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 | 從德欽的梅里雪山,到香格裡拉夜景,在麗江古城歸於圓滿
↑麗江古城 【民族節日】
麗江 古城納西族傳統民族節日主要有甲子會、祭祖節、火把節、藥王節、泉水會、騾馬會、龍王廟會、三多節、牧童節、北岳廟會、 白沙 農具節等。
甲子會,納西族舊節慶。古時用天干地支紀年,天干有10個,地支有12個,干支相配,每60年遇一甲子年。這年 麗江 納西族各宗教界都要舉行花甲盛會。甲子會開始那天,各教徒集中在玄天閣廣場上,進行傳召36尊天神活動,游街時各教徒爭著獻藝。東巴們則手持皮鼓和板鈴,綠衣綠帽,反覆表演“降魔鎮妖”舞蹈,會期7天。
↑麗江古城
祭祖節納西語為“波敬”,意為“燒包”。與漢族中元令節相同。一般於農曆七月十一至十四明晃晃會行,舊時延至十五日。各家皆在家中祭祀祖先。祭祀時間以本村、本族習慣而有長短。祭祀的“包”,是印有經符圖的紙袋,內裝白草紙、金銀紙,封面上寫好某某考妣的名字,某某祭奠,背面寫日期,每對祖先一袋,放於盤中,並帶香、茶、酒等祭品,到門外念名字迎至家中,供於正房香案上。祭品不可少的有兩種鮮果(海棠果、花紅)。飯前拜祭有雞、豬、魚等葷菜。
火把節,納西語稱“創美生恩”,是納西族傳統節慶之一,於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舉行。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有多種;一,玉皇大帝不滿人間的生機盎然,派天將去燒人間的民居村落,而天將不忍破壞這人間的美景,讓人們連燒三夜火把瞞玉皇大帝。從此,人們每逢六月就燒火把以示紀念。二,唐朝時 雲南 分為六詔,南詔為了消滅其他五詔,宴請各詔主於松明樓,然後被焚燒,納西族的祖先越析詔(麽些詔)主也死於其中。火把節是為紀念這件事而舉行。每逢火把節,納西族群眾白天鬥牛、摔跤、對唱民歌,夜裡家家點燃火把,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麗江古城
藥王節,納西族古代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在正房上火塘處祭拜藥王,用艾蒿紡織成草人掛於正房門上,以阻病魔侵入;少年兒童要採集山花插於蒿草人上或祭藥王火塘處,以討藥王喜歡;家人頭上戴用蒿草編成草環以辟邪,晚上品嘗藥酒,酒內泡有菖莆、隔山消、牛黃等藥物;牲畜飼草要拌入龍膽草等草藥,藥王節近似端午節,後與端午節合併。
騾馬會,納西族重要集會,每年分別在農曆三、七月中旬舉行,會期一般14天,以大牲畜交易為主,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會期中,滇 西北 各地的群眾前來交易,屆時,還舉行賽馬、文藝演出、各種體育活動和歌手的對唱活動。此會源於民國初年,原在黑龍潭舉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 獅子 山腳廣場舉行,70年代後改在縣城東郊,90年代末改在拉市 海東 或古城周邊舉行。 ↑麗江古城 【特色美食】
雞豆涼粉以雞豆為主要原料做成食品。做法是把雞豆泡透磨細過濾成漿,然後煮熟成灰白色,倒入各種容器冷卻後成形,即可食用。夏季以涼食為多,天氣轉涼少許油煎熱食。暑熱天氣,拌以辣椒粉、殺青後的韭菜、綠豆芽、菠菜以及花椒油、麻子鹽、芥末等幾種佐料。此外有滷粉拌煎黃的涼粉在籠里蒸熟而成的粉蒸涼粉,多用於素齋。
麗江 粑粑主要原料是精細的麥面、火腿、化油。文火烤熟,色澤金黃,有咸甜二味。 麗江 粑粑的另一品種為鍋鏟粑粑,製作中大多數用火鏟烘烤,做熟後可以存放較長時間。
↑麗江古城
麻補,漢語叫米灌腸,或叫飯腸。用鮮豬大腸,蒸到半熟的米或糯米趁熱拌上鮮血或蛋清,和各種香料,灌緊大腸內,封好口蒸熟可食用。因製作的方法不同,用鮮血的為黑麻補,用蛋清的叫白麻補,每年冬季殺年豬,家家都灌麻補招待親友。親友不能到家,第二天需送去一節麻補和鮮肉,表示敬意。
灌豬肺:新鮮豬肺,吹脹肺,將小粉或蕎面及香料調好的糊糊由肺管倒入,輕輕拍打直到灌滿為止,煮熟切片或油炸均可。
吹豬肝:冬季把鮮肝吹脹曬乾,臨用時煮熟,切成片拌上酸醋、辣子、香菜等做成涼菜。
↑麗江古城
青嫩玉米糕,納西語稱增念捻。一般用宴席上,老少皆宜,有季節特點,做法將剛成熟的青嫩玉米棒子用小刀,把玉米粒刮剝,揀盡雜質,磨之,與紅糖末摻和揉勻,勺舀二兩玉米漿面為一個糕放入一兩片新鮮玉米包葉,舀成若干個糕,將其蒸熟即可食用。
糯米粑粑,納西語挪汁。有兩種做法:一種為清水抖糯米面,加入茴香尖,一種為米酒、清水拌糯米面,捏成3公分左右的餅狀,油煉熱,將餅煎入油中,挪汁發泡,呈金黃色,用漏勺撈起,兩餅夾糖,放入盤即可吃。挪汁多在節日或待客時用,尤其大年初一,清時祭祀的必用之物。
↑麗江古城
松毛粘糯米餌塊,納西語挪妥司。這種食物,形狀奇特,是臘月二十四夜供竈神時的祭品。工藝:糯米煮熟九成,用礁春成餌塊,掰成一兩左右的小坨,捏壓成三四毫米厚的圓片餌塊,置於松針葉間。火烤、油煎均可。
蜜餞,納西語米晶,歷史悠久。用自製的麥芽糖或紅糖煮各種水果後,用陶罐封裝可以長期保存。每逢年節或造屋建房、迎娶嫁女請客時都需自備的甜點,除了用各種水果製作外,常用紅蘿蔔、生薑、藕、南瓜等製作。
餌塊,納西語稱為戲猛都。用米蒸熟後,用石礁趁熱舂制而成,大多在過春節前製作,也有用麥粒或燕麥蒸熟製作,可蒸、煮、烤食。餌塊可用 青松 毛等物覆蓋陰藏,可放置半個月左右。
↑麗江古城
酥油茶,納西語叫麻冷。納西族民間飲品,常為早午飯佐餐。 麗江 地處高寒山區,氣候寒冷,而酥油茶的特點是耐寒、耐餓、耐渴,是一年四季都可飲用的油茶。一般為水燜粑粑下酥油茶茶,再炒上一盤炒洋芋或其他菜餚,很可口。製作法:先熬一鍋紅茶或綠茶,將酥油和鹽、核桃仁(舂碎)雞蛋攪拌後放入備好的酥油筒中,將熱茶水潛心入筒中用攪拌桿上下攪拌,讓茶和油融合成乳狀,便可飲用。
糯米飯為納西族冬至食品。頭一天糯米要用冷水泡軟,早用甑子蒸熟,拌白糖、紅糖食之,食前要祭祖、祭竈。
氽湯,納西語稱為氽湯夥。氽湯為漢語藉詞,夥即湯。水沸後,放入肉末或小肉團,再加蔥花、芫荽,即食。過去一般供病人、老弱食用。
五色菜為納西族民間傳統菜。用料:木耳、豬肚和豬腸、豆腐、紅蘿蔔、小蔥、精鹽。製作方法:先將豬肚和豬腸洗凈煮熟,木耳泡開洗凈用水煮好,再把木耳放入豬肚和豬腸內,再加豆腐、紅蘿蔔(切好)、小蔥和精鹽,煮到紅蘿蔔熟即可食用。 ↑麗江古城
銅火鍋為納西族傳統菜。製法是將青菜、暴腌豬排骨、粉絲、粉皮、豆腐塊、水發木耳、香菇、洋芋、鮮山藥墊底,再放上帶骨閹雞肉塊、火腿片、酥肉、去骨豬腳塊、肉丸子,然後用紅蘿蔔刻成5朵小花放在面上,註入肉湯,點燃爐火。沸時下入薑末、草果面,再用鹽、咸醬油、醋、麻油、花椒油、蒜泥、芫荽製成蘸汁蘸食。
雞啄豆腐,納西語安巴久,納西族民間傳統菜。雞肉切成小塊,先用肥火腿煎炒,放水煮到七成熟加鹽,加瘦火腿、嫩豆腐,放小蔥。
納西烤肉是是 麗江 茶馬古道上的一道傳統的馬幫菜,又叫瓦片烤肉,主料為五花肉經過香料腌制,後放在自製的烤爐內用當地特有的慄碳文火烤制而成。可直接烤熟食用或烤半熟後儲藏,食用時油炸放入薄荷炸焦即可。 ↑麗江古城 【古城特產】
麗江 古城是滇 西北 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手工藝品產地,因此,西南各地的特產在 麗江 均可買到。在 麗江 古城中心有一塊近6畝地的方形街市,四周均是整齊的店鋪,俗稱“四方街”,是 麗江 最具傳統的購物集市。
納西族熱巴鼓鼓面呈圓形,核桃木為框,兩側繫繩,各拴一小木片,帶柄。演奏時兩手轉動鼓柄,鼓兩側木片擊鼓發出聲音,用於納西族東巴跳神。
東巴掛毯系 麗江 毛紡廠的工藝產品,採用當地優質的細羊毛,精編細織而成,圖案為黑色羊毛繪製,以納西古老的東巴字畫和富有吉祥美好寓意的圖案構成。
↑麗江古城
小 涼山 蘋果有“小 涼山 ”之譽的寧蒗縣,境內氣候溫暖,陽光充足,非常適宜蘋果生長。小 涼山 蘋果色鮮、個大、味甘、多汁,以“金帥”、“紅冠”、“紅元帥”等幾個品種為上品。
豬膘肉:做成的豬膘似琵琶,土名又稱琵琶肉。舊時不 論山 區壩區,冬季均有製作的習慣,今漸少。豬膘的製作方法非常特殊,將豬宰殺後燙皮去毛,剖開剔除全部骨頭和五臟,用各種香料塗撒內部,嚴密縫合刀口,浸透鹽水,曬乾壓平。
麗江 雪桃是桃樹新品種, 麗江 雪桃水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可達14%左右),含人體必需的20種氨基酸中的15種(蘇氨酸和胱氨酸除外)也有鉀、鈣、鐵、鎂、鋅、錳、銅、磷等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沿襲了桃具有補中益氣、養陰生津、潤腸通便的功效。
↑麗江古城
東巴扎染,借鑒了白族扎染和苗族臘染工藝,加入東巴文化的元素,東巴文的象形和民間工藝結合在一起,使得東巴扎染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裝飾性。
麗江 程海是世界上三大生長螺旋藻的湖泊之一,而且生長的鈍頂螺旋藻是最為優良的品種,螺旋藻所含的成分使其具有保健和醫療雙重功效。
↑麗江古城
松茸學名鬆口蘑,別名大花菌、松茸、剝皮菌,納西語稱“裕茂蘿”,是 麗江 地產菌類中的山珍,產品主要由 麗江 空運出口,有鮮貨和鹽漬兩種。松茸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和維生素B1、B2、維生素PP等元素。
蘇理瑪是一種度數低、味道清香酸甜的飲料,寧蒗摩梭人和普米族稱其為“酥哩嘛酒”。色淺黃,內含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他命等多種營養物質。
↑麗江古城 麗江 雪茶是一種空心草芽狀的地衣類茶科植物,生長在海拔4000米以上,因潔白如雪而得名。雪茶性涼,味甘苦,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平肝降火、滋陰潤肺、降脂降壓等藥用價值,可單獨用開水泡飲,也可與茶葉、菊花、甘草等同泡。
↑麗江古城
東巴木雕主要以杜鵑木為材料,這是一種喬木,四五月份開花,雕刻家們在這種木頭上,用線刻、浮雕、立體雕的手法,雕出圓形、方形、立體的圖案。
↑麗江古城
青刺果是一種野生植物,被納西族、藏族群眾和摩梭人視為“吉祥樹”和“百花之王”,祖祖輩輩一直沿襲加工青刺果食用油,並廣泛用於民間的醫療保健、護膚、美容。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 古城納西族傳統民族節日主要有甲子會、祭祖節、火把節、藥王節、泉水會、騾馬會、龍王廟會、三多節、牧童節、北岳廟會、 白沙 農具節等。
甲子會,納西族舊節慶。古時用天干地支紀年,天干有10個,地支有12個,干支相配,每60年遇一甲子年。這年 麗江 納西族各宗教界都要舉行花甲盛會。甲子會開始那天,各教徒集中在玄天閣廣場上,進行傳召36尊天神活動,游街時各教徒爭著獻藝。東巴們則手持皮鼓和板鈴,綠衣綠帽,反覆表演“降魔鎮妖”舞蹈,會期7天。
↑麗江古城
祭祖節納西語為“波敬”,意為“燒包”。與漢族中元令節相同。一般於農曆七月十一至十四明晃晃會行,舊時延至十五日。各家皆在家中祭祀祖先。祭祀時間以本村、本族習慣而有長短。祭祀的“包”,是印有經符圖的紙袋,內裝白草紙、金銀紙,封面上寫好某某考妣的名字,某某祭奠,背面寫日期,每對祖先一袋,放於盤中,並帶香、茶、酒等祭品,到門外念名字迎至家中,供於正房香案上。祭品不可少的有兩種鮮果(海棠果、花紅)。飯前拜祭有雞、豬、魚等葷菜。
火把節,納西語稱“創美生恩”,是納西族傳統節慶之一,於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舉行。關於火把節的傳說有多種;一,玉皇大帝不滿人間的生機盎然,派天將去燒人間的民居村落,而天將不忍破壞這人間的美景,讓人們連燒三夜火把瞞玉皇大帝。從此,人們每逢六月就燒火把以示紀念。二,唐朝時 雲南 分為六詔,南詔為了消滅其他五詔,宴請各詔主於松明樓,然後被焚燒,納西族的祖先越析詔(麽些詔)主也死於其中。火把節是為紀念這件事而舉行。每逢火把節,納西族群眾白天鬥牛、摔跤、對唱民歌,夜裡家家點燃火把,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麗江古城
藥王節,納西族古代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在正房上火塘處祭拜藥王,用艾蒿紡織成草人掛於正房門上,以阻病魔侵入;少年兒童要採集山花插於蒿草人上或祭藥王火塘處,以討藥王喜歡;家人頭上戴用蒿草編成草環以辟邪,晚上品嘗藥酒,酒內泡有菖莆、隔山消、牛黃等藥物;牲畜飼草要拌入龍膽草等草藥,藥王節近似端午節,後與端午節合併。
騾馬會,納西族重要集會,每年分別在農曆三、七月中旬舉行,會期一般14天,以大牲畜交易為主,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會期中,滇 西北 各地的群眾前來交易,屆時,還舉行賽馬、文藝演出、各種體育活動和歌手的對唱活動。此會源於民國初年,原在黑龍潭舉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 獅子 山腳廣場舉行,70年代後改在縣城東郊,90年代末改在拉市 海東 或古城周邊舉行。 ↑麗江古城 【特色美食】
雞豆涼粉以雞豆為主要原料做成食品。做法是把雞豆泡透磨細過濾成漿,然後煮熟成灰白色,倒入各種容器冷卻後成形,即可食用。夏季以涼食為多,天氣轉涼少許油煎熱食。暑熱天氣,拌以辣椒粉、殺青後的韭菜、綠豆芽、菠菜以及花椒油、麻子鹽、芥末等幾種佐料。此外有滷粉拌煎黃的涼粉在籠里蒸熟而成的粉蒸涼粉,多用於素齋。
麗江 粑粑主要原料是精細的麥面、火腿、化油。文火烤熟,色澤金黃,有咸甜二味。 麗江 粑粑的另一品種為鍋鏟粑粑,製作中大多數用火鏟烘烤,做熟後可以存放較長時間。
↑麗江古城
麻補,漢語叫米灌腸,或叫飯腸。用鮮豬大腸,蒸到半熟的米或糯米趁熱拌上鮮血或蛋清,和各種香料,灌緊大腸內,封好口蒸熟可食用。因製作的方法不同,用鮮血的為黑麻補,用蛋清的叫白麻補,每年冬季殺年豬,家家都灌麻補招待親友。親友不能到家,第二天需送去一節麻補和鮮肉,表示敬意。
灌豬肺:新鮮豬肺,吹脹肺,將小粉或蕎面及香料調好的糊糊由肺管倒入,輕輕拍打直到灌滿為止,煮熟切片或油炸均可。
吹豬肝:冬季把鮮肝吹脹曬乾,臨用時煮熟,切成片拌上酸醋、辣子、香菜等做成涼菜。
↑麗江古城
青嫩玉米糕,納西語稱增念捻。一般用宴席上,老少皆宜,有季節特點,做法將剛成熟的青嫩玉米棒子用小刀,把玉米粒刮剝,揀盡雜質,磨之,與紅糖末摻和揉勻,勺舀二兩玉米漿面為一個糕放入一兩片新鮮玉米包葉,舀成若干個糕,將其蒸熟即可食用。
糯米粑粑,納西語挪汁。有兩種做法:一種為清水抖糯米面,加入茴香尖,一種為米酒、清水拌糯米面,捏成3公分左右的餅狀,油煉熱,將餅煎入油中,挪汁發泡,呈金黃色,用漏勺撈起,兩餅夾糖,放入盤即可吃。挪汁多在節日或待客時用,尤其大年初一,清時祭祀的必用之物。
↑麗江古城
松毛粘糯米餌塊,納西語挪妥司。這種食物,形狀奇特,是臘月二十四夜供竈神時的祭品。工藝:糯米煮熟九成,用礁春成餌塊,掰成一兩左右的小坨,捏壓成三四毫米厚的圓片餌塊,置於松針葉間。火烤、油煎均可。
蜜餞,納西語米晶,歷史悠久。用自製的麥芽糖或紅糖煮各種水果後,用陶罐封裝可以長期保存。每逢年節或造屋建房、迎娶嫁女請客時都需自備的甜點,除了用各種水果製作外,常用紅蘿蔔、生薑、藕、南瓜等製作。
餌塊,納西語稱為戲猛都。用米蒸熟後,用石礁趁熱舂制而成,大多在過春節前製作,也有用麥粒或燕麥蒸熟製作,可蒸、煮、烤食。餌塊可用 青松 毛等物覆蓋陰藏,可放置半個月左右。
↑麗江古城
酥油茶,納西語叫麻冷。納西族民間飲品,常為早午飯佐餐。 麗江 地處高寒山區,氣候寒冷,而酥油茶的特點是耐寒、耐餓、耐渴,是一年四季都可飲用的油茶。一般為水燜粑粑下酥油茶茶,再炒上一盤炒洋芋或其他菜餚,很可口。製作法:先熬一鍋紅茶或綠茶,將酥油和鹽、核桃仁(舂碎)雞蛋攪拌後放入備好的酥油筒中,將熱茶水潛心入筒中用攪拌桿上下攪拌,讓茶和油融合成乳狀,便可飲用。
糯米飯為納西族冬至食品。頭一天糯米要用冷水泡軟,早用甑子蒸熟,拌白糖、紅糖食之,食前要祭祖、祭竈。
氽湯,納西語稱為氽湯夥。氽湯為漢語藉詞,夥即湯。水沸後,放入肉末或小肉團,再加蔥花、芫荽,即食。過去一般供病人、老弱食用。
五色菜為納西族民間傳統菜。用料:木耳、豬肚和豬腸、豆腐、紅蘿蔔、小蔥、精鹽。製作方法:先將豬肚和豬腸洗凈煮熟,木耳泡開洗凈用水煮好,再把木耳放入豬肚和豬腸內,再加豆腐、紅蘿蔔(切好)、小蔥和精鹽,煮到紅蘿蔔熟即可食用。 ↑麗江古城
銅火鍋為納西族傳統菜。製法是將青菜、暴腌豬排骨、粉絲、粉皮、豆腐塊、水發木耳、香菇、洋芋、鮮山藥墊底,再放上帶骨閹雞肉塊、火腿片、酥肉、去骨豬腳塊、肉丸子,然後用紅蘿蔔刻成5朵小花放在面上,註入肉湯,點燃爐火。沸時下入薑末、草果面,再用鹽、咸醬油、醋、麻油、花椒油、蒜泥、芫荽製成蘸汁蘸食。
雞啄豆腐,納西語安巴久,納西族民間傳統菜。雞肉切成小塊,先用肥火腿煎炒,放水煮到七成熟加鹽,加瘦火腿、嫩豆腐,放小蔥。
納西烤肉是是 麗江 茶馬古道上的一道傳統的馬幫菜,又叫瓦片烤肉,主料為五花肉經過香料腌制,後放在自製的烤爐內用當地特有的慄碳文火烤制而成。可直接烤熟食用或烤半熟後儲藏,食用時油炸放入薄荷炸焦即可。 ↑麗江古城 【古城特產】
麗江 古城是滇 西北 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手工藝品產地,因此,西南各地的特產在 麗江 均可買到。在 麗江 古城中心有一塊近6畝地的方形街市,四周均是整齊的店鋪,俗稱“四方街”,是 麗江 最具傳統的購物集市。
納西族熱巴鼓鼓面呈圓形,核桃木為框,兩側繫繩,各拴一小木片,帶柄。演奏時兩手轉動鼓柄,鼓兩側木片擊鼓發出聲音,用於納西族東巴跳神。
東巴掛毯系 麗江 毛紡廠的工藝產品,採用當地優質的細羊毛,精編細織而成,圖案為黑色羊毛繪製,以納西古老的東巴字畫和富有吉祥美好寓意的圖案構成。
↑麗江古城
小 涼山 蘋果有“小 涼山 ”之譽的寧蒗縣,境內氣候溫暖,陽光充足,非常適宜蘋果生長。小 涼山 蘋果色鮮、個大、味甘、多汁,以“金帥”、“紅冠”、“紅元帥”等幾個品種為上品。
豬膘肉:做成的豬膘似琵琶,土名又稱琵琶肉。舊時不 論山 區壩區,冬季均有製作的習慣,今漸少。豬膘的製作方法非常特殊,將豬宰殺後燙皮去毛,剖開剔除全部骨頭和五臟,用各種香料塗撒內部,嚴密縫合刀口,浸透鹽水,曬乾壓平。
麗江 雪桃是桃樹新品種, 麗江 雪桃水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可達14%左右),含人體必需的20種氨基酸中的15種(蘇氨酸和胱氨酸除外)也有鉀、鈣、鐵、鎂、鋅、錳、銅、磷等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沿襲了桃具有補中益氣、養陰生津、潤腸通便的功效。
↑麗江古城
東巴扎染,借鑒了白族扎染和苗族臘染工藝,加入東巴文化的元素,東巴文的象形和民間工藝結合在一起,使得東巴扎染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裝飾性。
麗江 程海是世界上三大生長螺旋藻的湖泊之一,而且生長的鈍頂螺旋藻是最為優良的品種,螺旋藻所含的成分使其具有保健和醫療雙重功效。
↑麗江古城
松茸學名鬆口蘑,別名大花菌、松茸、剝皮菌,納西語稱“裕茂蘿”,是 麗江 地產菌類中的山珍,產品主要由 麗江 空運出口,有鮮貨和鹽漬兩種。松茸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和維生素B1、B2、維生素PP等元素。
蘇理瑪是一種度數低、味道清香酸甜的飲料,寧蒗摩梭人和普米族稱其為“酥哩嘛酒”。色淺黃,內含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他命等多種營養物質。
↑麗江古城 麗江 雪茶是一種空心草芽狀的地衣類茶科植物,生長在海拔4000米以上,因潔白如雪而得名。雪茶性涼,味甘苦,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平肝降火、滋陰潤肺、降脂降壓等藥用價值,可單獨用開水泡飲,也可與茶葉、菊花、甘草等同泡。
↑麗江古城
東巴木雕主要以杜鵑木為材料,這是一種喬木,四五月份開花,雕刻家們在這種木頭上,用線刻、浮雕、立體雕的手法,雕出圓形、方形、立體的圖案。
↑麗江古城
青刺果是一種野生植物,被納西族、藏族群眾和摩梭人視為“吉祥樹”和“百花之王”,祖祖輩輩一直沿襲加工青刺果食用油,並廣泛用於民間的醫療保健、護膚、美容。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