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陽區三十崗鄉三國遺址公園一日游
↑東瞿濕地 好像濕地是靠著滁河乾渠修的,就是水渠邊一個自行車道,看看農村住房、油菜花、桃花而已。免費。現在是剛開始開發。 合肥 市政府計劃建成環繞全城的濕地公園。 ↑東瞿濕地 ↑東瞿濕地 ↑東瞿濕地 ↑東瞿濕地 ↑東瞿濕地 ↑東瞿濕地 ↑東瞿濕地 東瞿美食村 ↑東瞿美食村 靠著桃蹊生態農莊和東瞿濕地兩個景點,又在通往三國遺址公園的必經之路上,東瞿村的農民早已把整個村子變成了美食村,家家開土菜館,開不了的出租給別人開,然後雇佣些 安徽 中北部其他地方或者 河南 的人做手下。其實就是土菜館一條街, 合肥 農民做菜大部分都不怎麼樣, 合肥 周圍地區(除了離得最近的幾個縣)和皖北人做菜也不如 合肥 人,這些小飯店和 合肥 城裡小飯館比真不見得比得上。不過大家到這裡吃大可放心,因為每道菜都被 合肥 旅游局定了價格區間,而且都納入工商局監督對象,不可能出現類似全國其他地方天價魚蝦菜餚宰人的情況。
合肥 現在想把新農村建成不同建築風格的特色小村,小鎮。因為境內有三國遺址公園,所以三十崗鄉的新農村模仿漢代建築風格的居多,你們看到的東瞿美食村都是仿漢建築風格。 ↑東瞿美食村 ↑東瞿美食村 ↑三十崗鄉 ↑三十崗鄉 隨後坐三輪車去崔崗村,路過一個新農村安置房。 崔崗藝術村2013年11月2日, 合肥 三十崗鄉崔崗藝術家村舉行了開村儀式,那一陣風一時間把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變成一個話題。藝術家村,聽著就完爆所有滋生於鄉村的農場和“農家樂”們。據說,開村不久的那場“生生不息”展覽上,村民們在咖啡機前排著隊等著喝咖啡,咖啡 和田 野,聽著就讓人浮想聯翩。九個多月過去了,崔崗藝術家村的關註度似乎衰減了不少,至少沒有一旁可以採摘的生態農場和三十崗西瓜更受人關註。也許吧,藝術家村本來就該是小眾的,然後就像謝澤所言,自然生長。在一個斷斷續續飄著細雨的日子,第一個入駐崔崗的具有排頭兵意味的藝術家謝澤,帶著本報記者穿過那條綿延起伏的柏油馬路,仍然生長著的崔崗村再度展現在我們眼前。
“如果他喜歡這條路了,他就可能會喜歡這個地方。如果對路都沒感覺,他就不可能喜歡這個地方。”謝澤說的那條路,是給了很多 合肥 人驚艷感的環 湖北 路。謝澤一度迷戀著那條柏油路,那很像他和 合肥 首個藝術家村崔崗村之間的一條臍帶。實際上,崔崗藝術家村只是村裡一條百十米的窄道旁的小村落。那條路帶謝澤來到崔崗村,他第一個和村裡的農戶租了房,第一個拉起了工作室。
一條路,城市到鄉村的心境拐點
環 湖北 路,無論你從 合肥 的四里河路還是西二環岔上老的206國道,無論你曾經去過玩石音樂節還是頗有聲名的桃蹊農場,這條堪稱綿延的二車道柏油林蔭路,都會是一個從城市前往鄉村的心境的新起點。在三國遺址公園路牌的T字路口,體驗從路就開始了。
崔崗藝術家村,還在這條路的遠方。實際上,崔崗藝術家村只是村裡一條百十米的窄道,沿路兩旁的幾十戶農家。從2013年年底開村至今,一共簽了53戶,動工的20戶,改造基本結束的只有13戶,還沒動工的20戶。不少已經簽過15年租賃合同的藝術家正在拉圍牆或者進行房屋改造,所以你眼前的崔崗是個初現端倪的藝術地帶,某種意義上它又像個工地。兩間瓦房,一個小院,旁邊一個地面還有些回潮的展覽區,這就是謝澤位於崔崗村的“瓦房工作室”。很長一段時間,謝澤的“瓦房工作室”是崔崗藝術家村的名片,你在各種媒介上感受崔崗藝術家村都是在汲取它的營養。
一篇文章,崔崗藝術家村的起源
謝澤迷戀那條柏油路,那條路帶他來到崔崗村。“柏油路不能寬,一寬就土了。”顯然謝澤也意識到,之前媒體對崔崗藝術家村的宣傳,讓很多慕名而來的人感受到了巨大落差,所以他一直在表達這樣一個觀點,你的動機和心態將決定你最終的收穫感。且不說崔崗藝術家村現在剛剛啟動,即便來日初具雛形,在謝澤看來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樣子,“這裡是工作室是展覽館,不是風情街,更不是主題公園。”
2012年6月,謝澤第一次抵達崔崗村,就立刻愛上了這座村莊,並決定把工作室搬到這來。“第一天到村口看到老頭老太太坐在棚子底下,我問‘可有房子租?’老人講,‘我家有跟我走。’到了我一看,就你家了,第二天就把合同簽了。”回去後謝澤寫了篇文章,大體意思是如果把崔崗村搞出來一個文化項目還挺好,這文章被廬陽區領導看到並引起重視進而立項,引發大量藝術工作者的關註,崔崗藝術家村的起源,就這麼簡單。“我們這些人來只是因為它環境比較好,有防護林,雞屎、牛糞什麼的看不到了。崔崗村是城市的觸角,它通過那條路從城市伸過來。這些農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他們是準市民。”崔崗村遠離城市的喧囂,又尚存人間煙火,用謝澤的話說就是,“我是藝術家,但我也是凡人,我在鄉野創作也得回到城市生活。”所以這個距 合肥 市區不到30公里的小村莊被謝澤看中。
文藝範兒,從一條柏油馬路開始
一段過程,文化創意要時間醞釀
“我們還是相信自然生長的才是真實的。這裡當時排隊簽都簽不到,政府說要出來控制一下,一共就60個院子可以出租,村子總共就80多戶。”有人迅速開工,有人持幣觀望,崔崗藝術家村仍然在一個起步階段。“有的人喜歡就進來,進來了不喜歡再出去,這都是很正常的。而且這個地方肯定是小眾的,怎麼可能是大眾的呢?喜歡文藝的人本來就少。”謝澤也直言,很多進村的人自身也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你不能說你城裡來的就是大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認為你是藝術家頭昂得高。人家肯定也不會喜歡你的”。
謝澤認為,自己心目中的崔崗藝術家村應該會有一個反覆洗禮的過程,“只有自發的生態的,才有可能扎根才能存活。要是美協、文聯一聲令下在這搞藝術家下鄉、體驗生活,這不是扯淡的事情嗎?太假了,不真實。這裡好就好在大家是熱愛這個地方。這是自發形成的,有的剛剛纔租,有的剛剛纔蓋,都是剛剛開始的。跟文化有關的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謂的文化創意文創園,肯定要一段時間醞釀、更新、淘汰。”
一個詞“體驗”,是謝澤反覆提及的,“有個素陶工坊,有個開放日,可以讓人帶孩子來這燒陶。還有個木工坊,你想做成什麼形狀你可以自己動手。這都是互動式的體驗式的,它不是旅游,更不是觀光。為什麼有的人來了會失望?因為他覺得沒有一個花海,有花海當然好,但也不是我們說有就有。”
一個願景,藝術改變地方的面貌
“區裡面的人過來找我們提提建議,我們如實地講,希望搞成一個文藝小鎮。”在謝澤看來, 合肥 這麼大個城市這個都沒有太土了,讓人看不起。
作為人性最簡單的需求,在城市待久了想去農村玩一玩,所以謝澤覺得可以有一個“文藝”主題,而不是具體的某一種文藝形式,謝澤也覺得書吧、酒吧、客棧、畫廊、一些藝術家工作室都應該存在,“我們還是希望它是一個泛文藝概念,不全都是畫家或全是詩人在這,都要有一點—你要有點配套服務,有些公共區域。不能講工作室不開你來就在大馬路上給太陽死曬,然後你就回家了。你可以到我的咖啡店里喝喝咖啡翻翻書,看藝術家來了跟他後面說我能不能進去看看,或者看哪個工作室掛個牌子寫開放日。這裡不是百分百都是藝術家,有些做跟文藝相關的。 比如 陶藝、木工,他不是純藝術的,但他有互動性,他可能比純藝術更好玩,必須多元化,把這種文藝氣息搞起來。”
謝澤腦海中當然有一個美好的崔崗藝術家村的憧憬,“藝術家來了,畫廊就來了,畫廊一開,有錢人就來了,有錢人來了就要消費喝咖啡, 三星 米其林餐館也來了,人家還要購物,LV也來了卡地亞也來了,慢慢地都來了。一般藝術家搞不起的就滾蛋了。要是LV進來 哈根 達斯進來,我們被趕走了,那就是大牛逼了。”謝澤說,798就 成功 了,它每平方米租金比國貿還高。
聊到上一段的時候,謝澤明顯進入了聊high的狀態,收拾了一下心情,說 合肥 還不可能猛然出現這樣的盛況, 合肥 是自娛自樂,只能自己快“活快活,還不能換錢。你快活的同時讓那些來看的人也小快活一下,就行了。你要想大快活,那是要大投入的,那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2013年11月2日, 合肥 三十崗鄉崔崗藝術家村舉行了開村儀式,那一陣風一時間把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變成一個話題。藝術家村,聽著就完爆所有滋生於鄉村的農場和“農家樂”們。據說,開村不久的那場“生生不息”展覽上,村民們在咖啡機前排著隊等著喝咖啡,咖啡 和田 野,聽著就讓人浮想聯翩。九個多月過去了,崔崗藝術家村的關註度似乎衰減了不少,至少沒有一旁可以採摘的生態農場和三十崗西瓜更受人關註。也許吧,藝術家村本來就該是小眾的,然後就像謝澤所言,自然生長。在一個斷斷續續飄著細雨的日子,第一個入駐崔崗的具有排頭兵意味的藝術家謝澤,帶著本報記者穿過那條綿延起伏的柏油馬路,仍然生長著的崔崗村再度展現在我們眼前。
“如果他喜歡這條路了,他就可能會喜歡這個地方。如果對路都沒感覺,他就不可能喜歡這個地方。”謝澤說的那條路,是給了很多 合肥 人驚艷感的環 湖北 路。謝澤一度迷戀著那條柏油路,那很像他和 合肥 首個藝術家村崔崗村之間的一條臍帶。實際上,崔崗藝術家村只是村裡一條百十米的窄道旁的小村落。那條路帶謝澤來到崔崗村,他第一個和村裡的農戶租了房,第一個拉起了工作室。
一條路,城市到鄉村的心境拐點
環 湖北 路,無論你從 合肥 的四里河路還是西二環岔上老的206國道,無論你曾經去過玩石音樂節還是頗有聲名的桃蹊農場,這條堪稱綿延的二車道柏油林蔭路,都會是一個從城市前往鄉村的心境的新起點。在三國遺址公園路牌的T字路口,體驗從路就開始了。
崔崗藝術家村,還在這條路的遠方。實際上,崔崗藝術家村只是村裡一條百十米的窄道,沿路兩旁的幾十戶農家。從2013年年底開村至今,一共簽了53戶,動工的20戶,改造基本結束的只有13戶,還沒動工的20戶。不少已經簽過15年租賃合同的藝術家正在拉圍牆或者進行房屋改造,所以你眼前的崔崗是個初現端倪的藝術地帶,某種意義上它又像個工地。兩間瓦房,一個小院,旁邊一個地面還有些回潮的展覽區,這就是謝澤位於崔崗村的“瓦房工作室”。很長一段時間,謝澤的“瓦房工作室”是崔崗藝術家村的名片,你在各種媒介上感受崔崗藝術家村都是在汲取它的營養。
一篇文章,崔崗藝術家村的起源
謝澤迷戀那條柏油路,那條路帶他來到崔崗村。“柏油路不能寬,一寬就土了。”顯然謝澤也意識到,之前媒體對崔崗藝術家村的宣傳,讓很多慕名而來的人感受到了巨大落差,所以他一直在表達這樣一個觀點,你的動機和心態將決定你最終的收穫感。且不說崔崗藝術家村現在剛剛啟動,即便來日初具雛形,在謝澤看來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樣子,“這裡是工作室是展覽館,不是風情街,更不是主題公園。”
2012年6月,謝澤第一次抵達崔崗村,就立刻愛上了這座村莊,並決定把工作室搬到這來。“第一天到村口看到老頭老太太坐在棚子底下,我問‘可有房子租?’老人講,‘我家有跟我走。’到了我一看,就你家了,第二天就把合同簽了。”回去後謝澤寫了篇文章,大體意思是如果把崔崗村搞出來一個文化項目還挺好,這文章被廬陽區領導看到並引起重視進而立項,引發大量藝術工作者的關註,崔崗藝術家村的起源,就這麼簡單。“我們這些人來只是因為它環境比較好,有防護林,雞屎、牛糞什麼的看不到了。崔崗村是城市的觸角,它通過那條路從城市伸過來。這些農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他們是準市民。”崔崗村遠離城市的喧囂,又尚存人間煙火,用謝澤的話說就是,“我是藝術家,但我也是凡人,我在鄉野創作也得回到城市生活。”所以這個距 合肥 市區不到30公里的小村莊被謝澤看中。
文藝範兒,從一條柏油馬路開始
一段過程,文化創意要時間醞釀
“我們還是相信自然生長的才是真實的。這裡當時排隊簽都簽不到,政府說要出來控制一下,一共就60個院子可以出租,村子總共就80多戶。”有人迅速開工,有人持幣觀望,崔崗藝術家村仍然在一個起步階段。“有的人喜歡就進來,進來了不喜歡再出去,這都是很正常的。而且這個地方肯定是小眾的,怎麼可能是大眾的呢?喜歡文藝的人本來就少。”謝澤也直言,很多進村的人自身也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你不能說你城裡來的就是大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認為你是藝術家頭昂得高。人家肯定也不會喜歡你的”。
謝澤認為,自己心目中的崔崗藝術家村應該會有一個反覆洗禮的過程,“只有自發的生態的,才有可能扎根才能存活。要是美協、文聯一聲令下在這搞藝術家下鄉、體驗生活,這不是扯淡的事情嗎?太假了,不真實。這裡好就好在大家是熱愛這個地方。這是自發形成的,有的剛剛纔租,有的剛剛纔蓋,都是剛剛開始的。跟文化有關的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謂的文化創意文創園,肯定要一段時間醞釀、更新、淘汰。”
一個詞“體驗”,是謝澤反覆提及的,“有個素陶工坊,有個開放日,可以讓人帶孩子來這燒陶。還有個木工坊,你想做成什麼形狀你可以自己動手。這都是互動式的體驗式的,它不是旅游,更不是觀光。為什麼有的人來了會失望?因為他覺得沒有一個花海,有花海當然好,但也不是我們說有就有。”
一個願景,藝術改變地方的面貌
“區裡面的人過來找我們提提建議,我們如實地講,希望搞成一個文藝小鎮。”在謝澤看來, 合肥 這麼大個城市這個都沒有太土了,讓人看不起。
作為人性最簡單的需求,在城市待久了想去農村玩一玩,所以謝澤覺得可以有一個“文藝”主題,而不是具體的某一種文藝形式,謝澤也覺得書吧、酒吧、客棧、畫廊、一些藝術家工作室都應該存在,“我們還是希望它是一個泛文藝概念,不全都是畫家或全是詩人在這,都要有一點—你要有點配套服務,有些公共區域。不能講工作室不開你來就在大馬路上給太陽死曬,然後你就回家了。你可以到我的咖啡店里喝喝咖啡翻翻書,看藝術家來了跟他後面說我能不能進去看看,或者看哪個工作室掛個牌子寫開放日。這裡不是百分百都是藝術家,有些做跟文藝相關的。 比如 陶藝、木工,他不是純藝術的,但他有互動性,他可能比純藝術更好玩,必須多元化,把這種文藝氣息搞起來。”
謝澤腦海中當然有一個美好的崔崗藝術家村的憧憬,“藝術家來了,畫廊就來了,畫廊一開,有錢人就來了,有錢人來了就要消費喝咖啡, 三星 米其林餐館也來了,人家還要購物,LV也來了卡地亞也來了,慢慢地都來了。一般藝術家搞不起的就滾蛋了。要是LV進來 哈根 達斯進來,我們被趕走了,那就是大牛逼了。”謝澤說,798就 成功 了,它每平方米租金比國貿還高。
聊到上一段的時候,謝澤明顯進入了聊high的狀態,收拾了一下心情,說 合肥 還不可能猛然出現這樣的盛況, 合肥 是自娛自樂,只能自己快“活快活,還不能換錢。你快活的同時讓那些來看的人也小快活一下,就行了。你要想大快活,那是要大投入的,那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我從桃蹊水果農場出來,叫開電三輪的老爺爺把我帶到崔崗藝術家村,老爺爺雖然也是三十崗鄉人,但是他也不知道崔崗藝術家村到底是乾什麼的,他以為藝術就是辦畫展,於是進村以後就用濃重的 合肥 話問崔崗村民“你們這裡辦畫展的地方在那塊哈?”但村裡沒有辦畫展的地方,連續被問的幾個村民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然,就說“我不知道”。然後老爺爺找了一個村裡的熟人問,那位崔崗村的老爺爺笑笑用 合肥 話說“沒有搞畫展的,只有搞藝術的,這一片不都是嗎?就是在這些房子里。”我到村裡一個飯館里看到吃飯的人和服務員、廚師都講著皖北的中原官話。他們對我指了一個房子說那裡有。於是就參觀了幾棟外觀有點藝術創造特點的房子。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村指路的村民老爺爺用 合肥 話對開三輪車的老爺爺說,“你看這牆上不都是畫作嗎?這美夢就是講的習近平的 中國 夢”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三十崗鄉 路過一處桃林,老爺爺問我要停車拍嗎。我覺得不錯,就下車拍了一張照片就走,那個拍照的哥哥帶著他的女友到這裡,看到我拍了一張就走都笑覺得太迅速了,我感覺拍一張就夠了,這位仁兄已經變換不同位置和角度拍了很久,我離開時還沒有離去的打算。
隨後坐三輪車去三國遺址公園 三國遺址公園三國遺址公園,位於 合肥 市廬陽區三十崗 ,公園是一處三國時期的軍事城堡遺址。 從市中心坐公交車到省電氣學校站轉300路可到。門票25元 優惠票13元。
公園有 新城 遺址保護區、旅游服務區、三國文化區和行政生活區,主要景點有 新城 文物陳列館、東城門、夯土練兵指揮台、兵器鑄造窯址、飲馬池、時光隧道、舟師塢、雕塑廣場、石刻廣場等。 新城 遺址保護區恢復了古城牆及城門原貌,並對考古發掘出的窯址和兵營等遺址進行了保護性建設,想要一覽原汁原味的三國 新城 風貌,該景點絕對不能錯過。
對三國 新城 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在2005年即已完成,考古出土的大量鐵兵器、用於守城防禦的礌石、城內練兵指揮台、專門鑄造兵器的作坊和魏軍將士的住宅,都使我們清晰地感受這座三國時代的軍事城堡。
首先介紹下東漢末和三國時期為何吳國和魏國都必爭 合肥 。東吳要想爭奪中原必須首先占領江淮,而當時從建業( 南京 )通過江淮進入中原的路線有三條, 江蘇 境內通過今天 揚州 淮安 等地的邗溝,從裕 溪口 經 巢湖 、南淝河、東淝河進入淮河的路線和 大別山 旱路。當時今 南京 以下的長江河面遠比現在寬, 鎮江 、 揚州 之間的江面寬達40里,當時的造船技術落後,在這裡渡江必須要大船。邗溝年久失修,水淺,曹丕討伐東吳時,這條水道根本不能通行,運輸船隻無法通過。吳國的優勢兵種是水軍,從 大別山 進軍,旱路利於曹魏不利東吳,而且運糧困難。於是第二條道路成為必經之處,而 合肥 正是這條路線兩段水道的中點,所以魏國在此設重兵固守,從而發生了多次戰役。 再說 合肥 新城 是如何建立的。 合肥 新城 是相比於春秋時代形成的 合肥 城而言的。當時的 合肥 舊城周圍是水網地形,東吳憑藉水軍優勢可以輕易到達 合肥 城下,不利於曹魏的步兵騎兵作戰。公元233年滿寵奏請在舊城 西北 三十里南淝河不能通行船隻,遠離水網的地方另外修一座城,把大軍駐扎到 新城 里,獲得批准,同年 新城 建成,當時居民區和商業中心仍然在 合肥 舊城,那裡只有少量士兵駐守,而 新城 是一座軍事要塞。 孫吳 曾經於233、234、253年三次攻打 新城 ,但直到280年三分歸晉都未攻剋此城。
據《三國誌》記載:魏國徵東將軍滿寵兩次上疏魏明帝曹睿,建議在 合肥 西三十里建立 新城 屯兵以抗 孫吳 。 新城 建成後, 孫吳 水軍由 巢湖 到達 合肥 城下,還要再陸行三十里,才能抵達 合肥 新城 。這樣, 孫吳 的水軍優勢不能發揮,軍需補充更加困難,使曹魏方面獲得了很多戰機。而曹魏可以沿瓦埠水系直通壽春, 水上 運輸方便,有利於提高戰鬥力。 合肥 新城 於青龍元年(233)建成, 孫吳 曾於公元233年、234年、253年等多次圍攻,均兵敗而歸。
歷經1770餘年的風雨剝蝕、滄桑巨變,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這座三國時期軍事城堡的風貌。三國 新城 遺址公園建設前,可謂秦磚漢瓦俯首可拾,是 安徽 省乃至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三國遺址之一。 合肥 三國 新城 遺址公園通過保護 性恢復古城牆及東城門原貌,對 新城 內考古發掘出的兵器鑄造窯址、練兵指揮台、飲馬池、車馬道等遺址進行保護性建設和展示,原汁原味地反映了三國 合肥 新城 風貌。
守望淮揚(大型雕塑)--再現了魏明帝曹睿時期,徵東將軍滿寵和 新城 守城將軍張穎抵禦 孫吳 保衛 合肥 新城 的英勇形象,淮揚指的是 合肥 在三國時屬 揚州 淮南 郡、 揚州 ,體現了 合肥 新城 為保衛 淮南 郡、 揚州 甚至魏國的重要軍事作用。 ↑三國遺址公園
合肥 現在想把新農村建成不同建築風格的特色小村,小鎮。因為境內有三國遺址公園,所以三十崗鄉的新農村模仿漢代建築風格的居多,你們看到的東瞿美食村都是仿漢建築風格。 ↑東瞿美食村 ↑東瞿美食村 ↑三十崗鄉 ↑三十崗鄉 隨後坐三輪車去崔崗村,路過一個新農村安置房。 崔崗藝術村2013年11月2日, 合肥 三十崗鄉崔崗藝術家村舉行了開村儀式,那一陣風一時間把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變成一個話題。藝術家村,聽著就完爆所有滋生於鄉村的農場和“農家樂”們。據說,開村不久的那場“生生不息”展覽上,村民們在咖啡機前排著隊等著喝咖啡,咖啡 和田 野,聽著就讓人浮想聯翩。九個多月過去了,崔崗藝術家村的關註度似乎衰減了不少,至少沒有一旁可以採摘的生態農場和三十崗西瓜更受人關註。也許吧,藝術家村本來就該是小眾的,然後就像謝澤所言,自然生長。在一個斷斷續續飄著細雨的日子,第一個入駐崔崗的具有排頭兵意味的藝術家謝澤,帶著本報記者穿過那條綿延起伏的柏油馬路,仍然生長著的崔崗村再度展現在我們眼前。
“如果他喜歡這條路了,他就可能會喜歡這個地方。如果對路都沒感覺,他就不可能喜歡這個地方。”謝澤說的那條路,是給了很多 合肥 人驚艷感的環 湖北 路。謝澤一度迷戀著那條柏油路,那很像他和 合肥 首個藝術家村崔崗村之間的一條臍帶。實際上,崔崗藝術家村只是村裡一條百十米的窄道旁的小村落。那條路帶謝澤來到崔崗村,他第一個和村裡的農戶租了房,第一個拉起了工作室。
一條路,城市到鄉村的心境拐點
環 湖北 路,無論你從 合肥 的四里河路還是西二環岔上老的206國道,無論你曾經去過玩石音樂節還是頗有聲名的桃蹊農場,這條堪稱綿延的二車道柏油林蔭路,都會是一個從城市前往鄉村的心境的新起點。在三國遺址公園路牌的T字路口,體驗從路就開始了。
崔崗藝術家村,還在這條路的遠方。實際上,崔崗藝術家村只是村裡一條百十米的窄道,沿路兩旁的幾十戶農家。從2013年年底開村至今,一共簽了53戶,動工的20戶,改造基本結束的只有13戶,還沒動工的20戶。不少已經簽過15年租賃合同的藝術家正在拉圍牆或者進行房屋改造,所以你眼前的崔崗是個初現端倪的藝術地帶,某種意義上它又像個工地。兩間瓦房,一個小院,旁邊一個地面還有些回潮的展覽區,這就是謝澤位於崔崗村的“瓦房工作室”。很長一段時間,謝澤的“瓦房工作室”是崔崗藝術家村的名片,你在各種媒介上感受崔崗藝術家村都是在汲取它的營養。
一篇文章,崔崗藝術家村的起源
謝澤迷戀那條柏油路,那條路帶他來到崔崗村。“柏油路不能寬,一寬就土了。”顯然謝澤也意識到,之前媒體對崔崗藝術家村的宣傳,讓很多慕名而來的人感受到了巨大落差,所以他一直在表達這樣一個觀點,你的動機和心態將決定你最終的收穫感。且不說崔崗藝術家村現在剛剛啟動,即便來日初具雛形,在謝澤看來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樣子,“這裡是工作室是展覽館,不是風情街,更不是主題公園。”
2012年6月,謝澤第一次抵達崔崗村,就立刻愛上了這座村莊,並決定把工作室搬到這來。“第一天到村口看到老頭老太太坐在棚子底下,我問‘可有房子租?’老人講,‘我家有跟我走。’到了我一看,就你家了,第二天就把合同簽了。”回去後謝澤寫了篇文章,大體意思是如果把崔崗村搞出來一個文化項目還挺好,這文章被廬陽區領導看到並引起重視進而立項,引發大量藝術工作者的關註,崔崗藝術家村的起源,就這麼簡單。“我們這些人來只是因為它環境比較好,有防護林,雞屎、牛糞什麼的看不到了。崔崗村是城市的觸角,它通過那條路從城市伸過來。這些農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他們是準市民。”崔崗村遠離城市的喧囂,又尚存人間煙火,用謝澤的話說就是,“我是藝術家,但我也是凡人,我在鄉野創作也得回到城市生活。”所以這個距 合肥 市區不到30公里的小村莊被謝澤看中。
文藝範兒,從一條柏油馬路開始
一段過程,文化創意要時間醞釀
“我們還是相信自然生長的才是真實的。這裡當時排隊簽都簽不到,政府說要出來控制一下,一共就60個院子可以出租,村子總共就80多戶。”有人迅速開工,有人持幣觀望,崔崗藝術家村仍然在一個起步階段。“有的人喜歡就進來,進來了不喜歡再出去,這都是很正常的。而且這個地方肯定是小眾的,怎麼可能是大眾的呢?喜歡文藝的人本來就少。”謝澤也直言,很多進村的人自身也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你不能說你城裡來的就是大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認為你是藝術家頭昂得高。人家肯定也不會喜歡你的”。
謝澤認為,自己心目中的崔崗藝術家村應該會有一個反覆洗禮的過程,“只有自發的生態的,才有可能扎根才能存活。要是美協、文聯一聲令下在這搞藝術家下鄉、體驗生活,這不是扯淡的事情嗎?太假了,不真實。這裡好就好在大家是熱愛這個地方。這是自發形成的,有的剛剛纔租,有的剛剛纔蓋,都是剛剛開始的。跟文化有關的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謂的文化創意文創園,肯定要一段時間醞釀、更新、淘汰。”
一個詞“體驗”,是謝澤反覆提及的,“有個素陶工坊,有個開放日,可以讓人帶孩子來這燒陶。還有個木工坊,你想做成什麼形狀你可以自己動手。這都是互動式的體驗式的,它不是旅游,更不是觀光。為什麼有的人來了會失望?因為他覺得沒有一個花海,有花海當然好,但也不是我們說有就有。”
一個願景,藝術改變地方的面貌
“區裡面的人過來找我們提提建議,我們如實地講,希望搞成一個文藝小鎮。”在謝澤看來, 合肥 這麼大個城市這個都沒有太土了,讓人看不起。
作為人性最簡單的需求,在城市待久了想去農村玩一玩,所以謝澤覺得可以有一個“文藝”主題,而不是具體的某一種文藝形式,謝澤也覺得書吧、酒吧、客棧、畫廊、一些藝術家工作室都應該存在,“我們還是希望它是一個泛文藝概念,不全都是畫家或全是詩人在這,都要有一點—你要有點配套服務,有些公共區域。不能講工作室不開你來就在大馬路上給太陽死曬,然後你就回家了。你可以到我的咖啡店里喝喝咖啡翻翻書,看藝術家來了跟他後面說我能不能進去看看,或者看哪個工作室掛個牌子寫開放日。這裡不是百分百都是藝術家,有些做跟文藝相關的。 比如 陶藝、木工,他不是純藝術的,但他有互動性,他可能比純藝術更好玩,必須多元化,把這種文藝氣息搞起來。”
謝澤腦海中當然有一個美好的崔崗藝術家村的憧憬,“藝術家來了,畫廊就來了,畫廊一開,有錢人就來了,有錢人來了就要消費喝咖啡, 三星 米其林餐館也來了,人家還要購物,LV也來了卡地亞也來了,慢慢地都來了。一般藝術家搞不起的就滾蛋了。要是LV進來 哈根 達斯進來,我們被趕走了,那就是大牛逼了。”謝澤說,798就 成功 了,它每平方米租金比國貿還高。
聊到上一段的時候,謝澤明顯進入了聊high的狀態,收拾了一下心情,說 合肥 還不可能猛然出現這樣的盛況, 合肥 是自娛自樂,只能自己快“活快活,還不能換錢。你快活的同時讓那些來看的人也小快活一下,就行了。你要想大快活,那是要大投入的,那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2013年11月2日, 合肥 三十崗鄉崔崗藝術家村舉行了開村儀式,那一陣風一時間把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變成一個話題。藝術家村,聽著就完爆所有滋生於鄉村的農場和“農家樂”們。據說,開村不久的那場“生生不息”展覽上,村民們在咖啡機前排著隊等著喝咖啡,咖啡 和田 野,聽著就讓人浮想聯翩。九個多月過去了,崔崗藝術家村的關註度似乎衰減了不少,至少沒有一旁可以採摘的生態農場和三十崗西瓜更受人關註。也許吧,藝術家村本來就該是小眾的,然後就像謝澤所言,自然生長。在一個斷斷續續飄著細雨的日子,第一個入駐崔崗的具有排頭兵意味的藝術家謝澤,帶著本報記者穿過那條綿延起伏的柏油馬路,仍然生長著的崔崗村再度展現在我們眼前。
“如果他喜歡這條路了,他就可能會喜歡這個地方。如果對路都沒感覺,他就不可能喜歡這個地方。”謝澤說的那條路,是給了很多 合肥 人驚艷感的環 湖北 路。謝澤一度迷戀著那條柏油路,那很像他和 合肥 首個藝術家村崔崗村之間的一條臍帶。實際上,崔崗藝術家村只是村裡一條百十米的窄道旁的小村落。那條路帶謝澤來到崔崗村,他第一個和村裡的農戶租了房,第一個拉起了工作室。
一條路,城市到鄉村的心境拐點
環 湖北 路,無論你從 合肥 的四里河路還是西二環岔上老的206國道,無論你曾經去過玩石音樂節還是頗有聲名的桃蹊農場,這條堪稱綿延的二車道柏油林蔭路,都會是一個從城市前往鄉村的心境的新起點。在三國遺址公園路牌的T字路口,體驗從路就開始了。
崔崗藝術家村,還在這條路的遠方。實際上,崔崗藝術家村只是村裡一條百十米的窄道,沿路兩旁的幾十戶農家。從2013年年底開村至今,一共簽了53戶,動工的20戶,改造基本結束的只有13戶,還沒動工的20戶。不少已經簽過15年租賃合同的藝術家正在拉圍牆或者進行房屋改造,所以你眼前的崔崗是個初現端倪的藝術地帶,某種意義上它又像個工地。兩間瓦房,一個小院,旁邊一個地面還有些回潮的展覽區,這就是謝澤位於崔崗村的“瓦房工作室”。很長一段時間,謝澤的“瓦房工作室”是崔崗藝術家村的名片,你在各種媒介上感受崔崗藝術家村都是在汲取它的營養。
一篇文章,崔崗藝術家村的起源
謝澤迷戀那條柏油路,那條路帶他來到崔崗村。“柏油路不能寬,一寬就土了。”顯然謝澤也意識到,之前媒體對崔崗藝術家村的宣傳,讓很多慕名而來的人感受到了巨大落差,所以他一直在表達這樣一個觀點,你的動機和心態將決定你最終的收穫感。且不說崔崗藝術家村現在剛剛啟動,即便來日初具雛形,在謝澤看來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樣子,“這裡是工作室是展覽館,不是風情街,更不是主題公園。”
2012年6月,謝澤第一次抵達崔崗村,就立刻愛上了這座村莊,並決定把工作室搬到這來。“第一天到村口看到老頭老太太坐在棚子底下,我問‘可有房子租?’老人講,‘我家有跟我走。’到了我一看,就你家了,第二天就把合同簽了。”回去後謝澤寫了篇文章,大體意思是如果把崔崗村搞出來一個文化項目還挺好,這文章被廬陽區領導看到並引起重視進而立項,引發大量藝術工作者的關註,崔崗藝術家村的起源,就這麼簡單。“我們這些人來只是因為它環境比較好,有防護林,雞屎、牛糞什麼的看不到了。崔崗村是城市的觸角,它通過那條路從城市伸過來。這些農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他們是準市民。”崔崗村遠離城市的喧囂,又尚存人間煙火,用謝澤的話說就是,“我是藝術家,但我也是凡人,我在鄉野創作也得回到城市生活。”所以這個距 合肥 市區不到30公里的小村莊被謝澤看中。
文藝範兒,從一條柏油馬路開始
一段過程,文化創意要時間醞釀
“我們還是相信自然生長的才是真實的。這裡當時排隊簽都簽不到,政府說要出來控制一下,一共就60個院子可以出租,村子總共就80多戶。”有人迅速開工,有人持幣觀望,崔崗藝術家村仍然在一個起步階段。“有的人喜歡就進來,進來了不喜歡再出去,這都是很正常的。而且這個地方肯定是小眾的,怎麼可能是大眾的呢?喜歡文藝的人本來就少。”謝澤也直言,很多進村的人自身也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你不能說你城裡來的就是大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認為你是藝術家頭昂得高。人家肯定也不會喜歡你的”。
謝澤認為,自己心目中的崔崗藝術家村應該會有一個反覆洗禮的過程,“只有自發的生態的,才有可能扎根才能存活。要是美協、文聯一聲令下在這搞藝術家下鄉、體驗生活,這不是扯淡的事情嗎?太假了,不真實。這裡好就好在大家是熱愛這個地方。這是自發形成的,有的剛剛纔租,有的剛剛纔蓋,都是剛剛開始的。跟文化有關的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謂的文化創意文創園,肯定要一段時間醞釀、更新、淘汰。”
一個詞“體驗”,是謝澤反覆提及的,“有個素陶工坊,有個開放日,可以讓人帶孩子來這燒陶。還有個木工坊,你想做成什麼形狀你可以自己動手。這都是互動式的體驗式的,它不是旅游,更不是觀光。為什麼有的人來了會失望?因為他覺得沒有一個花海,有花海當然好,但也不是我們說有就有。”
一個願景,藝術改變地方的面貌
“區裡面的人過來找我們提提建議,我們如實地講,希望搞成一個文藝小鎮。”在謝澤看來, 合肥 這麼大個城市這個都沒有太土了,讓人看不起。
作為人性最簡單的需求,在城市待久了想去農村玩一玩,所以謝澤覺得可以有一個“文藝”主題,而不是具體的某一種文藝形式,謝澤也覺得書吧、酒吧、客棧、畫廊、一些藝術家工作室都應該存在,“我們還是希望它是一個泛文藝概念,不全都是畫家或全是詩人在這,都要有一點—你要有點配套服務,有些公共區域。不能講工作室不開你來就在大馬路上給太陽死曬,然後你就回家了。你可以到我的咖啡店里喝喝咖啡翻翻書,看藝術家來了跟他後面說我能不能進去看看,或者看哪個工作室掛個牌子寫開放日。這裡不是百分百都是藝術家,有些做跟文藝相關的。 比如 陶藝、木工,他不是純藝術的,但他有互動性,他可能比純藝術更好玩,必須多元化,把這種文藝氣息搞起來。”
謝澤腦海中當然有一個美好的崔崗藝術家村的憧憬,“藝術家來了,畫廊就來了,畫廊一開,有錢人就來了,有錢人來了就要消費喝咖啡, 三星 米其林餐館也來了,人家還要購物,LV也來了卡地亞也來了,慢慢地都來了。一般藝術家搞不起的就滾蛋了。要是LV進來 哈根 達斯進來,我們被趕走了,那就是大牛逼了。”謝澤說,798就 成功 了,它每平方米租金比國貿還高。
聊到上一段的時候,謝澤明顯進入了聊high的狀態,收拾了一下心情,說 合肥 還不可能猛然出現這樣的盛況, 合肥 是自娛自樂,只能自己快“活快活,還不能換錢。你快活的同時讓那些來看的人也小快活一下,就行了。你要想大快活,那是要大投入的,那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我從桃蹊水果農場出來,叫開電三輪的老爺爺把我帶到崔崗藝術家村,老爺爺雖然也是三十崗鄉人,但是他也不知道崔崗藝術家村到底是乾什麼的,他以為藝術就是辦畫展,於是進村以後就用濃重的 合肥 話問崔崗村民“你們這裡辦畫展的地方在那塊哈?”但村裡沒有辦畫展的地方,連續被問的幾個村民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然,就說“我不知道”。然後老爺爺找了一個村裡的熟人問,那位崔崗村的老爺爺笑笑用 合肥 話說“沒有搞畫展的,只有搞藝術的,這一片不都是嗎?就是在這些房子里。”我到村裡一個飯館里看到吃飯的人和服務員、廚師都講著皖北的中原官話。他們對我指了一個房子說那裡有。於是就參觀了幾棟外觀有點藝術創造特點的房子。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村指路的村民老爺爺用 合肥 話對開三輪車的老爺爺說,“你看這牆上不都是畫作嗎?這美夢就是講的習近平的 中國 夢”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崔崗藝術家村 ↑三十崗鄉 路過一處桃林,老爺爺問我要停車拍嗎。我覺得不錯,就下車拍了一張照片就走,那個拍照的哥哥帶著他的女友到這裡,看到我拍了一張就走都笑覺得太迅速了,我感覺拍一張就夠了,這位仁兄已經變換不同位置和角度拍了很久,我離開時還沒有離去的打算。
隨後坐三輪車去三國遺址公園 三國遺址公園三國遺址公園,位於 合肥 市廬陽區三十崗 ,公園是一處三國時期的軍事城堡遺址。 從市中心坐公交車到省電氣學校站轉300路可到。門票25元 優惠票13元。
公園有 新城 遺址保護區、旅游服務區、三國文化區和行政生活區,主要景點有 新城 文物陳列館、東城門、夯土練兵指揮台、兵器鑄造窯址、飲馬池、時光隧道、舟師塢、雕塑廣場、石刻廣場等。 新城 遺址保護區恢復了古城牆及城門原貌,並對考古發掘出的窯址和兵營等遺址進行了保護性建設,想要一覽原汁原味的三國 新城 風貌,該景點絕對不能錯過。
對三國 新城 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在2005年即已完成,考古出土的大量鐵兵器、用於守城防禦的礌石、城內練兵指揮台、專門鑄造兵器的作坊和魏軍將士的住宅,都使我們清晰地感受這座三國時代的軍事城堡。
首先介紹下東漢末和三國時期為何吳國和魏國都必爭 合肥 。東吳要想爭奪中原必須首先占領江淮,而當時從建業( 南京 )通過江淮進入中原的路線有三條, 江蘇 境內通過今天 揚州 淮安 等地的邗溝,從裕 溪口 經 巢湖 、南淝河、東淝河進入淮河的路線和 大別山 旱路。當時今 南京 以下的長江河面遠比現在寬, 鎮江 、 揚州 之間的江面寬達40里,當時的造船技術落後,在這裡渡江必須要大船。邗溝年久失修,水淺,曹丕討伐東吳時,這條水道根本不能通行,運輸船隻無法通過。吳國的優勢兵種是水軍,從 大別山 進軍,旱路利於曹魏不利東吳,而且運糧困難。於是第二條道路成為必經之處,而 合肥 正是這條路線兩段水道的中點,所以魏國在此設重兵固守,從而發生了多次戰役。 再說 合肥 新城 是如何建立的。 合肥 新城 是相比於春秋時代形成的 合肥 城而言的。當時的 合肥 舊城周圍是水網地形,東吳憑藉水軍優勢可以輕易到達 合肥 城下,不利於曹魏的步兵騎兵作戰。公元233年滿寵奏請在舊城 西北 三十里南淝河不能通行船隻,遠離水網的地方另外修一座城,把大軍駐扎到 新城 里,獲得批准,同年 新城 建成,當時居民區和商業中心仍然在 合肥 舊城,那裡只有少量士兵駐守,而 新城 是一座軍事要塞。 孫吳 曾經於233、234、253年三次攻打 新城 ,但直到280年三分歸晉都未攻剋此城。
據《三國誌》記載:魏國徵東將軍滿寵兩次上疏魏明帝曹睿,建議在 合肥 西三十里建立 新城 屯兵以抗 孫吳 。 新城 建成後, 孫吳 水軍由 巢湖 到達 合肥 城下,還要再陸行三十里,才能抵達 合肥 新城 。這樣, 孫吳 的水軍優勢不能發揮,軍需補充更加困難,使曹魏方面獲得了很多戰機。而曹魏可以沿瓦埠水系直通壽春, 水上 運輸方便,有利於提高戰鬥力。 合肥 新城 於青龍元年(233)建成, 孫吳 曾於公元233年、234年、253年等多次圍攻,均兵敗而歸。
歷經1770餘年的風雨剝蝕、滄桑巨變,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到這座三國時期軍事城堡的風貌。三國 新城 遺址公園建設前,可謂秦磚漢瓦俯首可拾,是 安徽 省乃至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三國遺址之一。 合肥 三國 新城 遺址公園通過保護 性恢復古城牆及東城門原貌,對 新城 內考古發掘出的兵器鑄造窯址、練兵指揮台、飲馬池、車馬道等遺址進行保護性建設和展示,原汁原味地反映了三國 合肥 新城 風貌。
守望淮揚(大型雕塑)--再現了魏明帝曹睿時期,徵東將軍滿寵和 新城 守城將軍張穎抵禦 孫吳 保衛 合肥 新城 的英勇形象,淮揚指的是 合肥 在三國時屬 揚州 淮南 郡、 揚州 ,體現了 合肥 新城 為保衛 淮南 郡、 揚州 甚至魏國的重要軍事作用。 ↑三國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