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刻在骨子裡的人文之美⑤~新昌大佛寺(彌勒石窟造像+隱岳寺+般若谷+棲光凈院)+魯鎮·原創
Day5:第十七站—大佛寺之四:彌勒石窟造像2023年1月10號, 紹興 游第五天。這一天的上午仍然是大佛寺的游覽。第一站前往 江南 第一大佛的所在處,佛心廣場是個四方匯聚之地,景區內的標識還是相當人性化和多樣化的,辨識度非常高。走不多遠就是建於1991年的大佛寺的山門了,兩側的對聯“飛鳳參禪,蟠虎聞經,大佛巍巍興古剎;靈旗凌空,木魚警世,祥光爍爍耀 新昌 ”是大佛寺前方丈悟道法師所撰。 進了山門不遠處就是一個很大的放生池。大佛寺的放生池非但是一般佛教寺廟中的固有建築,在 新昌 大佛寺更有平添景色的妙用。不管是香客還是游客,一進入外山門,就會被兩處清澈的水池所吸引。 水面映照著兩面青山、四面綠樹,佛門凈地的感覺油然而生。放生池南面岩壁“南無阿彌陀佛”為弘一法師手跡,“放生池”三字為錢思廉所書。 1993年在大佛寺放生池側,建有曇光尊者舍利塔,以紀念其大佛寺開山業績。曇光(公元286年-396年), 江蘇 省 昆山 人,東晉高僧,少年習禪,東晉 永和 初(345年)游歷江 東至 剡中石城山,信佛及學禪者於石室側面創立茅舍,漸成寺宇,取名隱岳寺。《 浙江 通志稿》稱其為佛教入浙“習禪之祖”,曇光在石城山五十三載(343-396年),壽一百一十歲。 在曇光尊者舍利塔一側的山坡上,是隋朝的智者大師智顗的紀念塔和紀念堂。 智顗為隋唐間 中國 佛教大家 天台 宗的創始人,隋開皇十七年(597年),應晉王楊廣之請,自 天台 赴 揚州 ,途經石城寺。因病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圓寂於此,後移葬 天台 山塔頭寺,在圓寂處建有衣缽紀念塔。因 天台 宗在 日本 流傳甚廣, 新昌 大佛寺也就成了 日本 游客經常觀瞻朝拜之地。 這是另外一個放生池,春秋兩季這邊的景色一定非常怡人。 這道牌坊上是著名書法家沙孟海老先生書寫的“石城古剎”四個大字,大佛寺的前身即是唐代的石城寺。兩邊是百歲老人蘇局仙以104歲高齡書寫的對聯,其雲:“晉宋開山 天台 門戶,齊梁造像越國 敦煌 ”,上聯寫的是大佛寺的歷史地位,下聯寫的是大佛寺的藝術價值。 這是二山門天王殿,供奉“風調雨順”四大天王。 右側的這道依山而建的院牆的盡頭,就是大佛寺的前身“隱岳寺”,曇光法師最早的居所。 過了天王殿出現的是一條長長的甬道,在黃色圍牆的包裹下顯得格外莊嚴。 甬道繼續蜿蜒,頗有點“曲徑通幽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