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性冷淡風”鼻祖、完美主義者:密斯·凡·德·羅的傳奇建築-巴塞羅那德國館
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是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一,你可能不知道他,但你一定聽過“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還有“God is in the details ——細節就是上帝”。這位建築大師的名言被近幾年十分流行的“性冷淡”極簡風格奉為“教義”,好像只要是白白的什麼都沒有的事物都能用“Less is more”來形容。
為了追尋真相,我們去探訪了密斯·凡·德·羅(下麵簡稱密斯)建築生涯的里程碑,世界現代建築的經典作品—— 西班牙 巴塞羅那 德國 館,還“Less is more”一個“公道”。
▲ 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 德國 建築師。
與賴特、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並稱四大現代建築大師。
巴塞羅那 德國 館是1929年 德國 魏瑪 政府為了 巴塞羅那 世界博覽會,委托密斯設計建造的。為突顯 德國 先進的工藝水 平和 美學先鋒意識,密斯突破了傳統磚石承重結構封閉的、孤立的室內空間形式和複雜的裝飾,採取一種高度概括的“自由靈活的空間組合”,開創了流動空間的新概念 ,並用多種華美的材料創造出層次豐富的藝術效果。
↑巴塞羅那德國館 ↑巴塞羅那德國館 ▲ 密斯的代表作: 巴塞羅那 德國 館(Barcelona Pavilion)
巴塞羅那 德國 館是“現代主義建築”最初的成果之一,也是代表作之一。雖然世博會結束後原建築就被拆除了,但為紀念這一作品所開創的時代風格, 巴塞羅那 德國 館在密斯百年誕辰之際重建完工。現在看我們可能感受不到這個建築有多厲害,但是很多人的身(pi) 體(gu) 卻因這個建築而留下了印記。
▲ 巴塞羅那 椅(Barcelona Chair)
因為這個建築捧紅了裡面的一個“展品”: 巴塞羅那 椅(Barcelona Chair)。這個因 德國 館一夜爆紅的椅子,以一整個城市為名,承載了建築的靈魂,被MOMA收藏,走向了世界 , 至今超過90年仍是經典的時尚單品。
在某個酒店大堂,辦公室,樣板間,博物館,甚至朋友的家裡,我們似乎都見過或坐過這張椅子(由諾爾公司(Knoll)在1953年獲得了密斯授予的獨家製造權並限量生產,但市面上基本都是仿品)。於是我們從這張經典椅子開始,走進 巴塞羅那 德國 館,解讀密斯·凡·德·羅的傳奇建築。
完美主義者的先鋒之作
接到 巴塞羅那 德國 館這個設計項目,密斯從敲定新場地選址到建成開幕只有不到9個月,而真正的建造時間更是只有3個月。由於當時 德國 內部局勢不穩定,預算非常有限,可謂錢少,時間緊,任務重。
而密斯卻在十分有限的條件下把項目做成了開創新風尚的經典案例,這或許和密斯的“ 德國 式”嚴謹設計素養密不可分。
↑巴塞羅那德國館 ↑巴塞羅那德國館 ▲ 整個建築沒有明顯的界限,流線通透,不同材質的薄牆跳躍引領著參觀者的步伐
密斯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清晰建造”的“勻質空間”,講人話就是講求結構秩序的終極完美建造體系。所以某程度上說密斯在設計上就是個“強迫症”兼完美主義者。(從作品就能看出,密斯就是人們常說的 德國 人“極致嚴謹”的典型代表)
▲ 建築模型三維鳥瞰圖 ▲ 建築設計中展現的精確數理和幾何規則操控的嚴謹建造體系
↑巴塞羅那德國館 ↑巴塞羅那德國館 ▲ 建築中特色的十字鋼柱,由24個構件組成
而密斯設計的 巴塞羅那 德國 館,就是他追求完美秩序中一個重要的試驗田。這個在 巴塞羅那 聞名於世的作品,卻因其非常“ 德國 ”的嚴謹設計風格,在自由奔放的 西班牙 土地上顯得衝突感十足又遺世獨立。
↑聖家堂 ▲ 聖家族大教堂內部。擁有高迪作品而變得魔幻的 巴塞羅那 ,呈現出和 德國 館截然不同的畫風。
↑巴塞羅那德國館 ▲ 整個建築的亮點:格裡格·科爾貝的雕塑作品《黎明》
很多人把 德國 館戲稱為“石頭和玻璃的 三明 治”,因為整個看起來扁扁平平的建築除了一個雕塑和幾把椅子之外,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個“什麼都沒有”的建築,讓參觀者更好地投入到材質的肌理和空間的流動體驗上,印證了密斯“少即是多”的理念,讓一切回歸到建築本身。(作者在裡面流連了一整天,看結構看材質看流線看光影,完全不覺得乏味)
↑巴塞羅那德國館 ↑巴塞羅那德國館 ▲ 簡潔剋制的設計讓材質的奢華感顯得優雅從容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世博會了,所謂的世界博覽會就是每個國家定期展示自己國家最新最強實力的大party,大概會分三種類型:發達國家講概念(關愛人類關愛地球);發展 中國 家秀肌肉(快看我有好多厲害的東西:有1,2,3~100);落後國家賣東西(大型農貿集市)。就以最新的2015 米蘭 世博會來說,敢“什麼都不放”,只講概念的參展國也是屈指可數,這個是對文化高度自信的底氣。
▲ 2015年 米蘭 世博會 德國 館
▲ 1929年 巴塞羅那 世博會 德國 館的盛況
而這個就是放現在也毫不落伍的建築,可想在將近百年前的當時,是多麼前衛的東西:它被譽為能代表新 德國 精神的新事物,讓同期參加世博會的其他繁複冗雜的建築黯然失色,也讓 巴塞羅那 這座城市成為了當時世界的時尚先鋒地和話題焦點。
以整個城市命名的椅子
據說一開始密斯設計這個建築的時候連椅子都沒有的,是為了迎接前來參觀的 西班牙 國王王后才決定設立座椅。但是建築風格太過超前,沒有任何現成的椅子適合放在裡面,密斯才從以前的設計雛形中完善出 巴塞羅那 椅來。
↑巴塞羅那德國館
而很多人誤以為密斯是為這個館特意設計 巴塞羅那 椅的,其實不然,他光設計 德國 館都忙不過來了。 巴塞羅那 椅的設計是之前和另一位設計師Lilly Reich一起構思的, 巴塞羅那 椅是一個逐步完善的結果,面世後也經過多方改良,才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巴塞羅那德國館
因為是給 西班牙 皇室使用,而且要展現出 德國 的現代工藝製作水準, 巴塞羅那 椅是全手工打造,相當於現在奢侈品牌的高級定製了。兩條相交的的X形金屬曲線為骨架(這個經典X形還成為了這個椅子的註冊商標),坐墊用格子狀精心縫製的皮革包裹,以鉚釘固定在基座的皮帶上。
這個看似簡單的造型,卻是考驗著力學,人體工學,美學,工藝等多個方面的權衡取捨,難怪密斯說:“相比於設計一座摩天大樓,設計一把椅子要難得多。”
這把簡約現代又典雅氣派的座椅,以其昂貴的製作成本和對工藝的超 高要 求而難以被大量生產(某寶上寫宜家同款的仿品真的要給密斯道歉),在當時的社會只是叫好不叫座。但 巴塞羅那 世博會上 德國 館的 成功 著實讓密斯成了建築界的當紅炸子雞,這把以一整個城市命名的椅子也成為了傳世經典。
↑巴塞羅那德國館
然而這也成為一把雙刃劍,第二年密斯·凡·德·羅要接手包豪斯第三任校長的時候,被認為是為皇室權貴階級服務而遭到大批學生的反對抵制。(包豪斯反對設計過於形式主義,反對為權貴服務。提倡功能至上,以易於工業化生產的設計滿足普羅大眾的生活需求。而 巴塞羅那 椅的奢華屬性顯然是和包豪斯背道而馳。)
這張椅子帶來的衝突性,和它的誕生地 巴塞羅那 德國 館一樣,寫滿了密斯在那一階段的矛盾和掙扎。"Less"是精而不是“Nothing”,在存留中拉扯,建築大師也面臨著理想和現實糾纏的千古難題。
消亡又重生的複活者
▲1929年 巴塞羅那 世博會上的 德國 館
由於世博會的活動性質, 德國 館從一開始便是以臨時展館的定位興建的。 德國 館在博覽會結束後6個月就被拆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建築是 西班牙 人在原址上重建的版本。比起密斯在短短一年內設計並建造完畢,重建卻用了足足5年時間。可以說, 巴塞羅那 德國 館是現代建築史上少有的“死而復生”的建築。
↑巴塞羅那德國館 ↑巴塞羅那德國館 ▲ 從空間分割到傢具擺位無不體現著密斯追求的秩序感
有一個小插曲是:參觀時剛好遇到一個 加拿大 大學生團體來參觀, 德國 館的導覽員向他們介紹了密斯的設計理念。當說到 德國 館是由模數精密計算構成時,一位紅色衣服的小哥拿出一把卷尺現場量了起來,並指出石材尺寸並不是精確的等比數列。
講解員並沒有想過原來真實在尺寸和講稿不同,只能尷尬地解釋重建時存在一定的工藝誤差。不知道完美主義的密斯本人知道的話會不會生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