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一懷暖陽 舞一袖秋風~~《西歐篇》——浪漫花都巴黎凡爾賽宮-艾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法國上)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沒有 土耳其 烤肉, 巴黎 如同沒了靈魂”。某個程度講,在 巴黎 , 土耳其 烤肉隨處可見,它幾乎占據了整座城市的國民美食地盤。
轉烤的主要原料是牛肉、羊肉或雞肉。在肉中加入適量的鹽、酸奶、牛奶、洋蔥等後攪拌,再抹上油,最後用一根粗大的鐵棍將肉一片片地穿起來,做成一個巨大的肉團。廚師不停地轉動鐵棍進行燒烤。當靠近烤爐一側的肉烤熟後,廚師就把這一側轉過來,用一把長刀將上面的肉一片片地切下來。切下來的薄肉片用托盤上的油攪拌之後即可食用。轉烤肉比較乾,烤時火候很重要。 ↑巴黎拉丁區 這個據說是火雞肉,當客人點的時候,從大肉捲上片下一些肉片,加上蔬菜和紫紺,用薄麵餅包起來。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超級無敵的大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流浪漢與流浪狗——在許多西方國家都有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就是流浪漢,這些流浪漢沒有固定的居所,沒有固定的來源,每日都拖著自己所有的家當流浪在街上,靠著別人的一點施捨和社會的救濟過日子。在西方歐 美國 家,流浪漢收養流浪狗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法國 的流浪者很多都是無政府主義者,反對勞動剝削,商業壟斷,追求個人的自治。他們大都追求的是自由,無拘無束的感覺,並不全是因為生活所迫才走上街頭。對於流浪漢來說,養狗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為他們提供收入來源。在 法國 ,關愛寵物就像幫助老幼病殘一樣重要,很多城市會給狗狗免費註射疫苗,免費發放食物等等。流浪漢可以去寵物救濟站領養狗狗,每個月對狗狗進行體檢,如果狗狗身體情況正常,流浪漢們將會獲得每個月200-500歐元的救濟金,養三隻狗的話一個月最高可以獲得1500歐的補助金,這收入相當的可觀啊。感覺這哪是養狗,這分明是狗養著他們啊。 而且每天乞討,還會有路人游客給他們水,食物或者錢,生活的特別悠閑。還有帶著狗可以避免被強制送進收容所,因為收容所不允許養狗,人和狗被強行分離會遭到動物保護組織的起訴。作為無家可歸的他們,狗可能是唯一的伙伴甚至親人,也是精神的依托。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伴著悠揚琴聲,在莎士比亞書店翻閱幾本書籍,結識文藝 巴黎 。
如果你年輕時有幸在 巴黎 住過,那麼你此後的人生中不論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 巴黎 是一場流動的盛宴。”1921年,年輕的海明威以駐歐記者的身份移居 巴黎 ,在那裡結識了一幫文學同好,並經常到塞納河邊的莎士比亞書店聚會。後來,這群文壇新秀中的許多人和海明威一樣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師,莎士比亞書店也成了見證他們文學生涯的關鍵地標。 ↑莎士比亞書店 在 巴黎 塞納河邊有“世界上最美的書店”之一 ——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ny),位於 巴黎 的拉丁區, 巴黎 聖母院對面的塞納河奧德翁街,是 巴黎 文化地標,也是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朝聖之地。1919年由希爾維亞·畢奇 創辦,第二代經營者經營者是 喬治 ·惠特曼(George Whitman)。現在的掌門人是 喬治 ·惠特曼的女兒西爾維亞·比奇·惠特曼。 ↑莎士比亞書店 “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誕生於一戰之後, 主要以出售英文書籍為主, 當時在 巴黎 的海明威, 費茲傑拉德, 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是書店主人西爾維亞·畢奇(Sylvia Beach)的座上客。 這個書店二戰之中由於受到納粹的騷擾而關閉。 1951年, 一個叫 喬治 ·惠特曼的 美國 人在 巴黎 聖母院對面的BUCHERIE街37號開了一家賣英文書籍的書店。 像西爾維亞一樣, 他把書店的二層闢為圖書館, 書堆間還有床鋪, 成了文人聚會, 甚至臨時棲居地。 喬治 ·惠特曼與 美國東海岸 作家來往密切, 在50年代, 書店成了垮派作家在 巴黎 的聚點, 金斯 堡和威廉。巴勒斯都在書店前的空地上朗誦過他們的作品。 後來 舊金山 “城市之光City light bookstore”書店的店主當時也經常泡在Shakespeare & Company。 60年代, 惠特曼在得到畢奇小姐的同意下, 正式把書店更名為莎士比亞書店。
莎士比亞書店的創始人西爾維亞·畢奇於一九五六年寫下自傳作品《莎士比亞書店》。 ↑巴黎 從 巴黎 聖母院往左跨過一座鐵橋,便是賽納河左岸。過橋後沿河堤往左拐,就在與聖母院隔河相對的位置有一間書店,黃招牌,綠櫥窗。這就是享譽世界的莎士比亞書店。書店的主人 喬治 ·惠特曼說, 他是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的私生孫。莎士比亞書店很小,安靜的藏在城市角落,書店有兩層,一架古舊的板式樓梯通向二樓。樓上更狹小,四周也是擠滿了書的書架,沒有書架的地方掛著一些作家的照片和手跡。他們中包括海明威、喬伊斯、龐德、斯坦茵、菲茨傑拉德等 大名 鼎鼎的人物,他們都是與此書店有著重要淵緣的作家。樓梯口對應的另一面,有一側門通向一間稍大的房間,中間的簡易沙發圍著一個小茶几,環牆擺著長凳,一些人就整日坐在那裡看書。據說,這裡既是店老闆的接待室,也是文人聚會的地方。 ↑莎士比亞書店 惠特曼的書店,甚至被喻為英語世界文學青年的庇護所和烏托邦,因為在他經營書店的一生中,收留過4000個左右需要幫助的人。目前的書店既是普通的書店,也是供人閱讀的圖書館,尤其是英語文學,還曾出現在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和《午夜 巴黎 》中。書店的四壁都是頂到天花板的書架,滿架子的書擠得看不出一點縫隙,仿佛牆壁就是由書砌成的。這個傳奇的書店一直延續至今,不僅是 巴黎 最大的英文書店,還是 法國 文化部承認的文化學院,同樣也成為 巴黎 不容忽視的一大旅游景點。影視劇愛在這裡取景,為自己打上一層文藝光圈。它出現在伍迪艾倫的《午夜 巴黎 》中,《Before Sunset》中男女主角在這裡重逢,港劇《衝上雲霄2》中Issac和夏晨也在這裡情愫互生。
莎士比亞書店深受 法國 文人的喜愛,世界各地的文學愛好者慕名而來,很多世界名人曾現身書店之中,更為其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如果你有機會去了 巴黎 ,莎士比亞是不可錯過的地方!全球最美書店,獻給愛讀書的你!整個書店充滿著文化氣息,店面的裝潢古樸高雅,還有人在店內彈奏鋼琴。伴著悠長的琴聲,有人安靜的讀書,還有人在冥思。書店分上下兩層,文藝青年們可在這裡找找當年海明威躺過的沙發床和亨利•米勒坐過的木椅。在莎士比亞書店,透過窗,遠遠望著聖母院和塞納河,靜靜品著下午茶,拿起一本書,聽著悠長的音樂,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小資生活了。
靈魂與品質的培養,歷史與文化的積澱,足以使卑微的事物變得強大。莎士比亞書店雖然只有兩三尺寬的門面,但已然在讀書人心中樹起了一座雄偉的精神大廈,這座無形的大廈使其成了 巴黎 左岸的文化地標,長期居住在 巴黎 左岸的文人習慣於將莎士比亞書店作為約會的地點:某日某時,我在莎士比亞書店等你!自由的靈魂大概都是相似的。 ↑巴黎聖母院鐘樓 在對岸看到的 巴黎 聖母院。 先賢祠—夜游亞歷山大三世橋 ↑先賢祠 ↑先賢祠 先賢祠(萬神廟),其法文名Panthéon,源於 希腊 語,最初的含義是“所有的神”。這類的建築,通常以供奉諸神而著稱。例如公元前五世紀古 希腊 人修築的 雅典 巴特農神廟(Parthenon),便是供奉著這世上所有的神靈。類似的建築, 意大利 也有一所,也即我們所熟知的“萬神殿”。先賢祠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早期典範,其正面仿照 羅馬 萬神殿(Pantheon in Rome),拱頂為布拉曼特風格。先賢祠是 法國 民族魂之所在,相比於建築,這個地點的意義更讓人著迷。它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興建的聖日內維耶大教堂,歷經數次變遷以後現在成為 法國 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尊重文化歷史的 法國 人用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來記錄他們文明的步伐是如何往前邁動的。
先賢祠後面 的教堂叫聖艾 蒂安 教堂(Saint-Étienne-du-Mont),是 法國 巴黎 的一座天主教堂,位於聖日內維耶廣場,靠近先賢祠,內有 巴黎 的主保聖人聖日內維耶的聖骨匣。布萊士·帕斯卡、讓·拉辛和讓-保爾·馬拉也安葬於此。建築風格兼具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兩種不同風格。與先賢祠的巴 洛克 風格遙相呼應。這個教堂雖然不大,但是很漂亮。有唱詩班。 ↑先賢祠 先賢祠 (Le Panthéon)位於 巴黎 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 法國 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為還願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44年法王路易十五在一場大病初愈之後,深信自己之所以脫離病魔的掌握,全因潔娜維耶芙的庇佑,因此決定為這位聖女建造一座雄偉的神殿,他全權委托御用建築師瑪格內侯爵負責,由瑪格內的副手雅克-日梅恩·索弗洛負責具體設計。教堂整體設計為等臂十字架式,有一個帶有 科林斯 式支柱的雄偉門廊。主建築長110米,寬84米,高83米,還有一個大致同樣大小的地下室。1758年教堂奠基,後來由於財政困難,設計師索弗洛去世後才由其學生讓·巴普蒂斯·朗德萊於1789年徹底完成。教堂竣工恰逢 法國 大革命開始,革命政權將教堂改為埋葬“偉大的 法國 人”的陵墓。讓宗教的殿堂成為偉人的聖殿,讓偉大的陵墓成為自由的祭壇。先賢祠在十九世紀曾兩度恢復宗教聖堂的地位。直到1885年舉行了雨果(Victor Hugo)的葬禮後,才正式成為不具宗教性質的民間殿堂。
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 維克 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安德烈·馬爾羅、居裡夫婦和大仲馬等。截至2018年六月,共有72位對法 蘭西 做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其中僅有11位政治家。這裡是是 法國 人的精神寄托。在這裡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到 法國 的歷史文化。 ↑先賢祠 先賢祠是崇尚思想與文化的法 蘭西 民族的聖殿。山牆門楣上鐫刻著金色的字體:“偉大的人們,祖國感激你們(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
主殿正前方,原是教堂的祭壇,1920年由 法國 雕塑家席卡爾創作的大型雕塑《國民公會》取代了祭壇,作品表現國民公會的光輝歷史,國民公會是1792年9月21日法 蘭西 第一 共和 國的制憲會議前身。雕像以瑪麗安娜為中心,在她腳下,刻有格言"不自由毋寧死"。 ↑先賢祠 教堂的正廳中央,懸掛著著名的福科鐘擺。1851年,物理學家 萊昂 ·傅科在這裡做了被評為物理最美實驗之一傅科擺。第一次證明瞭地球自轉原理。在先賢祠大廳的穹頂上懸掛了一條67米長的繩索,繩索的下麵是一個重達28千克的擺錘。擺錘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盤。每當擺錘經過沙盤上方的時候,擺錘上的指針就會在沙盤上面留下運動的軌跡。傅科做實驗所用的鐵環原物於1995年從 法國 國家工藝學校移至此。
在 法國 ,許多天主教堂都建有地下室。多數在該教堂為天主獻身終生的神父臨終都會留下遺願,願死後仍在這裡伴隨他的主,繼續服待他。先賢祠作為原先的天主教教堂,自然也不會少了地下墓室。
1789年開始的大革命是現代 法國 的起點,想要深刻瞭解 法國 的近代史,先賢祠一定要去! ↑巴黎-索邦大學 先賢祠右邊是 巴黎 第一大學。先賢祠位於拉丁區中心,離 巴黎 聖母院不遠。美麗,寬大的索夫洛路的中軸線往下可一直延伸到 盧森堡 花園。 ↑巴黎-索邦大學 巴黎 第一大學,全稱 巴黎 第一大學-先賢祠-索邦大學,法語為“Université Paris I - Panthéon-Sorbonne”,簡稱“La Sorbonne”即“索邦”,亦稱“Paris I”即“ 巴黎 一大”,位於 法國 首都 巴黎 ,其前身是 巴黎 索邦神學院,始建於13世紀,迄今已有800年曆史,堪稱 歐洲 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在政治、經濟、法律、藝術及其他人文學科領域均處於 法國 頂尖地位,併在西方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全校學生人數約4萬多人,為 法國 最大的大學。 巴黎 大學造就了包括居裡夫人在內的八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大批世界頂尖的專家學者,創造了無數垂範後世的學術經典。
巴黎 一大是一所以法律、政治、經濟管理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 法國 頂尖公立高等院校,傳承了 法國 精英教育的傳統,在 歐洲 乃至全球學術界有著重要影響,為 法國 與全世界培養了眾多精英人才。該校已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中心,以其卓越的教育質量和領先的科研水平躋身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之列。
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該校的考古學,歷史,法律,哲學,地理學,社會科學與管理學科排名世界Top 50,均處於 法國 頂尖地位。 ↑巴黎第一大學 ↑先賢祠 這些應該都是附近學校的大學生吧
轉烤的主要原料是牛肉、羊肉或雞肉。在肉中加入適量的鹽、酸奶、牛奶、洋蔥等後攪拌,再抹上油,最後用一根粗大的鐵棍將肉一片片地穿起來,做成一個巨大的肉團。廚師不停地轉動鐵棍進行燒烤。當靠近烤爐一側的肉烤熟後,廚師就把這一側轉過來,用一把長刀將上面的肉一片片地切下來。切下來的薄肉片用托盤上的油攪拌之後即可食用。轉烤肉比較乾,烤時火候很重要。 ↑巴黎拉丁區 這個據說是火雞肉,當客人點的時候,從大肉捲上片下一些肉片,加上蔬菜和紫紺,用薄麵餅包起來。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超級無敵的大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流浪漢與流浪狗——在許多西方國家都有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就是流浪漢,這些流浪漢沒有固定的居所,沒有固定的來源,每日都拖著自己所有的家當流浪在街上,靠著別人的一點施捨和社會的救濟過日子。在西方歐 美國 家,流浪漢收養流浪狗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法國 的流浪者很多都是無政府主義者,反對勞動剝削,商業壟斷,追求個人的自治。他們大都追求的是自由,無拘無束的感覺,並不全是因為生活所迫才走上街頭。對於流浪漢來說,養狗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為他們提供收入來源。在 法國 ,關愛寵物就像幫助老幼病殘一樣重要,很多城市會給狗狗免費註射疫苗,免費發放食物等等。流浪漢可以去寵物救濟站領養狗狗,每個月對狗狗進行體檢,如果狗狗身體情況正常,流浪漢們將會獲得每個月200-500歐元的救濟金,養三隻狗的話一個月最高可以獲得1500歐的補助金,這收入相當的可觀啊。感覺這哪是養狗,這分明是狗養著他們啊。 而且每天乞討,還會有路人游客給他們水,食物或者錢,生活的特別悠閑。還有帶著狗可以避免被強制送進收容所,因為收容所不允許養狗,人和狗被強行分離會遭到動物保護組織的起訴。作為無家可歸的他們,狗可能是唯一的伙伴甚至親人,也是精神的依托。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巴黎拉丁區 伴著悠揚琴聲,在莎士比亞書店翻閱幾本書籍,結識文藝 巴黎 。
如果你年輕時有幸在 巴黎 住過,那麼你此後的人生中不論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 巴黎 是一場流動的盛宴。”1921年,年輕的海明威以駐歐記者的身份移居 巴黎 ,在那裡結識了一幫文學同好,並經常到塞納河邊的莎士比亞書店聚會。後來,這群文壇新秀中的許多人和海明威一樣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師,莎士比亞書店也成了見證他們文學生涯的關鍵地標。 ↑莎士比亞書店 在 巴黎 塞納河邊有“世界上最美的書店”之一 ——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ny),位於 巴黎 的拉丁區, 巴黎 聖母院對面的塞納河奧德翁街,是 巴黎 文化地標,也是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朝聖之地。1919年由希爾維亞·畢奇 創辦,第二代經營者經營者是 喬治 ·惠特曼(George Whitman)。現在的掌門人是 喬治 ·惠特曼的女兒西爾維亞·比奇·惠特曼。 ↑莎士比亞書店 “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誕生於一戰之後, 主要以出售英文書籍為主, 當時在 巴黎 的海明威, 費茲傑拉德, 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是書店主人西爾維亞·畢奇(Sylvia Beach)的座上客。 這個書店二戰之中由於受到納粹的騷擾而關閉。 1951年, 一個叫 喬治 ·惠特曼的 美國 人在 巴黎 聖母院對面的BUCHERIE街37號開了一家賣英文書籍的書店。 像西爾維亞一樣, 他把書店的二層闢為圖書館, 書堆間還有床鋪, 成了文人聚會, 甚至臨時棲居地。 喬治 ·惠特曼與 美國東海岸 作家來往密切, 在50年代, 書店成了垮派作家在 巴黎 的聚點, 金斯 堡和威廉。巴勒斯都在書店前的空地上朗誦過他們的作品。 後來 舊金山 “城市之光City light bookstore”書店的店主當時也經常泡在Shakespeare & Company。 60年代, 惠特曼在得到畢奇小姐的同意下, 正式把書店更名為莎士比亞書店。
莎士比亞書店的創始人西爾維亞·畢奇於一九五六年寫下自傳作品《莎士比亞書店》。 ↑巴黎 從 巴黎 聖母院往左跨過一座鐵橋,便是賽納河左岸。過橋後沿河堤往左拐,就在與聖母院隔河相對的位置有一間書店,黃招牌,綠櫥窗。這就是享譽世界的莎士比亞書店。書店的主人 喬治 ·惠特曼說, 他是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的私生孫。莎士比亞書店很小,安靜的藏在城市角落,書店有兩層,一架古舊的板式樓梯通向二樓。樓上更狹小,四周也是擠滿了書的書架,沒有書架的地方掛著一些作家的照片和手跡。他們中包括海明威、喬伊斯、龐德、斯坦茵、菲茨傑拉德等 大名 鼎鼎的人物,他們都是與此書店有著重要淵緣的作家。樓梯口對應的另一面,有一側門通向一間稍大的房間,中間的簡易沙發圍著一個小茶几,環牆擺著長凳,一些人就整日坐在那裡看書。據說,這裡既是店老闆的接待室,也是文人聚會的地方。 ↑莎士比亞書店 惠特曼的書店,甚至被喻為英語世界文學青年的庇護所和烏托邦,因為在他經營書店的一生中,收留過4000個左右需要幫助的人。目前的書店既是普通的書店,也是供人閱讀的圖書館,尤其是英語文學,還曾出現在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和《午夜 巴黎 》中。書店的四壁都是頂到天花板的書架,滿架子的書擠得看不出一點縫隙,仿佛牆壁就是由書砌成的。這個傳奇的書店一直延續至今,不僅是 巴黎 最大的英文書店,還是 法國 文化部承認的文化學院,同樣也成為 巴黎 不容忽視的一大旅游景點。影視劇愛在這裡取景,為自己打上一層文藝光圈。它出現在伍迪艾倫的《午夜 巴黎 》中,《Before Sunset》中男女主角在這裡重逢,港劇《衝上雲霄2》中Issac和夏晨也在這裡情愫互生。
莎士比亞書店深受 法國 文人的喜愛,世界各地的文學愛好者慕名而來,很多世界名人曾現身書店之中,更為其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如果你有機會去了 巴黎 ,莎士比亞是不可錯過的地方!全球最美書店,獻給愛讀書的你!整個書店充滿著文化氣息,店面的裝潢古樸高雅,還有人在店內彈奏鋼琴。伴著悠長的琴聲,有人安靜的讀書,還有人在冥思。書店分上下兩層,文藝青年們可在這裡找找當年海明威躺過的沙發床和亨利•米勒坐過的木椅。在莎士比亞書店,透過窗,遠遠望著聖母院和塞納河,靜靜品著下午茶,拿起一本書,聽著悠長的音樂,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小資生活了。
靈魂與品質的培養,歷史與文化的積澱,足以使卑微的事物變得強大。莎士比亞書店雖然只有兩三尺寬的門面,但已然在讀書人心中樹起了一座雄偉的精神大廈,這座無形的大廈使其成了 巴黎 左岸的文化地標,長期居住在 巴黎 左岸的文人習慣於將莎士比亞書店作為約會的地點:某日某時,我在莎士比亞書店等你!自由的靈魂大概都是相似的。 ↑巴黎聖母院鐘樓 在對岸看到的 巴黎 聖母院。 先賢祠—夜游亞歷山大三世橋 ↑先賢祠 ↑先賢祠 先賢祠(萬神廟),其法文名Panthéon,源於 希腊 語,最初的含義是“所有的神”。這類的建築,通常以供奉諸神而著稱。例如公元前五世紀古 希腊 人修築的 雅典 巴特農神廟(Parthenon),便是供奉著這世上所有的神靈。類似的建築, 意大利 也有一所,也即我們所熟知的“萬神殿”。先賢祠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早期典範,其正面仿照 羅馬 萬神殿(Pantheon in Rome),拱頂為布拉曼特風格。先賢祠是 法國 民族魂之所在,相比於建築,這個地點的意義更讓人著迷。它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興建的聖日內維耶大教堂,歷經數次變遷以後現在成為 法國 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尊重文化歷史的 法國 人用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來記錄他們文明的步伐是如何往前邁動的。
先賢祠後面 的教堂叫聖艾 蒂安 教堂(Saint-Étienne-du-Mont),是 法國 巴黎 的一座天主教堂,位於聖日內維耶廣場,靠近先賢祠,內有 巴黎 的主保聖人聖日內維耶的聖骨匣。布萊士·帕斯卡、讓·拉辛和讓-保爾·馬拉也安葬於此。建築風格兼具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兩種不同風格。與先賢祠的巴 洛克 風格遙相呼應。這個教堂雖然不大,但是很漂亮。有唱詩班。 ↑先賢祠 先賢祠 (Le Panthéon)位於 巴黎 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 法國 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為還願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44年法王路易十五在一場大病初愈之後,深信自己之所以脫離病魔的掌握,全因潔娜維耶芙的庇佑,因此決定為這位聖女建造一座雄偉的神殿,他全權委托御用建築師瑪格內侯爵負責,由瑪格內的副手雅克-日梅恩·索弗洛負責具體設計。教堂整體設計為等臂十字架式,有一個帶有 科林斯 式支柱的雄偉門廊。主建築長110米,寬84米,高83米,還有一個大致同樣大小的地下室。1758年教堂奠基,後來由於財政困難,設計師索弗洛去世後才由其學生讓·巴普蒂斯·朗德萊於1789年徹底完成。教堂竣工恰逢 法國 大革命開始,革命政權將教堂改為埋葬“偉大的 法國 人”的陵墓。讓宗教的殿堂成為偉人的聖殿,讓偉大的陵墓成為自由的祭壇。先賢祠在十九世紀曾兩度恢復宗教聖堂的地位。直到1885年舉行了雨果(Victor Hugo)的葬禮後,才正式成為不具宗教性質的民間殿堂。
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 維克 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安德烈·馬爾羅、居裡夫婦和大仲馬等。截至2018年六月,共有72位對法 蘭西 做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其中僅有11位政治家。這裡是是 法國 人的精神寄托。在這裡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到 法國 的歷史文化。 ↑先賢祠 先賢祠是崇尚思想與文化的法 蘭西 民族的聖殿。山牆門楣上鐫刻著金色的字體:“偉大的人們,祖國感激你們(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
主殿正前方,原是教堂的祭壇,1920年由 法國 雕塑家席卡爾創作的大型雕塑《國民公會》取代了祭壇,作品表現國民公會的光輝歷史,國民公會是1792年9月21日法 蘭西 第一 共和 國的制憲會議前身。雕像以瑪麗安娜為中心,在她腳下,刻有格言"不自由毋寧死"。 ↑先賢祠 教堂的正廳中央,懸掛著著名的福科鐘擺。1851年,物理學家 萊昂 ·傅科在這裡做了被評為物理最美實驗之一傅科擺。第一次證明瞭地球自轉原理。在先賢祠大廳的穹頂上懸掛了一條67米長的繩索,繩索的下麵是一個重達28千克的擺錘。擺錘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盤。每當擺錘經過沙盤上方的時候,擺錘上的指針就會在沙盤上面留下運動的軌跡。傅科做實驗所用的鐵環原物於1995年從 法國 國家工藝學校移至此。
在 法國 ,許多天主教堂都建有地下室。多數在該教堂為天主獻身終生的神父臨終都會留下遺願,願死後仍在這裡伴隨他的主,繼續服待他。先賢祠作為原先的天主教教堂,自然也不會少了地下墓室。
1789年開始的大革命是現代 法國 的起點,想要深刻瞭解 法國 的近代史,先賢祠一定要去! ↑巴黎-索邦大學 先賢祠右邊是 巴黎 第一大學。先賢祠位於拉丁區中心,離 巴黎 聖母院不遠。美麗,寬大的索夫洛路的中軸線往下可一直延伸到 盧森堡 花園。 ↑巴黎-索邦大學 巴黎 第一大學,全稱 巴黎 第一大學-先賢祠-索邦大學,法語為“Université Paris I - Panthéon-Sorbonne”,簡稱“La Sorbonne”即“索邦”,亦稱“Paris I”即“ 巴黎 一大”,位於 法國 首都 巴黎 ,其前身是 巴黎 索邦神學院,始建於13世紀,迄今已有800年曆史,堪稱 歐洲 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在政治、經濟、法律、藝術及其他人文學科領域均處於 法國 頂尖地位,併在西方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全校學生人數約4萬多人,為 法國 最大的大學。 巴黎 大學造就了包括居裡夫人在內的八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大批世界頂尖的專家學者,創造了無數垂範後世的學術經典。
巴黎 一大是一所以法律、政治、經濟管理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 法國 頂尖公立高等院校,傳承了 法國 精英教育的傳統,在 歐洲 乃至全球學術界有著重要影響,為 法國 與全世界培養了眾多精英人才。該校已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中心,以其卓越的教育質量和領先的科研水平躋身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之列。
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該校的考古學,歷史,法律,哲學,地理學,社會科學與管理學科排名世界Top 50,均處於 法國 頂尖地位。 ↑巴黎第一大學 ↑先賢祠 這些應該都是附近學校的大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