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說雅 美蒂奇的地方 烏菲齊的印象
2.4 CHITTY TALK,走廊樓梯會議廳來美第奇大宅參觀的游客很少,售票的年輕人閑的蛋痛,他把票遞給我以後,主動和我聊了起來。
第一個話題是手機,他拿著一款iPhone 4,就是不鏽鋼款身那款,問我用的iPhone 6 plus好不好用,我說速度當然比4快了很多,照相的功能也不是一個量級的,完全可以用來拍藝術品。年輕人拿過我的手機,在手裡把玩了一下,我問了他一句:”you like the feeling of iPhone 4’s design, do you?” “I do, but it’s slow。”
放下手機,售票員問我 佛羅倫薩 哪裡最好看,我說打算認真看一下聖十字教堂,並提到了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他有點吃驚,問道:”do you know him?”我挺認真地回他:”Sure I do, I took course of his 《The Prince》 in college decades ago, but never read it till graduating, for his book was forbidden at that time。 Anyway, I do know he is a great person, the father of Politics and the mentor of dictators, he has been kinda popular in my friends。”
“you from China?”他問道。
本來還想再聊聊,但後面有幾個游客過來了。他匆匆表示,他知道有Machiavelli這麼個人,但不知道馬先生到底是乾什麼的,也不想知道。當他知道我們是 中國 游客的時候,感慨了一句:”how could you guys know him, take your time。”
當我們離開美第奇大宅的時候,他在認真玩著手機,知道我們走過,他頭也不抬地小聲說了一句:”Ciao!” 在通往會議廳的走廊里,有一塊牌子記錄著發生在這裡的一次會議:1494年11月, 法國 國王(Charles VIII)前來會晤美第奇家族首領(Piero Dei Medici),會議一開始,法王首先提出了不少無理要求,並以洗劫(sack) 佛羅倫薩 相威脅。美第奇這位首領的回覆非常霸氣:“如果你們吹響號角,我們將敲響警鐘!!!”(If you sound your trumpets, we shall toll our bells!!!),老子的地盤老子說了算,這次會議以法王退讓結束。
美第奇家族幾起幾落延綿300餘年,也是一部“通過鬥爭走向勝利”的歷史,只不過他們恰巧很文藝。 3 烏菲齊里的古希腊和羅馬烏菲齊博物館有二百多年曆史了,包括阿諾 河北 岸的烏菲齊博物館、南岸的碧提宮和波波麗花園三部分。6月20日,我們安排整整一天看了烏菲齊博物館。
烏菲齊博物館的入口位於領主廣場的一角,從維奇奧宮與傭兵廊之間的街口可以看到博物館的一角,每年有400多萬的游客來此參觀,無論冬夏。
關於烏菲齊博物館,各種書籍、影視、網站多的無邊無際,最精彩的故事還是美第奇家族後人的捐贈壯舉。1737年,美第奇家族無男丁後裔而終後,家族有女安娜瑪麗亞,決定將家族400多年的文物收藏悉數捐給政府。30多年後,有了烏菲齊博物館,1765年正式向全世界公眾開放, 佛羅倫薩 為後人再次點亮了照耀世界的復興明燈。 這是個館藏豐富、精彩絕倫的博物館,怎麼看是最大的挑戰。我們第一次來看,直接買了一本烏菲齊博物館的介紹,按著平面圖,看著文字介紹,一個個展廳走過去,從早上開始,直到累的走不動為止,一共7個半小時,可能因為人多,看的又細,居然沒有全部看完。有些展品,只要你看見它,真的捨不得離開。多少如雷貫耳幾十年的藝術品,真身眼睜睜地就在眼前,叫我如何不看個夠呢!
我們是小白,無論歷史還是藝術作品欣賞,更遑論技術層面的知識。但是,我們知道好歹,有瞭解、接受美的願望和興趣,態度老實。於是,我們手持博物館的《參觀指南》,寬泛了歷史背景,忽略了技術細節,憑記憶挑超級大家作品看,挑年代久遠的看,挑圍觀人群密集的看,居然看到捨不得離開。只能說,我們被震住了。
烏菲齊引用舊人之語官宣:“我彷佛被包圍在萬紫千紅的美麗景色之中,就像身處在世界的巔峰,這裡不僅可以看到年代久遠的精美雕像,還可以欣賞高貴典雅的各種油畫以及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
3.1 發現“希腊化時代”烏菲齊博物館的重點不是古 希腊 和 羅馬 ,但館藏對文藝復興的“標的”、古 希腊 和 羅馬 時期的藝術品熱情頗高。在參觀時,我們註意到 希腊 展廳使用了Hellenistic這個字命名,心生好奇。
希腊 英文為Greece,據說這是 羅馬 帝國征服 歐洲 後給 希腊 起的名字, 希腊 人自己更願意用Hellenic,這個 海倫 美女的名字自稱,所以 希腊 正式國名為The Hellenic Republic,儘管這位美人招致了著名的特洛伊之戰。
烏菲齊博物館用的Hellenistic指的是“ 希腊 化時代”,前後大約有300年的樣子。簡單排列古 希腊 到 羅馬 帝國這段歷史,幾個大朝代和大人物“時間上繼起、空間上並存”,需要理理清楚,弄清楚烏菲茨考古館藏源起何時。
\--古 希腊 :BC800-BC146 真正西方文明的源頭活水
\-- 希腊 化時代:BC300-BC30,這就是Hellenistic的年份!
\--古 羅馬 :王政(BC753-509), 共和 (BC509-30), 羅馬 帝國(BC27-AD476)
古 希腊 和 羅馬 是一段波瀾壯闊、輝煌燦爛的古代歷史,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巴比倫、尼羅河、 恆河 和 黃河 這四大東方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正本清源。
游記里談到的復興古 希腊 和 羅馬 的人文,主要涉及“ 希腊 化時代”和“ 羅馬 帝國”。回到正題,必須說 希腊 化時代廣闊而複雜,是古 希腊 文明空前傳播的時代。其間,亞里士多德的學生、 亞歷山大 大帝,憑著他遠征的鐵騎,將古 希腊 文明傳播到他龐大帝國的村鎮城鄉,橫貫歐亞非。 希腊 化時代實際上是一段 中東 和近東的歷史,是古 希腊 文明與東方文明“混血”的時代。後來的 羅馬 帝國雖然徹底終結了 希腊 化國家,但繼承了 希腊 文明的衣缽併發揚光大,圓滿了人們心中的“古 希腊 和 羅馬 ”。
至於 意大利 文藝復興,說是第二次“ 希腊 化時代”並不誇張。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和野蠻, 歐洲 人猛然發現:“我靠,原來我們的的祖先如此了得,非復興不可”,而 佛羅倫薩 碰巧打了前陣。烏菲齊博物館為此特設專題展廳,定格復興的來源,當然沒毛病。該館館藏考古文物中的佼佼者的確以 希腊 化時代為主。 進入烏菲齊博物館大門,游客們直接到達三樓走廊。走廊的兩側擺放著大量古 希腊 和 羅馬 的雕塑,這些雕塑有原件,也有幾百年前文藝復興匠人做的複製品,簡述著古 希腊 和 羅馬 的自信、智慧、人本和 開化 ,以此作為復興的主體,不是“開歷史的倒車”,而是摒棄黑暗的中世紀,走上文明與進步的金光大道。這些兩千多年前的雕塑給了我們烏菲齊的第一印象。
看這部分陳列,不能想著上帝,古 希腊 和 羅馬 的神是人封的,為人所用。如果對 希腊 神話和那段歷史故事熟悉,參觀的時候會更舒服一些。我們沒有直奔主題,去看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展覽,而是徜徉在走廊里,打量著一尊尊古代雕塑,心想:這可是西方文明的活水源泉和先進代表。 這是一尊“雙耳噴口杯”(Krater)造型的 大理 石淺浮雕雕塑,高1.73m,直徑1.35m,公元前一世紀雕塑,在 羅馬 發掘出來,最終由美第奇家族收藏。據說描述的是 希腊 士兵出征特洛伊前到德爾菲Delfi請問神諭的場景。(德爾福是 希腊 諸神的誕生地,被稱為“地球肚臍”)。 3.2 裸露的精彩故事怎麼講、藝術價值怎麼評價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文藝家的事兒,世俗之人看的是和人像不像,漂亮不漂亮。雕塑作品中的男人有肌肉、女人有脂肪,全裸半裸毫不推脫,只想展示漂亮、明白、 開化 和自信。古 希腊 和 羅馬 的雕塑栩栩如生,人體的表現如真人一般,難不成古人們也有人體解剖學知識?
2020年的情人節,新冠肺炎肆虐,被“圈禁”在家,翻看了一部電視劇,《愛情進化論》,劇中的修醫生勸屢愛屢傷的鹿飛想開點,別老在一個女人身上失戀,他堅持認為:“問世間情為何物,只不過幾種激素。” 在通俗的目光里,激素作用會不會就是藝術家創作時“原欲”的來源呢?
關於“原欲”,史書中有關於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另類生活習慣的文字,但也屬於“意思到了”的水平。我們琢磨了一些博物館的介紹性文字:
\--所有這些作品都具有鮮活肉體的吸引力和活力,臨摹了人體模特身上的最美麗的特征。
\--“乾澀、生硬、粗糙的風格”消失了。
\--雕刻的人物在空間上越來越自由。
\--人們對強烈反差的肌肉結構越來越有興趣。
總之,越像真人越精彩。以現代人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很難理解古 希腊 和和 羅馬 的赤裸裸的裸露,現代人沒有那份只屬於古人的激蕩情懷和原欲激情。古 希腊 和 羅馬 是男人的世界,神話中的女人美麗,現實中的女人則以“性、婚姻和生殖”為己任。人們廣泛崇拜征戰的英雄,藝術家們表現、使用男性健碩的身體和肌肉也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加上那時候男風盛行,赤裸的精彩多見於男體也算是水到渠成。
3.3 永遠的美女維納斯18號講壇廳講究,無論是建築設計還是裝修都是當年“理想中的博物館”,加上廳內陳設的繪畫和雕塑,是游客必去的展館。在至尊的位置,擺放著一尊“美第奇的維納斯” 大理 石塑像,公元前2世紀 羅馬 帝國時期的 希腊 美女雕塑的複製品。
美第奇的維納斯,豐腴成熟,是女人最佳最美的狀態,也是深入人心的古典美人。如果穿上封建的大袍,馬上就沒看頭了,如果穿上緊逼暴露的時裝,立即會有太過的性感和色情。所以,這樣的裸體維納斯剛剛好,難怪美第奇家族複製這尊雕塑。 3.4 帝王、英雄、“名人”和平民小童“垂死的 亞歷山大 ”,古 羅馬 雕塑,“古老的”複製品,原件在 柏林 。
亞歷山大 大帝,亞裡斯多德的學生、橫跨歐亞非 亞歷山大 帝國皇帝、 希腊 文明的弘揚者,名揚天下古今,他的塑像多不奇怪。這尊塑像悲哀的表情和眼神具有令人產生悲憫共鳴的力量,好生了得。關於這件作品,請參閱一篇讀書筆記: https://www.douban.com/note/462435225/ 垂死的 亞歷山大
筆記不吝辭藻:
\--“幾乎所有前往烏菲齊參觀的游客都會對之稱贊不已”,
\--“這個擁有一頭濃密卷髮,眉目柔情似水、抬頭凝視天空”,
\--“該頭像更是被內行人士公認為為存世之物中最為珍貴和精巧的經典之作,其空靈的眼睛和高挺的鼻子後來還被米開朗基羅以及拉斐爾等人所效仿”,
\--“這種極端的表現手法再現的是 亞歷山大 在臨死之際允許他的士兵們親吻他手的場景。他肯定想象到了 亞歷山大 在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的情況下是怎樣艱難的抬起頭並且向逐個進來拜見他的大臣們一一致意的情景”,
\--“表現了對於沒有更多地方可以征服的惋惜”,
\--“甚至還有觀點認為他因在宴會爭執中錯殺了救命恩人而深陷悔恨的痛苦之中”,
\--“對於過度縱欲和瘋狂夜晚所造成後果的悼念”,
\--“眾說紛紜的解釋不僅反映出人們對於瞭解古代雕塑所包含的古代歷史的渴望,同時也使人們意識到該頭像動作和神情所展現出的戲劇性要遠遠超出我們對於一件雕塑的想象”。
“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古老的”複製品,公元前1世紀,古 羅馬 雕塑,原件在。
不能再有名的一尊雕塑,簡述了試圖拯救特洛伊的拉奧孔,他最終被暗算,和兩個兒子一起被巨蟒絞殺。“該群像傳達出的人與神之間的悲劇性衝突,使它富有了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百度語),這簡直就是文藝復興的經典榜樣,後人崇拜此神沒毛病。
拉奧孔頭頂的天花板,畫的精美。
“安提諾絲半身塑像”,古 羅馬 哈德良王時代(AD76-138)的雕塑。烏菲齊珍藏的是原件。古 羅馬 曾崇拜這尊男神,曰:“你的面龐,無處不透著美妙。”為什麼安提諾絲受到“國家級”的膜拜?為什麼哈德良王當年為他建城、為他塑像多多?建議百度他的名字,通過安提諾絲另類的故事看古 羅馬 開化 、張揚和高調。
如果不來烏菲齊,還真不知道這尊塑像這麼神,我的認知線索是:似曾相識、烏菲齊的贊揚、網上查詢,“世界如此簡單”(百度語)! “拔刺的小男孩”,古 羅馬 帝國奧古斯都大帝時代(BC63-AD14)的作品,展品為“古老的”複製品。這尊怡然自得、無憂無慮的小童雕塑,讓 佛羅倫薩 文藝復興藝術家們競相模仿,還為他編了不少宗教傳說。這尊雕像給我的強烈印象是古 羅馬 的高度世俗,神是皇帝封的,日子不過在神裡面。 3.5 坦然、開化、不靦腆古 希腊 和 羅馬 時代的每一尊雕塑,都有神話附身,都通過各種不同的姿態和動作講故事,赤裸在各種表達方式中最大。但凡赤裸,無論正派角色與否,都是美的、性感的。看展覽的人們語焉不詳,心中各有思量。俗人說:“看盡天下毛片,心中自然無碼”,這種境界的重點是“無碼”,是心裡乾凈。想想時至21世紀初,大型官辦文藝複習行紀錄片還齷齪地在重點部位打碼,不禁令人啞然甚至莫名的生氣。相比之下,古人淋漓盡致地坦然裸露,好像穿了衣服不太方便,除此之外沒什麼好靦腆的。
沒有記住這尊塑像是何方神聖,在烏菲齊走廊里,如此男女搭配的雕塑不多,更多的是像拉奧孔那樣蓋世的英雄形象。(上圖右上角的油畫是 法國 王后像,是美第奇家族的女性) 3.6 南風浩蕩捨我其誰古 希腊 和 羅馬 習俗和文化中,曾經男風盛行。但那時候的男風,不全是現代意義上的同性戀,更多和那時的教育和婚姻風俗有關。古 希腊 人認為愛情只發生在男性之間,男女之間只有性、婚姻跟生殖,女性只是生殖的工具,不值得對她們傾註感情。有趣的是,古 希腊 的男孩在12歲左右的時候,會有一個成年男性的“導師”(Mentor),指導和教育男孩成長。男性戀人之間分為年長的“愛者”和少年的“被愛者”。
作為“被愛者”的男孩在發育完全後(約17歲)離開導師,但他們仍然會停留在與男性的愛情里,此時他們已經由“被愛者”變成了“愛者”,男人最終在成年之後會與女性結婚生子。
古 希腊 滅亡之後, 羅馬 共和 國和 羅馬 帝國繼承和擴大了古 希腊 的男風風俗,直到 羅馬 皇帝皈依基督教後,基督教成為 歐洲 的主流宗教,男風文化的黃金時代結束。 陳列在烏菲茨博物館的古 希腊 或古 羅馬 時代的雕塑,猜想是表達“導師和他的學生” 這是烏菲齊博物館收藏的古 羅馬 半人馬雕塑。半人馬是 希腊 神話中常見的角色,基本上是個“反派角色”,代表著野蠻、酗酒和好色,但也有個別非常有知識和有教養的,據說有一個叫Chiron的半人馬還成了好幾個英雄的導師,也就是所謂的Mentor。烏菲齊展出的這尊雕塑估計是在講這段故事。
盛行的男風催化了古 希腊 的藝術作品,藉著人們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崇拜,藉著人們同性間的情感,陽剛力量也好,陰柔秀美也罷,雕塑作品中男體居多也不足為怪,這也許是老話說的:“藝術源於生活”。 走遍烏菲齊博物館,無論雕塑還是繪畫,還有大量雌雄同體、甚至難辨的作品,陰柔的男色幽幽地褪去鬚眉之氣,不讓巾幗。
3.7 精彩的紅色展廳在烏菲齊博物館,有兩處牆壁鮮紅的展館(區)。第一座是著名的18號展館講壇廳,也就是放置“美蒂奇的維納斯”地方。這座展館建築精美,裝材講究,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它因此 大名 鼎鼎,甚至超過其中陳列的展品。
另外還有一處紅色的展區,被命名為“ 希腊 化時代藝術室”,也陳列了不少 希腊 和 羅馬 雕塑。我們覺得展區說明非常值得一讀,它講述了文藝復興時期, 希腊 和 羅馬 雕塑對後來藝術家的巨大影響,特抄錄於此。文中的“早期”、“現代”等時間表述是以15世紀為基準的。
Room of Hellenistic Art
This room, tis walls crimson, the color tra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areas housing 16th century works of art in the Uffizi, contains classical marble statues in the writhing poses or with the dreamy expressions typical of Hellenistic art。
這個房間的牆壁是深紅色的,這種顏色通常與烏菲齊16世紀藝術作品所在的區域聯繫在一起,裡面有經典的 大理 石雕像,有的擺著扭動的姿勢,有的則是典型的 希腊 藝術風格的夢幻表情。
In the Preface to the third part of his Lives of the Artists from Cimabue to his own day, Giorgio Vasari (1511-1574) considers Hellenistic art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manner' that we shall be seeing on the first floor of the Gallery from here on。
喬治 •瓦 薩里 (Giorgio Vasari, 1511-1574)在《從契馬布埃到他自己的時代的藝術家的第三部分的序言》中認為, 希腊 藝術是“現代風格”誕生的關鍵因素,從現在起,我們將在博物館的一樓看到這種“現代風格”的誕生。
The first artist we encounter is Andrea del Sarto,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Florentine 'modern manner'。
我們遇到的第一個藝術家是 安德里亞 ·德爾·薩爾托,他是 佛羅倫薩 “現代風格”的創始人。
Vasari tells us (in the 1550 and 1568 editions of his Lives) that what earlier artists had been incapable of achieving "came successfully to the artists who followed, after they had seen some of the finest works of art mentioned by Pliny dug out of the earth: namely, the Laocoon, the Hercules, the great torso of Belvedere, as well as the Venus, the Cleopatra, the Apollo, and countless others, all possessing the appeal and vigor of living flesh and derived from the finest features of living models。
瓦 薩里 告訴我們(在1550和1568版的《他的生活》中),(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家們無法完成的事情“在後來的藝術家們身上得到了 成功 ,因為他們看到了普林尼提到的一些最好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在地里挖出來的:也就是說,拉奧孔、赫拉克勒斯、貝爾維德爾的巨大軀幹,以及維納斯、克利奧帕特拉、阿波羅和無數其他的,所有這些都具有活的肉體的吸引力和活力,並從活的模特的最美麗的特征中派生出來。
Their disappearance of the dry, hard, harsh style" which, Vasari argues, was a feature of the work even of such masters as Mantegna and Botticelli (to name but two of those he lists)。
瓦 薩里 認為,即使是像曼特格納和波提切利這樣的大師(他列舉了其中的兩位),作品的特點之一就是“乾澀、生硬、粗糙的風格”的消失。
The works on display, most of them excellent replicas attributable to early imperial workshops,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sculpture from the 4th to the 2nd centuries BC。
展出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來自早期帝國作坊的優秀複製品,全面展示了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的雕塑。
The Farnese Hercules is a masterpiece by Lysippos (c。 370-300 BC) while the Venus, which Pliny the Elder attributes to Doldalsas, reflects the sculptural trends of the 3rd century BC when figures were carved with an increasing sense of freedom in space。
法爾內斯·大力神是利西波斯(公元前370-300年)的傑作,而老普林尼將維納斯歸為多 達拉斯 ,反映了公元前3世紀的雕刻趨勢,當時雕刻的人物在空間上越來越自由。
The Spinario, or Boy with Thorn, known primarily for a bronze replica in the Capitoline Museum in Rome, reflects the same criteria, while the Gaddi Torso, of such high quality as to have prompted experts to identify it as an original late 2nd century BC work, reveals a growing taste for strongly contrasting muscles structure。
斯賓尼奧(Spinario),又名“帶刺男孩”(Boy with Thorn),主要以 羅馬 首都博物館(Capitoline Museum)的一件青銅複製品而聞名,反映了同樣的標準,而加迪(Gaddi)的軀幹則是如此高的質量,以至於專家們將其認定為公元前2世紀晚期的一件原創作品,顯示出人們對強烈反差的肌肉結構越來越有興趣。
(上文中提及的“加迪軀幹Gaddi Torso”在此展出,軀幹強壯的肌肉結構鼓舞了無數16和17世紀的藝術家)
And finally, a crucial role in the rediscovery of the classical world was played by the fragments of the "Frieze of Thrones", a famous late Julio-Claudian monument which began to influence sculptors and painters as early as the first half of the 15th century。
最後,在重新發現古典世界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角色是“王權的飾帶”的碎片,這是一個著名的已故朱利安-克勞迪安紀念碑,早在15世紀上半葉就開始影響雕刻家和畫家。
4 各種方式看名畫烏菲齊博物館的館長這樣說:文藝復興大家名作,有一半在這裡收藏。但是,東方觀眾看的確有點費勁,不明就里或者乾脆找不到北在所難免。想想也是,中學畢業之後,忙忙叨叨幾十年,機會和情趣一併消磨的不知蹤影。周圍有去過 佛羅倫薩 的同事,但他們對附近的Outlets更加熟悉。
面對成千上萬的曠世傑作,我那歷史系的死黨給“有文化的文盲游客”提出了參觀建議:“如果你們真想附庸風雅一番,回來可以吹牛逼,要麼按圖索驥,要麼扎堆看熱鬧,也可以跟著感覺走。”
既然被定義為“文盲游客”,於是毫不猶豫地採納了死黨的建議,於是買了一冊博物館的參觀指南,於是哪裡人多我們去那裡,於是誰的名頭大就看誰的作品,於是。。。。。。實踐證明,我們做對了。
4.1 達芬奇的“三個博士一臺戲”三博士朝拜剛剛出生的耶穌是《聖經》馬太福音中的故事,講的是當主耶穌基督降生之後,有三個東方的博士來敬拜他,《聖經》馬太福音如下:
【太2:1】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 伯利恆 。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 耶路撒冷 ,說:
【太2:2】“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
《聖經》的故事非常簡單,但多少年來經過各種杜撰,故事情節已經非常豐富了。這一故事當然也是畫家作品的主題,達 芬奇 就是其中之一。在烏菲齊博物館展出的是達 芬奇 1481創作的《東方三博士的禮拜》。
先說兩句達 芬奇 :達 芬奇 ,奇人也!他曾解剖了30多具屍體極其器官、刑場觀看臨死和行刑中人犯的表情和軀體、研究男女交媾時受精過程等等。這些在當時極其離經叛道,但他還是衝破宗教法規,創立了人體解剖學。沒有這些開創性工作,人類不知還要等待多久才能理解人類自己的身體,15世紀的“視覺藝術革命”由此肇發。 再說這幅畫。這顯然是一幅沒有完成的作品,這不要緊,達 芬奇 很少有畫完的繪畫作品,這一點也沒有影響這幅畫的藝術地位。
看這幅畫,感覺上講就兩個字:幻覺。
這幅作品營造了夢一般的幻覺,遠遠近近30多個人物,形態、姿態、表情、性別、年齡不一,或明或暗圍繞著聖母和新生的耶穌;樹木、殘垣斷壁、馬匹佈局其中;聖母像所有的母親一樣愛戀,耶穌像所有的嬰兒一樣頑皮好奇;博士們或奉獻、或屈膝、或膜拜;眾人各懷心思,或緊密圍繞、或婀娜前來,也許他們中間就藏有後來的猶大。
好一幅信眾集會圖,從個體到集合,它好像只存在於恍惚的幻覺之中,忽有忽無,或遠或近,亦實亦虛,沒完沒了,一個字:神。
那聖母瑪麗亞懷中的小童耶穌對天下有如此的召喚,不由得讓信眾高呼:“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 對這幅畫技術上的褒獎性多多,高度同感達 芬奇 “視覺革命”般的畫風,他使用了透視學、解剖學和繪畫中的明暗法,特別是用“明暗”手法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人們充滿原罪中的愛恨情仇,對救贖者、拯救者期許和膜拜躍然畫布。一幅沒有畫完的黑白“草稿”有如此氣派,非奇人不能。
烏菲齊博物館的解釋非常到位:雖然是一幅沒有完成的作品,它能讓觀眾額外洞悉達 芬奇 富有創造力的創作過程,這幅畫的構圖、佈局、人物等等細節已經有了,沒有完成,卻留下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觀眾的夢幻悉聽尊便。
在這幅畫附近,有另一幅同樣題材的畫,是另一位大家裡皮的作品,當然是頂級傑作,但實實在在講故事,我覺得看上去沒有恍惚的幻覺,留下的想象餘地有限。總之,不夠神。
4.2 米開朗基羅的“神聖家族”
好像李白和杜甫,創造了古代詩歌頂峰後,再無來者。達 芬奇 和米開朗基羅將文藝復興的繪畫和雕塑推上了頂峰,再無超越。有評論說米開朗基羅擁有上帝的創造力,是神人,他創作作品的過程堪稱上帝造人。
好像“三博士來拜”一樣,“神聖家族”是許多大小畫家的宗教題材之一,拋去故事不講,能夠看到米大爺這幅畫的真身,應該說是三生有幸,因為和同類比,它太與眾不同了。 這幅畫是一位商人的定製作品,需要表現四個個宗教人物:耶穌、聖母瑪麗亞、聖父約瑟夫和上帝使徒、為耶穌施洗的 聖約翰 。別人畫“神聖家族”都是一副宗教面孔和場景,不敢說其他大師作品獃板無趣,但當你看到米大爺演繹的神聖家族,會覺得他們很親,就住在隔壁。
這還沒完,米大爺還在畫面背景畫了五個年輕的裸男,一如他作品中的所有男體。這五個哥們兒在烏菲齊博物館的參觀指南中,被單列予以說明,可見他們神一樣的地位。
對於這幅畫的解釋很多。技術上講,上邊的五個裸男參考了古 羅馬 雕塑“拉奧孔”的姿態,聖母仰望聖嬰的頭部又有古 羅馬 雕塑“垂死的 亞歷山大 ”的影子。總之,米大爺深受 希腊 化時代雕塑的影響。
烏菲齊的參觀指南說得好:“取用著名的古典雕塑姿勢的裸體人物像並不是巧合。事實上米開朗基羅致力於研究古代雕塑並深深受其影響。作為風格主義序曲的這幅異同尋常的《神聖家庭》,在奇怪和蜿蜒的構圖中以強烈的基調在前景里幾乎展現了桑格雕塑般的人物。”
米大爺繪畫作品中,對古典雕塑的模仿非常執著,而且很 成功 。就他的雕塑而言,有評論說得好:“他的人物雕像以超乎尋常的哀婉情念,外部平靜,而內部卻激蕩著任何物質行為難以釋放的巨大的精神能量。”具體到這幅畫中的五個裸體,被米大爺用來平衡畫面,但也有人解釋用來展現上帝的先知。我的猜想邏輯是:先知的代表著真理,真理必須赤裸,米大爺讓赤裸很美。 這是另外一幅同題材作品,對比一下。 4.3 從神看到人看“萬聖之聖母”按照參觀指南上的說明,我們找到了這幅極具名氣的繪畫。據說這是第一幅使用透視的技術畫出來的,有透視法“開山鼻祖”的地位,此後的文藝復興繪畫便不再是平面,更加具有空間感和立體感。回顧繪畫的透視學、解剖學和明暗法三大法寶,這幅畫技術上有其一。
我對這幅畫沒有感覺,一是“沒文化”,看不出名堂,再就是不喜歡中世紀的宗教習氣“霸占”的作品。那聖嬰看上去像一個中年人,聖母雖然鼻子凸了出來,但太過硬朗,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拉斐爾的聖母和聖嬰。可惜,我們在的時候,烏菲齊博物館拉斐爾作品展廳沒有開放。
關於透視法在文藝復興繪畫作品的應用,我和朋友有一段討論。按照我們的說法,這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西方藝術歷史的重要經歷。中世紀的平面畫,特別是人物的平面畫,無陰無陽。那樣的畫符合神的眼睛,因為無遠無近,神永遠不必生動、不必親人。但使用透視法的繪畫,則符合人的眼睛,畫面展示立體的人物,鮮活生動,充滿了人為本的體恤。同理,明暗法讓畫面上的聖人們不再毫無瑕疵地光明,更加趨向世俗的人間。
所以說,新繪畫的方法的應用,承載了人文的精神的複蘇,從平面的感覺開始,走向立體的感覺,以至於後來還有印象畫派追求的“瞬間的感覺”,總之,跟著人的感覺走了。
喬托的這幅《萬聖之聖母》,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受到了博物館官方的高度推崇,其中再三說明的就是新繪畫技術的使用。我理解就是:這幅畫開始嘗試用人的眼睛來看,無論主體還是客體。此畫作為標誌,從此,繪畫無論是題材還是表現手法都獲得大大的解放。看看 威尼斯 畫派(文藝復興晚期)丁托列托的作品,同樣表現“最後的晚餐”這一永遠的題材,效果要豐盛的多的多。(百度“丁托列托最後的晚餐”即可比較) 4.4 愛與欲望的自由“春”波提切利幾乎是文藝復興的關門大師,他的這幅畫太有名了,幾乎是 意大利 的名片,文藝復興永恆的經典作品之一。在展廳里,這幅畫面前永遠人頭攢動,很容易找到。
有些畫評說,這幅畫的“春”包含“美麗、貞潔和歡愉”的精神之愛(左側三位女神),也明確表示了對肉欲的追求(右側風神求歡)。鮮花盛開的陰暗森林之中,維納斯站在中間,看著自己右邊的愛欲和左邊的人欲,不知作何想法。如此畫面展示的人性解放,直接針對著中世紀的禁欲。盛名之下,這幅畫的解釋太多,莫衷一是,建議百度“春”字。 4.5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這也是波提切利的一幅超級經典作品,只不過表現內容非常純,寧靜無暇,美麗的維納斯像珍珠一樣誕生了。這幅畫里有最美的維納斯裸體之一,特別是她拿憂郁地眼神,真不知道畫家怎樣畫出來的。
這也是一幅不用費心找的作品,絡繹不絕的人們擁擠在維納斯面前,一波接著一波。這幅超級名畫的解讀隨處可見,我個人強烈認為:美人的眼神是這幅畫的第一看點,凝視一陣子,恐怕你想不出人間有如此美麗的憂郁,或者迷惘,或者哀傷,或者無力,但依然能夠喚起一陣陣憐香惜玉之意,眼神表達的某種情感非常極致,以至於裸露的胴體成了一種陪襯,而且毫無任何額外的非分。
老說文藝復興的 佛羅倫薩 瀰漫著新柏拉圖主義,看到波提切利的這兩幅曠世名作,總算有了點理解。 富裕 的 佛羅倫薩 張揚人欲橫流,也流行渾然天成、永恆不滅的美,這美的代表就是這位維納斯女士了。
第一個話題是手機,他拿著一款iPhone 4,就是不鏽鋼款身那款,問我用的iPhone 6 plus好不好用,我說速度當然比4快了很多,照相的功能也不是一個量級的,完全可以用來拍藝術品。年輕人拿過我的手機,在手裡把玩了一下,我問了他一句:”you like the feeling of iPhone 4’s design, do you?” “I do, but it’s slow。”
放下手機,售票員問我 佛羅倫薩 哪裡最好看,我說打算認真看一下聖十字教堂,並提到了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他有點吃驚,問道:”do you know him?”我挺認真地回他:”Sure I do, I took course of his 《The Prince》 in college decades ago, but never read it till graduating, for his book was forbidden at that time。 Anyway, I do know he is a great person, the father of Politics and the mentor of dictators, he has been kinda popular in my friends。”
“you from China?”他問道。
本來還想再聊聊,但後面有幾個游客過來了。他匆匆表示,他知道有Machiavelli這麼個人,但不知道馬先生到底是乾什麼的,也不想知道。當他知道我們是 中國 游客的時候,感慨了一句:”how could you guys know him, take your time。”
當我們離開美第奇大宅的時候,他在認真玩著手機,知道我們走過,他頭也不抬地小聲說了一句:”Ciao!” 在通往會議廳的走廊里,有一塊牌子記錄著發生在這裡的一次會議:1494年11月, 法國 國王(Charles VIII)前來會晤美第奇家族首領(Piero Dei Medici),會議一開始,法王首先提出了不少無理要求,並以洗劫(sack) 佛羅倫薩 相威脅。美第奇這位首領的回覆非常霸氣:“如果你們吹響號角,我們將敲響警鐘!!!”(If you sound your trumpets, we shall toll our bells!!!),老子的地盤老子說了算,這次會議以法王退讓結束。
美第奇家族幾起幾落延綿300餘年,也是一部“通過鬥爭走向勝利”的歷史,只不過他們恰巧很文藝。 3 烏菲齊里的古希腊和羅馬烏菲齊博物館有二百多年曆史了,包括阿諾 河北 岸的烏菲齊博物館、南岸的碧提宮和波波麗花園三部分。6月20日,我們安排整整一天看了烏菲齊博物館。
烏菲齊博物館的入口位於領主廣場的一角,從維奇奧宮與傭兵廊之間的街口可以看到博物館的一角,每年有400多萬的游客來此參觀,無論冬夏。
關於烏菲齊博物館,各種書籍、影視、網站多的無邊無際,最精彩的故事還是美第奇家族後人的捐贈壯舉。1737年,美第奇家族無男丁後裔而終後,家族有女安娜瑪麗亞,決定將家族400多年的文物收藏悉數捐給政府。30多年後,有了烏菲齊博物館,1765年正式向全世界公眾開放, 佛羅倫薩 為後人再次點亮了照耀世界的復興明燈。 這是個館藏豐富、精彩絕倫的博物館,怎麼看是最大的挑戰。我們第一次來看,直接買了一本烏菲齊博物館的介紹,按著平面圖,看著文字介紹,一個個展廳走過去,從早上開始,直到累的走不動為止,一共7個半小時,可能因為人多,看的又細,居然沒有全部看完。有些展品,只要你看見它,真的捨不得離開。多少如雷貫耳幾十年的藝術品,真身眼睜睜地就在眼前,叫我如何不看個夠呢!
我們是小白,無論歷史還是藝術作品欣賞,更遑論技術層面的知識。但是,我們知道好歹,有瞭解、接受美的願望和興趣,態度老實。於是,我們手持博物館的《參觀指南》,寬泛了歷史背景,忽略了技術細節,憑記憶挑超級大家作品看,挑年代久遠的看,挑圍觀人群密集的看,居然看到捨不得離開。只能說,我們被震住了。
烏菲齊引用舊人之語官宣:“我彷佛被包圍在萬紫千紅的美麗景色之中,就像身處在世界的巔峰,這裡不僅可以看到年代久遠的精美雕像,還可以欣賞高貴典雅的各種油畫以及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
3.1 發現“希腊化時代”烏菲齊博物館的重點不是古 希腊 和 羅馬 ,但館藏對文藝復興的“標的”、古 希腊 和 羅馬 時期的藝術品熱情頗高。在參觀時,我們註意到 希腊 展廳使用了Hellenistic這個字命名,心生好奇。
希腊 英文為Greece,據說這是 羅馬 帝國征服 歐洲 後給 希腊 起的名字, 希腊 人自己更願意用Hellenic,這個 海倫 美女的名字自稱,所以 希腊 正式國名為The Hellenic Republic,儘管這位美人招致了著名的特洛伊之戰。
烏菲齊博物館用的Hellenistic指的是“ 希腊 化時代”,前後大約有300年的樣子。簡單排列古 希腊 到 羅馬 帝國這段歷史,幾個大朝代和大人物“時間上繼起、空間上並存”,需要理理清楚,弄清楚烏菲茨考古館藏源起何時。
\--古 希腊 :BC800-BC146 真正西方文明的源頭活水
\-- 希腊 化時代:BC300-BC30,這就是Hellenistic的年份!
\--古 羅馬 :王政(BC753-509), 共和 (BC509-30), 羅馬 帝國(BC27-AD476)
古 希腊 和 羅馬 是一段波瀾壯闊、輝煌燦爛的古代歷史,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巴比倫、尼羅河、 恆河 和 黃河 這四大東方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正本清源。
游記里談到的復興古 希腊 和 羅馬 的人文,主要涉及“ 希腊 化時代”和“ 羅馬 帝國”。回到正題,必須說 希腊 化時代廣闊而複雜,是古 希腊 文明空前傳播的時代。其間,亞里士多德的學生、 亞歷山大 大帝,憑著他遠征的鐵騎,將古 希腊 文明傳播到他龐大帝國的村鎮城鄉,橫貫歐亞非。 希腊 化時代實際上是一段 中東 和近東的歷史,是古 希腊 文明與東方文明“混血”的時代。後來的 羅馬 帝國雖然徹底終結了 希腊 化國家,但繼承了 希腊 文明的衣缽併發揚光大,圓滿了人們心中的“古 希腊 和 羅馬 ”。
至於 意大利 文藝復興,說是第二次“ 希腊 化時代”並不誇張。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和野蠻, 歐洲 人猛然發現:“我靠,原來我們的的祖先如此了得,非復興不可”,而 佛羅倫薩 碰巧打了前陣。烏菲齊博物館為此特設專題展廳,定格復興的來源,當然沒毛病。該館館藏考古文物中的佼佼者的確以 希腊 化時代為主。 進入烏菲齊博物館大門,游客們直接到達三樓走廊。走廊的兩側擺放著大量古 希腊 和 羅馬 的雕塑,這些雕塑有原件,也有幾百年前文藝復興匠人做的複製品,簡述著古 希腊 和 羅馬 的自信、智慧、人本和 開化 ,以此作為復興的主體,不是“開歷史的倒車”,而是摒棄黑暗的中世紀,走上文明與進步的金光大道。這些兩千多年前的雕塑給了我們烏菲齊的第一印象。
看這部分陳列,不能想著上帝,古 希腊 和 羅馬 的神是人封的,為人所用。如果對 希腊 神話和那段歷史故事熟悉,參觀的時候會更舒服一些。我們沒有直奔主題,去看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展覽,而是徜徉在走廊里,打量著一尊尊古代雕塑,心想:這可是西方文明的活水源泉和先進代表。 這是一尊“雙耳噴口杯”(Krater)造型的 大理 石淺浮雕雕塑,高1.73m,直徑1.35m,公元前一世紀雕塑,在 羅馬 發掘出來,最終由美第奇家族收藏。據說描述的是 希腊 士兵出征特洛伊前到德爾菲Delfi請問神諭的場景。(德爾福是 希腊 諸神的誕生地,被稱為“地球肚臍”)。 3.2 裸露的精彩故事怎麼講、藝術價值怎麼評價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文藝家的事兒,世俗之人看的是和人像不像,漂亮不漂亮。雕塑作品中的男人有肌肉、女人有脂肪,全裸半裸毫不推脫,只想展示漂亮、明白、 開化 和自信。古 希腊 和 羅馬 的雕塑栩栩如生,人體的表現如真人一般,難不成古人們也有人體解剖學知識?
2020年的情人節,新冠肺炎肆虐,被“圈禁”在家,翻看了一部電視劇,《愛情進化論》,劇中的修醫生勸屢愛屢傷的鹿飛想開點,別老在一個女人身上失戀,他堅持認為:“問世間情為何物,只不過幾種激素。” 在通俗的目光里,激素作用會不會就是藝術家創作時“原欲”的來源呢?
關於“原欲”,史書中有關於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另類生活習慣的文字,但也屬於“意思到了”的水平。我們琢磨了一些博物館的介紹性文字:
\--所有這些作品都具有鮮活肉體的吸引力和活力,臨摹了人體模特身上的最美麗的特征。
\--“乾澀、生硬、粗糙的風格”消失了。
\--雕刻的人物在空間上越來越自由。
\--人們對強烈反差的肌肉結構越來越有興趣。
總之,越像真人越精彩。以現代人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很難理解古 希腊 和和 羅馬 的赤裸裸的裸露,現代人沒有那份只屬於古人的激蕩情懷和原欲激情。古 希腊 和 羅馬 是男人的世界,神話中的女人美麗,現實中的女人則以“性、婚姻和生殖”為己任。人們廣泛崇拜征戰的英雄,藝術家們表現、使用男性健碩的身體和肌肉也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加上那時候男風盛行,赤裸的精彩多見於男體也算是水到渠成。
3.3 永遠的美女維納斯18號講壇廳講究,無論是建築設計還是裝修都是當年“理想中的博物館”,加上廳內陳設的繪畫和雕塑,是游客必去的展館。在至尊的位置,擺放著一尊“美第奇的維納斯” 大理 石塑像,公元前2世紀 羅馬 帝國時期的 希腊 美女雕塑的複製品。
美第奇的維納斯,豐腴成熟,是女人最佳最美的狀態,也是深入人心的古典美人。如果穿上封建的大袍,馬上就沒看頭了,如果穿上緊逼暴露的時裝,立即會有太過的性感和色情。所以,這樣的裸體維納斯剛剛好,難怪美第奇家族複製這尊雕塑。 3.4 帝王、英雄、“名人”和平民小童“垂死的 亞歷山大 ”,古 羅馬 雕塑,“古老的”複製品,原件在 柏林 。
亞歷山大 大帝,亞裡斯多德的學生、橫跨歐亞非 亞歷山大 帝國皇帝、 希腊 文明的弘揚者,名揚天下古今,他的塑像多不奇怪。這尊塑像悲哀的表情和眼神具有令人產生悲憫共鳴的力量,好生了得。關於這件作品,請參閱一篇讀書筆記: https://www.douban.com/note/462435225/ 垂死的 亞歷山大
筆記不吝辭藻:
\--“幾乎所有前往烏菲齊參觀的游客都會對之稱贊不已”,
\--“這個擁有一頭濃密卷髮,眉目柔情似水、抬頭凝視天空”,
\--“該頭像更是被內行人士公認為為存世之物中最為珍貴和精巧的經典之作,其空靈的眼睛和高挺的鼻子後來還被米開朗基羅以及拉斐爾等人所效仿”,
\--“這種極端的表現手法再現的是 亞歷山大 在臨死之際允許他的士兵們親吻他手的場景。他肯定想象到了 亞歷山大 在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的情況下是怎樣艱難的抬起頭並且向逐個進來拜見他的大臣們一一致意的情景”,
\--“表現了對於沒有更多地方可以征服的惋惜”,
\--“甚至還有觀點認為他因在宴會爭執中錯殺了救命恩人而深陷悔恨的痛苦之中”,
\--“對於過度縱欲和瘋狂夜晚所造成後果的悼念”,
\--“眾說紛紜的解釋不僅反映出人們對於瞭解古代雕塑所包含的古代歷史的渴望,同時也使人們意識到該頭像動作和神情所展現出的戲劇性要遠遠超出我們對於一件雕塑的想象”。
“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古老的”複製品,公元前1世紀,古 羅馬 雕塑,原件在。
不能再有名的一尊雕塑,簡述了試圖拯救特洛伊的拉奧孔,他最終被暗算,和兩個兒子一起被巨蟒絞殺。“該群像傳達出的人與神之間的悲劇性衝突,使它富有了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百度語),這簡直就是文藝復興的經典榜樣,後人崇拜此神沒毛病。
拉奧孔頭頂的天花板,畫的精美。
“安提諾絲半身塑像”,古 羅馬 哈德良王時代(AD76-138)的雕塑。烏菲齊珍藏的是原件。古 羅馬 曾崇拜這尊男神,曰:“你的面龐,無處不透著美妙。”為什麼安提諾絲受到“國家級”的膜拜?為什麼哈德良王當年為他建城、為他塑像多多?建議百度他的名字,通過安提諾絲另類的故事看古 羅馬 開化 、張揚和高調。
如果不來烏菲齊,還真不知道這尊塑像這麼神,我的認知線索是:似曾相識、烏菲齊的贊揚、網上查詢,“世界如此簡單”(百度語)! “拔刺的小男孩”,古 羅馬 帝國奧古斯都大帝時代(BC63-AD14)的作品,展品為“古老的”複製品。這尊怡然自得、無憂無慮的小童雕塑,讓 佛羅倫薩 文藝復興藝術家們競相模仿,還為他編了不少宗教傳說。這尊雕像給我的強烈印象是古 羅馬 的高度世俗,神是皇帝封的,日子不過在神裡面。 3.5 坦然、開化、不靦腆古 希腊 和 羅馬 時代的每一尊雕塑,都有神話附身,都通過各種不同的姿態和動作講故事,赤裸在各種表達方式中最大。但凡赤裸,無論正派角色與否,都是美的、性感的。看展覽的人們語焉不詳,心中各有思量。俗人說:“看盡天下毛片,心中自然無碼”,這種境界的重點是“無碼”,是心裡乾凈。想想時至21世紀初,大型官辦文藝複習行紀錄片還齷齪地在重點部位打碼,不禁令人啞然甚至莫名的生氣。相比之下,古人淋漓盡致地坦然裸露,好像穿了衣服不太方便,除此之外沒什麼好靦腆的。
沒有記住這尊塑像是何方神聖,在烏菲齊走廊里,如此男女搭配的雕塑不多,更多的是像拉奧孔那樣蓋世的英雄形象。(上圖右上角的油畫是 法國 王后像,是美第奇家族的女性) 3.6 南風浩蕩捨我其誰古 希腊 和 羅馬 習俗和文化中,曾經男風盛行。但那時候的男風,不全是現代意義上的同性戀,更多和那時的教育和婚姻風俗有關。古 希腊 人認為愛情只發生在男性之間,男女之間只有性、婚姻跟生殖,女性只是生殖的工具,不值得對她們傾註感情。有趣的是,古 希腊 的男孩在12歲左右的時候,會有一個成年男性的“導師”(Mentor),指導和教育男孩成長。男性戀人之間分為年長的“愛者”和少年的“被愛者”。
作為“被愛者”的男孩在發育完全後(約17歲)離開導師,但他們仍然會停留在與男性的愛情里,此時他們已經由“被愛者”變成了“愛者”,男人最終在成年之後會與女性結婚生子。
古 希腊 滅亡之後, 羅馬 共和 國和 羅馬 帝國繼承和擴大了古 希腊 的男風風俗,直到 羅馬 皇帝皈依基督教後,基督教成為 歐洲 的主流宗教,男風文化的黃金時代結束。 陳列在烏菲茨博物館的古 希腊 或古 羅馬 時代的雕塑,猜想是表達“導師和他的學生” 這是烏菲齊博物館收藏的古 羅馬 半人馬雕塑。半人馬是 希腊 神話中常見的角色,基本上是個“反派角色”,代表著野蠻、酗酒和好色,但也有個別非常有知識和有教養的,據說有一個叫Chiron的半人馬還成了好幾個英雄的導師,也就是所謂的Mentor。烏菲齊展出的這尊雕塑估計是在講這段故事。
盛行的男風催化了古 希腊 的藝術作品,藉著人們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崇拜,藉著人們同性間的情感,陽剛力量也好,陰柔秀美也罷,雕塑作品中男體居多也不足為怪,這也許是老話說的:“藝術源於生活”。 走遍烏菲齊博物館,無論雕塑還是繪畫,還有大量雌雄同體、甚至難辨的作品,陰柔的男色幽幽地褪去鬚眉之氣,不讓巾幗。
3.7 精彩的紅色展廳在烏菲齊博物館,有兩處牆壁鮮紅的展館(區)。第一座是著名的18號展館講壇廳,也就是放置“美蒂奇的維納斯”地方。這座展館建築精美,裝材講究,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它因此 大名 鼎鼎,甚至超過其中陳列的展品。
另外還有一處紅色的展區,被命名為“ 希腊 化時代藝術室”,也陳列了不少 希腊 和 羅馬 雕塑。我們覺得展區說明非常值得一讀,它講述了文藝復興時期, 希腊 和 羅馬 雕塑對後來藝術家的巨大影響,特抄錄於此。文中的“早期”、“現代”等時間表述是以15世紀為基準的。
Room of Hellenistic Art
This room, tis walls crimson, the color tra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areas housing 16th century works of art in the Uffizi, contains classical marble statues in the writhing poses or with the dreamy expressions typical of Hellenistic art。
這個房間的牆壁是深紅色的,這種顏色通常與烏菲齊16世紀藝術作品所在的區域聯繫在一起,裡面有經典的 大理 石雕像,有的擺著扭動的姿勢,有的則是典型的 希腊 藝術風格的夢幻表情。
In the Preface to the third part of his Lives of the Artists from Cimabue to his own day, Giorgio Vasari (1511-1574) considers Hellenistic art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manner' that we shall be seeing on the first floor of the Gallery from here on。
喬治 •瓦 薩里 (Giorgio Vasari, 1511-1574)在《從契馬布埃到他自己的時代的藝術家的第三部分的序言》中認為, 希腊 藝術是“現代風格”誕生的關鍵因素,從現在起,我們將在博物館的一樓看到這種“現代風格”的誕生。
The first artist we encounter is Andrea del Sarto,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Florentine 'modern manner'。
我們遇到的第一個藝術家是 安德里亞 ·德爾·薩爾托,他是 佛羅倫薩 “現代風格”的創始人。
Vasari tells us (in the 1550 and 1568 editions of his Lives) that what earlier artists had been incapable of achieving "came successfully to the artists who followed, after they had seen some of the finest works of art mentioned by Pliny dug out of the earth: namely, the Laocoon, the Hercules, the great torso of Belvedere, as well as the Venus, the Cleopatra, the Apollo, and countless others, all possessing the appeal and vigor of living flesh and derived from the finest features of living models。
瓦 薩里 告訴我們(在1550和1568版的《他的生活》中),(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家們無法完成的事情“在後來的藝術家們身上得到了 成功 ,因為他們看到了普林尼提到的一些最好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在地里挖出來的:也就是說,拉奧孔、赫拉克勒斯、貝爾維德爾的巨大軀幹,以及維納斯、克利奧帕特拉、阿波羅和無數其他的,所有這些都具有活的肉體的吸引力和活力,並從活的模特的最美麗的特征中派生出來。
Their disappearance of the dry, hard, harsh style" which, Vasari argues, was a feature of the work even of such masters as Mantegna and Botticelli (to name but two of those he lists)。
瓦 薩里 認為,即使是像曼特格納和波提切利這樣的大師(他列舉了其中的兩位),作品的特點之一就是“乾澀、生硬、粗糙的風格”的消失。
The works on display, most of them excellent replicas attributable to early imperial workshops,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sculpture from the 4th to the 2nd centuries BC。
展出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來自早期帝國作坊的優秀複製品,全面展示了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的雕塑。
The Farnese Hercules is a masterpiece by Lysippos (c。 370-300 BC) while the Venus, which Pliny the Elder attributes to Doldalsas, reflects the sculptural trends of the 3rd century BC when figures were carved with an increasing sense of freedom in space。
法爾內斯·大力神是利西波斯(公元前370-300年)的傑作,而老普林尼將維納斯歸為多 達拉斯 ,反映了公元前3世紀的雕刻趨勢,當時雕刻的人物在空間上越來越自由。
The Spinario, or Boy with Thorn, known primarily for a bronze replica in the Capitoline Museum in Rome, reflects the same criteria, while the Gaddi Torso, of such high quality as to have prompted experts to identify it as an original late 2nd century BC work, reveals a growing taste for strongly contrasting muscles structure。
斯賓尼奧(Spinario),又名“帶刺男孩”(Boy with Thorn),主要以 羅馬 首都博物館(Capitoline Museum)的一件青銅複製品而聞名,反映了同樣的標準,而加迪(Gaddi)的軀幹則是如此高的質量,以至於專家們將其認定為公元前2世紀晚期的一件原創作品,顯示出人們對強烈反差的肌肉結構越來越有興趣。
(上文中提及的“加迪軀幹Gaddi Torso”在此展出,軀幹強壯的肌肉結構鼓舞了無數16和17世紀的藝術家)
And finally, a crucial role in the rediscovery of the classical world was played by the fragments of the "Frieze of Thrones", a famous late Julio-Claudian monument which began to influence sculptors and painters as early as the first half of the 15th century。
最後,在重新發現古典世界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角色是“王權的飾帶”的碎片,這是一個著名的已故朱利安-克勞迪安紀念碑,早在15世紀上半葉就開始影響雕刻家和畫家。
4 各種方式看名畫烏菲齊博物館的館長這樣說:文藝復興大家名作,有一半在這裡收藏。但是,東方觀眾看的確有點費勁,不明就里或者乾脆找不到北在所難免。想想也是,中學畢業之後,忙忙叨叨幾十年,機會和情趣一併消磨的不知蹤影。周圍有去過 佛羅倫薩 的同事,但他們對附近的Outlets更加熟悉。
面對成千上萬的曠世傑作,我那歷史系的死黨給“有文化的文盲游客”提出了參觀建議:“如果你們真想附庸風雅一番,回來可以吹牛逼,要麼按圖索驥,要麼扎堆看熱鬧,也可以跟著感覺走。”
既然被定義為“文盲游客”,於是毫不猶豫地採納了死黨的建議,於是買了一冊博物館的參觀指南,於是哪裡人多我們去那裡,於是誰的名頭大就看誰的作品,於是。。。。。。實踐證明,我們做對了。
4.1 達芬奇的“三個博士一臺戲”三博士朝拜剛剛出生的耶穌是《聖經》馬太福音中的故事,講的是當主耶穌基督降生之後,有三個東方的博士來敬拜他,《聖經》馬太福音如下:
【太2:1】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 伯利恆 。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 耶路撒冷 ,說:
【太2:2】“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
《聖經》的故事非常簡單,但多少年來經過各種杜撰,故事情節已經非常豐富了。這一故事當然也是畫家作品的主題,達 芬奇 就是其中之一。在烏菲齊博物館展出的是達 芬奇 1481創作的《東方三博士的禮拜》。
先說兩句達 芬奇 :達 芬奇 ,奇人也!他曾解剖了30多具屍體極其器官、刑場觀看臨死和行刑中人犯的表情和軀體、研究男女交媾時受精過程等等。這些在當時極其離經叛道,但他還是衝破宗教法規,創立了人體解剖學。沒有這些開創性工作,人類不知還要等待多久才能理解人類自己的身體,15世紀的“視覺藝術革命”由此肇發。 再說這幅畫。這顯然是一幅沒有完成的作品,這不要緊,達 芬奇 很少有畫完的繪畫作品,這一點也沒有影響這幅畫的藝術地位。
看這幅畫,感覺上講就兩個字:幻覺。
這幅作品營造了夢一般的幻覺,遠遠近近30多個人物,形態、姿態、表情、性別、年齡不一,或明或暗圍繞著聖母和新生的耶穌;樹木、殘垣斷壁、馬匹佈局其中;聖母像所有的母親一樣愛戀,耶穌像所有的嬰兒一樣頑皮好奇;博士們或奉獻、或屈膝、或膜拜;眾人各懷心思,或緊密圍繞、或婀娜前來,也許他們中間就藏有後來的猶大。
好一幅信眾集會圖,從個體到集合,它好像只存在於恍惚的幻覺之中,忽有忽無,或遠或近,亦實亦虛,沒完沒了,一個字:神。
那聖母瑪麗亞懷中的小童耶穌對天下有如此的召喚,不由得讓信眾高呼:“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 對這幅畫技術上的褒獎性多多,高度同感達 芬奇 “視覺革命”般的畫風,他使用了透視學、解剖學和繪畫中的明暗法,特別是用“明暗”手法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人們充滿原罪中的愛恨情仇,對救贖者、拯救者期許和膜拜躍然畫布。一幅沒有畫完的黑白“草稿”有如此氣派,非奇人不能。
烏菲齊博物館的解釋非常到位:雖然是一幅沒有完成的作品,它能讓觀眾額外洞悉達 芬奇 富有創造力的創作過程,這幅畫的構圖、佈局、人物等等細節已經有了,沒有完成,卻留下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觀眾的夢幻悉聽尊便。
在這幅畫附近,有另一幅同樣題材的畫,是另一位大家裡皮的作品,當然是頂級傑作,但實實在在講故事,我覺得看上去沒有恍惚的幻覺,留下的想象餘地有限。總之,不夠神。
4.2 米開朗基羅的“神聖家族”
好像李白和杜甫,創造了古代詩歌頂峰後,再無來者。達 芬奇 和米開朗基羅將文藝復興的繪畫和雕塑推上了頂峰,再無超越。有評論說米開朗基羅擁有上帝的創造力,是神人,他創作作品的過程堪稱上帝造人。
好像“三博士來拜”一樣,“神聖家族”是許多大小畫家的宗教題材之一,拋去故事不講,能夠看到米大爺這幅畫的真身,應該說是三生有幸,因為和同類比,它太與眾不同了。 這幅畫是一位商人的定製作品,需要表現四個個宗教人物:耶穌、聖母瑪麗亞、聖父約瑟夫和上帝使徒、為耶穌施洗的 聖約翰 。別人畫“神聖家族”都是一副宗教面孔和場景,不敢說其他大師作品獃板無趣,但當你看到米大爺演繹的神聖家族,會覺得他們很親,就住在隔壁。
這還沒完,米大爺還在畫面背景畫了五個年輕的裸男,一如他作品中的所有男體。這五個哥們兒在烏菲齊博物館的參觀指南中,被單列予以說明,可見他們神一樣的地位。
對於這幅畫的解釋很多。技術上講,上邊的五個裸男參考了古 羅馬 雕塑“拉奧孔”的姿態,聖母仰望聖嬰的頭部又有古 羅馬 雕塑“垂死的 亞歷山大 ”的影子。總之,米大爺深受 希腊 化時代雕塑的影響。
烏菲齊的參觀指南說得好:“取用著名的古典雕塑姿勢的裸體人物像並不是巧合。事實上米開朗基羅致力於研究古代雕塑並深深受其影響。作為風格主義序曲的這幅異同尋常的《神聖家庭》,在奇怪和蜿蜒的構圖中以強烈的基調在前景里幾乎展現了桑格雕塑般的人物。”
米大爺繪畫作品中,對古典雕塑的模仿非常執著,而且很 成功 。就他的雕塑而言,有評論說得好:“他的人物雕像以超乎尋常的哀婉情念,外部平靜,而內部卻激蕩著任何物質行為難以釋放的巨大的精神能量。”具體到這幅畫中的五個裸體,被米大爺用來平衡畫面,但也有人解釋用來展現上帝的先知。我的猜想邏輯是:先知的代表著真理,真理必須赤裸,米大爺讓赤裸很美。 這是另外一幅同題材作品,對比一下。 4.3 從神看到人看“萬聖之聖母”按照參觀指南上的說明,我們找到了這幅極具名氣的繪畫。據說這是第一幅使用透視的技術畫出來的,有透視法“開山鼻祖”的地位,此後的文藝復興繪畫便不再是平面,更加具有空間感和立體感。回顧繪畫的透視學、解剖學和明暗法三大法寶,這幅畫技術上有其一。
我對這幅畫沒有感覺,一是“沒文化”,看不出名堂,再就是不喜歡中世紀的宗教習氣“霸占”的作品。那聖嬰看上去像一個中年人,聖母雖然鼻子凸了出來,但太過硬朗,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拉斐爾的聖母和聖嬰。可惜,我們在的時候,烏菲齊博物館拉斐爾作品展廳沒有開放。
關於透視法在文藝復興繪畫作品的應用,我和朋友有一段討論。按照我們的說法,這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西方藝術歷史的重要經歷。中世紀的平面畫,特別是人物的平面畫,無陰無陽。那樣的畫符合神的眼睛,因為無遠無近,神永遠不必生動、不必親人。但使用透視法的繪畫,則符合人的眼睛,畫面展示立體的人物,鮮活生動,充滿了人為本的體恤。同理,明暗法讓畫面上的聖人們不再毫無瑕疵地光明,更加趨向世俗的人間。
所以說,新繪畫的方法的應用,承載了人文的精神的複蘇,從平面的感覺開始,走向立體的感覺,以至於後來還有印象畫派追求的“瞬間的感覺”,總之,跟著人的感覺走了。
喬托的這幅《萬聖之聖母》,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受到了博物館官方的高度推崇,其中再三說明的就是新繪畫技術的使用。我理解就是:這幅畫開始嘗試用人的眼睛來看,無論主體還是客體。此畫作為標誌,從此,繪畫無論是題材還是表現手法都獲得大大的解放。看看 威尼斯 畫派(文藝復興晚期)丁托列托的作品,同樣表現“最後的晚餐”這一永遠的題材,效果要豐盛的多的多。(百度“丁托列托最後的晚餐”即可比較) 4.4 愛與欲望的自由“春”波提切利幾乎是文藝復興的關門大師,他的這幅畫太有名了,幾乎是 意大利 的名片,文藝復興永恆的經典作品之一。在展廳里,這幅畫面前永遠人頭攢動,很容易找到。
有些畫評說,這幅畫的“春”包含“美麗、貞潔和歡愉”的精神之愛(左側三位女神),也明確表示了對肉欲的追求(右側風神求歡)。鮮花盛開的陰暗森林之中,維納斯站在中間,看著自己右邊的愛欲和左邊的人欲,不知作何想法。如此畫面展示的人性解放,直接針對著中世紀的禁欲。盛名之下,這幅畫的解釋太多,莫衷一是,建議百度“春”字。 4.5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這也是波提切利的一幅超級經典作品,只不過表現內容非常純,寧靜無暇,美麗的維納斯像珍珠一樣誕生了。這幅畫里有最美的維納斯裸體之一,特別是她拿憂郁地眼神,真不知道畫家怎樣畫出來的。
這也是一幅不用費心找的作品,絡繹不絕的人們擁擠在維納斯面前,一波接著一波。這幅超級名畫的解讀隨處可見,我個人強烈認為:美人的眼神是這幅畫的第一看點,凝視一陣子,恐怕你想不出人間有如此美麗的憂郁,或者迷惘,或者哀傷,或者無力,但依然能夠喚起一陣陣憐香惜玉之意,眼神表達的某種情感非常極致,以至於裸露的胴體成了一種陪襯,而且毫無任何額外的非分。
老說文藝復興的 佛羅倫薩 瀰漫著新柏拉圖主義,看到波提切利的這兩幅曠世名作,總算有了點理解。 富裕 的 佛羅倫薩 張揚人欲橫流,也流行渾然天成、永恆不滅的美,這美的代表就是這位維納斯女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