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童話的夢想,撞進音樂的殿堂

通過民宿的窗戶可以遙望到遠 方山 頂的積雪,清晨有薄霧,山間有小屋,牛兒吃著草,遠處有湖水,路邊有溪流,每次驅車進出小鎮,總讓人想起好多電影畫面, 比如 暮光之城, 比如 傲慢與偏見,眼前的一景一物,都如此安靜和諧,這些畫面同時讓自己覺得在油畫之中。


清晨,伴隨著陽光、鳥叫和鬧鈴聲恍惚醒來,迫不及待拉著小伙伴出門採光。。
推開房門,好像早已擺好了迎接我們的陣仗,半空中籠罩著一層薄霧,仿佛給大自然批上了一件新裝,陽光透過它又灑在地面的小草上,照的它們身上的露珠格外透亮,美麗極了!




巴德伊舍 這個地方可能相對來說沒有那麼知名,但卻是弗朗西斯皇帝和茜茜公主邂逅和訂婚的地方。
當然作為吃貨的我們才不關心這些,我們來此為的可是“茜茜公主最愛的甜品店”Konditorei Zauner,何況咖啡和糕點是 奧地利 的特色,我們更加不可能錯過這個品嘗皇室甜品的機會啦。

另外 巴德伊舍 這個小鎮非常安靜,相對周邊其它來說少了很多游客的足跡,街道上小店林立卻又如此和諧,適合放慢腳步去閑逛,亦或點上一杯咖啡或啤酒享受時光。 巴德伊舍 ,茜茜公主遇到了當時所愛,卻也失去了無拘無束的自由,從此開啟傳奇而又悲壯的一生。童話般的茜茜公主終究屬於電影,只有眼前的小鎮才能還原真正的歷史。


而且這也是當年茜茜公主常來的避暑勝地啊
小鎮南靠沃爾夫岡湖,北接沙夫 山南 麓,掩映在山區地貌的層巒疊翠之中,是不折不扣的度假勝地


上山坐的是有120年曆史的齒輪小火車,往返車票34歐,上山大概開了40分鐘左右,走路上去的話可能4個小時不止。。。
如果有時間可以中途下車徒步上山,也是非常不錯的體驗了

即使如此,也難以掩蓋沙夫山周圍的絕美景色

有山有水、一望無際,簡直美得無與倫比啊!



建議大家上山穿好外套,即使在山下熱到爆,也不要挑戰高山的風
山坡上有很多類似的長椅,正對著的是對面的群山和下麵的湖泊,瞬間治愈了一切,寒冷也拋之腦後
自從坐上這裡,我們一點也不想動了,爬山也不香了
面對如此美景,這樣思考人生的機會,可是在整個人生都沒有幾次的啊!

不過最後打破這種冥想的依舊是寒冷,還是敵不過年輕的代價,趕緊下山暖暖手吧~~
作為湖區里的湖泊集中地,山下的小鎮自然也是不可辜負的
這個小鎮也是一個實打實的藝術之鄉了。漫步其中,每一步都是一處風景

後來知道原來這是 奧地利 富人的度假區,畢竟也是皇室的避暑勝地
不過作為商業化的旅游勝地,各類紀念品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我們也樂在其中
也發現了不少國內製造的工藝品,類似義務小商品城的小東西,往往價格至少差了超過十倍

進入教堂的 通道 邊上是一排孔洞,是拍照的好地方

欣賞著湖光山色,偶爾下到湖邊喂喂天鵝,直到傍晚,好不舒適

這個熱情迸發的小鎮,無時無刻向我們展示著 奧地利 人的優雅和藝術
確實, 聖沃爾夫岡 這個地方,就是一個這樣的絕美小鎮 |薩爾茨堡| 音樂藝術的信仰之地薩爾茨堡 雖有著“莫扎特故鄉”這一遠名,但老城裡遍佈的巴 洛克 風格建築毫不掩飾地散髮著歷史的厚重感,正如那句玩笑“如果是巴 洛克 時代的產物,壞了也別修”,完美地詮釋了 薩爾茨堡 的特點。
再次來到 薩爾茨堡 依然不能消減我們的興奮和期待。漫步在這中世紀的古城中,不時有種穿越的錯覺,加之街頭隨處可見的藝術表演,更為這座大氣的古城加持了別樣的文藝色彩。


今天的第一站是 薩爾茨堡 城堡,位於老城區僧侶山上非常明顯,宛如一座天上宮殿,遠遠就能看到它的宏偉。這座史上最頑強的堡壘始建於1077年,留下至今未被攻破的記錄。如今,它在這裡等待著全世界慕名而來的游客,向人們訴說著自己的傳奇經歷。

電車升上 薩爾茨堡 城堡,仿佛穿越回了中世紀,讓人試圖在上面的古堡中解密這座高牆深城。
從要塞城堡俯瞰全城,整個 薩爾茨堡 的巴 洛克 建築群盡收眼底,主教、城邦、莫扎特等等名詞和形象跳入腦海,讓人陷入遐想。。。

下山走不遠一段路便是主教宮廣場和莫扎特廣場了,烈日當頭之下加上急於覓食的我們,就沒有在此地做過多的停留了,直奔糧食衚衕去了。糧食衚衕算是老城區里最熱鬧的商業街了,不乏各類奢侈品店、旅游紀念品店等的存在,說實在看看就好,當然在食物上也是能夠滿足我們需要的。

找了一家評分較為不錯的當地餐廳草草了事,出來後發現門口擠滿了人,細問得知原來此處便是莫扎特出生地,想必都是前來瞻仰和朝聖的人們了。莫扎特出生地和故居都沒有買票進去,不過對這個聞名於世的大師有特殊意義的人來說,可以選擇購買聯票進去游覽。
外面的太陽簡直就是個大火爐,老城的街道、廣場都被烤的發燙,空氣都是熱烘烘的,酒足飯飽的我們瞬間被熱趴,深入小城探索的想法也瞬間被蒸發地煙消雲散了。索性滿足一下兩位女性朋友的購物欲望吧,也能讓我在商店里蹭一蹭空調。
回國後不久,新聞報道前所未有的熱浪席卷整個 歐洲 ,而我們只是剛剛和那場高溫打了個照面,就已經如此狼狽,難以想象空調稀缺的 歐洲 人民是怎麼熬過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