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備忘錄 | 凌晨四點的酒鬼,胃里搖晃著威尼斯的死水。
▲ Giardini的夏日陽光
遺憾的是當時沒有帶相機出國,加上逛展太累了就沒拍什麼照片。Giardini就像它的中文名字“綠城花園”一樣,整個展區都包裹在幾十米的樹林里,各個國家館悄無聲息地模糊了與叢林環境的邊界,從單個藝術裝置,到展覽館,到展區,甚至整個 威尼斯 ,他們層層遞進,也交相輝映。
我花了兩個整天看雙年展,感動的點有許多,這裡最想講的是 Sverre Fehn設計的 Nordic Pavilion/ 北歐 館,位於Giardini della Biennale。
▲ Nordic Pavilion 外立面 (photography: Åke E:son Lindman)
Sverre Fehn是 挪威 普 利茲 克獎得主,他在34歲時贏得了 威尼斯 雙年展 北歐 館的設計競賽。博物館的屋頂巧妙地由兩根1米長的混凝土梁組成,一根在另一根上垂直放置。每一個結構部件都有6釐米深,坐落在堅固的角形梁上。由 白水 泥、 白沙 子和碎 大理 石混合而成的混凝土賦予建築以輕盈感。透明的塑料薄片覆蓋了屋頂,削減了外部光線。 ▲ Nordic Pavilion (photography: Ferruzzi, James Taylor-Foster) ▲ Nordic Pavilion (photography: Ferruzzi, James Taylor-Foster)
在人視高度,巨大的玻璃牆將空間開放給周圍的自然環境。中庭的樹木穿過屋頂向上延伸,暗示著更遙遠廣闊的世界。 ▲ Nordic Pavilion (photography: Åke E:son Lindman) ▲ Nordic Pavilion (photography: Åke E:son Lindman)
Fehn認為在建築干預和自然之間應該存在一種張力, 北歐 館表達了其對光線和自然的敏感態度。
海關大樓博物館:轉角遇到安藤忠雄可能我本人對經典的教堂建築不是那麼感冒,所以我更多地把目光放在了 威尼斯 的一些現當代建築之上。發現海關大樓博物館完全就是個意外,我曾經多次深夜坐在它門口的海關角(下圖粉點)面對潟湖的方向和朋友聊天喝酒卻沒發現身後就是一個寶藏博物館。 ▲海關大樓博物館的位置
在去海關大樓博物館的路上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我一個人坐著水上巴士準備在博物館門口下船,周末的船上人格外多。我背著一個單肩包手裡拿著手機和朋友在微信聊天,其實我一般還是挺警覺的,但是朋友剛好來問我 意大利 的出行建議我就特別興奮地一心一意回起了微信。過了一會兒我突然感覺到腋下的包有什麼動靜,我猛的回頭一看,發現人群中有一個才到我胸口的成年女性一隻手已經放進了我的包里。可能我的反應比較劇烈,我們倆互相都嚇了對方一跳,在我的註視之下,她默默地把手緩慢而尷尬地拿出了我的包。到站之後我趕緊下船檢查我的東西有沒有丟失,所幸沒有。再次提醒, 威尼斯 的小偷還是比較猖獗的,在人多的公共場所還是要多加小心啊~
▲ 博物館外觀 (photography: Luca Girardini) ▲ 雕像佇立在 威尼斯 大運河和 Giudecca 運河交匯處 (photography: Luca Girardini)
▲ 晚上靜靜地坐在海關角上,看著對岸璀璨的燈火, 威尼斯 太令人感動了。(圖源網絡)
2007年,François Pinault 買下 威尼斯 的前海關大樓,委托 日本 建築師安藤忠雄將這座建築改造成一個藝術博物館。安藤保留了海關大樓的外觀,只對內部進行了全新的改造和設計,建築隱匿在城市之中,這也使得從外面看一般人很難發現這原來是一個博物館。
↑海關大樓博物館 ↑海關大樓博物館 主展廳打開了原有的兩層樓高的倉儲空間,保留了周圍斑駁的紅磚,在頂部新設計了整潔有力的木結構架。走上二樓,半圓形的窗戶將室外的運河景觀引入參觀者的視線,時刻提醒你,這裡是 威尼斯 。 ▲主展廳 (圖源網絡) ▲二樓展廳 (圖源網絡)
2017雙年展期間,海關大樓展出了《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令人難以置信的沉船寶藏),展陳了由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氣象學家等科學家組成的尋寶隊在一位藝術家的資助下,在 東非 海域探尋一艘將近2000多年前沉船中的寶藏。
▲ 寶藏打撈過程 當時沒有做任何功課就闖入了這個展覽,心裡有一半震撼,一半困惑。如果真的是2000年前的寶物,不應該就這麼暴露在一個沒那麼知名的博物館里啊,而且這些珊瑚長得位置總讓人覺得有些過分完美了。後來我才知道,這個展覽本身就是一個行為藝術,藝術家Damien Hirst耗費10年斥巨資打造的偽文物,事實上,這可能是當代藝術家“最昂貴的展覽”之一。
“It‘s all about what you want to believe” 正如藝術家所說,他們以另一種方式,創造了一種真實。
展覽中的雕塑已經足夠令人震撼,而雕塑背後的深意,讓我噗嗤大笑後覺得這個展覽更加有趣了。至今為止,《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依舊是我最喜歡的當代展覽之一。
這一展覽被講述在偽紀錄片《碧海尋寶記》里。全片用了99%的時間烘托氣氛,製造懸念,講述難以置信的寶物發現和探索過程,在最後5秒鐘,藝術家用一個米老鼠告訴觀眾,整個“紀錄片”也是同樣的令人“難以置信”。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個圖文講解: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6564339448162956&wfr=spider&for=pc
救世主節:不曾料想的盛大煙火每年7月的第3個周六晚上是 威尼斯 一年一度的救世主節。這一傳統已經持續了400年,最早是為了慶祝 威尼斯 從1575年至1577年的瘟疫中解放出來(瘟疫造成5萬人死亡)。後來逐漸成為一個每年的舉行的宗教活動。周六當晚會燃放大約45分鐘的煙花。第二天主教會舉行彌撒,然後是宗教游行和貢多拉比賽。 ▲ 浮橋的大致位置
也是只有在這一天, 威尼斯 主島和Giudecca小島之間會連起一座浮橋,游客們可以跨越浮橋去Giudecca小島上的救主堂進行朝拜。
救世主節是 威尼斯 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之一,這一天,每家每戶有私人船隻的都會開出來停在運河上或是岸邊等待盛大的煙火,市 民和 游客圍坐在岸邊,早早地占好位置鋪上野餐毯,聊天喝酒等待著夜幕的降臨。
▲ 岸邊簇擁著私人游艇 ▲ 浮橋
救世主節那天的夕陽特別美,我和青旅認識的一個 韓國 女生一起趴在浮橋中間發了會兒獃。 ▲ 浮橋上人山人海 ▲ 來晚了的人根本找不到可以坐的位置
煙火表演在晚上十點半左右開始,這時的 威尼斯 運河邊已經是人山人海,我找了許久才找到一個相對空的位置站著看煙花。 威尼斯
伴隨著人群的歡呼和音樂聲,煙火燃燒了將近一個小時,最後煙火快結束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小姐姐用 意大利 語大聲說了一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歡呼,我問身邊會 意大利 語的小伙伴她說的是什麼意思,我朋友說:“她說感謝 中國 發明的火藥我們才能看上這場煙花!”。
夏夜配煙火,再合適不過了。
青旅回憶:那些路上遇到的可愛人類最後的一個周末因為學校工作坊已經結束了,宿舍不能續租,所以我和小伙伴告別之後住進了離宿舍不遠的一家青旅。驚喜的是環境很好,設施也齊全。 這趟旅行的最後認識了三個特別可愛的女生。
1\. 藝術家A
和A認識是因為她睡在我對面的床,因為同是 亞洲 面孔,我禮貌地和她打了個招呼然後約著一起去樓下大廳吃了早餐。A個子小小的,梳著簡潔的短髮乍一眼看不出年齡,聊天后得知她每年都會來 威尼斯 看雙年展,是來自 臺灣 生活在 倫敦 的自由藝術家。剛好我也要去看雙年展,就約上了同去,在船上我們聊了許多有關藝術的話題,才發覺自己對藝術領域還是知道的甚少。不過進了展區我們就各逛各的了,有時候會在轉角碰到,歡喜地交流一下自己看到的特別好的作品問對方有沒有看過,然後再分道揚鑣。
她逛展比我慢很多,時常在某個藝術作品前停留很久,有時甚至會流淚。我希望我到了她這個年齡,也能保有對藝術這樣真摯的熱愛。
2\. 韓國 女孩B
當天晚上想去看煙花,但是苦於一個人有點孤單,我就邀請了睡在我上床的 韓國 女生去看煙花,在此之前她甚至不知道晚上有花火表演。(我不會說我邀請她其實是覺得她長得好好看)
她不會中文,英語也說的不大好,就這樣她一個人在 歐洲 旅游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心裡是佩服的。她大概大我兩三歲,在 韓國 讀的藝術專業,一路上也是在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的參觀中度過的。雖然我們交流上有困難,但游玩的節奏卻很一致,我們一起在浮橋上發獃,去我常吃的餐廳吃披薩,最後一起看了盛大的煙花。
第二天一早我要換房間,她還沒醒來,我把我的聯繫方式寫在紙上放在了她的枕頭底下,不過遺憾的是她沒有看到,後來也就失去了聯繫。
3\. 同名的 中國 女孩C
第二天我想在青旅里找B的時候,不小心把C認成了B,鬧了一點笑話。C在 荷蘭 留學工作,利用假期一個人出門旅行,我們還驚喜的發現雖然姓氏不同,我們名字的後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緣分啊。我和C一起吃了晚飯,也聊了許多有趣的事情。還約定了回國之後要見面,雖然最後沒有見,當下的心情足夠期待就夠了。
選擇青旅是我一個人出門旅游常有的操作,因為總是會碰到一些很有趣的人,分享一段旅程。我會發現一個人出門旅行的女生越來越多,她們各自身上散髮的獨立自由的光芒讓人忍不住想和她們坐下來,聊聊無關緊要的生活和夢想。
總結 | 一些小小的出行建議在 威尼斯 獃了三周之後我覺得我這個城市還有許多等待發覺的美麗,這裡的建議都是主觀個人的,僅供參考。
1\. 威尼斯 的出行季節很重要,如果碰到汛期城市被水淹沒是沒什麼旅行體驗的。我認為夏天,尤其是7月份是最佳時間,能趕上救世主節,雙年展,天要在9點才會黑,很少下雨,也不會太熱。
2\. 個人覺得玻璃島和彩色島其實不是很有意思,主要都是居民區,充斥著旅游商店,坐船過去還特別遠,有時間還不如在主島的小街小巷多走走。
3\. 我的 意大利 同學告訴我聖馬可廣場清晨沒人的時候是最美的,我親測,是真的。And, 最好的喝酒方式是去超市買一瓶然後坐在運河邊上喝,我親測,也是真的。
4\. 其實 威尼斯 很小,絕大多數地方步行都能到,坐船反而慢。雖然在 威尼斯 步行一開始很容易迷路,但當你反覆熟悉了她了之後,在小巷裡隨意穿梭的感覺太美妙了。
5\. 救世主節的煙花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不要去聖馬可廣場人擠人,太難受了。
6\. 雙年展基本沒有排隊的現象,現場買票就夠了。
7\. 威尼斯 晚上還是挺安全的,不用緊張,就是酒鬼比較多,酒鬼里可愛的也比較多,嘻嘻。
2020年我給自己立個flag,還要去一次 威尼斯 。
感謝觀看。
遺憾的是當時沒有帶相機出國,加上逛展太累了就沒拍什麼照片。Giardini就像它的中文名字“綠城花園”一樣,整個展區都包裹在幾十米的樹林里,各個國家館悄無聲息地模糊了與叢林環境的邊界,從單個藝術裝置,到展覽館,到展區,甚至整個 威尼斯 ,他們層層遞進,也交相輝映。
我花了兩個整天看雙年展,感動的點有許多,這裡最想講的是 Sverre Fehn設計的 Nordic Pavilion/ 北歐 館,位於Giardini della Biennale。
▲ Nordic Pavilion 外立面 (photography: Åke E:son Lindman)
Sverre Fehn是 挪威 普 利茲 克獎得主,他在34歲時贏得了 威尼斯 雙年展 北歐 館的設計競賽。博物館的屋頂巧妙地由兩根1米長的混凝土梁組成,一根在另一根上垂直放置。每一個結構部件都有6釐米深,坐落在堅固的角形梁上。由 白水 泥、 白沙 子和碎 大理 石混合而成的混凝土賦予建築以輕盈感。透明的塑料薄片覆蓋了屋頂,削減了外部光線。 ▲ Nordic Pavilion (photography: Ferruzzi, James Taylor-Foster) ▲ Nordic Pavilion (photography: Ferruzzi, James Taylor-Foster)
在人視高度,巨大的玻璃牆將空間開放給周圍的自然環境。中庭的樹木穿過屋頂向上延伸,暗示著更遙遠廣闊的世界。 ▲ Nordic Pavilion (photography: Åke E:son Lindman) ▲ Nordic Pavilion (photography: Åke E:son Lindman)
Fehn認為在建築干預和自然之間應該存在一種張力, 北歐 館表達了其對光線和自然的敏感態度。
海關大樓博物館:轉角遇到安藤忠雄可能我本人對經典的教堂建築不是那麼感冒,所以我更多地把目光放在了 威尼斯 的一些現當代建築之上。發現海關大樓博物館完全就是個意外,我曾經多次深夜坐在它門口的海關角(下圖粉點)面對潟湖的方向和朋友聊天喝酒卻沒發現身後就是一個寶藏博物館。 ▲海關大樓博物館的位置
在去海關大樓博物館的路上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我一個人坐著水上巴士準備在博物館門口下船,周末的船上人格外多。我背著一個單肩包手裡拿著手機和朋友在微信聊天,其實我一般還是挺警覺的,但是朋友剛好來問我 意大利 的出行建議我就特別興奮地一心一意回起了微信。過了一會兒我突然感覺到腋下的包有什麼動靜,我猛的回頭一看,發現人群中有一個才到我胸口的成年女性一隻手已經放進了我的包里。可能我的反應比較劇烈,我們倆互相都嚇了對方一跳,在我的註視之下,她默默地把手緩慢而尷尬地拿出了我的包。到站之後我趕緊下船檢查我的東西有沒有丟失,所幸沒有。再次提醒, 威尼斯 的小偷還是比較猖獗的,在人多的公共場所還是要多加小心啊~
▲ 博物館外觀 (photography: Luca Girardini) ▲ 雕像佇立在 威尼斯 大運河和 Giudecca 運河交匯處 (photography: Luca Girardini)
▲ 晚上靜靜地坐在海關角上,看著對岸璀璨的燈火, 威尼斯 太令人感動了。(圖源網絡)
2007年,François Pinault 買下 威尼斯 的前海關大樓,委托 日本 建築師安藤忠雄將這座建築改造成一個藝術博物館。安藤保留了海關大樓的外觀,只對內部進行了全新的改造和設計,建築隱匿在城市之中,這也使得從外面看一般人很難發現這原來是一個博物館。
↑海關大樓博物館 ↑海關大樓博物館 主展廳打開了原有的兩層樓高的倉儲空間,保留了周圍斑駁的紅磚,在頂部新設計了整潔有力的木結構架。走上二樓,半圓形的窗戶將室外的運河景觀引入參觀者的視線,時刻提醒你,這裡是 威尼斯 。 ▲主展廳 (圖源網絡) ▲二樓展廳 (圖源網絡)
2017雙年展期間,海關大樓展出了《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令人難以置信的沉船寶藏),展陳了由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氣象學家等科學家組成的尋寶隊在一位藝術家的資助下,在 東非 海域探尋一艘將近2000多年前沉船中的寶藏。
▲ 寶藏打撈過程 當時沒有做任何功課就闖入了這個展覽,心裡有一半震撼,一半困惑。如果真的是2000年前的寶物,不應該就這麼暴露在一個沒那麼知名的博物館里啊,而且這些珊瑚長得位置總讓人覺得有些過分完美了。後來我才知道,這個展覽本身就是一個行為藝術,藝術家Damien Hirst耗費10年斥巨資打造的偽文物,事實上,這可能是當代藝術家“最昂貴的展覽”之一。
“It‘s all about what you want to believe” 正如藝術家所說,他們以另一種方式,創造了一種真實。
展覽中的雕塑已經足夠令人震撼,而雕塑背後的深意,讓我噗嗤大笑後覺得這個展覽更加有趣了。至今為止,《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依舊是我最喜歡的當代展覽之一。
這一展覽被講述在偽紀錄片《碧海尋寶記》里。全片用了99%的時間烘托氣氛,製造懸念,講述難以置信的寶物發現和探索過程,在最後5秒鐘,藝術家用一個米老鼠告訴觀眾,整個“紀錄片”也是同樣的令人“難以置信”。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個圖文講解: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6564339448162956&wfr=spider&for=pc
救世主節:不曾料想的盛大煙火每年7月的第3個周六晚上是 威尼斯 一年一度的救世主節。這一傳統已經持續了400年,最早是為了慶祝 威尼斯 從1575年至1577年的瘟疫中解放出來(瘟疫造成5萬人死亡)。後來逐漸成為一個每年的舉行的宗教活動。周六當晚會燃放大約45分鐘的煙花。第二天主教會舉行彌撒,然後是宗教游行和貢多拉比賽。 ▲ 浮橋的大致位置
也是只有在這一天, 威尼斯 主島和Giudecca小島之間會連起一座浮橋,游客們可以跨越浮橋去Giudecca小島上的救主堂進行朝拜。
救世主節是 威尼斯 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之一,這一天,每家每戶有私人船隻的都會開出來停在運河上或是岸邊等待盛大的煙火,市 民和 游客圍坐在岸邊,早早地占好位置鋪上野餐毯,聊天喝酒等待著夜幕的降臨。
▲ 岸邊簇擁著私人游艇 ▲ 浮橋
救世主節那天的夕陽特別美,我和青旅認識的一個 韓國 女生一起趴在浮橋中間發了會兒獃。 ▲ 浮橋上人山人海 ▲ 來晚了的人根本找不到可以坐的位置
煙火表演在晚上十點半左右開始,這時的 威尼斯 運河邊已經是人山人海,我找了許久才找到一個相對空的位置站著看煙花。 威尼斯
伴隨著人群的歡呼和音樂聲,煙火燃燒了將近一個小時,最後煙火快結束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小姐姐用 意大利 語大聲說了一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歡呼,我問身邊會 意大利 語的小伙伴她說的是什麼意思,我朋友說:“她說感謝 中國 發明的火藥我們才能看上這場煙花!”。
夏夜配煙火,再合適不過了。
青旅回憶:那些路上遇到的可愛人類最後的一個周末因為學校工作坊已經結束了,宿舍不能續租,所以我和小伙伴告別之後住進了離宿舍不遠的一家青旅。驚喜的是環境很好,設施也齊全。 這趟旅行的最後認識了三個特別可愛的女生。
1\. 藝術家A
和A認識是因為她睡在我對面的床,因為同是 亞洲 面孔,我禮貌地和她打了個招呼然後約著一起去樓下大廳吃了早餐。A個子小小的,梳著簡潔的短髮乍一眼看不出年齡,聊天后得知她每年都會來 威尼斯 看雙年展,是來自 臺灣 生活在 倫敦 的自由藝術家。剛好我也要去看雙年展,就約上了同去,在船上我們聊了許多有關藝術的話題,才發覺自己對藝術領域還是知道的甚少。不過進了展區我們就各逛各的了,有時候會在轉角碰到,歡喜地交流一下自己看到的特別好的作品問對方有沒有看過,然後再分道揚鑣。
她逛展比我慢很多,時常在某個藝術作品前停留很久,有時甚至會流淚。我希望我到了她這個年齡,也能保有對藝術這樣真摯的熱愛。
2\. 韓國 女孩B
當天晚上想去看煙花,但是苦於一個人有點孤單,我就邀請了睡在我上床的 韓國 女生去看煙花,在此之前她甚至不知道晚上有花火表演。(我不會說我邀請她其實是覺得她長得好好看)
她不會中文,英語也說的不大好,就這樣她一個人在 歐洲 旅游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心裡是佩服的。她大概大我兩三歲,在 韓國 讀的藝術專業,一路上也是在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的參觀中度過的。雖然我們交流上有困難,但游玩的節奏卻很一致,我們一起在浮橋上發獃,去我常吃的餐廳吃披薩,最後一起看了盛大的煙花。
第二天一早我要換房間,她還沒醒來,我把我的聯繫方式寫在紙上放在了她的枕頭底下,不過遺憾的是她沒有看到,後來也就失去了聯繫。
3\. 同名的 中國 女孩C
第二天我想在青旅里找B的時候,不小心把C認成了B,鬧了一點笑話。C在 荷蘭 留學工作,利用假期一個人出門旅行,我們還驚喜的發現雖然姓氏不同,我們名字的後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緣分啊。我和C一起吃了晚飯,也聊了許多有趣的事情。還約定了回國之後要見面,雖然最後沒有見,當下的心情足夠期待就夠了。
選擇青旅是我一個人出門旅游常有的操作,因為總是會碰到一些很有趣的人,分享一段旅程。我會發現一個人出門旅行的女生越來越多,她們各自身上散髮的獨立自由的光芒讓人忍不住想和她們坐下來,聊聊無關緊要的生活和夢想。
總結 | 一些小小的出行建議在 威尼斯 獃了三周之後我覺得我這個城市還有許多等待發覺的美麗,這裡的建議都是主觀個人的,僅供參考。
1\. 威尼斯 的出行季節很重要,如果碰到汛期城市被水淹沒是沒什麼旅行體驗的。我認為夏天,尤其是7月份是最佳時間,能趕上救世主節,雙年展,天要在9點才會黑,很少下雨,也不會太熱。
2\. 個人覺得玻璃島和彩色島其實不是很有意思,主要都是居民區,充斥著旅游商店,坐船過去還特別遠,有時間還不如在主島的小街小巷多走走。
3\. 我的 意大利 同學告訴我聖馬可廣場清晨沒人的時候是最美的,我親測,是真的。And, 最好的喝酒方式是去超市買一瓶然後坐在運河邊上喝,我親測,也是真的。
4\. 其實 威尼斯 很小,絕大多數地方步行都能到,坐船反而慢。雖然在 威尼斯 步行一開始很容易迷路,但當你反覆熟悉了她了之後,在小巷裡隨意穿梭的感覺太美妙了。
5\. 救世主節的煙花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不要去聖馬可廣場人擠人,太難受了。
6\. 雙年展基本沒有排隊的現象,現場買票就夠了。
7\. 威尼斯 晚上還是挺安全的,不用緊張,就是酒鬼比較多,酒鬼里可愛的也比較多,嘻嘻。
2020年我給自己立個flag,還要去一次 威尼斯 。
感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