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11國浪漫之旅《八》🏩 🇮🇹意大利🇮🇹佛羅倫薩{二}🇮🇹
《馬太》
“馬太”一一耶穌十二使徒(福音書作者)(亞勒腓之子,又名利未)
門徒馬太是馬太福音的作者,也就是路加福音提到的稅吏利未。他的蒙召非常戲劇化,他正坐在稅關上收稅,耶穌走到他面前,不是像其它人那樣納稅,而是簡單地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立即撇下所有,跟從了耶穌,一句話都沒有問。隨即在他自己家裡, 為耶穌大擺筵席,甚至引起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批評,也引出了主的名言: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從馬太的生平,我們可以證實三件不變的真理。 《彼得》
彼得一一耶穌十二使徒。彼得(又名“磯法”( 磐石 之意)原為漁夫,曾使死人複活,可能於西元67年在 羅馬 殉道)彼得倒釘十字架。
聖經中四次提出十二個使徒的名錄,都是以彼得當先,賣主的猶大殿後。在馬太福音十章提到時,甚至著重地說:這十二使徒的名,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等。提到主所愛的三個使徒時,也都以他為先:彼得,雅各布,約翰。直到今天,我們一提起使徒還是先想到彼得。彼得這個人的性格直爽可愛,熱情易衝動。他是使徒中的代表人物,也是當時門徒的發言人,站在領導地位,走在最前面的弟兄。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得到許多教訓,學到許多功課。
彼得的原名是西門巴喬納,意思是說喬納的兒子西門。彼得是主耶穌替他取的名字,這個名字不是當時慣用的姓名,只是一個諢名,是石頭的意思,與當時的 亞蘭 語「磯法」同義。彼得實在是一塊石頭,開始是一塊石頭,始終不舍自己的劣根性;後來卻成為 磐石 ,對主有超然的認識,堅固的信心;他也是一塊活石,建造教會靈宮的基石之一 《巴多羅買》
巴多羅買一一耶穌十二使徒。
自古以來,差不多所有聖經學者都同意一種說法,那就是,主耶穌揀選的十二門徒之一,巴多羅買,就是約翰福音一章記載的拿但業。理由有四:第一,門徒除正名外,還有別的稱呼的不止他一位。例如:彼得又稱磯法,馬太又稱利未等等。第二,巴多羅買的名字常與腓力連在一起,證明拿但業是腓力帶來見主耶穌的。第三, 巴多羅買在前三本福音書所列門徒的名次中,其地位與約翰福音中拿但業被召的次序相同。第四,前三本福音書從未提過拿但業,約翰福音也從未提過巴多羅買,可見兩者為一。
巴多羅買是迦拿人。聖經中凡有「巴」字在名字前的都是什麼人的兒子的意思。巴喬納就是喬納的兒子,巴底買就是底買的兒子;所以巴多羅買就是多羅買的兒子之意思,不算他的正名。正名該叫拿但業。 《奮銳黨西門》
西門一一耶穌十二使徒奮銳黨的西門(在波斯殉道)西門在新約有九個,可見得是個很普通的名字。就在門徒之中,賣主的加略人猶大的父親也叫西門以外,彼得本身的名字也是西門。因此稱這位西門時,就要冠以奮銳黨的西門,以資識別。說起來很有趣,十二門徒中有兩個雅各布,一個是與主極親近的三位門徒之一,另一個卻默默無聞。猶大也有兩個:一個是遺臭萬年的賣主的加略人猶大,另外一個也不為人知。現在兩個西門,也是同樣的情形:一是門徒中的老大哥西門彼得,另外一個卻只知道他是奮銳黨的黨員,聖經中再也沒有提到其它的事情。可見名字並不重要,我們也不需要求名,像加略人猶大那樣臭的名聲還不如名不見經傳的好。十二門徒中,各式各樣各行各業的人都有,證明神要使用各種不同的人。主呼召了漁夫、稅吏,現在又呼召一個熱衷於政治的人。西門應主的呼召,起來跟從了主。西門這個名字,原文是聽見的意思。他留心聽主的呼召,聽見了就立即放下一切跟從主。 《多馬》
多馬一一耶穌十二使徒。
多馬(加利利人,傳說曾至 印度 傳福音)
如果福音只有前三本,我們就只知道多馬的名字,無從追尋他的事跡。感謝主!約翰替我們記下了許多寶貝而獨特的史料。
多馬是雙生子的意思。有人說,他本名猶大,後來見十二門徒中有雅各布的兒子猶大,又有賣主的加略人猶大,為了分別起見,就叫他的諢名:雙生子。多馬又叫低士馬,多馬是希伯來語,低士馬是 希腊 語,都是雙生子的意思,與利百加生下以掃雅各布「雙子」那個字是同一個字。想必他定是雙生子之一,就是不知道另外那個雙生子在哪裡?後來又怎樣?多馬卻因跟從主而留名於後世,受人記念,可見服事主的人總不吃虧。 四福音書作者 分佈於圓穹頂四角。
盧卡 岱拉·洛比亞作品。 四福音書作者, 聖約翰 (與鷹)
盧卡 岱拉·洛比亞作品。 四福音書作者,聖馬太(與天使) 福音書作者,聖馬太(與牛) “帕齊禮拜堂”內的圓穹頂。 “聖十字教堂”與聖母百花大教堂羅曼式的渾厚、雄偉不同,哥特式教堂更顯輕盈、高聳和華美。哥特式教堂最典型的特征是尖拱,它解決了主要的結構問題,從而可以把建築建得更輕、更高,這是哥特式風格取得 成功 的最主要原因,尖拱比圓拱更加穩固,圓拱頂端無法支撐拱心石向下的重力,如果拱太寬,就會坍塌。而尖拱的兩條邊相互依靠、相互支撐,共同托起拱心石,而拱心石向下的重力又使得尖拱更加穩定,因而尖拱構建的哥特式教堂能夠建得更大、更高、直上雲天,更靠近神,更能展現天堂之壯美。 當“聖十字教堂”映入我的眼帘時,我最先註意到的不是建築的主體和建築結構,而是那突出於主體部分的高聳塔樓和大教堂的白色
聖十字教堂被稱為“ 意大利 大師沉睡地”,安葬著許多傑出的 意大利 人:米開朗琪羅、伽利略、馬基亞維利、烏戈·福斯科洛、喬瓦尼·詹蒂萊、羅西尼和馬可尼,這些名字如雷貫耳。
“聖十字大教堂”有它獨特的魅力,肅穆、優雅,與整個美麗的城市融為一體。
行走在古老的聖十字教堂內,感受歷史、文化、藝術的痕跡,這些曾經是無數大師的行走思考必經之地,而現在我卻身臨其境,感謝他們對時代的傑出貢獻。 參觀過“聖十字教堂”後,漫步在 佛羅倫薩 街上,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撲面而來。因為美第奇家族, 佛羅倫薩 得以蓬勃地發展起來,上帝的眷顧更使她誕生了眾多的文化藝術巨匠,最終成為近代西方文化藝術的源頭。 大街小巷有很多像這樣的工藝品商店,櫥窗最右邊的工藝品塑像,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切利尼”的作品,“殺死美杜莎的帕爾帕爾修斯”雖然是工藝品,但做工非常精湛。 工藝品商店里琳琅滿目,價格和國內比較起來,還是有點小貴,但工藝都非常講究,很值得收藏留念。 街道的路旁,看到了這樣的情景,他們一家四口,可能是女兒崴了腳,父親雙膝跪地,用最親切的方式給女兒纏著紗布,姐姐和她的媽媽用親情的眼神,親切的關註著,真的好溫情。
今天要去的第二個地方就是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博物館。 🏫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始創於1339年是世界第一所美術學院,開創世界美術教育先河,1562年正式建立,稱作:迪亞諾學院,首任院長為傑出藝術家,文學家,藝術史論家:瓦 薩里 。1785年成為國立美術學院。有世界美術院校之母,四大美院之首的地位 和美 譽。 世界頂級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的大門,看上去很不起眼啊。充分驗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俗語。來到美術學院不僅能體會藝術的精髓,學院保留的一些古老建築,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歷史。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是 歐洲 文藝復興的產物,也對 歐洲 文藝復興產生過巨大影響,因對世界美術界,教育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有“世界美術最高學府”和“寫實主義大師彙集的皇家美術學院”之稱,與 意大利 馬蘭戈尼學院並稱造型類和設計學的雙雄。由 佛羅倫薩 學院美術館收藏的文藝復興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衛》更是聲名遠揚,蜚聲世界。是眾多藝術家、學者、游客、學生心中的聖地。 佛羅倫薩 ,世界藝術之都, 歐洲 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和最主要的城市孕育了美術學院的誕生,文藝復興以來大師雲集,達· 芬奇 、米開朗基羅、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喬托、拉斐爾、馬薩喬、多納泰羅、布魯涅列斯基、喬爾喬內、提香等。 學院門前的牌子,門牌66號,看樣子有些年代了。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1563年在瓦 薩里 的建議下,由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創建,當時的地點並不在這裡,現在的校址前身是一個女修道院,1784年由 托斯卡納 大公(後來的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整合了 佛羅倫薩 的所有藝術院校。 🏤 佛羅倫薩 學院美術館🏤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和學院美術館都緊挨著,雖然在老舊的小街上,卻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狹窄入口處,排隊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 游覽 佛羅倫薩 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參觀“ 佛羅倫薩 學院美術館”。來學院美術館參觀,主要衝著一件作品,就是早已久仰熟悉的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這次終於有機會親眼目睹。學院美術館確實也是以大衛雕像聞名,估計絕大部分游客來這裡就是看大衛的,儘管館內也收藏有米開朗基羅和其他藝術家的更多作品。藏品的質量數量名氣都遜色一些,但僅憑著《大衛》這一個作品,每年就吸引了上百萬來自世界各地游客,使“ 佛羅倫薩 學院美術館”成了游客必須參觀的一個地方。 進入畫廊,哇,那就是在電視和雜誌上,經常看過的畫面。遠處就是盼望已久的著名大衛雕像的真跡啦。
米開朗基羅未完成的其他的四個雕塑—年輕的奴隸、覺醒的奴隸、鬍子的奴隸和奴隸阿 塔拉斯 這四個加上聖殤像、聖馬太6座雕像被陳列在圓形大廳長廊的兩邊。 《年輕的奴隸》
“米開朗基羅”還有未完成的四件《奴隸》或者《囚犯》雕塑作品,本來是為裝飾教皇朱利葉斯二世的墓而設計製作,“米開朗基羅”甚至親自到採石場挑選最好的石材,教皇去世後因各種原因不斷推遲,乃至最後放棄使用,這些雕像也就沒有完成,現在每個雕塑的名字都是後人起的,試圖說明他們在掙扎或覺醒的不同狀態。米大師最初想要表達的含義現在無法確切知道,深刻一點的猜測他們寓意束縛囚禁在肉體里的靈魂,成為人性弱點的奴隸,在身體內部鬥爭,掙脫覺醒得到拯救和解放。
“米開朗基羅”去世後,他的後人把這些雕塑捐贈給了美蒂奇家族,幾經輾轉,最後來到了學院美術館保存展覽。另外還有兩個接近完成的雕塑現在 巴黎 的盧浮宮,去過盧浮宮的人應該見到過,一個叫《反抗的奴隸》,另一個是《瀕死的奴隸》。 《有鬍子的奴隸》
《有鬍子的奴隸》雕像是四個米開朗琪羅未完成的奴隸雕像中完成度最高的一個。奴隸的右手放在頭上,身子向左彎曲。仿佛要擺脫腳下的 大理 石石塊。軀幹肌肉線條完美,揭示了“米開朗琪羅”對人體構造的深刻理解。當時,“米開朗基羅”化了40多年的心血只完成了《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兩座雕像,其餘的仍保留著未完成的狀態。這些奴隸雕像後來都沒有放到陵墓里去,米開朗基羅把《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贈送給了羅伯特•斯特羅契,後者又於1548年把它們送給了 法國 國王法 蘭西 斯卡一世,後成為 巴黎 盧浮宮博物館的藏品。其實,這些看似未完成的作品出現在米開朗基羅藝術創作進入高峰期的中年時期,正是他在雕刻藝術上進行的一種新的探索,是他的藝術進入成熟期的標誌。這些未完成的作品實際上都具有一種完整的作品狀態,只是未達到當時人們欣賞習慣上的完成程度。該館的這部分珍貴藏品彰顯了“米開朗基羅”雕塑豐富的另一面。 《覺醒的奴隸》
“米開朗基羅”創作於1521-1523年間。這座雕塑在1564年被米開朗基羅的侄子贈送給了梅第奇家族。雕塑中肌肉強健的人物掙扎著仿佛要從墓石里出來,這是“米開朗基羅”作品中最有戲劇性的一幅作品。將一生獻給了藝術的“米開朗琪羅”的靈魂通過他的精美的雕刻展現了出來。 《奴隸阿 塔拉斯 》
這些都是米開朗基羅未完成的作品《奴隸》,它們都是米開朗基羅89歲時,人生痛苦和矛盾的見證。它們牽扯到幾代教皇,“布拉曼特”(米開朗基羅的對頭,建築家, 聖彼得 大教堂的總設計師),畫聖“拉斐爾”以及 佛羅倫薩 的美第奇家族等等的恩怨情仇。簡單說吧,這些雕像本是為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所做,這本是米開朗基羅一生最渴望完成的宏大工程,但最後計劃被“布拉曼特”和歷任教皇一步一步地攪黃了,雖然這件事陰差陽錯地成就了“米開朗基羅”更偉大的成就-西斯廷穹頂畫《創世紀》,但那是“米開朗基羅”極不情願地、被逼迫完成的。 《聖馬太》
這是米大爺另一尊尚未完成的作品《聖馬太》,雕像中一個生動的身軀從粗糙的 大理 石中掙脫出來。這是一種用石頭來表達無奈的方式。這種不完整性所透露出來的藝術暗示力量讓這尊雕像成為了不朽之作。
塑像好像要奮力從 大理 石中掙脫出來的,奴隸強烈扭動著身軀,肌肉塊塊凸起,其雄偉、健美、力量、氣魄。 《聖母哀子》
這尊《聖母哀子》米開朗基羅的另一座聖殤像,聖母扶著死亡耶穌垂軟的身體,粗粗的線條襯托一種悲痛之感。雕像原本和“米開朗基羅”沒有關係,可它的作者又偏偏隱姓埋名。於是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這麼優秀的作品肯定出自米大師之手。做大師真好,所有的榮耀都會向他靠攏。 學院美術館最大的巨星《大衛》雕像,呈現在面前,相信幾乎所有人都看過圖片,但現場親眼看還是感覺很震撼,起碼尺寸個頭遠超照片上的理解,五米多高,仿佛一個高大鮮活富有生命力的青年英雄呈現在眼前,氣場強大,令人仰望欽慕。雖然沒人知道歷史上的大衛到底長什麼樣,眾多藝術家們也創作過各種大衛的形象,但看到這個就會認定這才是真正的大衛,大衛就應該長這樣。 《大衛》是1501年—1504年間 意大利 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創作的 大理 石雕塑,現收藏於 意大利 佛羅倫薩 美術學院。
此雕塑為 大理 石雕像,高3.96米,連基座高5.5米。該雕像展現了一個年輕有力的裸體男子形象,體態健美、神情堅定、肌肉飽滿、有生命力,似乎能夠感覺到人物身體血管的跳動,更突出了大衛作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馬太”一一耶穌十二使徒(福音書作者)(亞勒腓之子,又名利未)
門徒馬太是馬太福音的作者,也就是路加福音提到的稅吏利未。他的蒙召非常戲劇化,他正坐在稅關上收稅,耶穌走到他面前,不是像其它人那樣納稅,而是簡單地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立即撇下所有,跟從了耶穌,一句話都沒有問。隨即在他自己家裡, 為耶穌大擺筵席,甚至引起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批評,也引出了主的名言: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從馬太的生平,我們可以證實三件不變的真理。 《彼得》
彼得一一耶穌十二使徒。彼得(又名“磯法”( 磐石 之意)原為漁夫,曾使死人複活,可能於西元67年在 羅馬 殉道)彼得倒釘十字架。
聖經中四次提出十二個使徒的名錄,都是以彼得當先,賣主的猶大殿後。在馬太福音十章提到時,甚至著重地說:這十二使徒的名,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等。提到主所愛的三個使徒時,也都以他為先:彼得,雅各布,約翰。直到今天,我們一提起使徒還是先想到彼得。彼得這個人的性格直爽可愛,熱情易衝動。他是使徒中的代表人物,也是當時門徒的發言人,站在領導地位,走在最前面的弟兄。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得到許多教訓,學到許多功課。
彼得的原名是西門巴喬納,意思是說喬納的兒子西門。彼得是主耶穌替他取的名字,這個名字不是當時慣用的姓名,只是一個諢名,是石頭的意思,與當時的 亞蘭 語「磯法」同義。彼得實在是一塊石頭,開始是一塊石頭,始終不舍自己的劣根性;後來卻成為 磐石 ,對主有超然的認識,堅固的信心;他也是一塊活石,建造教會靈宮的基石之一 《巴多羅買》
巴多羅買一一耶穌十二使徒。
自古以來,差不多所有聖經學者都同意一種說法,那就是,主耶穌揀選的十二門徒之一,巴多羅買,就是約翰福音一章記載的拿但業。理由有四:第一,門徒除正名外,還有別的稱呼的不止他一位。例如:彼得又稱磯法,馬太又稱利未等等。第二,巴多羅買的名字常與腓力連在一起,證明拿但業是腓力帶來見主耶穌的。第三, 巴多羅買在前三本福音書所列門徒的名次中,其地位與約翰福音中拿但業被召的次序相同。第四,前三本福音書從未提過拿但業,約翰福音也從未提過巴多羅買,可見兩者為一。
巴多羅買是迦拿人。聖經中凡有「巴」字在名字前的都是什麼人的兒子的意思。巴喬納就是喬納的兒子,巴底買就是底買的兒子;所以巴多羅買就是多羅買的兒子之意思,不算他的正名。正名該叫拿但業。 《奮銳黨西門》
西門一一耶穌十二使徒奮銳黨的西門(在波斯殉道)西門在新約有九個,可見得是個很普通的名字。就在門徒之中,賣主的加略人猶大的父親也叫西門以外,彼得本身的名字也是西門。因此稱這位西門時,就要冠以奮銳黨的西門,以資識別。說起來很有趣,十二門徒中有兩個雅各布,一個是與主極親近的三位門徒之一,另一個卻默默無聞。猶大也有兩個:一個是遺臭萬年的賣主的加略人猶大,另外一個也不為人知。現在兩個西門,也是同樣的情形:一是門徒中的老大哥西門彼得,另外一個卻只知道他是奮銳黨的黨員,聖經中再也沒有提到其它的事情。可見名字並不重要,我們也不需要求名,像加略人猶大那樣臭的名聲還不如名不見經傳的好。十二門徒中,各式各樣各行各業的人都有,證明神要使用各種不同的人。主呼召了漁夫、稅吏,現在又呼召一個熱衷於政治的人。西門應主的呼召,起來跟從了主。西門這個名字,原文是聽見的意思。他留心聽主的呼召,聽見了就立即放下一切跟從主。 《多馬》
多馬一一耶穌十二使徒。
多馬(加利利人,傳說曾至 印度 傳福音)
如果福音只有前三本,我們就只知道多馬的名字,無從追尋他的事跡。感謝主!約翰替我們記下了許多寶貝而獨特的史料。
多馬是雙生子的意思。有人說,他本名猶大,後來見十二門徒中有雅各布的兒子猶大,又有賣主的加略人猶大,為了分別起見,就叫他的諢名:雙生子。多馬又叫低士馬,多馬是希伯來語,低士馬是 希腊 語,都是雙生子的意思,與利百加生下以掃雅各布「雙子」那個字是同一個字。想必他定是雙生子之一,就是不知道另外那個雙生子在哪裡?後來又怎樣?多馬卻因跟從主而留名於後世,受人記念,可見服事主的人總不吃虧。 四福音書作者 分佈於圓穹頂四角。
盧卡 岱拉·洛比亞作品。 四福音書作者, 聖約翰 (與鷹)
盧卡 岱拉·洛比亞作品。 四福音書作者,聖馬太(與天使) 福音書作者,聖馬太(與牛) “帕齊禮拜堂”內的圓穹頂。 “聖十字教堂”與聖母百花大教堂羅曼式的渾厚、雄偉不同,哥特式教堂更顯輕盈、高聳和華美。哥特式教堂最典型的特征是尖拱,它解決了主要的結構問題,從而可以把建築建得更輕、更高,這是哥特式風格取得 成功 的最主要原因,尖拱比圓拱更加穩固,圓拱頂端無法支撐拱心石向下的重力,如果拱太寬,就會坍塌。而尖拱的兩條邊相互依靠、相互支撐,共同托起拱心石,而拱心石向下的重力又使得尖拱更加穩定,因而尖拱構建的哥特式教堂能夠建得更大、更高、直上雲天,更靠近神,更能展現天堂之壯美。 當“聖十字教堂”映入我的眼帘時,我最先註意到的不是建築的主體和建築結構,而是那突出於主體部分的高聳塔樓和大教堂的白色
聖十字教堂被稱為“ 意大利 大師沉睡地”,安葬著許多傑出的 意大利 人:米開朗琪羅、伽利略、馬基亞維利、烏戈·福斯科洛、喬瓦尼·詹蒂萊、羅西尼和馬可尼,這些名字如雷貫耳。
“聖十字大教堂”有它獨特的魅力,肅穆、優雅,與整個美麗的城市融為一體。
行走在古老的聖十字教堂內,感受歷史、文化、藝術的痕跡,這些曾經是無數大師的行走思考必經之地,而現在我卻身臨其境,感謝他們對時代的傑出貢獻。 參觀過“聖十字教堂”後,漫步在 佛羅倫薩 街上,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撲面而來。因為美第奇家族, 佛羅倫薩 得以蓬勃地發展起來,上帝的眷顧更使她誕生了眾多的文化藝術巨匠,最終成為近代西方文化藝術的源頭。 大街小巷有很多像這樣的工藝品商店,櫥窗最右邊的工藝品塑像,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切利尼”的作品,“殺死美杜莎的帕爾帕爾修斯”雖然是工藝品,但做工非常精湛。 工藝品商店里琳琅滿目,價格和國內比較起來,還是有點小貴,但工藝都非常講究,很值得收藏留念。 街道的路旁,看到了這樣的情景,他們一家四口,可能是女兒崴了腳,父親雙膝跪地,用最親切的方式給女兒纏著紗布,姐姐和她的媽媽用親情的眼神,親切的關註著,真的好溫情。
今天要去的第二個地方就是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博物館。 🏫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始創於1339年是世界第一所美術學院,開創世界美術教育先河,1562年正式建立,稱作:迪亞諾學院,首任院長為傑出藝術家,文學家,藝術史論家:瓦 薩里 。1785年成為國立美術學院。有世界美術院校之母,四大美院之首的地位 和美 譽。 世界頂級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的大門,看上去很不起眼啊。充分驗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俗語。來到美術學院不僅能體會藝術的精髓,學院保留的一些古老建築,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歷史。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是 歐洲 文藝復興的產物,也對 歐洲 文藝復興產生過巨大影響,因對世界美術界,教育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有“世界美術最高學府”和“寫實主義大師彙集的皇家美術學院”之稱,與 意大利 馬蘭戈尼學院並稱造型類和設計學的雙雄。由 佛羅倫薩 學院美術館收藏的文藝復興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大衛》更是聲名遠揚,蜚聲世界。是眾多藝術家、學者、游客、學生心中的聖地。 佛羅倫薩 ,世界藝術之都, 歐洲 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和最主要的城市孕育了美術學院的誕生,文藝復興以來大師雲集,達· 芬奇 、米開朗基羅、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喬托、拉斐爾、馬薩喬、多納泰羅、布魯涅列斯基、喬爾喬內、提香等。 學院門前的牌子,門牌66號,看樣子有些年代了。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1563年在瓦 薩里 的建議下,由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創建,當時的地點並不在這裡,現在的校址前身是一個女修道院,1784年由 托斯卡納 大公(後來的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整合了 佛羅倫薩 的所有藝術院校。 🏤 佛羅倫薩 學院美術館🏤
佛羅倫薩 國立美術學院和學院美術館都緊挨著,雖然在老舊的小街上,卻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狹窄入口處,排隊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 游覽 佛羅倫薩 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參觀“ 佛羅倫薩 學院美術館”。來學院美術館參觀,主要衝著一件作品,就是早已久仰熟悉的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這次終於有機會親眼目睹。學院美術館確實也是以大衛雕像聞名,估計絕大部分游客來這裡就是看大衛的,儘管館內也收藏有米開朗基羅和其他藝術家的更多作品。藏品的質量數量名氣都遜色一些,但僅憑著《大衛》這一個作品,每年就吸引了上百萬來自世界各地游客,使“ 佛羅倫薩 學院美術館”成了游客必須參觀的一個地方。 進入畫廊,哇,那就是在電視和雜誌上,經常看過的畫面。遠處就是盼望已久的著名大衛雕像的真跡啦。
米開朗基羅未完成的其他的四個雕塑—年輕的奴隸、覺醒的奴隸、鬍子的奴隸和奴隸阿 塔拉斯 這四個加上聖殤像、聖馬太6座雕像被陳列在圓形大廳長廊的兩邊。 《年輕的奴隸》
“米開朗基羅”還有未完成的四件《奴隸》或者《囚犯》雕塑作品,本來是為裝飾教皇朱利葉斯二世的墓而設計製作,“米開朗基羅”甚至親自到採石場挑選最好的石材,教皇去世後因各種原因不斷推遲,乃至最後放棄使用,這些雕像也就沒有完成,現在每個雕塑的名字都是後人起的,試圖說明他們在掙扎或覺醒的不同狀態。米大師最初想要表達的含義現在無法確切知道,深刻一點的猜測他們寓意束縛囚禁在肉體里的靈魂,成為人性弱點的奴隸,在身體內部鬥爭,掙脫覺醒得到拯救和解放。
“米開朗基羅”去世後,他的後人把這些雕塑捐贈給了美蒂奇家族,幾經輾轉,最後來到了學院美術館保存展覽。另外還有兩個接近完成的雕塑現在 巴黎 的盧浮宮,去過盧浮宮的人應該見到過,一個叫《反抗的奴隸》,另一個是《瀕死的奴隸》。 《有鬍子的奴隸》
《有鬍子的奴隸》雕像是四個米開朗琪羅未完成的奴隸雕像中完成度最高的一個。奴隸的右手放在頭上,身子向左彎曲。仿佛要擺脫腳下的 大理 石石塊。軀幹肌肉線條完美,揭示了“米開朗琪羅”對人體構造的深刻理解。當時,“米開朗基羅”化了40多年的心血只完成了《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兩座雕像,其餘的仍保留著未完成的狀態。這些奴隸雕像後來都沒有放到陵墓里去,米開朗基羅把《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贈送給了羅伯特•斯特羅契,後者又於1548年把它們送給了 法國 國王法 蘭西 斯卡一世,後成為 巴黎 盧浮宮博物館的藏品。其實,這些看似未完成的作品出現在米開朗基羅藝術創作進入高峰期的中年時期,正是他在雕刻藝術上進行的一種新的探索,是他的藝術進入成熟期的標誌。這些未完成的作品實際上都具有一種完整的作品狀態,只是未達到當時人們欣賞習慣上的完成程度。該館的這部分珍貴藏品彰顯了“米開朗基羅”雕塑豐富的另一面。 《覺醒的奴隸》
“米開朗基羅”創作於1521-1523年間。這座雕塑在1564年被米開朗基羅的侄子贈送給了梅第奇家族。雕塑中肌肉強健的人物掙扎著仿佛要從墓石里出來,這是“米開朗基羅”作品中最有戲劇性的一幅作品。將一生獻給了藝術的“米開朗琪羅”的靈魂通過他的精美的雕刻展現了出來。 《奴隸阿 塔拉斯 》
這些都是米開朗基羅未完成的作品《奴隸》,它們都是米開朗基羅89歲時,人生痛苦和矛盾的見證。它們牽扯到幾代教皇,“布拉曼特”(米開朗基羅的對頭,建築家, 聖彼得 大教堂的總設計師),畫聖“拉斐爾”以及 佛羅倫薩 的美第奇家族等等的恩怨情仇。簡單說吧,這些雕像本是為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所做,這本是米開朗基羅一生最渴望完成的宏大工程,但最後計劃被“布拉曼特”和歷任教皇一步一步地攪黃了,雖然這件事陰差陽錯地成就了“米開朗基羅”更偉大的成就-西斯廷穹頂畫《創世紀》,但那是“米開朗基羅”極不情願地、被逼迫完成的。 《聖馬太》
這是米大爺另一尊尚未完成的作品《聖馬太》,雕像中一個生動的身軀從粗糙的 大理 石中掙脫出來。這是一種用石頭來表達無奈的方式。這種不完整性所透露出來的藝術暗示力量讓這尊雕像成為了不朽之作。
塑像好像要奮力從 大理 石中掙脫出來的,奴隸強烈扭動著身軀,肌肉塊塊凸起,其雄偉、健美、力量、氣魄。 《聖母哀子》
這尊《聖母哀子》米開朗基羅的另一座聖殤像,聖母扶著死亡耶穌垂軟的身體,粗粗的線條襯托一種悲痛之感。雕像原本和“米開朗基羅”沒有關係,可它的作者又偏偏隱姓埋名。於是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這麼優秀的作品肯定出自米大師之手。做大師真好,所有的榮耀都會向他靠攏。 學院美術館最大的巨星《大衛》雕像,呈現在面前,相信幾乎所有人都看過圖片,但現場親眼看還是感覺很震撼,起碼尺寸個頭遠超照片上的理解,五米多高,仿佛一個高大鮮活富有生命力的青年英雄呈現在眼前,氣場強大,令人仰望欽慕。雖然沒人知道歷史上的大衛到底長什麼樣,眾多藝術家們也創作過各種大衛的形象,但看到這個就會認定這才是真正的大衛,大衛就應該長這樣。 《大衛》是1501年—1504年間 意大利 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創作的 大理 石雕塑,現收藏於 意大利 佛羅倫薩 美術學院。
此雕塑為 大理 石雕像,高3.96米,連基座高5.5米。該雕像展現了一個年輕有力的裸體男子形象,體態健美、神情堅定、肌肉飽滿、有生命力,似乎能夠感覺到人物身體血管的跳動,更突出了大衛作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