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童話:加東自駕3000公里游五城五地(魁北克~金斯頓~多倫多~蒙特利爾~渥太華及周邊)
秋光清朗,情思蕩漾。陽光灑在路上,照出我們的影子,影子相互依偎著。我說我要拍下我們的影子,Mr.Z便乖乖地站定,露出憨傻的笑,任我嬌嗔地靠在他身上。或許,從未曾想過要與你深情共白首,只願紅塵里有歲月可迴首。我們一起走過的路,我們一起看過的世界…… 回廣場後面的停車場取車,正遇到老年合唱團在表演,歌聲溫暖悠揚。原來外國大媽不熱衷跳廣場舞,喜歡唱歌哈。 蒙特利爾:山河歲月,你是最執拗的百合!要有多期望,就有多失望!當我們在入住的酒店收拾停當,還特意美美地裝扮了一番,開車前往BELL中心時,卻發現周圍冷冷清清,停車場入口大門緊閉,完全沒有要開大型演唱會的節奏感。Mr.Z可是連停車位都預訂好了的!一打聽,說音樂會取消了。我們不肯相信,開車繞到BELL中心售票處,玻璃門上果然貼了一張張公告,Céline Dion嗓子發炎,音樂會延期至來年二月!原來,取消通知發到預留的郵箱了。這些天我們一直在路上,沒收過郵件。嗚嗚!我的眼淚都下來了。 ↑蒙特利爾 蒙城 很 巴黎 ,建築、街道、教堂……連髒亂差都是同一種墮落的模樣。很多道路是單行線,有時直線很近的距離要兜一大圈;汽車紅燈不能右轉;Bell中心東邊的教堂正在修繕中,路口被封,需繞道而行;1889年 羅馬 復興風格的Windsor老火車站曾經風光一時,如今已被遺棄,連廊下流浪漢們各占一處地盤,坐著的躺著的都有,酒瓶子扔的到處都是……
而一條馬路之隔,便是喜來登酒店,Atrim Le 1000摩天大樓,世界女王 瑪利亞 教堂, 加拿大 廣場公園,再對面就是高大無比碩大無朋如一座古代神話城堡的Sun Life金融大廈,二戰時期 大英 帝國的王冠及珠寶就藏在這裡;伊麗莎白女王酒店,Fairmont豪華酒店連鎖;45層的 瑪利亞 城市廣場,貝津銘作品和最繁華的商業街,Sainte-Catherine街,延伸15公里1200多家商戶,9個地鐵站與之連通,人山人海。
名字超級霸氣的世界女王 瑪利亞 大教堂(La Cathédrale Marie-Reine-du-Monde)是聖皮埃爾(La Basilique Saint-Pierre)大教堂的三分之一大小版。建成於19世紀末,坐落當時在 英格蘭 天主教教區的正中央。13座青銅雕像立於高高的屋頂,是彼時13個教區的保護神。教堂莊嚴穩重,內穹頂富麗堂皇,新巴 洛克 風格的聖壇華蓋鑲滿金箔。每一座拱門和門楣,每一條圓弧和曲線仿佛都是黃金比例,精美絕倫,沒有比這樣更富有審美感的了。 蒙城 主教和大主教們去世後都埋葬在此。私人祈禱室很私密,精緻華麗。聖殿燭光搖曳,卑微地閃耀著朝聖者的期許。我也恭敬地放進5加元的香火錢,在燭臺點上一支蠟燭,希望生活能有更多歡喜和期待!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Brigade披薩店(1428 Rue Stanley)很特別很有情調:麵團手工揉制,食材搭配自選,木材爐子烘烤,現場製作,等待時間20分鐘,滿滿食物最本真的味道。服務生全部都是男生。我們兩人一人一個披薩,全部光盤。很贊!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華燈已上,川流不息的城市忽然在某個夜晚映照出一個東方女子頎長的身影。 蒙特利爾 以其善良、寬容和熱情,包容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蒙特利爾 D9:10月8日(周二),老城老港—皇家山—麥吉爾大學
在 蒙特利爾 ,印第安人的足跡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直到1535年, 法國 探險家Jacques Cartier(就是那個待確認的卡地亞爺爺)第二次來新大陸探險,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發現一座島上有一個圍繞著玉米地的村莊。土著居民友好地帶他登上了一座山,他命名為Mont Royal(皇家山),之後這個地方由此便稱做Montréal。
蒙城 原來是座島!位於連接五 大湖 和大西洋的聖勞倫斯河的中點,一直是印第安各部落之間,以及他們與後來殖民者之間最具有戰略性地理位置的商貿地。
旭日東升,光芒萬丈,陽臺上居然能夠遠眺東南方的聖勞倫斯河。我們的酒店雖然在Sherbrooke街的麥吉爾大學旁,但也算得上八線河景房了。 蒙特利爾 的大街超級長,門牌號都上千。Sherbrooke街向東直通到奧林匹克村。
今天的行程,一河一山:上午聖勞倫斯河畔的老城老港,下午皇家山。Mr.Z預訂酒店的原則基本是離各個景點都爭取步行可達的距離。在市中心開車停車實在太費腦筋。 ↑蒙特利爾 穿過高大威武的 威斯汀 、洲際酒店和世貿大廈, 蒙特利爾 老城的歷史畫捲徐徐展開。徜徉在舊城區磚石鋪就的小路上,有一種令人沉醉的輕鬆和自在悠然。每一個角落仿佛都在訴說一段往事,街邊的石碑或牆上的註解牌也讓我們碎片化地瞭解這座城市的誕生和成長。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歷史中心,斑駁的圓拱門後曾經是消防大隊的營房。我們出來的太早,門還沒開。 ↑蒙特利爾老城 這裡曾有一座橋,是 蒙城 的第一座石橋,橫跨Saint-Pierre河(1809-1838年)。 ↑蒙特利爾老城 ↑蒙特利爾老城 1611年, 魁北克 城市之父香 普蘭 (Champlain)來此建立了皇家廣場(La Place Royale,與 魁北克 下城區的那個廣場同名),即現在的Pointe-à-Callière, 蒙特利爾 考古歷史博物館所在地。但真正建城要等到1642年5月17日,Paul de Chomedey de Maisonneuve和Jeanne Mance等40多人從遙遠的 歐洲 帶著傳教的神聖夢想,在Saint-Laurent河和Saint-Pierre河的交匯處建立 瑪利亞 城,並與在此生活了幾個世紀的印第安土著 和平 共處。1688年, 蒙城 執政長官Louis-Hector Callière獲得了一些土地,建了居住區。這就是Pointe-à-Callière名字的由來。從此, 蒙城 開始繁榮起來,成為軍事和商業中心。註解牌上如是說。 ↑蒙特利爾老港 1701年,在Pointe-à-Callière,新法 蘭西 總督和30多個印第安部落首領達成 和平 協議,共同促進以 蒙特利爾 為中心的毛皮貿易的發展。 ↑蒙特利爾考古歷史博物館 1756年,英法七年戰爭又起, 魁北克 和 蒙城 全部落入英軍之手。曾經輝煌一時的新法 蘭西 灰飛煙滅,6萬 法國 殖民者歸順於 大英 帝國的統治。我不禁心生感慨:為何 法國 人在新大陸如此苦心經營,最終卻還是給他人做了嫁衣?悲哉!哎,如此沉重的歷史問題還是留於史學家和思想家吧。
掐指算算,從1763年新法 蘭西 正式宣告結束至今,256年過去了。256年的英殖民統治, 蒙特利爾 已經成為擁有120個民族超過4百萬人口的城市,然而仍是繼 巴黎 之後的世界第二大法語城市。贊嘆法語和 法國 文化生命力之堅韌之頑強,已經在這裡根深蒂固。山河歲月,你是 大英 帝國玫瑰花園裡一支執拗的法 蘭西 百合!
清晨靜謐,游客還沒有來,只有可愛的小松鼠跑來跑去。松鼠咖啡色,不再是 金斯頓 和 多倫多 的黑鬆鼠了。老港無人舟自橫,堤岸邊飛起沙鷗一片。聖勞倫斯河溫暖地緩緩流淌,潭面無風鏡未磨,秋水長天共一色。濃郁飽滿的藍,是深沉的大海,也是蔚藍的天空。 ↑蒙特利爾老港 ↑蒙特利爾老港 身後卡地亞爺爺跨河大橋(Pont Jacques Cartier),連接聖勞倫斯 河南 北兩岸,天塹變通途。橋身線條明快優美。 ↑蒙特利爾老港 時光正好,微風不燥,綠水逶迤,芳草長堤,紅楓爛漫,霜葉勝花,摩天輪獨自安靜地等待。我們在長椅上享受絢爛秋光,恬淡安寧。醉人心脾的紅黃紺紫飄蕩在晶瑩通剔透的碧水藍天之間,美如童話。遠處市政廳哥特式的黑鐵尖塔頂和BonSecours市場羅曼式的銀錫圓穹頂在湖光水色中熠熠生輝。BonSecours市場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一直是老城區最重要的交易市場。它沉穩厚重的圓穹頂曾經是這座城市的標誌。金色的陽光灑在白色的廊柱上,好像神廟一樣壯麗。
而一條馬路之隔,便是喜來登酒店,Atrim Le 1000摩天大樓,世界女王 瑪利亞 教堂, 加拿大 廣場公園,再對面就是高大無比碩大無朋如一座古代神話城堡的Sun Life金融大廈,二戰時期 大英 帝國的王冠及珠寶就藏在這裡;伊麗莎白女王酒店,Fairmont豪華酒店連鎖;45層的 瑪利亞 城市廣場,貝津銘作品和最繁華的商業街,Sainte-Catherine街,延伸15公里1200多家商戶,9個地鐵站與之連通,人山人海。
名字超級霸氣的世界女王 瑪利亞 大教堂(La Cathédrale Marie-Reine-du-Monde)是聖皮埃爾(La Basilique Saint-Pierre)大教堂的三分之一大小版。建成於19世紀末,坐落當時在 英格蘭 天主教教區的正中央。13座青銅雕像立於高高的屋頂,是彼時13個教區的保護神。教堂莊嚴穩重,內穹頂富麗堂皇,新巴 洛克 風格的聖壇華蓋鑲滿金箔。每一座拱門和門楣,每一條圓弧和曲線仿佛都是黃金比例,精美絕倫,沒有比這樣更富有審美感的了。 蒙城 主教和大主教們去世後都埋葬在此。私人祈禱室很私密,精緻華麗。聖殿燭光搖曳,卑微地閃耀著朝聖者的期許。我也恭敬地放進5加元的香火錢,在燭臺點上一支蠟燭,希望生活能有更多歡喜和期待!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Brigade披薩店(1428 Rue Stanley)很特別很有情調:麵團手工揉制,食材搭配自選,木材爐子烘烤,現場製作,等待時間20分鐘,滿滿食物最本真的味道。服務生全部都是男生。我們兩人一人一個披薩,全部光盤。很贊!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華燈已上,川流不息的城市忽然在某個夜晚映照出一個東方女子頎長的身影。 蒙特利爾 以其善良、寬容和熱情,包容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蒙特利爾 D9:10月8日(周二),老城老港—皇家山—麥吉爾大學
在 蒙特利爾 ,印第安人的足跡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直到1535年, 法國 探險家Jacques Cartier(就是那個待確認的卡地亞爺爺)第二次來新大陸探險,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發現一座島上有一個圍繞著玉米地的村莊。土著居民友好地帶他登上了一座山,他命名為Mont Royal(皇家山),之後這個地方由此便稱做Montréal。
蒙城 原來是座島!位於連接五 大湖 和大西洋的聖勞倫斯河的中點,一直是印第安各部落之間,以及他們與後來殖民者之間最具有戰略性地理位置的商貿地。
旭日東升,光芒萬丈,陽臺上居然能夠遠眺東南方的聖勞倫斯河。我們的酒店雖然在Sherbrooke街的麥吉爾大學旁,但也算得上八線河景房了。 蒙特利爾 的大街超級長,門牌號都上千。Sherbrooke街向東直通到奧林匹克村。
今天的行程,一河一山:上午聖勞倫斯河畔的老城老港,下午皇家山。Mr.Z預訂酒店的原則基本是離各個景點都爭取步行可達的距離。在市中心開車停車實在太費腦筋。 ↑蒙特利爾 穿過高大威武的 威斯汀 、洲際酒店和世貿大廈, 蒙特利爾 老城的歷史畫捲徐徐展開。徜徉在舊城區磚石鋪就的小路上,有一種令人沉醉的輕鬆和自在悠然。每一個角落仿佛都在訴說一段往事,街邊的石碑或牆上的註解牌也讓我們碎片化地瞭解這座城市的誕生和成長。 ↑蒙特利爾 蒙特利爾 歷史中心,斑駁的圓拱門後曾經是消防大隊的營房。我們出來的太早,門還沒開。 ↑蒙特利爾老城 這裡曾有一座橋,是 蒙城 的第一座石橋,橫跨Saint-Pierre河(1809-1838年)。 ↑蒙特利爾老城 ↑蒙特利爾老城 1611年, 魁北克 城市之父香 普蘭 (Champlain)來此建立了皇家廣場(La Place Royale,與 魁北克 下城區的那個廣場同名),即現在的Pointe-à-Callière, 蒙特利爾 考古歷史博物館所在地。但真正建城要等到1642年5月17日,Paul de Chomedey de Maisonneuve和Jeanne Mance等40多人從遙遠的 歐洲 帶著傳教的神聖夢想,在Saint-Laurent河和Saint-Pierre河的交匯處建立 瑪利亞 城,並與在此生活了幾個世紀的印第安土著 和平 共處。1688年, 蒙城 執政長官Louis-Hector Callière獲得了一些土地,建了居住區。這就是Pointe-à-Callière名字的由來。從此, 蒙城 開始繁榮起來,成為軍事和商業中心。註解牌上如是說。 ↑蒙特利爾老港 1701年,在Pointe-à-Callière,新法 蘭西 總督和30多個印第安部落首領達成 和平 協議,共同促進以 蒙特利爾 為中心的毛皮貿易的發展。 ↑蒙特利爾考古歷史博物館 1756年,英法七年戰爭又起, 魁北克 和 蒙城 全部落入英軍之手。曾經輝煌一時的新法 蘭西 灰飛煙滅,6萬 法國 殖民者歸順於 大英 帝國的統治。我不禁心生感慨:為何 法國 人在新大陸如此苦心經營,最終卻還是給他人做了嫁衣?悲哉!哎,如此沉重的歷史問題還是留於史學家和思想家吧。
掐指算算,從1763年新法 蘭西 正式宣告結束至今,256年過去了。256年的英殖民統治, 蒙特利爾 已經成為擁有120個民族超過4百萬人口的城市,然而仍是繼 巴黎 之後的世界第二大法語城市。贊嘆法語和 法國 文化生命力之堅韌之頑強,已經在這裡根深蒂固。山河歲月,你是 大英 帝國玫瑰花園裡一支執拗的法 蘭西 百合!
清晨靜謐,游客還沒有來,只有可愛的小松鼠跑來跑去。松鼠咖啡色,不再是 金斯頓 和 多倫多 的黑鬆鼠了。老港無人舟自橫,堤岸邊飛起沙鷗一片。聖勞倫斯河溫暖地緩緩流淌,潭面無風鏡未磨,秋水長天共一色。濃郁飽滿的藍,是深沉的大海,也是蔚藍的天空。 ↑蒙特利爾老港 ↑蒙特利爾老港 身後卡地亞爺爺跨河大橋(Pont Jacques Cartier),連接聖勞倫斯 河南 北兩岸,天塹變通途。橋身線條明快優美。 ↑蒙特利爾老港 時光正好,微風不燥,綠水逶迤,芳草長堤,紅楓爛漫,霜葉勝花,摩天輪獨自安靜地等待。我們在長椅上享受絢爛秋光,恬淡安寧。醉人心脾的紅黃紺紫飄蕩在晶瑩通剔透的碧水藍天之間,美如童話。遠處市政廳哥特式的黑鐵尖塔頂和BonSecours市場羅曼式的銀錫圓穹頂在湖光水色中熠熠生輝。BonSecours市場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一直是老城區最重要的交易市場。它沉穩厚重的圓穹頂曾經是這座城市的標誌。金色的陽光灑在白色的廊柱上,好像神廟一樣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