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曾為你留下一束柬影
吳哥寺的仙女浮雕也不少,姿勢優美,體態輕盈,頭飾及裙擺的雕工非常精細,大致也都保存完好。 當你正被眼前這座偉大的建築所震撼,當你正專註於牆壁上的精美浮雕,也總有一些人會無意間闖入你的視線。
除了竟可能迴避的游客,在這裡,我其實最願意看到的無疑是,虔誠的僧侶。
而吳哥寺,正是他們最常出入的地方。
無論是誦經祈福,還是偶然的路過。
我不想入鏡,怕毀了此刻的和諧。 穿過迴廊,來到第三層,眼前是巍峨聳立的寺塔,也是吳哥寺的最高層。
可是當天因為有活動,不允許游客入內,我們便找了對面的一個角落坐下,亦是休息,也看看眼前的端景。
當時好奇,如此陡峭的臺階,我若爬上去,大概要四肢並用了,可得耗一番蠻力吧~!
直至前幾天才看了蔣勛老師的文字,卻也是頗有感觸,我為那時自己的膚淺略感愧疚~
“許多人不解:這樣陡直的高梯不是很危險嗎?但是,從沒有虔誠的信徒會從梯上墜落,墜落的只是來此玩耍嬉戲的游客。吳哥寺廟的建築設計當然是為了信徒的信仰,而不會是為了玩耍的游客。”——蔣勛 午後陽光熾烈,自然是會少了晨光的柔和,及吳哥的神秘感。
只是這浮雕栩栩如生,無論何時看,都透出歷史沉澱的美。 遺落千年的足跡,塵封的歷史畫捲,在光影交錯間,我竟有些恍神。
置身其中,總是令人有一種錯覺,仿佛我已穿越了時空,到了那個你我不曾經歷過的,恢弘的吳哥王朝。
我愛她的真實,我愛她每一個我未曾察覺的細節。
時光在流逝,浮雕上曼妙的線條依舊清晰可見。
無意間,也在為你我講述著那些遙不可及的繁華衰敗,以及諸神與惡魔的故事。 呀,天際間似乎多了兩隻不和諧的“怪物”~~ 說真的,
當你走向那通往心靈修行的階梯,也希望你能夠懷有一顆寄存朝聖的心靈。
我不確定你是否會有所感悟,或者說會有怎樣深刻的感悟。但至少朝聖的心,和長途跋涉至此的身體,並不會顯得太格格不入了。
多年後回想起這裡,嗯,我在吳哥留下過一束柬影,卻也不僅僅只有“柬影”。 無論遠觀下令人敬畏的宏偉,還是近在咫尺可觸碰的斑駁字跡。
片刻的凝視,似懂非懂的 印度 教故事,歲月的痕跡,千穿百孔的蒼涼....
在無盡的歲月里,仿佛提醒著世人:
那個曾經恢弘的吳哥王朝,一直都在。 離開前最後一眼吳哥寺,卻無意間看到讓人觸目的一幕,只是一個定格畫面,就此生難忘。
原來,人世間所有的一切生物,都是有靈性的。
何況,在這千年曆史的吳哥,更容易讓人浮想聯翩。 巴戎寺|來自高棉的微笑進入通王城,南門而入。
雖說橋上的石像損壞嚴重,但這也是修複最好的城門了。
在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有記載,無論城門、石像,還是護城河,都非常清晰的描述出來了。
只是沒想到,
時隔七百多年,護城河的水仍未枯竭,那些描述依舊清晰可見。
我仿佛穿越了時光,回到那個周達觀看到的盛世吳哥。
亦或者,時光從未改變過這個古老的國度。
橫跨於護城河左右兩側的石橋上,共有54座石像,左右兩邊各27座,一邊是慈眉善目的天神,一邊是面目猙獰的魔(阿修羅)。兩邊都在用力拉扯蛇王的身體以作繩子,這也就是傳說中著名的攪動乳海的故事。
可惜了,
小車車開得飛快啊,所以只匆忙的捕捉到了一側的幾張照片。
通王城是由國王闍耶跋摩七世所建,也是吳哥文明時代結束前,最後的國都。
城中的正中心,便是吳哥王朝的國廟——巴戎寺,是闍耶跋摩七世晚年為自己建造的陵寢寺院。
“我攀爬在巴揚寺愈來愈陡直的階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頭仰視,但是寺廟高處49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靜穆的微笑,一一從我心中升起,仿佛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蓮花,靜靜綻放,沒有一句言語,卻如此強而有力,說服我在修行的高度上繼續攀升。”
“那是闍耶跋摩七世曾經有過的靜定的笑容。”
“那些微笑是看過屠殺的,15世紀的大屠殺,20世紀的大屠殺,它都看過,它還是微笑著,使人覺得那微笑里都是淚水。”
“這個微笑,被稱為“高棉的微笑”。” ——蔣勛
讀完這些文字,我似乎欲言又止了。這已經是對巴戎寺最美的詮釋,我又何須多賣弄。
還不如好好觀賞這“高棉的微笑”帶給我們的震撼。 吳哥的建築除了迴廊的設計,我每天看到最多的,就是這樣一個個四方形的窗框門框。
它們無處不在,它們雕刻精美,它們就像可以看見來世今生的古跡。
透過一個窗框,有時可以看到無數個層疊的窗欞錯落著延伸出去,略帶神秘;有時可以看到框里的仙女壁畫手持蓮花,容貌秀麗;有時可以看到密林深處的古樹,靜候歲月;有時可以看到偶爾走過的游客,定格畫面;而有時,你也可以看到一張沖你微笑的容顏——“高棉的微笑”。 倘若時間尚早,不妨找一處窗欞坐下,讀一本書,回味一段往昔。
倘若你喜歡拍照,那就拍吧。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尋一處幽靜的窗欞,倚靠著千年的雕花門楣,把自己的身影留在這永恆的吳哥畫捲。
除了竟可能迴避的游客,在這裡,我其實最願意看到的無疑是,虔誠的僧侶。
而吳哥寺,正是他們最常出入的地方。
無論是誦經祈福,還是偶然的路過。
我不想入鏡,怕毀了此刻的和諧。 穿過迴廊,來到第三層,眼前是巍峨聳立的寺塔,也是吳哥寺的最高層。
可是當天因為有活動,不允許游客入內,我們便找了對面的一個角落坐下,亦是休息,也看看眼前的端景。
當時好奇,如此陡峭的臺階,我若爬上去,大概要四肢並用了,可得耗一番蠻力吧~!
直至前幾天才看了蔣勛老師的文字,卻也是頗有感觸,我為那時自己的膚淺略感愧疚~
“許多人不解:這樣陡直的高梯不是很危險嗎?但是,從沒有虔誠的信徒會從梯上墜落,墜落的只是來此玩耍嬉戲的游客。吳哥寺廟的建築設計當然是為了信徒的信仰,而不會是為了玩耍的游客。”——蔣勛 午後陽光熾烈,自然是會少了晨光的柔和,及吳哥的神秘感。
只是這浮雕栩栩如生,無論何時看,都透出歷史沉澱的美。 遺落千年的足跡,塵封的歷史畫捲,在光影交錯間,我竟有些恍神。
置身其中,總是令人有一種錯覺,仿佛我已穿越了時空,到了那個你我不曾經歷過的,恢弘的吳哥王朝。
我愛她的真實,我愛她每一個我未曾察覺的細節。
時光在流逝,浮雕上曼妙的線條依舊清晰可見。
無意間,也在為你我講述著那些遙不可及的繁華衰敗,以及諸神與惡魔的故事。 呀,天際間似乎多了兩隻不和諧的“怪物”~~ 說真的,
當你走向那通往心靈修行的階梯,也希望你能夠懷有一顆寄存朝聖的心靈。
我不確定你是否會有所感悟,或者說會有怎樣深刻的感悟。但至少朝聖的心,和長途跋涉至此的身體,並不會顯得太格格不入了。
多年後回想起這裡,嗯,我在吳哥留下過一束柬影,卻也不僅僅只有“柬影”。 無論遠觀下令人敬畏的宏偉,還是近在咫尺可觸碰的斑駁字跡。
片刻的凝視,似懂非懂的 印度 教故事,歲月的痕跡,千穿百孔的蒼涼....
在無盡的歲月里,仿佛提醒著世人:
那個曾經恢弘的吳哥王朝,一直都在。 離開前最後一眼吳哥寺,卻無意間看到讓人觸目的一幕,只是一個定格畫面,就此生難忘。
原來,人世間所有的一切生物,都是有靈性的。
何況,在這千年曆史的吳哥,更容易讓人浮想聯翩。 巴戎寺|來自高棉的微笑進入通王城,南門而入。
雖說橋上的石像損壞嚴重,但這也是修複最好的城門了。
在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有記載,無論城門、石像,還是護城河,都非常清晰的描述出來了。
只是沒想到,
時隔七百多年,護城河的水仍未枯竭,那些描述依舊清晰可見。
我仿佛穿越了時光,回到那個周達觀看到的盛世吳哥。
亦或者,時光從未改變過這個古老的國度。
橫跨於護城河左右兩側的石橋上,共有54座石像,左右兩邊各27座,一邊是慈眉善目的天神,一邊是面目猙獰的魔(阿修羅)。兩邊都在用力拉扯蛇王的身體以作繩子,這也就是傳說中著名的攪動乳海的故事。
可惜了,
小車車開得飛快啊,所以只匆忙的捕捉到了一側的幾張照片。
通王城是由國王闍耶跋摩七世所建,也是吳哥文明時代結束前,最後的國都。
城中的正中心,便是吳哥王朝的國廟——巴戎寺,是闍耶跋摩七世晚年為自己建造的陵寢寺院。
“我攀爬在巴揚寺愈來愈陡直的階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頭仰視,但是寺廟高處49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靜穆的微笑,一一從我心中升起,仿佛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蓮花,靜靜綻放,沒有一句言語,卻如此強而有力,說服我在修行的高度上繼續攀升。”
“那是闍耶跋摩七世曾經有過的靜定的笑容。”
“那些微笑是看過屠殺的,15世紀的大屠殺,20世紀的大屠殺,它都看過,它還是微笑著,使人覺得那微笑里都是淚水。”
“這個微笑,被稱為“高棉的微笑”。” ——蔣勛
讀完這些文字,我似乎欲言又止了。這已經是對巴戎寺最美的詮釋,我又何須多賣弄。
還不如好好觀賞這“高棉的微笑”帶給我們的震撼。 吳哥的建築除了迴廊的設計,我每天看到最多的,就是這樣一個個四方形的窗框門框。
它們無處不在,它們雕刻精美,它們就像可以看見來世今生的古跡。
透過一個窗框,有時可以看到無數個層疊的窗欞錯落著延伸出去,略帶神秘;有時可以看到框里的仙女壁畫手持蓮花,容貌秀麗;有時可以看到密林深處的古樹,靜候歲月;有時可以看到偶爾走過的游客,定格畫面;而有時,你也可以看到一張沖你微笑的容顏——“高棉的微笑”。 倘若時間尚早,不妨找一處窗欞坐下,讀一本書,回味一段往昔。
倘若你喜歡拍照,那就拍吧。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尋一處幽靜的窗欞,倚靠著千年的雕花門楣,把自己的身影留在這永恆的吳哥畫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