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二人英國半月游(全程公交,倫敦、巴斯、愛丁堡、高地跟團、溫莎、劍橋,總體順利,小意外不斷)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六 8:30-16:30(最後進入時間16:00)。
票價:成人18英鎊,60歲以上和學生16英鎊。
網址: ******
雖然和西敏寺一樣,周末是不開放的。但是我們去的時候正趕上做禮拜,就免費進去參觀啦。 。
但免費的肯定不如收費的, 只限定在做禮拜的人群後面看看,不能深入教堂內部,當然就更不能去登穹頂啦。
這個教堂近年來讓世人矚目應該就是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於1981年舉行的世紀婚禮,網上找了幾張圖,這一對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了,1996年二人離婚,1997年戴妃車禍身亡,香消玉殞;2005年查爾斯終娶得心心念念的卡米拉。2015年爆出驚人消息,卡米拉首先提出離婚,並要求得到3.5億美元補償金……
難怪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當初棄 聖保羅 而選擇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婚禮。



Sir Winston Churchill 溫斯頓· 丘吉爾 爵士 於1940-1945年以及1951-1955年兩次擔任 英國 首相。正是伊麗莎白二世經歷的第一位首相。


國葬是 英國 至高無上的榮譽,能無條件獲得國葬的只有 英國 國王和女王。幾百年來除了王室,能享受這種尊貴待遇的也只有寥寥數人:
1、1657年, 英國 海軍上將羅伯特·布萊克在與 西班牙 的海戰中殉職,他的葬禮開創了非王室人員享受國葬的先河。
布萊克將軍生前帶領 英國 海軍贏得了第一次英荷戰爭,成為 英國 海外擴張時代的先驅。 英國 海軍作家戴維·豪沃恩評價布萊克“奠定了海軍的傳統,這些傳統在以後數世紀中,一直是 英格蘭 國家榮譽的柱石”。
2、第二次“平民國葬”發生在1727年。躺在國旗下受人弔唁的,正是提出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的科學家艾薩克· 牛頓 。直到2005年, 英國 皇家學會的調查顯示, 英國 人仍然認為 牛頓 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
3、1806年,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霍雷肖· 納爾遜 以國葬形式獲得了安息。他是著名的軍事家和海軍將領,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中擊潰 法國 及 西班牙 組成的聯合艦隊,自己卻中彈陣亡。至今,其雕像仍然矗立在特拉法加廣場前。
4、拿破侖戰爭期間,威靈頓公爵帶領英軍在 滑鐵盧 擊退 法國 軍隊,改變了 英國 、 法國 和世界歷史。他因此深受 英國 人愛戴,後來還擔任了 英國 首相,在1852年去世後也享受了國葬。
5、即 丘吉爾 。1965年,這位深受愛戴的首相去世時,為他舉行國葬的提議在議會幾乎獲得了全票通過。
還有被授予了國葬資格,卻選擇了拒絕:
1、南丁格爾開創了護理事業,是世界上第一位護士,她的愛心和職業精神至今仍廣受 英國 人敬仰。她去逝後,議會提出進行國葬,但是她的親屬希望舉行小規模私人葬禮,因此拒絕了這份榮譽。
2、另一位拒絕國葬的是兩次擔任 英國 首相的保守黨領袖本傑明·迪斯累里。他在遺囑中聲明,不願舉行國葬。
與迪斯累里一樣,撒切爾夫人也在生前就表示不願接受國葬。其逝世後,時任首相戴維·卡梅倫辦公室隨後宣佈:“經女王同意,撒切爾夫人將享受帶有軍事榮譽的禮儀葬禮。葬禮將在 聖保羅 大教堂舉行。”聲明說,隨後將舉行私人火葬。 扯遠了,繼續游記。買票進去參觀的童鞋們,請一定要去登穹頂,雖然有點累,但登頂後風景很美。LZ將未能登頂視為 倫敦 游的遺憾,期待下次彌補。 出教堂後,再拍一張教堂全景,LZ就坐地鐵回賓館結束了第一天的行程。

因為LZ是5月初在 倫敦 ,並不是天天都有換崗,所以LZ還是事先做過功課的。
關於換崗最權 威信 息的網站如下: ****** 。
除了 白金漢 宮的換崗時間, 溫莎 城堡的換崗信息也可以在上面查到。
白金漢 宮換崗的整體流程基本如下:
Before the Ceremony
10:30
New Guard form up on the parade square at Wellington Barracks for inspection, while the Band accompanying them play a selection of music.
10:43
St. James's Palace Detachment of the Old Guard step off for Buckingham Palace.
(Sentries remain at their post until replaced by a part of the New Guard).
You can see the Old Guard being inspected, and when present, hear the St James Palace Band, from Marlborough Road from just before 10:25
10:45
Household Cavalry ride past on their way to mount The Queen's Life Guard at Horse Guards.
10:57
The New Guard step off, from Wellington Barracks, for Buckingham Palace.
During / After the Ceremony
11:00
Official start time for the Changing of the Guard ceremony.
11:10
St. James's Palace relief leaves Buckingham Palace
11:25
St. James's Palace contingent, of the Old Guard, leaves St. James's Palace
11:37
The Old Guard of The Queen's Life Guard rides past
11:40
Old Guard leaves Buckingham Palace for Wellington Barracks
11:45
St. James's Palace Detachment of The Queen's Guard leaves Buckingham Palace.
The Buckingham Palace Detachement of the Queen's Guard then retire to the guardroom.
早上10點,LZ從賓館出發,跟著google導航,步行去 白金漢 宮。
走著走著,前面人停下來紛紛舉起手機拍照,LZ立馬上前去看,拍到了馬隊正從一建築里出來

















是由愛德華七世為紀念母親 維多利亞 女王而興建,然而他卻未能活到建築落成。在拱門的檐枋上刻有拉丁文題記「:ANNO:DECIMO:EDWARDI:SEPTIMI:REGIS: :VICTORIÆ:REGINÆ:CIVES:GRATISSIMI:MDCCCCX:」,意為愛德華七世在位十年之際,1910年臣民獻於 維多利亞 女王。1912年建成。

據說廣場因為經常有大量鴿子駐足,所以又稱“鴿子廣場”(The pigeon square),也許這就是梁朝偉選擇飛來這兒喂鴿子的原因吧。
這兒也是《花兒與少年》中枕頭大戰的地方。

關於 納爾遜 將軍,度娘解說如下:
霍雷肖· 納爾遜 (Horatio Nelson,1st Viscount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 英國 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8年尼羅河口海戰及1801 年 哥本哈根 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戰役擊潰 法國 及 西班牙 組成的聯合艦隊,迫使拿破侖徹底放棄海上進攻 英國 本土的計劃,但自己卻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 英國 人”的調查,結果 納爾遜 位列第9位。LZ特意去網上找了張將軍的肖像畫。


LZ很喜歡美術館這個建築本身,所以一定要合個影

照片上掛著紅色豎條幅的廊柱那兒是出口,入口是在照片左側的一個側門那兒。進去要安檢,會讓你把包打開,人工驗看。 由於展館內名畫太多,真是眼花繚亂,非藝術專業的參觀者估計能叫出名的畫屈指可數。展館也是很貼心的有推薦畫作,LZ給大家拍了張照。如果不是特別愛好畫作的普通大眾,有時間的話,看看這幾幅推薦的畫作就夠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