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春節,我在泰州
文峰塔 南山寺的名稱由來,是因為該寺位於 泰州 城的東南方而得名,這與 泰州 的東山寺、西山寺和北山寺情況一樣。 泰州 無山,而饒有趣味地稱四方的寺院為山,頗富想象力。南山寺又稱南山律寺,這一說法是宋代嘉定年間時寺院設立戒壇,傳揚道宣律師創立的南山律宗,故稱南山律寺。 南山寺位於 泰州 古城東南的南城河畔,始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由鐵心堅禪師所建,朝廷賜額“護國寺”。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為禪寺,更名為“資福禪院”。宋徽宗崇奉道教,將寺院改為道觀, 政和 七年(公元1117年),資福禪院改為了道觀,名“神霄玉清萬壽宮”。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恢復佛寺,升院為寺,名“資福禪寺”。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寺毀。紹熙年間(公元1190年-公元1194年),由僧紹信、覺妙重建。嘉定年間(公元1208年-公元1224年),僧人圖珍、惠文奏立戒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僧主僖重修。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南山寺為“祝聖道場”,並於寺內設佛教管理機構僧正司,掌管 泰州 地區的佛教事務。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鑄巨大鐵鐘一口,鐘聲洪亮,聲聞數十里,惜已不存。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僧正行琪將南山寺加以維修。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真澄法師罄所藏得白金三百兩,鳩工庀材,又命從眾募勸,歷經兩年時間終於使寺院殿堂佛像煥然一新。是年邑人李鵬( 浙江 餘杭 縣令)撰《重修南山寺碑記》鑲嵌於牆,記載了南山寺的歷史以及此次修複的過程。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天竺僧方志重建浮圖。 古寺依南郭,禪房苔蘚封。
寒雲萋白石,靈籟動 青松 。
客思驚秋笛,梵音下瞑鐘。
故人天北至,良夜喜重逢。
龔大器的詩中插繪了 泰州 南山寺的滄桑畫捲,反映了舊城佛教境地的繁盛景象,折射出古寺高塔、大鐘演繹的歷史煙雲,可以看出南山寺是一所幽雅出塵的清凈梵剎,這為後人探尋宗教文化,解讀歷史文化留下了真實的記錄。
喬園
喬園位於 江蘇 省 泰州 市老城區,西接海陵北路(舊稱八字橋直街),南倚八字橋東街。現存園林面積不大,但構思巧妙、歷史悠久,有“淮左第一園”之稱,現為 江蘇 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喬園歷史可上溯至明萬曆年間的日涉園,是蘇北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園林之一,後世四百年來數易其主,幾度興廢,各時期園名也不相同。按當地記載:“三峰草堂,為日涉園舊址,陳蘭台退居之所也。園歸高麓庵太守鳳翥,以其中有石筍三,乃易名曰三峰園。迨吳觀察蓮芬賃居其間,始額其室曰“三峰草堂”,……吳去後,喬中丞居之,旋亦凌替。”園林頻繁易主之間,園中景物也多有變化。
咸豐 九年,吳文錫以三千六百緡買得三峰園,接著又用三個多月時間,耗資一千五百緡對園林進行了修繕。工程結束後,吳以“荒園藏身有所”,將三峰園更名“蟄園”,他認為修複的蟄園“其地甚小而外之山環水抱無美不備”,從此自己可以象動物冬眠一樣,長期躲藏在一個地方,不出頭露面。吳文錫將買園造園的過程記於《蟄園記》,並繪有《三峰七老圖》。 咸、同之際,太平軍一度占領 揚州 ,清朝的兩淮鹽政機構被迫從 揚州 遷來 泰州 ,大批鹽官和鹽商同時涌向 泰州 城,使得 泰州 城變得異常繁榮,一時冠蓋之盛,商賈之多酷似 揚州 。詩人朱寶善就此在《海陵竹枝詞》中稱“眼底煙花太寥落, 淮南 賴有小 揚州 ”。兩淮鹽運使喬松年(兩淮鹽政機構最高官員)從 揚州 來到 泰州 後,便迅速開始購置地產及興造建築。先是於清同治元年,將原來城西 泰州 畫家顧堅的住所,購買作為鹽務公所所在地,併在其間興建了“小香崖”花園,在太平軍占據 揚州 城,時局動蕩日子里,與眾鹽官聚集 泰州 的小香崖花園中,繼續從事他們的鹽政事務。按《安樂 康平 室隨筆》記載,“ 泰州 西門內有小香崖者,中供先賢管子塑像,為淮鹺官、商宴集之所,拓地約十餘畝,亭館池柑,位置井然”。
“小香崖”建成後,喬松年在此地日了公事,夜接詞人,而吳文錫也正是此時為喬松年結交的文士名流之一,同治二年“小香崖”建成之時,喬松年便是請吳文錫為斯園題額並跋。
而兩淮鹽務轉運使署在 泰州 穩定下來之後,喬松年為自己另謀居住與休閑的宅園,便將新結識的吳文錫所居“蟄園”買下,改名“喬園”。“喬園”的景物與“蟄園”並無二致,但正值仕途上升階段的喬松年自然不喜蟄園景點的名稱,又將名稱悉數改回原“三峰園”時的稱呼。然此時的“喬園”畢竟不比前“三峰園”的盛況,但山石,樹木卻均是前代之物,看起來更為古拙,故而喬松年對自己的“喬園”評價為:“小園雖陋,而嘉樹可譽,青土蒼官,勝於綺閣雕蘿多矣。”
喬松年後又歷任布政使、巡撫,為園林歷代園主中官位最高,權勢最盛者,這一時期的喬園也因而名聲最廣,名流之間唱和最多,同期晚清學者梅增亮的“三峰草堂歌”就是對喬園景物吟詠的遺篇,喬園也成為園林最終定格的稱謂。 建國後,喬園收歸國有,以園林及宅第改建政府招待所,於是稱喬園招待所、喬園賓館至今。後劉少奇到蘇北巡視曾在此小憩,1956年梅蘭芳回鄉,也曾下榻於此,喬園遂為 泰州 名勝之一。後來又經同濟大學陳從周先生與喻維國先生至喬園考察後認為,這是“蘇北現存最古老的園林,在古典園林的研究上,不失為一地區的實例”,其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2021年12月10日, 泰州 喬園被列為首批古典園林免費開放試點,於2022年1月1日起免費開放。 凈因寺,又稱南天滋廟,位於原 泰州 南門外打漁灣東側,今市區海陵南路海陵大橋西側。寺肇建於五代宋初年間,為 泰州 佛教“九大叢林”之一。清朝雍正皇帝曾為御書賜寺匾額“凈因”。 凈因寺西、南、東三面環水,地勢高敞開闊。寺東城河河面寬廣,儼若湖泊,常有漁人在此撒網垂釣、停泊漁船,遂謂“打漁灣”。以前灣汊中有蘆灘,灘上蘆荻滋蔓,野鳥翔集,而水灣的東西兩岸遍植垂柳、白楊,每到春暖花開時節,柳絮楊花飄落在水面上,微風吹皺湖水,湖面有如籠罩了層層煙霧,故有“漁灣柳浪”之美譽,是“ 泰州 八景”之一。
凈因寺的羅漢塑像,是被譽稱為“ 泰州 藝人三絕”(柳敬亭、梅蘭芳、吳廣裕)之一的吳廣裕所塑,是為鎮寺之寶。羅漢泥塑粉面彩身,有的衣著端莊整齊,有的衣衫散漫不整,有作呵欠狀,有作掏耳狀,有作搔癢狀……造型千姿百態,有濃厚的禪修風格,表露了修行不離日常生活的意趣。
寒雲萋白石,靈籟動 青松 。
客思驚秋笛,梵音下瞑鐘。
故人天北至,良夜喜重逢。
龔大器的詩中插繪了 泰州 南山寺的滄桑畫捲,反映了舊城佛教境地的繁盛景象,折射出古寺高塔、大鐘演繹的歷史煙雲,可以看出南山寺是一所幽雅出塵的清凈梵剎,這為後人探尋宗教文化,解讀歷史文化留下了真實的記錄。
喬園
喬園位於 江蘇 省 泰州 市老城區,西接海陵北路(舊稱八字橋直街),南倚八字橋東街。現存園林面積不大,但構思巧妙、歷史悠久,有“淮左第一園”之稱,現為 江蘇 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喬園歷史可上溯至明萬曆年間的日涉園,是蘇北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園林之一,後世四百年來數易其主,幾度興廢,各時期園名也不相同。按當地記載:“三峰草堂,為日涉園舊址,陳蘭台退居之所也。園歸高麓庵太守鳳翥,以其中有石筍三,乃易名曰三峰園。迨吳觀察蓮芬賃居其間,始額其室曰“三峰草堂”,……吳去後,喬中丞居之,旋亦凌替。”園林頻繁易主之間,園中景物也多有變化。
咸豐 九年,吳文錫以三千六百緡買得三峰園,接著又用三個多月時間,耗資一千五百緡對園林進行了修繕。工程結束後,吳以“荒園藏身有所”,將三峰園更名“蟄園”,他認為修複的蟄園“其地甚小而外之山環水抱無美不備”,從此自己可以象動物冬眠一樣,長期躲藏在一個地方,不出頭露面。吳文錫將買園造園的過程記於《蟄園記》,並繪有《三峰七老圖》。 咸、同之際,太平軍一度占領 揚州 ,清朝的兩淮鹽政機構被迫從 揚州 遷來 泰州 ,大批鹽官和鹽商同時涌向 泰州 城,使得 泰州 城變得異常繁榮,一時冠蓋之盛,商賈之多酷似 揚州 。詩人朱寶善就此在《海陵竹枝詞》中稱“眼底煙花太寥落, 淮南 賴有小 揚州 ”。兩淮鹽運使喬松年(兩淮鹽政機構最高官員)從 揚州 來到 泰州 後,便迅速開始購置地產及興造建築。先是於清同治元年,將原來城西 泰州 畫家顧堅的住所,購買作為鹽務公所所在地,併在其間興建了“小香崖”花園,在太平軍占據 揚州 城,時局動蕩日子里,與眾鹽官聚集 泰州 的小香崖花園中,繼續從事他們的鹽政事務。按《安樂 康平 室隨筆》記載,“ 泰州 西門內有小香崖者,中供先賢管子塑像,為淮鹺官、商宴集之所,拓地約十餘畝,亭館池柑,位置井然”。
“小香崖”建成後,喬松年在此地日了公事,夜接詞人,而吳文錫也正是此時為喬松年結交的文士名流之一,同治二年“小香崖”建成之時,喬松年便是請吳文錫為斯園題額並跋。
而兩淮鹽務轉運使署在 泰州 穩定下來之後,喬松年為自己另謀居住與休閑的宅園,便將新結識的吳文錫所居“蟄園”買下,改名“喬園”。“喬園”的景物與“蟄園”並無二致,但正值仕途上升階段的喬松年自然不喜蟄園景點的名稱,又將名稱悉數改回原“三峰園”時的稱呼。然此時的“喬園”畢竟不比前“三峰園”的盛況,但山石,樹木卻均是前代之物,看起來更為古拙,故而喬松年對自己的“喬園”評價為:“小園雖陋,而嘉樹可譽,青土蒼官,勝於綺閣雕蘿多矣。”
喬松年後又歷任布政使、巡撫,為園林歷代園主中官位最高,權勢最盛者,這一時期的喬園也因而名聲最廣,名流之間唱和最多,同期晚清學者梅增亮的“三峰草堂歌”就是對喬園景物吟詠的遺篇,喬園也成為園林最終定格的稱謂。 建國後,喬園收歸國有,以園林及宅第改建政府招待所,於是稱喬園招待所、喬園賓館至今。後劉少奇到蘇北巡視曾在此小憩,1956年梅蘭芳回鄉,也曾下榻於此,喬園遂為 泰州 名勝之一。後來又經同濟大學陳從周先生與喻維國先生至喬園考察後認為,這是“蘇北現存最古老的園林,在古典園林的研究上,不失為一地區的實例”,其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2021年12月10日, 泰州 喬園被列為首批古典園林免費開放試點,於2022年1月1日起免費開放。 凈因寺,又稱南天滋廟,位於原 泰州 南門外打漁灣東側,今市區海陵南路海陵大橋西側。寺肇建於五代宋初年間,為 泰州 佛教“九大叢林”之一。清朝雍正皇帝曾為御書賜寺匾額“凈因”。 凈因寺西、南、東三面環水,地勢高敞開闊。寺東城河河面寬廣,儼若湖泊,常有漁人在此撒網垂釣、停泊漁船,遂謂“打漁灣”。以前灣汊中有蘆灘,灘上蘆荻滋蔓,野鳥翔集,而水灣的東西兩岸遍植垂柳、白楊,每到春暖花開時節,柳絮楊花飄落在水面上,微風吹皺湖水,湖面有如籠罩了層層煙霧,故有“漁灣柳浪”之美譽,是“ 泰州 八景”之一。
凈因寺的羅漢塑像,是被譽稱為“ 泰州 藝人三絕”(柳敬亭、梅蘭芳、吳廣裕)之一的吳廣裕所塑,是為鎮寺之寶。羅漢泥塑粉面彩身,有的衣著端莊整齊,有的衣衫散漫不整,有作呵欠狀,有作掏耳狀,有作搔癢狀……造型千姿百態,有濃厚的禪修風格,表露了修行不離日常生活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