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托斯卡納的田野山居,在艷陽下和中世紀來一個華麗的擁抱(刺客信條2蒙特裡久尼、皮恩扎、錫耶納)
又要上路啦,下一站, 錫耶納 。
III 錫耶納:中世紀城市的典範離開 皮恩扎 後,我們繼續乘著風遊蕩在藍天邊,導航在 托斯卡納 的鄉道里各種不靠譜,多次把我們引向田間地頭的斷頭小路,在與迷之地形鬥智鬥勇後我們才算邁入正軌,駛向通往 錫耶納 (Siena)的道路。
歷經一小時的車程,我們抵達了在 錫耶納 預定的酒店Hotel Santa Caterina,這是一個建於18世紀的鄉間別墅,擁有溫馨而古典的裝飾風格,最重要的是它擁有私人停車位(需提前預定),這對自駕出行的游客是個十分友好的設定,在跟前臺接待要了停車場大門的遙控後,我們將車停進了別墅後院優 雅安 寧的小花園裡。
酒店的位置很好,距離 錫耶納 古城門Porta Romana只有幾步之遙,到房間里放完行李休整片刻後,我們像踏入一個大型游戲副本那樣走進古老威嚴的城門,開啟這場神秘的中世紀之旅。
田野廣場步行20分鐘,市中心地標性的場景——田野廣場(Piazza del Campo)在我們眼前豁然開朗,這裡曾是 歐洲 最大的中世紀廣場,廣場散射的形狀和弧度,從立體空間上來說就是一個貝殼的輪廓,所以這裡也被叫做貝殼廣場。
廣場正中處在焦點位置的建築是 錫耶納 的市政廳,現在也是市立博物館所在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97年,最初是為了容納由長官和9人委員會組成的 錫耶納 共和 政府而建的。它下層石造,上層磚造,外牆整齊分佈的哥特式尖拱三孔窗戶,使它成為受哥特式影響的 意大利 中世紀建築的立證。
毗鄰市政廳的是建於1325年到1348年曼吉亞塔樓(Torre del Mangia),它的高度為102米,是 意大利 中世紀最高的塔樓,無論走在 錫耶納 的任何地方,我們都能看到這座高聳的建築。
廣場上到處都是席地而坐的游客,他們在陽光下慵懶地發著獃,恣意享受著這個典型的意式下午,自中世紀以來,這裡就是 錫耶納 人的社交中心,每年七八月份在廣場上舉行的賽馬節更是當地一項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騎著無鞍馬的騎手在廣場上充滿野性地飛奔,直至今日都是 錫耶納 最為矚目的賽事活動。
在 意大利 中世紀番邦林立的時代, 錫耶納 共和 國和 佛羅倫薩 共和 國始終在競爭和對峙中爭奪著 托斯卡納 地區的霸權,如果說 佛羅倫薩 是文藝復興的搖籃,那麼 錫耶納 毫無疑問也是一件中世紀時期精美的藝術品,它不僅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藝術,還相當完好的保存了500多年前文藝復興早期的古老建築,貝殼廣場周圍這些滿身“補丁”的老家伙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那個年代里,它們都曾是 錫耶納 貴族們的府邸。
錫耶納大教堂跟隨著一對新婚夫妻的腳步,我們前往下一個重頭戲—— 錫耶納 大教堂(Duomo di Siena )。
乍看起來, 錫耶納 大教堂的體積一般,不似那種高大宏偉能帶給人氣象萬千之感的教堂,但仔細打量教堂外立面的細節,還是能被這些精雕細琢得好像“夜行神龍”的雕像所震撼。
教堂的尖塔、塔樓和玫瑰窗給人強烈的哥特風格既視感,但其正立面的三個拱門還是暴露出它摻雜的 羅馬 式建築風格,這事實上交代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那就是中世紀由 羅馬 式向哥特式轉變的建築革命。教堂上方的三個人字牆里是由 馬賽 克組成的圖形,這也是非常典型的中世紀裝飾風格,中央的圖案描繪的是聖母 瑪利亞 的加冕,左右兩側風別是聖母的誕生和洗禮。
與絕大多數面西背東的大教堂不同, 錫耶納 大教堂採用了獨特的南北走向格局,原因很簡單,教堂現在的主殿只是原計劃中與主殿垂直的偏殿……想弄清其中的緣由就得把時間追溯回13世紀,那是 錫耶納 在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而1264年左右建成的 錫耶納 大教堂則堪稱當時 意大利 最壯觀的建築,但是不多久後, 錫耶納 人就發現左鄰右舍又在建造更大的教堂(特別是隔壁死敵 佛羅倫薩 ),不甘落後的他們決心擴建,修建方案幾經改良,他們甚至想到了把中廳變成橫廳的辦法,1339年,教堂的擴建工程終於拉開序幕,就在工程的一切都進展順利之時,可怕的黑死病席卷了整個 歐洲 ,於1347至1353六年時間里奪去了3000萬 歐洲 人的生命(那時的 歐洲 總人口才7000萬人),黑死病最終使得 錫耶納 元氣大傷,想要打造世界第一大教堂的目標也就此擱淺。
如今這個未完成的中殿也依舊保持著數百年前的模樣,當年擴建的遺址處,如今也變為了一個停車場。
大教堂門口立柱上的母狼育嬰雕塑激起了我的好奇,這個圖案不是 羅馬 城的城徽麽?正納悶呢,後來搜了下發現,在傳說里 錫耶納 最早的建立者居然是勒莫斯(母狼喂養的兩狼孩中的弟弟)的兒子。
因為時間有限加之沒有天主教信仰的緣故,原本我們並不打算參觀 錫耶納 大教堂的內部,可是在教堂門口觀察過往的游客後發現,大多數到此地的 歐洲 游客都買了票入內參觀,抱著一種嘗試的心態,我們也果斷買了一張票,隨大流走了進去。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我們 錫耶納 之行做出的最正確的選擇。
入內以後,我們遇到了一個資深驢友打扮的 中國 老鄉,他對我們的第一句寒暄便是:“我在 歐洲 去過上百個教堂了, 錫耶納 大教堂是我見過最棒的!這華麗無比的內飾,比什麼 巴黎 聖母院和聖母百花還要好哩!”我們頓感無比驚喜╰(*°▽°*)╯,難不成這一趟撿到寶了?
要說我對 錫耶納 大教堂內景的第一印象,那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繁複”,從天花板到牆壁,從橫梁到立柱,從窗花到地板,沒有一寸空間是留白的,全都被滿滿地填上各種造型和圖案,甚至找到一丁點設計的盲區都沒有,我們一遍聽著耳邊的電子講解,一邊張大嘴巴用震驚的眼神打量著周遭的一切。猛一抬頭,天花板上是8000個金星和1100多個圖案,猛一低頭,地板上有64幅用各色碎石拼接成的珍貴鑲嵌畫,喪心病狂的 錫耶納 人就連立柱都不放過,非要整成個條紋的,其中暗色部分的材料是 錫耶納 獨有的黑色 大理 石。
貝尼尼設計的六角圓頂,由一片片藍色鑲嵌版排列組成,每個中都帶有黃色的星星,更誇張的是,圓頂底部居然還有一圈先知的雕像,不瞪大了眼睛看的話人們往往很難察覺,這畫面簡直了……我只想說密集恐懼症患者慎看。
教堂的前殿和後殿屋檐上有172尊教皇的半身石像,從 聖彼得 到盧修斯三世為止,在低於屋檐的拱廊上還有36個皇帝的半身像,這些密密麻麻的人頭陰森森地排列在一起,讓人看得有些頭皮發麻,我不禁開始聯想,是否歷任 錫耶納 主教都把對這裡的裝飾工作當成某項“面子工程”?好似刷政績那樣,在本就不大的教堂極盡所能地填充,怪不得歷任教皇中有不少都是從 錫耶納 主教升遷的……
在皮科洛米尼祭壇(皮科洛米尼這個名字其實是庇護二世的俗家名字),我們發現了一個驚喜,那就是周圍的四尊壁龕雕塑,竟然是米開朗基羅二十幾歲時候的作品。早在1501年至1504 年之間,米小哥受到當地紅衣主教的委托,雕刻了四尊聖人的 大理 石雕像,分別是 聖保羅 、 聖彼得 ,以及教皇聖格裡高利和聖庇護二世。
祭壇邊上還有一個著名的皮科洛米尼圖書館,館內四周的壁畫作品精美絕倫,是由拉斐爾的老師平 托里 喬於1505至 1508年間繪製的,描述的是教皇庇護二世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從一個普通熱愛學術的青年成長為外交官,到後來成為 錫耶納 大主教,最終被選為教皇),值得一提的是,拉斐爾在當時也跟隨師傅來到 錫耶納 併為這項工程畫了一些草圖,不過沒多久這廝就在聽聞達 芬奇 和米開朗基羅的 大名 後跑 佛羅倫薩 發展去了……
III 錫耶納:中世紀城市的典範離開 皮恩扎 後,我們繼續乘著風遊蕩在藍天邊,導航在 托斯卡納 的鄉道里各種不靠譜,多次把我們引向田間地頭的斷頭小路,在與迷之地形鬥智鬥勇後我們才算邁入正軌,駛向通往 錫耶納 (Siena)的道路。
歷經一小時的車程,我們抵達了在 錫耶納 預定的酒店Hotel Santa Caterina,這是一個建於18世紀的鄉間別墅,擁有溫馨而古典的裝飾風格,最重要的是它擁有私人停車位(需提前預定),這對自駕出行的游客是個十分友好的設定,在跟前臺接待要了停車場大門的遙控後,我們將車停進了別墅後院優 雅安 寧的小花園裡。
酒店的位置很好,距離 錫耶納 古城門Porta Romana只有幾步之遙,到房間里放完行李休整片刻後,我們像踏入一個大型游戲副本那樣走進古老威嚴的城門,開啟這場神秘的中世紀之旅。
田野廣場步行20分鐘,市中心地標性的場景——田野廣場(Piazza del Campo)在我們眼前豁然開朗,這裡曾是 歐洲 最大的中世紀廣場,廣場散射的形狀和弧度,從立體空間上來說就是一個貝殼的輪廓,所以這裡也被叫做貝殼廣場。
廣場正中處在焦點位置的建築是 錫耶納 的市政廳,現在也是市立博物館所在地,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97年,最初是為了容納由長官和9人委員會組成的 錫耶納 共和 政府而建的。它下層石造,上層磚造,外牆整齊分佈的哥特式尖拱三孔窗戶,使它成為受哥特式影響的 意大利 中世紀建築的立證。
毗鄰市政廳的是建於1325年到1348年曼吉亞塔樓(Torre del Mangia),它的高度為102米,是 意大利 中世紀最高的塔樓,無論走在 錫耶納 的任何地方,我們都能看到這座高聳的建築。
廣場上到處都是席地而坐的游客,他們在陽光下慵懶地發著獃,恣意享受著這個典型的意式下午,自中世紀以來,這裡就是 錫耶納 人的社交中心,每年七八月份在廣場上舉行的賽馬節更是當地一項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騎著無鞍馬的騎手在廣場上充滿野性地飛奔,直至今日都是 錫耶納 最為矚目的賽事活動。
在 意大利 中世紀番邦林立的時代, 錫耶納 共和 國和 佛羅倫薩 共和 國始終在競爭和對峙中爭奪著 托斯卡納 地區的霸權,如果說 佛羅倫薩 是文藝復興的搖籃,那麼 錫耶納 毫無疑問也是一件中世紀時期精美的藝術品,它不僅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藝術,還相當完好的保存了500多年前文藝復興早期的古老建築,貝殼廣場周圍這些滿身“補丁”的老家伙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那個年代里,它們都曾是 錫耶納 貴族們的府邸。
錫耶納大教堂跟隨著一對新婚夫妻的腳步,我們前往下一個重頭戲—— 錫耶納 大教堂(Duomo di Siena )。
乍看起來, 錫耶納 大教堂的體積一般,不似那種高大宏偉能帶給人氣象萬千之感的教堂,但仔細打量教堂外立面的細節,還是能被這些精雕細琢得好像“夜行神龍”的雕像所震撼。
教堂的尖塔、塔樓和玫瑰窗給人強烈的哥特風格既視感,但其正立面的三個拱門還是暴露出它摻雜的 羅馬 式建築風格,這事實上交代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那就是中世紀由 羅馬 式向哥特式轉變的建築革命。教堂上方的三個人字牆里是由 馬賽 克組成的圖形,這也是非常典型的中世紀裝飾風格,中央的圖案描繪的是聖母 瑪利亞 的加冕,左右兩側風別是聖母的誕生和洗禮。
與絕大多數面西背東的大教堂不同, 錫耶納 大教堂採用了獨特的南北走向格局,原因很簡單,教堂現在的主殿只是原計劃中與主殿垂直的偏殿……想弄清其中的緣由就得把時間追溯回13世紀,那是 錫耶納 在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而1264年左右建成的 錫耶納 大教堂則堪稱當時 意大利 最壯觀的建築,但是不多久後, 錫耶納 人就發現左鄰右舍又在建造更大的教堂(特別是隔壁死敵 佛羅倫薩 ),不甘落後的他們決心擴建,修建方案幾經改良,他們甚至想到了把中廳變成橫廳的辦法,1339年,教堂的擴建工程終於拉開序幕,就在工程的一切都進展順利之時,可怕的黑死病席卷了整個 歐洲 ,於1347至1353六年時間里奪去了3000萬 歐洲 人的生命(那時的 歐洲 總人口才7000萬人),黑死病最終使得 錫耶納 元氣大傷,想要打造世界第一大教堂的目標也就此擱淺。
如今這個未完成的中殿也依舊保持著數百年前的模樣,當年擴建的遺址處,如今也變為了一個停車場。
大教堂門口立柱上的母狼育嬰雕塑激起了我的好奇,這個圖案不是 羅馬 城的城徽麽?正納悶呢,後來搜了下發現,在傳說里 錫耶納 最早的建立者居然是勒莫斯(母狼喂養的兩狼孩中的弟弟)的兒子。
因為時間有限加之沒有天主教信仰的緣故,原本我們並不打算參觀 錫耶納 大教堂的內部,可是在教堂門口觀察過往的游客後發現,大多數到此地的 歐洲 游客都買了票入內參觀,抱著一種嘗試的心態,我們也果斷買了一張票,隨大流走了進去。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我們 錫耶納 之行做出的最正確的選擇。
入內以後,我們遇到了一個資深驢友打扮的 中國 老鄉,他對我們的第一句寒暄便是:“我在 歐洲 去過上百個教堂了, 錫耶納 大教堂是我見過最棒的!這華麗無比的內飾,比什麼 巴黎 聖母院和聖母百花還要好哩!”我們頓感無比驚喜╰(*°▽°*)╯,難不成這一趟撿到寶了?
要說我對 錫耶納 大教堂內景的第一印象,那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繁複”,從天花板到牆壁,從橫梁到立柱,從窗花到地板,沒有一寸空間是留白的,全都被滿滿地填上各種造型和圖案,甚至找到一丁點設計的盲區都沒有,我們一遍聽著耳邊的電子講解,一邊張大嘴巴用震驚的眼神打量著周遭的一切。猛一抬頭,天花板上是8000個金星和1100多個圖案,猛一低頭,地板上有64幅用各色碎石拼接成的珍貴鑲嵌畫,喪心病狂的 錫耶納 人就連立柱都不放過,非要整成個條紋的,其中暗色部分的材料是 錫耶納 獨有的黑色 大理 石。
貝尼尼設計的六角圓頂,由一片片藍色鑲嵌版排列組成,每個中都帶有黃色的星星,更誇張的是,圓頂底部居然還有一圈先知的雕像,不瞪大了眼睛看的話人們往往很難察覺,這畫面簡直了……我只想說密集恐懼症患者慎看。
教堂的前殿和後殿屋檐上有172尊教皇的半身石像,從 聖彼得 到盧修斯三世為止,在低於屋檐的拱廊上還有36個皇帝的半身像,這些密密麻麻的人頭陰森森地排列在一起,讓人看得有些頭皮發麻,我不禁開始聯想,是否歷任 錫耶納 主教都把對這裡的裝飾工作當成某項“面子工程”?好似刷政績那樣,在本就不大的教堂極盡所能地填充,怪不得歷任教皇中有不少都是從 錫耶納 主教升遷的……
在皮科洛米尼祭壇(皮科洛米尼這個名字其實是庇護二世的俗家名字),我們發現了一個驚喜,那就是周圍的四尊壁龕雕塑,竟然是米開朗基羅二十幾歲時候的作品。早在1501年至1504 年之間,米小哥受到當地紅衣主教的委托,雕刻了四尊聖人的 大理 石雕像,分別是 聖保羅 、 聖彼得 ,以及教皇聖格裡高利和聖庇護二世。
祭壇邊上還有一個著名的皮科洛米尼圖書館,館內四周的壁畫作品精美絕倫,是由拉斐爾的老師平 托里 喬於1505至 1508年間繪製的,描述的是教皇庇護二世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從一個普通熱愛學術的青年成長為外交官,到後來成為 錫耶納 大主教,最終被選為教皇),值得一提的是,拉斐爾在當時也跟隨師傅來到 錫耶納 併為這項工程畫了一些草圖,不過沒多久這廝就在聽聞達 芬奇 和米開朗基羅的 大名 後跑 佛羅倫薩 發展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