"曹公今遠征在外,若坐等援軍來救,即便援軍來到,那時吾等也早被吳軍擊破。現當乘吳軍立足未穩之時,主動出擊,方能挫其銳氣,守住城池矣。"樂進等聞聽張遼之言,仍猶豫不決。張遼怒曰:"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若疑,吾張遼獨決之。"李典素與張遼不和,此時見張遼如此堅決,亦慷慨陳詞:"此國家大事,既然將軍主意已定,奮不顧身,吾等能以小私而舍大義乎?"於是,眾將遵從張遼之見,連夜徵募敢死之士800人,並設宴犒饗,以壯軍威。
次日晨,張遼披甲執戟,大呼"張遼在此",率眾沖入敵陣。此時,吳軍毫無準備,不知所措。張遼連續擊殺數十人,並斬殺了東吳的陳武等兩員大將,直逼孫權帳下,要取其性命。孫權大驚,倉惶間登上一個土壘,手持長戟自守。吳軍見張遼兵少,迅速圍了上來,密密麻麻地將張遼圍了好幾層。張遼毫無懼色,左沖右突,殺出一條血路,帶領麾下數十人衝出包圍。這時,李典也帶人接應,雙方戰至中午,吳軍傷亡慘重,士氣大挫。張遼見出戰的目的已經達到,遂率眾回城,加強防衛。
之後,孫權雖持續圍城十餘日,但終不能破城,遂撤軍返歸。當吳軍紛紛返撤之時,孫權與少數將領在逍遙津北岸巡視,恰被魏軍偵知。張遼即率步騎數眾突襲孫權。吳將甘寧、呂蒙等與張遼奮力拼殺,凌統則率親兵護衛孫權突圍。當孫權等騎馬行至逍遙津橋時,見橋南板已被拆除丈餘而不得過。在此危急關頭,吳將谷利急中生智,於孫權坐騎後猛著一鞭,"以助馬勢"。駿馬奮力一躍,飛橋而過,孫權奪路而逃,幸免於難。
此戰史稱"張遼威震逍遙津",是三國時期魏軍創下的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