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韓國 - 三八線上的旅行

從飯館出來之後,我們進入了一片田間小路,而後一個拐彎,居然眼前出現了一個非常繁華的圖書大廈和Outlets商城。思密達星球的市政建設還真是有趣,農村和城市之間基本是無縫連接。於是向北挺進。





準備搭乘公交車去今天住宿的地方時,和公車司機大叔的溝通成了老大難。我們上車,說要去Geumchon。大叔點頭,表示明白。但是關於該付多少車票錢的溝通成了障礙——一開始我們拿出手機的計算器讓他把車票錢按在上面,大叔按了兩下表示不會用(大叔您真的連計算器都不會用嗎?)
正進退維谷之時,還是王總冰雪聰明,採用了最原始的解決方案,累加算法(不愧是學IT出身):拿出一張1000韓元鈔票,大叔點點頭,ok放進錢箱;再拿出一張1000塊,大叔又點點頭,ok再次放進錢箱;再拿出第三張1000塊,大叔搖搖頭;於是改為掏出一個500塊的硬幣,大叔點點頭又搖搖頭,最後擺擺手錶示不要了。好的, 成功 買到車票 (⊙?⊙)



這一天一早,天空就淅淅瀝瀝地有點下雨,氣溫也有所降低。不過這並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所有人給背包加上防雨罩後出發。




由於一直下雨,下山的路有點泥濘難行。正在我們深一腳淺一腳緩慢蠕動著下山的時候,突然旁邊山林處一陣悉悉索索的聲音,嚇了我一跳。當時第一反應是有韓軍崗哨,或是有野獸,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再定睛一看,居然是一隻鹿。還沒等我掏出相機,它就轉過身,蹦蹦跳跳地向山上奔去了。





然而經過前幾次戰役的接觸,聯軍已經開始逐步掌握了志願軍的一些特點。代替麥克阿瑟新上任的聯軍總司令李奇微,根據志願軍後勤補給弱,缺乏地空火力支援,攻堅力量差的缺點,制訂了拖延時間的“磁性戰術”,同時採取“範弗里特彈葯量”,用飽和的火炮攻擊和航空轟炸來殺傷志願軍戰士。其中,在第五次戰役剛剛發起,志願軍在搶渡臨津江,向南岸聯軍陣地進攻時,雙方都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這一點可以從兩軍的戰鬥簡報中看出來。
志願軍戰報:臨津江混戰中,只有配屬六十四軍的兵團偵察支隊和五六八團三營得以突破,挺進敵後一百二十里,激戰幾晝夜。而六十四軍大部難以推進,五個師的六萬餘人擁擠在臨津 江南 岸約二十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域里,遭敵炮火和航空兵的猛烈轟炸……苦戰三晝夜後,方始勉強突破敵陣。
聯軍戰報:敵開始向軍團發起全面進攻……部署在指揮所附近的旅屬炮兵徹夜實施炮擊,共發射二千五百餘發炮彈,臨津江畔頓時變成屍山血海。左翼 格洛斯特 營遭到敵主力的集中攻擊,展開苦戰。午夜一時,敵邊吹號角邊渡臨津江攻打,第一波強襲南面的A連,連部被殲,連通信兵空手參加搏鬥,情況十分慘烈……以無線電命令 格洛斯特 營堅守陣地,並令第四十五炮兵營支援該營,炮營每門炮發射一千發以上炮彈,炮彈耗盡。空軍出動,轟炸包圍該營之敵,空投補給品。由於敵我混戰,空軍支援未能奏效……
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大概可以想象,當年多少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和聯軍士兵在這裡殊死戰鬥。在平時,他們也許會是慈愛的父親、孝順的兒子、可靠的兄長、溫柔的丈夫……然而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們丟失了所有的身份,卻僅剩下一個目標:活下去——毫不留情地殺死敵人,或是被敵人殺死。震耳欲聾的炮火中,多少人粉身碎骨,客死他鄉,長眠於蒼茫的臨津江畔。卻不知自己的身家性命,在千里之外的那些侃侃而談的政客眼中,只不過是賭桌上的些許籌碼而已。正如 美國 總統赫伯特·胡佛說過的那句名言一樣:Older men declare war but it is the youth that must fight and die.
所以,我們要 和平 ,不要戰爭!


板門店,又稱JSA (Joint Security Area),共同警備區,實際上是 朝鮮 停戰談判的簽署地點。現在由 朝鮮 人民軍、韓軍、駐韓美軍和NNSC (Neutral Nations Supervisory Commission 中立國軍事觀察委員會) 共同管理。儘管目前朝韓雙方依然每天在板門店地區對峙,弄出劍拔弩張的氣氛來,但實際上JSA已經被開發成了旅游地點供游客參觀,但不接受臨時散客,如想參觀必須提前預約,跟團方可進入。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C%9D%E9%9F%A9%E9%9D%9E%E5%86%9B%E4%BA%8B%E5%8C%BA (UNCMAC) (United Nations Command, Military Armistice Commission),聯合國軍事停戰委員會,從1953年7月開始設立直到今天依然有效。戴上這個胸卡,頓時有種冷戰時期的代入感。
而後我們一干游客就被McMahon大兵命令把所有包和其他隨身行李留在車上,只允許帶隨身貴重物品、手機和照相機(必須摘掉相機套)下車,分成兩列,像趕鴨子一樣地排著隊魚貫進入到簽署停戰協定的藍色小屋中。在被宣佈了“三大註意八項紀律”( 比如 不許隨意開窗戶,不許拔桌子上聯合國的旗子,不得與屋裡的 韓國 憲兵說話或進行肢体觸碰等)之後,我們被允許有5分鐘的照相時間。於是眾人趕緊掏出相機,各顧各忙活起來。一時間小屋裡竟沒有一個人說話,只有咔嚓咔嚓的快門聲。空氣緊張的像要凝固了一般。





在 韓國 的四天旅途結束了。如果一定要說有所感悟的話,我想引用一下奧 巴馬 今年在 朝鮮 戰爭停戰60周年紀念日的演講。也許正是因為有這場戰爭,才能讓我們更珍惜來之不易的 和平 ,才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辨析出人間的善惡和制度的優劣。
今天,可以肯定地說,那場戰爭並非平局。而是一場勝利。當五千萬 韓國 人民生活在自由之中,生活在一個生機勃勃的民主國度,生活在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之一,與北方的壓迫和貧窮形成鮮明的對比時——那就是勝利。(Today, we can say with confidence that war was no tie. Korea was a victory. When 50 million South Koreans live in freedom -- a vibrant democracy, one of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economies,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repression and poverty of the North -- that’s a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