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2歲的最後28天把澳大利亞轉了一個圈【附7城詳細乾貨】
回程的時候我們是到 弗里曼特 爾沒有直接回到 珀斯 市區。
這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小鎮,據說這裡就是 珀斯 的發源地,甚至還保留著一些19世紀的建築。路邊的商店都很有味道,有很多散髮著文藝氣息的藝術品店、獨立設計師的服裝店和書店等等,甚至連賣香料調味品的雜貨店都別有一番風味。
本來我們是計劃做火車回市區,可是研究之後發現我們四個人還不如打Uber划算,最後就直接打車回市區。司機倒是有意思,跟我們說以前這裡是多麼繁華,街道上有多少人,碼頭有多麼繁忙,後來人們慢慢都跑到 新城 ,這裡就慢慢變成游客和藝術工作者聚集的地方了。 ↑弗里曼特 ↑弗里曼特 尖峰石陣☄️來自外星球的秘密從Rottnest回來第二天一早,從 珀斯 出發往北走。
大概開了兩百公里,就到了今天的第一站尖峰石陣The Pinnacles。 尖峰石陣是西 澳大利亞 塞萬提斯 小鎮附近的 南邦 國家公園內的石灰岩地層,經過數萬年的風化演變,如今行程了無數裸露在地表之外,形態各異的岩石立柱。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內一些最高的 石柱 最高有3.5m左右,而其絕大部分看到的 石柱 都沒有超過一米高,就像墓碑一樣。
仔細觀察的話,在許多頂峰中可以觀察到交叉層理結構,其中沉積的沙子的角度由於石灰岩床形成過程中盛行風的變化而突然改變,十分奇妙。 當頂部比其下方的石灰石層堅硬時,會形成頂部類似於蘑菇的尖峰; 相對較軟的下層比頂層更快地腐蝕和侵蝕,併在頂峰的頂部留下更多的材料。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據說石峰石灰石的原材料來自擁有豐富海洋生物的早期時代的奧陶紀時代。 這些海洋生物(絕大部分是貝殼)被分解成富含石灰的沙子 ,這些沙子被吹向內陸形成高聳的移動沙丘 。然而,這種原材料形成頂峰的方式仍是充滿了爭論。 目前提出了三種主要理論:
第一個理論指出,它們是作為Tamala石灰岩的溶蝕殘餘物形成的,即它們是由於一段時間的廣泛固溶風化( 岩溶作用 )而形成的。這種Tamala石灰岩廣泛分佈於西、南 澳大利亞 ,岩石由鈣長石風吹的貝殼碎片和石英砂組成。現如今Tamala石灰石被廣泛用於 西澳大利亞州 的園林綠化和 珀斯 的建築建造(聖瑪麗天主教大教堂、天鵝兵營、皇家造幣廠等)。 ↑尖峰石陣 第二種理論指出,它們是由樹木經過碳酸鹽的石化後,再經過風化左右行程的。這些樹木的根部成為地下水的管道,導致硬(硬) 鈣質的沉澱,隨後風成岩的風蝕使支柱暴露出來。
第三個理論指出就顯得更加複雜, 植物在建立 石柱 的過程中起著積極作用,其行程機制是形成較小的“根系”。 蒸騰作用通過土壤將水吸引到根部時,養分和其他溶解的礦物質流向了根部-這個過程被稱為“質量流”,如果養分大量到達,則可能導致養分在根部錶面積聚,大於植物生長所需的量。 在由大量鈣(源自海洋貝殼)組成的沿海風沙中,水向根的運動將推動鈣向根錶面的流動。 鈣以高濃度積聚在根部周圍,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轉化為鈣質。 當根死亡時,由根占據的空間隨後也填充有碳酸鹽材料,該碳酸鹽材料源自根的前組織中的鈣,並且還可能來自通過結構浸出的水。 ↑尖峰石陣 However,現在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些岩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為何在距離大海幾公里的內陸會形成規模如此之大的 石柱 群。
據說尖峰石一直不為人們所知,隱藏在大陸的深處。直到1967年該地區被列為保護區,之後又與兩個相鄰的保護區合併,於1994年組建了 南邦 國家公園 。這才慢慢被人們所瞭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站在這些年齡上億 石柱 群內,仿佛能穿越浩瀚的歷史長河,感受到億萬年前連恐龍都還未到來的那個世界。
拍照的時候要十分小心,可以走進 石柱 中間合影,但是不要觸摸,以免破壞了這些古老的 石柱 。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最後說一下游覽攻略,景區可以直接開車進來,內有專門的原始車道以及停車區域,最好是底盤高一些的SUV,還是有一點坡度。一輛車包含車內所有人的門票是13澳,買票時工作人員會給一本小冊子,包含了尖峰石陣所屬 南邦 國家公園的一些景點介紹。
單獨的尖峰石陣的整個景區並不是很大,繞一圈,拍拍照不到一個小時就能搞定。景區內禁止使用無人機,不過你交錢進來之後看不到一個工作人員。 ↑尖峰石陣 龍蝦工廠🦞胡吃海喝從尖峰石陣出來之後開不到半個小時的車,就能抵達位於 塞萬提斯 小鎮的龍蝦工廠Lobster Shack了。
塞萬提斯 本身以出產高品質的龍蝦而聞名,很多出口 中國 的澳龍就出產於這一帶。 ↑龍蝦漁舍 龍蝦好像是只有兩種做法,芝士焗和原味的,最普通的一個套餐三十多澳幣,除了龍蝦外還可以選配炒飯或者薯條。龍蝦有各種規格,從最小的A一直到最大的H,店內有非常詳細的表示說明價格及大小的關係。
味道嘛只能說正常,價格也不是特別低,就當湊個熱鬧了。 ↑龍蝦漁舍 ↑龍蝦漁舍 ↑龍蝦漁舍 除了龍蝦之外還有一些生蚝、鮑魚等海鮮以及 漢堡 可以嘗試,點了四個鮑魚我們一人一個味道也還不錯。 ↑龍蝦漁舍 和了品嘗龍蝦外,這裡還可以參觀龍蝦製作的工廠,瞭解龍蝦產業的運作過程。瞭解捕撈龍蝦的工人如何從海底撈起龍蝦並送到岸上,進入龍蝦工廠後如何處理進行分類、裝箱、運輸。將龍蝦按大小分類後,運輸前用加冰的海水低溫讓龍蝦進入休眠,這樣才能保證運到目的地 後龍 蝦還是活的。
寓教於樂,挺有意思。 ↑龍蝦漁舍 Hutt Lagoon🐽粉紅湖吃完龍蝦之後繼續向北,200公里後,抵達這天晚上住宿的地方地方,位於粉紅 湖南 部的 傑拉爾頓 小鎮。 傑拉爾頓 是距離粉紅湖最近的小鎮,大部分來看粉紅湖的游客都會選擇在這個小鎮停留。雖說這裡是最近的小鎮,但從這到粉紅湖也有100公里的路程,開車也要有一個多小時。 不幸的是我們抵達 傑拉爾頓 的時候已經四五點了,沒有時間休息採購,放下東西就要出發前往赫特潟湖Hutt Lagoon。
1個多小時過後,我們終於看到了這片粉紅湖,很大一部分都是乾涸的狀態,只能看到一片乾鹽灘。 ↑赫特潟湖 據說當時粉紅湖的發現有一點點《桃花源記》的感覺:
探險家 喬治 ·格雷於1839年4月4日在其東部邊緣扎營, 他在濕季認為這個瀉湖誤是一個入 海口 ,叫他為“現在發現的河和河口”。以西 澳大利亞 第二任州長約翰·赫特的兄弟,國會議員威廉·赫特為名字,
1840年1月的夏天, 州長派出一大批人馬調查尋找格雷口中的的大型河口和河流,怎麼也找不到格雷所描述的大河口,只是發現Hutt河乾枯的河床。為此州長還數落了格雷一番,後來過了好久才發現原來這個湖泊沒有和大海相連,並且由於水位過淺夏季乾涸。這才真正的發現了Hutt的秘密。 ↑赫特潟湖 ↑赫特潟湖 繼續向前開,才看到了看見了顏色更加粉紅的湖面,一片有水的湖面。
這個粉紅湖的形成原理和前幾天在 墨爾本 看到的那個差不多,也是因為存在大量的含有胡蘿蔔素的藻類 杜氏鹽藻,一旦溫度變高,杜氏鹽藻便開始聚集紅色的紅色β胡蘿蔔素,最後呈現出粉紅色的樣子。
這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小鎮,據說這裡就是 珀斯 的發源地,甚至還保留著一些19世紀的建築。路邊的商店都很有味道,有很多散髮著文藝氣息的藝術品店、獨立設計師的服裝店和書店等等,甚至連賣香料調味品的雜貨店都別有一番風味。
本來我們是計劃做火車回市區,可是研究之後發現我們四個人還不如打Uber划算,最後就直接打車回市區。司機倒是有意思,跟我們說以前這裡是多麼繁華,街道上有多少人,碼頭有多麼繁忙,後來人們慢慢都跑到 新城 ,這裡就慢慢變成游客和藝術工作者聚集的地方了。 ↑弗里曼特 ↑弗里曼特 尖峰石陣☄️來自外星球的秘密從Rottnest回來第二天一早,從 珀斯 出發往北走。
大概開了兩百公里,就到了今天的第一站尖峰石陣The Pinnacles。 尖峰石陣是西 澳大利亞 塞萬提斯 小鎮附近的 南邦 國家公園內的石灰岩地層,經過數萬年的風化演變,如今行程了無數裸露在地表之外,形態各異的岩石立柱。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內一些最高的 石柱 最高有3.5m左右,而其絕大部分看到的 石柱 都沒有超過一米高,就像墓碑一樣。
仔細觀察的話,在許多頂峰中可以觀察到交叉層理結構,其中沉積的沙子的角度由於石灰岩床形成過程中盛行風的變化而突然改變,十分奇妙。 當頂部比其下方的石灰石層堅硬時,會形成頂部類似於蘑菇的尖峰; 相對較軟的下層比頂層更快地腐蝕和侵蝕,併在頂峰的頂部留下更多的材料。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據說石峰石灰石的原材料來自擁有豐富海洋生物的早期時代的奧陶紀時代。 這些海洋生物(絕大部分是貝殼)被分解成富含石灰的沙子 ,這些沙子被吹向內陸形成高聳的移動沙丘 。然而,這種原材料形成頂峰的方式仍是充滿了爭論。 目前提出了三種主要理論:
第一個理論指出,它們是作為Tamala石灰岩的溶蝕殘餘物形成的,即它們是由於一段時間的廣泛固溶風化( 岩溶作用 )而形成的。這種Tamala石灰岩廣泛分佈於西、南 澳大利亞 ,岩石由鈣長石風吹的貝殼碎片和石英砂組成。現如今Tamala石灰石被廣泛用於 西澳大利亞州 的園林綠化和 珀斯 的建築建造(聖瑪麗天主教大教堂、天鵝兵營、皇家造幣廠等)。 ↑尖峰石陣 第二種理論指出,它們是由樹木經過碳酸鹽的石化後,再經過風化左右行程的。這些樹木的根部成為地下水的管道,導致硬(硬) 鈣質的沉澱,隨後風成岩的風蝕使支柱暴露出來。
第三個理論指出就顯得更加複雜, 植物在建立 石柱 的過程中起著積極作用,其行程機制是形成較小的“根系”。 蒸騰作用通過土壤將水吸引到根部時,養分和其他溶解的礦物質流向了根部-這個過程被稱為“質量流”,如果養分大量到達,則可能導致養分在根部錶面積聚,大於植物生長所需的量。 在由大量鈣(源自海洋貝殼)組成的沿海風沙中,水向根的運動將推動鈣向根錶面的流動。 鈣以高濃度積聚在根部周圍,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轉化為鈣質。 當根死亡時,由根占據的空間隨後也填充有碳酸鹽材料,該碳酸鹽材料源自根的前組織中的鈣,並且還可能來自通過結構浸出的水。 ↑尖峰石陣 However,現在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些岩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為何在距離大海幾公里的內陸會形成規模如此之大的 石柱 群。
據說尖峰石一直不為人們所知,隱藏在大陸的深處。直到1967年該地區被列為保護區,之後又與兩個相鄰的保護區合併,於1994年組建了 南邦 國家公園 。這才慢慢被人們所瞭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站在這些年齡上億 石柱 群內,仿佛能穿越浩瀚的歷史長河,感受到億萬年前連恐龍都還未到來的那個世界。
拍照的時候要十分小心,可以走進 石柱 中間合影,但是不要觸摸,以免破壞了這些古老的 石柱 。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尖峰石陣 最後說一下游覽攻略,景區可以直接開車進來,內有專門的原始車道以及停車區域,最好是底盤高一些的SUV,還是有一點坡度。一輛車包含車內所有人的門票是13澳,買票時工作人員會給一本小冊子,包含了尖峰石陣所屬 南邦 國家公園的一些景點介紹。
單獨的尖峰石陣的整個景區並不是很大,繞一圈,拍拍照不到一個小時就能搞定。景區內禁止使用無人機,不過你交錢進來之後看不到一個工作人員。 ↑尖峰石陣 龍蝦工廠🦞胡吃海喝從尖峰石陣出來之後開不到半個小時的車,就能抵達位於 塞萬提斯 小鎮的龍蝦工廠Lobster Shack了。
塞萬提斯 本身以出產高品質的龍蝦而聞名,很多出口 中國 的澳龍就出產於這一帶。 ↑龍蝦漁舍 龍蝦好像是只有兩種做法,芝士焗和原味的,最普通的一個套餐三十多澳幣,除了龍蝦外還可以選配炒飯或者薯條。龍蝦有各種規格,從最小的A一直到最大的H,店內有非常詳細的表示說明價格及大小的關係。
味道嘛只能說正常,價格也不是特別低,就當湊個熱鬧了。 ↑龍蝦漁舍 ↑龍蝦漁舍 ↑龍蝦漁舍 除了龍蝦之外還有一些生蚝、鮑魚等海鮮以及 漢堡 可以嘗試,點了四個鮑魚我們一人一個味道也還不錯。 ↑龍蝦漁舍 和了品嘗龍蝦外,這裡還可以參觀龍蝦製作的工廠,瞭解龍蝦產業的運作過程。瞭解捕撈龍蝦的工人如何從海底撈起龍蝦並送到岸上,進入龍蝦工廠後如何處理進行分類、裝箱、運輸。將龍蝦按大小分類後,運輸前用加冰的海水低溫讓龍蝦進入休眠,這樣才能保證運到目的地 後龍 蝦還是活的。
寓教於樂,挺有意思。 ↑龍蝦漁舍 Hutt Lagoon🐽粉紅湖吃完龍蝦之後繼續向北,200公里後,抵達這天晚上住宿的地方地方,位於粉紅 湖南 部的 傑拉爾頓 小鎮。 傑拉爾頓 是距離粉紅湖最近的小鎮,大部分來看粉紅湖的游客都會選擇在這個小鎮停留。雖說這裡是最近的小鎮,但從這到粉紅湖也有100公里的路程,開車也要有一個多小時。 不幸的是我們抵達 傑拉爾頓 的時候已經四五點了,沒有時間休息採購,放下東西就要出發前往赫特潟湖Hutt Lagoon。
1個多小時過後,我們終於看到了這片粉紅湖,很大一部分都是乾涸的狀態,只能看到一片乾鹽灘。 ↑赫特潟湖 據說當時粉紅湖的發現有一點點《桃花源記》的感覺:
探險家 喬治 ·格雷於1839年4月4日在其東部邊緣扎營, 他在濕季認為這個瀉湖誤是一個入 海口 ,叫他為“現在發現的河和河口”。以西 澳大利亞 第二任州長約翰·赫特的兄弟,國會議員威廉·赫特為名字,
1840年1月的夏天, 州長派出一大批人馬調查尋找格雷口中的的大型河口和河流,怎麼也找不到格雷所描述的大河口,只是發現Hutt河乾枯的河床。為此州長還數落了格雷一番,後來過了好久才發現原來這個湖泊沒有和大海相連,並且由於水位過淺夏季乾涸。這才真正的發現了Hutt的秘密。 ↑赫特潟湖 ↑赫特潟湖 繼續向前開,才看到了看見了顏色更加粉紅的湖面,一片有水的湖面。
這個粉紅湖的形成原理和前幾天在 墨爾本 看到的那個差不多,也是因為存在大量的含有胡蘿蔔素的藻類 杜氏鹽藻,一旦溫度變高,杜氏鹽藻便開始聚集紅色的紅色β胡蘿蔔素,最後呈現出粉紅色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