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愛與愁 | 特別的春節,濃烈的鄉愁
我站在拱橋上望著河,視覺焦點落在河中央平臺上的占美清真寺Jamek Mosque上。我見到它後,眼睛就再也離不開它的美麗。占美清真寺主體潔白無瑕,飽滿的穹頂與方形的基座間點綴了一條紅色的“腰帶”。圓拱形的屋頂向上延伸,頂部尖角化成一根針。紅白相間的宣禮塔高聳入雲。它看上去簡直就是一座 印度 莫卧兒帝國時代的皇宮啊。正午時分,從河兩岸緩緩升騰出水汽噴霧,將河道點綴得如夢似幻,也將清真寺烘托得宛如仙境。我想,在近代 吉隆坡 沒有這些高樓大廈時,河邊的清真寺一定是地平線上最美麗的曲線。 位於 吉隆坡 老火車站旁的國家清真寺,外觀在傳統建築外觀上有所改良。有別於一般清真寺渾厚飽滿的穹頂,從空中看它的屋頂,好似一把有褶皺紋路的紙傘,主穹頂設計為 18 條放射的星芒,充滿幾何美感,也代表著 馬來西亞 的13個州和伊斯蘭教的5個信條。高聳的白色尖塔沖向天穹,記載上說它足有73公尺。這份氣派讓它長久以來都穩坐 東南亞 最大清真寺的寶座。 當天國家清真寺不對外開放,無法入內參觀的我逛了一圈它的花園。我發現它的花園風格也頗有特色。椰樹之下,一長串的的噴泉間隔有序,延展到遠方。底座都是八角形,蹲下來看,噴泉連成了一條直線。門口的主噴泉居然是鋼結構,佈滿凸起的尖角,有五層組成。國家清真寺在我參觀的所有清真寺中,最具有現代藝術風格。它代表了現代馬來的自由獨立精神與創新意識,在我心裡,這座建築的意義遠超於宗教場所。 光是參觀 吉隆坡 的清真寺,已經讓迷戀建築的我大呼過癮。之後幾天,游覽其它城市時,更是有幸看到幾座色彩迥異,外觀絕美的大清真寺,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覺得馬來之行頗有意思。 參觀完兩座清真寺後的我,早已飢腸轆轆。我想要離馬來老百姓的生活更近一些,於是跑去找了馬來人開的小飯店,點上一份當地美食作為午餐。點餐時,我看到一堆馬來文頓時束手無策,問道“請問店里最地道的馬來菜有哪些?”
“那你一定要點一份我們馬來人最喜歡吃的椰漿飯和烏達。”老闆娘穿著紫色長袍,頭上包裹著一條黃色碎花圍巾,白皙的臉龐被太陽曬得微微發紅。
椰漿飯上桌,與我想象中不太一樣。我本以為椰漿飯類似於 泰國 的椰子飯——通體雪白地被擺放在盤中,一勺量的椰子醬灑在米飯上,入口後香甜軟糯。眼前的它被香蕉葉包裹成三角形,配菜是一小碗江魚仔和一碟花生米與辣椒醬。我打開香蕉葉後,看到米飯略微發黃。香蕉葉、班蘭葉、咖喱粉、椰漿的香氣撲面而來。
老闆娘見我端詳揣摩半日沒動筷,過來教我當地人如何吃它。只見她將三角形的米飯打散平鋪在香蕉葉上,然後和我說:“我們馬來人會就著江魚仔吃這飯,以前物資不豐富的時候,江魚仔這種小魚便宜好吃還有營養。是老百姓們愛吃的葷菜。花生米用滾油爆炒後特別香。辣椒醬用來調味,每個店家炒出來的都不一樣,我家在炒辣椒醬的時候,會添加蒜米、石古仔這些香料。” 我食指大動,依樣將它們混合後送入口中。它的口味偏咸,椰漿味並不濃郁,作用是增添了一絲椰香。一碗小小的米飯,有炸魚和花生的脆勁,有混合香料的調味,還有吞咽辣椒醬的後勁。怪不得這道料理能在 馬來西亞 流行百年不敗。我仿佛看到在六十年代,天沒亮就起身煮飯的老闆,將一坨坨香蕉葉包裹的椰漿飯放在板車上,送到長工們工作的地方叫賣。一份簡單的美食,為辛勤工作的老百姓們帶來了人間的溫暖與溫情。
另一道菜“烏達”我在國內也沒有見過。它顏色偏暖白,躺在翠綠的香蕉葉上,太陽的照射下能清晰的看到錶面瑩瑩發光的油脂。我夾起它咬了一口,原來是烤魚餅!馬鮫魚的口感頗有韌勁,調味毫不簡單,咀嚼魚餅時能嘗到來自黃薑葉、椰子、 蔥頭的刺激味道與幾不可見的辣椒香。這道來自 馬來西亞 麻坡 的美食幾乎成了老百姓最愛的街頭小吃,還不停得到改良。我後面幾日逛麵包店的時候,還見到許多年輕人排隊購買加入了烏達的烤麵包。 \--西方的烙印|獨立後飛向新高度飽餐一頓後,我們步行前往現代 吉隆坡 的心臟:獨立廣場。行走在 吉隆坡 這座城市內,經常能看到殖民時代留下的建築。 比如 吉隆坡 火車總站。這棟白色建於1910年的西洋建築外牆的石灰岩漸漸斑駁,建築師克博精心打造的拱柱圓頂與尖塔琉璃既有歐式的氣派也有摩爾風格的浪漫。它對面 吉隆坡 鐵路局的行政大樓又是另一棟藝術品。褐色的外牆頂部是白色的圓頂。它將伊斯蘭建築的精緻與雄偉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
西洋風與摩爾風的混搭在獨立廣場區域更是明顯。這座有著綠油油草坪與高聳入雲旗幟的廣場堪比 吉隆坡 的“人民廣場”,它周邊圍繞著諸多美輪美奐的大樓:國家音樂博物館、聖瑪利天主教堂、 蘇丹 阿都沙末大廈等。站在這片土地上,我看到的是 吉隆坡 的過去與未來。 廣場的草坪呈長方形。在 馬來西亞 獨立前是橄欖球場。1957年8月30日,高高掛在球場上的 英國 國旗落下, 馬來西亞 國旗代表著民族的獨立與 光復 在此冉冉升起。如今孩子們在歐式大草坪上踢球,游客們站在草坪中央360度拍照取景,從某個角度,還能看到 蘇丹 阿都沙末大廈紅色屋頂, 吉隆坡 電視塔細瘦的尖塔與 吉隆坡 石油雙塔像三姐妹一般點綴了城市的天際線。廣場旁的城市長廊,幾個大紅色的字母前永遠排成長隊。來此城市參觀的人們重要和“I LOVE KL”這座雕塑合影,仿佛有它的照片便是一份證書,證明我們來過。
“那你一定要點一份我們馬來人最喜歡吃的椰漿飯和烏達。”老闆娘穿著紫色長袍,頭上包裹著一條黃色碎花圍巾,白皙的臉龐被太陽曬得微微發紅。
椰漿飯上桌,與我想象中不太一樣。我本以為椰漿飯類似於 泰國 的椰子飯——通體雪白地被擺放在盤中,一勺量的椰子醬灑在米飯上,入口後香甜軟糯。眼前的它被香蕉葉包裹成三角形,配菜是一小碗江魚仔和一碟花生米與辣椒醬。我打開香蕉葉後,看到米飯略微發黃。香蕉葉、班蘭葉、咖喱粉、椰漿的香氣撲面而來。
老闆娘見我端詳揣摩半日沒動筷,過來教我當地人如何吃它。只見她將三角形的米飯打散平鋪在香蕉葉上,然後和我說:“我們馬來人會就著江魚仔吃這飯,以前物資不豐富的時候,江魚仔這種小魚便宜好吃還有營養。是老百姓們愛吃的葷菜。花生米用滾油爆炒後特別香。辣椒醬用來調味,每個店家炒出來的都不一樣,我家在炒辣椒醬的時候,會添加蒜米、石古仔這些香料。” 我食指大動,依樣將它們混合後送入口中。它的口味偏咸,椰漿味並不濃郁,作用是增添了一絲椰香。一碗小小的米飯,有炸魚和花生的脆勁,有混合香料的調味,還有吞咽辣椒醬的後勁。怪不得這道料理能在 馬來西亞 流行百年不敗。我仿佛看到在六十年代,天沒亮就起身煮飯的老闆,將一坨坨香蕉葉包裹的椰漿飯放在板車上,送到長工們工作的地方叫賣。一份簡單的美食,為辛勤工作的老百姓們帶來了人間的溫暖與溫情。
另一道菜“烏達”我在國內也沒有見過。它顏色偏暖白,躺在翠綠的香蕉葉上,太陽的照射下能清晰的看到錶面瑩瑩發光的油脂。我夾起它咬了一口,原來是烤魚餅!馬鮫魚的口感頗有韌勁,調味毫不簡單,咀嚼魚餅時能嘗到來自黃薑葉、椰子、 蔥頭的刺激味道與幾不可見的辣椒香。這道來自 馬來西亞 麻坡 的美食幾乎成了老百姓最愛的街頭小吃,還不停得到改良。我後面幾日逛麵包店的時候,還見到許多年輕人排隊購買加入了烏達的烤麵包。 \--西方的烙印|獨立後飛向新高度飽餐一頓後,我們步行前往現代 吉隆坡 的心臟:獨立廣場。行走在 吉隆坡 這座城市內,經常能看到殖民時代留下的建築。 比如 吉隆坡 火車總站。這棟白色建於1910年的西洋建築外牆的石灰岩漸漸斑駁,建築師克博精心打造的拱柱圓頂與尖塔琉璃既有歐式的氣派也有摩爾風格的浪漫。它對面 吉隆坡 鐵路局的行政大樓又是另一棟藝術品。褐色的外牆頂部是白色的圓頂。它將伊斯蘭建築的精緻與雄偉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
西洋風與摩爾風的混搭在獨立廣場區域更是明顯。這座有著綠油油草坪與高聳入雲旗幟的廣場堪比 吉隆坡 的“人民廣場”,它周邊圍繞著諸多美輪美奐的大樓:國家音樂博物館、聖瑪利天主教堂、 蘇丹 阿都沙末大廈等。站在這片土地上,我看到的是 吉隆坡 的過去與未來。 廣場的草坪呈長方形。在 馬來西亞 獨立前是橄欖球場。1957年8月30日,高高掛在球場上的 英國 國旗落下, 馬來西亞 國旗代表著民族的獨立與 光復 在此冉冉升起。如今孩子們在歐式大草坪上踢球,游客們站在草坪中央360度拍照取景,從某個角度,還能看到 蘇丹 阿都沙末大廈紅色屋頂, 吉隆坡 電視塔細瘦的尖塔與 吉隆坡 石油雙塔像三姐妹一般點綴了城市的天際線。廣場旁的城市長廊,幾個大紅色的字母前永遠排成長隊。來此城市參觀的人們重要和“I LOVE KL”這座雕塑合影,仿佛有它的照片便是一份證書,證明我們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