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品味捷克,一個布拉格、一個CK就夠了
老城廣場,心裡有了她髒亂差的準備,清晨到達時人還不是很多,陽光漂亮,整座楊胡斯紀念碑大組雕像首先映入眼帘,左側是精美靈動的市政廳,右側高高的 泰恩 教堂處在逆光的陰影中。整體給我的第一印象還不錯。先圍著教堂走了一圈,外牆上有一些聖經雕塑,有種打動人心的美麗。繞了一圈到了正面,發現教堂正面居然有一組低矮的建築遮擋著。從正面只能看到教堂的上半部,進入教堂也只能穿過這個附屬小樓房才能進入,不知 大名 鼎鼎的教堂為何要讓步於這個附屬小房?之前的功課從未見到有人提過這一點。
到達教堂入口時,裡面正在做活動。從教堂的時間表中可以看出,由於活動不同,每天開門的時間不一樣,今天是10:30開門,還有20多分鐘,感覺趕上如此活動也較難得,我便餚有興趣地站在欄桿外看。活動的內容貌似挺複雜,幾個綠衣主教,其中一個為主;2個拿大蠟燭臺的小孩。隨後端出一碗東西,為主的綠衣主教用小勺每個人喂了一口。然後下臺,下麵的教徒出來一些人排隊等候,主教又每人喂了一口。這種儀式和過程完全看不懂,也從來沒見過。
陽光正好從窗外照射進來,不開燈也使教堂內亮堂堂的,教堂內部以及歌特式的主聖壇全部富麗堂皇,這裡擁有 布拉格 最古老的管風琴,是17世紀 歐洲 管風琴的傑出代表。偉大的 丹麥 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曾為 羅馬 皇帝魯道夫二世工作,1601年安葬在這座教堂。他美麗的 大理 石墓碑也位於教堂內。
對面的老市政廳給人的感覺就舒服多了,這個哥特式經典建築是由著名德裔建築師彼得·帕勒(Peter Parléř)設計建造, 泰恩 教堂也是它的傑作。不知他與眾不同的靈感源自什麼,設計出在我看來這麼靈動與神秘的風格。
市政廳外牆上的天文鐘是游客最喜歡的文物,它也是整個 布拉格 廣場上最具價值的珍寶,也是 捷克 民族的驕傲。讀過它的介紹,只知道相當複雜和高深,根本沒明白它的原理。等了一下就是正點,兩扇小門打開,12聖徒出來表演,聽說12點的表演最為精彩。
楊胡斯紀念碑後面是 聖尼古拉 教堂,是 布拉格 城內巴 洛克 式建築的代表,教堂外觀極為搶眼,白色的牆面與青銅色的尖頂,除中央正堂外,還有兩邊對稱的鐘塔、蔥形的塔頂、華麗的雕刻裝飾,是巴 洛克 建築的代表作,在老城廣場中顯得與眾不同。周圍裝飾著華麗雕像的壁柱,出自名雕塑家布勞恩(Antonin Braun)之手。教堂開門較晚,第一天上午沒開門,我們是第二天下午過來時才入內參觀的。
從老市政廳向西步行一分鐘的路程,就能到達一座風格特別的屋子,外牆上被裝飾上了別具一格的文藝復興式斯格拉菲托切刮藝術圖案,敘述著聖經故事及古典神話傳說。她的更大價值是因為1889年這裡搬進來的 卡夫 卡一家人,這裡也收藏了 卡夫 卡大部分童年時光的喜怒哀樂。
面對 泰恩 教堂向左看,那座矮小的建築是石鐘屋,雖然在老城廣場中小得不起眼,但她卻是老城廣場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古跡。它的正面被認為是 歐洲 最漂亮的建築之一,代表了查理四世時代的輝煌。
緊挨著石鐘屋的是葛茲 金斯 基宮,紅色屋頂及白色和粉色裝飾的可愛的宮殿,一幢華麗的洛可可式建築。它也是 聖尼古拉 教堂的建築師: Kilian IgnazDientzenhofer的遺作,後來由他的女婿(Anselmo Lurago)1765年接續完成。目前是國家美術館分館,一年中有許多次展出,果然,參觀的隊伍瞬間就排出了挺長。
又在廣場上坐了一下,便繼續向查理大橋游去,這裡集中了更多的游人。伏爾 塔瓦 河上如今總共架有18座大橋,將兩岸的哥特式、巴 洛克 式和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連成一體。它們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象徵,亦是 捷克 文明興與衰的見證。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早修建的就是查理大橋,距今已有650 年曆史。是 捷克 歷史上最昌盛的查理四世國王主張修建的,所以人們叫她查理大橋。大橋兩側有30座雕像,這些天主教聖徒和保護神,出自於17和18世紀的巴 洛克 藝術大師之手,被稱之為 歐洲 的露天巴 洛克 雕像美術館,但如今的雕像都是複製品了,真品已收藏在國家藝術館了。
首先在老城塔樓處欣賞,黑黑的外表和造型與火藥塔風格接近,她被譽為是 歐洲 最美麗的橋塔之一,也是 捷克 14世紀著名建築師彼得·帕勒(PeterParléř)在14世紀後半葉設計而建。
橋上有許多述描、小攤和演奏者,讓游人如織的橋面更加擁擠。慢慢從橋上走過,在一座座雕像前對照介紹細細欣賞。實在是太多了,擠著撞著,實在不適合這樣的欣賞,最後不得不放棄如此游覽方法。
大橋中央是頭戴五顆星的 聖約翰 雕像,這個嚴格執教的大主教,因為拒絕將國王妻子懺悔的內容告訴國王,而被國王從查理大橋上推下了伏爾 塔瓦 河,當他掉入水中時頭上出現了五顆金星,從此人們把他視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