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古國意大利:最美的回教城市,巴勒莫
寫在開篇的話到底喜歡 意大利 什麼,我自己也說不清,但 意大利 總是心裡的一個夢。
游客們總是趨之若鶩地前往中北部的四個 大城 市: 羅馬 、 米蘭 、 佛羅倫薩 和 威尼斯 ,但我一直堅持認為那隻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 意大利 ,並不足以代表這個國家,或者說只是 意大利 呈現給游人們的一面。 西西里 和 阿馬爾菲 海岸,才是她的動人之處,也是她的本質精華所在。
總會聽人說起這樣一句話:沒有到過 西西里 ,就像沒有到過 意大利 , 西西里 才是 意大利 的美麗之源。
這是我第三次去 意大利 ,第二次去 西西里 。只有到了 西西里 ,看著 意大利 如畫捲般一點點鋪開在我面前,我逐漸看到了她的面貌,看到了她深藏的歷史與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往,看到了她的美麗衰落,甚至讀懂了她的一世繁華與滄桑頹唐……
巴勒莫 “黑手黨”教父般的路人 蒙雷阿萊大教堂 後面的修道院
曾出現在《教父》電影中的劇院 巴勒莫 的百年食肆 巴勒莫大教堂 巴勒莫的地理與歷史我是第二次來 巴勒莫 了。從 阿格裡真托 乘火車到這裡,只需要2個半小時。但 巴勒莫 火車站周邊,卻是出了名的雜亂無序。至今記得四年前第一次來 巴勒莫 時候看到的情景,嚇得我站在原地半天沒動地方:火車站門口,叼著香煙無所事事的有色人種晃來晃去;information中心在站前的一個小棚子里,還沒開門;車站對面的路口,幾個黑人拿著長把拖把,給等紅燈的車輛擦車窗,為的是從司機手裡賺取幾個歐元;還要提防時而呼嘯而過的摩托車,不知道哪輛就是傳說中搶包的飛車黨……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 巴勒莫 , 西西里 的首府,也是傳說中黑手黨的老巢,也許走在街上,和你擦肩而過的不起眼的路人,就是這個神秘組織的成員。 還沒下火車,我就把大相機塞包里了,別再給自己找事兒了。
但奇怪的是,我對於 巴勒莫 這個地方,並未產生一絲一毫的厭惡之情,我甚至遺憾上一次來這裡的時候,錯過了 巴勒莫 的夜晚。於是,作為 西西里 環島的最後一站,我這一次索性留給 巴勒莫 兩天時間,尋求一下不反感她的原因。
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是來過 巴勒莫 的人,都會忍不住回頭多看一眼。 西西里 複雜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她複雜的歷史,而 巴勒莫 作為首府,就是這些歷史故事的縮影。
巴勒莫 有著2800餘年的歷史,歷經古 羅馬 、拜占庭、阿拉伯、 西班牙 等不同王朝的統治,而城市建築也就隨之有了阿拉伯、拜占庭、諾曼、巴 洛克 、19世紀新古典主義等不同的風格。 公元535年,拜占庭人統治了 西西里 。但穆斯林人覬覦這片土地已久,公元7世紀, 北非 的穆斯林人已經按耐不住,將 西西里 作為他們的戰略部署地。當時的拜占庭帝國,內部已經出現了各種叛亂和起義,根本無力顧及遙遠的 西西里 。而 西西里 的戰艦指揮官Euphemius又密謀叛亂,公元827年6月,一支穆斯林艦隊從現在位於 北非 突尼斯 的Sousse出發,僅僅三天就抵達 西西里 南部的Mazara,那裡的軍隊恰好是參與謀反的,穆斯林軍隊可謂兵不血刃就攻陷了城池。
僅僅攻陷了南部一角,並不代表整個島嶼都淪陷了。 西西里 人奮起抗爭,直到公元831年, 巴勒莫 才被穆斯林軍隊和來自 安達盧西亞 (今 西班牙 南部)的聯盟軍隊攻陷。但最為慘烈的是,拜占庭帝國從未向 西西里 派出一兵一卒,穆斯林軍隊打 巴勒莫 打了整整一年,從頭到尾都只有 巴勒莫 的7萬普通民眾在城裡抵抗。城池攻陷的那一刻,穆斯林軍隊發現絕大部分的人都已經戰死、累死、病死, 巴勒莫 城破並非因為穆斯林軍隊的強大,而是由於城內的彈盡糧絕。
就像公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一樣,那一天的 巴勒莫 也如世界末日。穆斯林軍隊仍然在城內大開殺戒,將僅餘的三千平民抓走淪為奴隸運至 北非 的“浴場”。 西西里 最重要的城市 巴勒莫 的淪陷,成為了 北非 穆斯林征服戰爭中的一座里程碑,因為從那時開始, 西西里 西部地區都歸為了穆斯林麾下。
穆斯林人的野心豈止於 西西里 西部地區,公元857年, 切法盧 淪陷,859年,埃納(Enna)淪陷,878年 錫拉庫薩 淪陷,902年,東部城市 陶爾米納 淪陷。至此,拜占庭帝國也宣告失去了整個 西西里 。
但阿拉伯人的入侵,給 西西里 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從公元831年起,聰明的阿拉伯人,給島上的商業、農業和礦業都帶來了全面的發展,引入了橄欖、柑橘、香料的種植、改善了農業灌溉系統,更將穆斯林的文化融入到了 西西里 的每一寸土地中。
公元1061年,來自 北歐 的諾曼人入侵了 西西里 ,1073年將穆斯林人趕跑,開創了 西西里 的諾曼王朝。諾曼王羅傑一世是基督徒,但他鼓勵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人一起安居 樂業 。諾曼人這個民族,重視契約,有著十足的騎士精神,他們對其他民族和文化有著極大的包容性。這也就催生了島上特殊的建築群——阿拉伯-諾曼建築風格。
諾曼人僅僅統治了百餘年, 西西里 島就易手給了神聖 羅馬 帝國,此後數百年,歷經 西班牙 阿拉貢 王朝、 法國 波旁王朝、 意大利 王國……基督教統治下的 西西里 巴勒莫 ,也催生了一系列的巴 洛克 風格建築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 於是,走在 巴勒莫 街頭,各種時期各種朝代的建築風格恰如其分地混搭在一起,糅合的恰到好處,又不顯得突兀。但 巴勒莫 最輝煌的寶藏,仍然是阿拉伯-諾曼時期的那些建築與文化。
但丁曾經這樣形容 巴勒莫 ——最美的回教城市。
世界文化遺產: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 巴勒莫 及其周邊城市的一系列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為: 巴勒莫 的阿拉伯-諾曼風格建築群以及 切法盧 和 蒙雷阿萊大教堂 (Arab-Norman Palermo and the Cathedral Churches of Cefalu and Monreale)
如此長且拗口的一個名字,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它們的:
阿拉伯-諾曼風格建築群由九大建築組成,包括兩座宮殿、三座教堂、一座大教堂、一座橋梁以及 切法盧 主教座堂和蒙雷阿萊主教座堂,坐落於 西西里 島的北部海岸,歷史可以追溯至 西西里 諾曼王朝時期(1130-1194年)。總而言之,這些建築體現了西方文化、伊斯蘭文化和拜占庭文化在 西西里 島的融合,社會文化的融合使建築的空間、結構和裝飾都出現了全新的理念。這些建築業承載著來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的人們(穆斯林、拜占庭、拉丁語系、猶太人、羅穆巴人和 法國 人)相互共存的見證。
這些阿拉伯-諾曼風格的建築是:
諾曼尼宮和 巴拉 蒂娜教堂Royal Palace and Palatine Chapel,
獨修者 聖約翰 教堂Church of San Giovanni degi Eremiti
海軍元帥聖母教堂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l' Ammiraglio
聖加太多教堂Church of San Cataldo
巴勒莫大教堂 Palermo Cathedral
齊薩王宮Zisa Palace
海軍元帥橋Admiral's Bridge
切法盧 大教堂Cefalu Cathedral
蒙雷阿萊大教堂 Monreale Cathedral
巴勒莫 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城中隨處可見各種不同時期不同宗教風格的建築。
查理五世新城門位於諾曼王宮旁邊的這座查理五世 新城 門(Porta Nuova),又名“諾瓦門”, 意大利 語意為“新門”,它屬於諾曼王宮建築群的一部分。公元1535年,為迎接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此舉行入城儀式所建的城門。查理五世,姓哈布斯堡,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身兼 西班牙 國王和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的人,和 英國 的亨利八世, 法國 的弗朗索瓦一世同時代,都是著名的文藝復興君主,也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 新門上雕刻的人像明顯不同於傳統的 歐洲 人,深眼窩,鬍鬚,頭巾,都帶有明顯阿拉伯人的風格。城門上雄鷹的標誌,是 巴勒莫 地區的象徵。 八千具乾屍組成的地下墓穴八千具木乃伊(乾屍)排列在一起,是個什麼樣的感覺?在 巴勒莫 ,就有一處這樣神秘且恐怖的地下墓穴。(內部不允許拍照,本圖來自於網絡) 1599年, 巴勒莫 嘉布遣會的修士們在一座修道院內發現了一些地下墓穴,墓穴中還有一些製作木乃伊的工具。於是,他們準備在一位剛剛去世的修士身上嘗試一下。
起初這個墓穴僅僅用於陳列已故的天主教修道士,但很快, 意大利 當地的富人和貴族都對其產生了興趣,紛紛計劃死後將屍體陳列於此。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他們決定改變傳統的死亡埋葬方式,希望這處天主教地下墓穴成為自己的最終歸宿。他們不惜花重金為自己製作服裝,用於自己死後屍體的裝飾,並且衣服在每隔一段時間就由死者的家屬出資更換。
從那時起,製作木乃伊的風氣就一直在 西西里 島盛行,屍體用醋進行清洗,並且風乾8個月,然後才進入墓穴永久保存。1880年,木乃伊的製作被禁止,但後來仍然有源源不斷的木乃伊逃避了政府的眼皮,進入這座墓穴。之前的木乃伊也被完好的保留了下來,都放置在墓穴中。它的名字叫—— 巴勒莫 嘉布遣會修士的地下墓穴Catacombe dei Cappuccini。
墓穴占地約200平米,上下二層,保存了17-19世紀約8000具身著盛裝的木乃伊屍體,許多人來 巴勒莫 ,特地前來這裡參觀,它也被列為世界十大神秘墓穴之一。最小的一具木乃伊是一具兩歲女童的屍體,她因肺炎去世,如今皮膚、睫毛仍然清晰可見,有“睡美人”之美稱。
兩歲女童“睡美人”的木乃伊(本圖來自於網絡) 在 巴勒莫 獨立廣場Piazza Indipendenza附近,前行的十字路口,往前走不遠就看見了這座墓穴的入口,角落裡的黃色教堂就是。 內部是不允許拍照和攝像的,我也不願意對著木乃伊拍,怕有靈異事件……回來之後,從網上找了一些內部圖片。 巴勒莫 就是這樣一座華麗與混亂並存的城市,車輛排列成這樣,在 巴勒莫 算是最整齊的了,早晚高峰時間,照樣堵的水泄不通誰也不讓誰。但也沒有司機著急按喇叭,堵就堵了。來來往往的摩托車就在車縫中穿行 我在街頭閑逛,在地下墓穴旁邊擺攤的小攤主騎摩托追過來問我要去哪裡,我說去大教堂附近,他主動說要載我一程,說走過去太遠。
戴頭盔上了他的車后座我才意識到,國內騎電動車的那些人與 巴勒莫 這裡的人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他們全然不顧堵車堵的一塌糊塗的街道,稍微有點縫就鑽過去。我自認為還算是膽子大,也只能抓住摩托后座的扶手不敢動彈。堵著的汽車司機們對此也是司空見慣,汽車和行人就走在一起。 巴勒莫大教堂巴勒莫大教堂 (Cattedrale di Palermo),將 中亞 、拜占庭及伊斯蘭這三種建築風格天衣無縫地糅合在一起。大教堂在 羅馬 帝國晚期就已經存在,建造在一片古代墓地之上,在阿拉伯人占領 巴勒莫 的年代里,將這裡改造成為清真寺。公元1184年,諾曼人開始在原來清真寺的基礎上興建了教堂,由當時的大主教Gualtiero Offamiglio主持修建。他希望 巴勒莫 教堂可以超越市郊華麗的蒙雷阿萊教堂,隨著 巴勒莫 幾次易主,教堂也就幾經修改風格:13世紀開始受到哥特式影響,15世紀又融合了 西班牙 建築風格的大門,17世紀加上了巴 洛克 式的圓頂。最終形成的教堂混雜了多種式樣:右邊的尖頂鐘樓和拱門是哥特式,鐘樓上還有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美雕飾,中間高大的圓頂是巴 洛克 式的標誌。而左邊的大門朝向廣場的一側又帶有 加泰羅尼亞 風格的哥特式,後殿穆斯林風格的幾何圖案也融合到了一起。而教堂內部,是19世紀新古典主義風格。 幾百年來, 巴勒莫 教堂和蒙雷阿萊教堂到底誰在 西西里 更勝一籌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過,甚至成了“兩個教堂的戰役”。如今,對於游人們來說, 蒙雷阿萊大教堂 的地位依舊,但 巴勒莫 教堂早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座建築或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堂,她展現的是 西西里 不同時期的不同統治者的文化,如同一本記載了 西西里 發展歷史的史書,是這個城市紛繁歷史的縮影。
教堂庭院里的手工藝人 教堂內部是半圓形的殿堂,為諾曼皇室陵墓所在地。 教堂內部其實平淡無奇,但有個有趣的地方:大廳的地面上,從北向南有一條銅線,兩旁用不同顏色的 大理 石鑲嵌了十二星座。據說光線會從教堂穹頂射進來,照在銅線上,不同月份在不同的星座間移動。
游客們總是趨之若鶩地前往中北部的四個 大城 市: 羅馬 、 米蘭 、 佛羅倫薩 和 威尼斯 ,但我一直堅持認為那隻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 意大利 ,並不足以代表這個國家,或者說只是 意大利 呈現給游人們的一面。 西西里 和 阿馬爾菲 海岸,才是她的動人之處,也是她的本質精華所在。
總會聽人說起這樣一句話:沒有到過 西西里 ,就像沒有到過 意大利 , 西西里 才是 意大利 的美麗之源。
這是我第三次去 意大利 ,第二次去 西西里 。只有到了 西西里 ,看著 意大利 如畫捲般一點點鋪開在我面前,我逐漸看到了她的面貌,看到了她深藏的歷史與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往,看到了她的美麗衰落,甚至讀懂了她的一世繁華與滄桑頹唐……
巴勒莫 “黑手黨”教父般的路人 蒙雷阿萊大教堂 後面的修道院
曾出現在《教父》電影中的劇院 巴勒莫 的百年食肆 巴勒莫大教堂 巴勒莫的地理與歷史我是第二次來 巴勒莫 了。從 阿格裡真托 乘火車到這裡,只需要2個半小時。但 巴勒莫 火車站周邊,卻是出了名的雜亂無序。至今記得四年前第一次來 巴勒莫 時候看到的情景,嚇得我站在原地半天沒動地方:火車站門口,叼著香煙無所事事的有色人種晃來晃去;information中心在站前的一個小棚子里,還沒開門;車站對面的路口,幾個黑人拿著長把拖把,給等紅燈的車輛擦車窗,為的是從司機手裡賺取幾個歐元;還要提防時而呼嘯而過的摩托車,不知道哪輛就是傳說中搶包的飛車黨……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 巴勒莫 , 西西里 的首府,也是傳說中黑手黨的老巢,也許走在街上,和你擦肩而過的不起眼的路人,就是這個神秘組織的成員。 還沒下火車,我就把大相機塞包里了,別再給自己找事兒了。
但奇怪的是,我對於 巴勒莫 這個地方,並未產生一絲一毫的厭惡之情,我甚至遺憾上一次來這裡的時候,錯過了 巴勒莫 的夜晚。於是,作為 西西里 環島的最後一站,我這一次索性留給 巴勒莫 兩天時間,尋求一下不反感她的原因。
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是來過 巴勒莫 的人,都會忍不住回頭多看一眼。 西西里 複雜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她複雜的歷史,而 巴勒莫 作為首府,就是這些歷史故事的縮影。
巴勒莫 有著2800餘年的歷史,歷經古 羅馬 、拜占庭、阿拉伯、 西班牙 等不同王朝的統治,而城市建築也就隨之有了阿拉伯、拜占庭、諾曼、巴 洛克 、19世紀新古典主義等不同的風格。 公元535年,拜占庭人統治了 西西里 。但穆斯林人覬覦這片土地已久,公元7世紀, 北非 的穆斯林人已經按耐不住,將 西西里 作為他們的戰略部署地。當時的拜占庭帝國,內部已經出現了各種叛亂和起義,根本無力顧及遙遠的 西西里 。而 西西里 的戰艦指揮官Euphemius又密謀叛亂,公元827年6月,一支穆斯林艦隊從現在位於 北非 突尼斯 的Sousse出發,僅僅三天就抵達 西西里 南部的Mazara,那裡的軍隊恰好是參與謀反的,穆斯林軍隊可謂兵不血刃就攻陷了城池。
僅僅攻陷了南部一角,並不代表整個島嶼都淪陷了。 西西里 人奮起抗爭,直到公元831年, 巴勒莫 才被穆斯林軍隊和來自 安達盧西亞 (今 西班牙 南部)的聯盟軍隊攻陷。但最為慘烈的是,拜占庭帝國從未向 西西里 派出一兵一卒,穆斯林軍隊打 巴勒莫 打了整整一年,從頭到尾都只有 巴勒莫 的7萬普通民眾在城裡抵抗。城池攻陷的那一刻,穆斯林軍隊發現絕大部分的人都已經戰死、累死、病死, 巴勒莫 城破並非因為穆斯林軍隊的強大,而是由於城內的彈盡糧絕。
就像公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一樣,那一天的 巴勒莫 也如世界末日。穆斯林軍隊仍然在城內大開殺戒,將僅餘的三千平民抓走淪為奴隸運至 北非 的“浴場”。 西西里 最重要的城市 巴勒莫 的淪陷,成為了 北非 穆斯林征服戰爭中的一座里程碑,因為從那時開始, 西西里 西部地區都歸為了穆斯林麾下。
穆斯林人的野心豈止於 西西里 西部地區,公元857年, 切法盧 淪陷,859年,埃納(Enna)淪陷,878年 錫拉庫薩 淪陷,902年,東部城市 陶爾米納 淪陷。至此,拜占庭帝國也宣告失去了整個 西西里 。
但阿拉伯人的入侵,給 西西里 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從公元831年起,聰明的阿拉伯人,給島上的商業、農業和礦業都帶來了全面的發展,引入了橄欖、柑橘、香料的種植、改善了農業灌溉系統,更將穆斯林的文化融入到了 西西里 的每一寸土地中。
公元1061年,來自 北歐 的諾曼人入侵了 西西里 ,1073年將穆斯林人趕跑,開創了 西西里 的諾曼王朝。諾曼王羅傑一世是基督徒,但他鼓勵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人一起安居 樂業 。諾曼人這個民族,重視契約,有著十足的騎士精神,他們對其他民族和文化有著極大的包容性。這也就催生了島上特殊的建築群——阿拉伯-諾曼建築風格。
諾曼人僅僅統治了百餘年, 西西里 島就易手給了神聖 羅馬 帝國,此後數百年,歷經 西班牙 阿拉貢 王朝、 法國 波旁王朝、 意大利 王國……基督教統治下的 西西里 巴勒莫 ,也催生了一系列的巴 洛克 風格建築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 於是,走在 巴勒莫 街頭,各種時期各種朝代的建築風格恰如其分地混搭在一起,糅合的恰到好處,又不顯得突兀。但 巴勒莫 最輝煌的寶藏,仍然是阿拉伯-諾曼時期的那些建築與文化。
但丁曾經這樣形容 巴勒莫 ——最美的回教城市。
世界文化遺產: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 巴勒莫 及其周邊城市的一系列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為: 巴勒莫 的阿拉伯-諾曼風格建築群以及 切法盧 和 蒙雷阿萊大教堂 (Arab-Norman Palermo and the Cathedral Churches of Cefalu and Monreale)
如此長且拗口的一個名字,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它們的:
阿拉伯-諾曼風格建築群由九大建築組成,包括兩座宮殿、三座教堂、一座大教堂、一座橋梁以及 切法盧 主教座堂和蒙雷阿萊主教座堂,坐落於 西西里 島的北部海岸,歷史可以追溯至 西西里 諾曼王朝時期(1130-1194年)。總而言之,這些建築體現了西方文化、伊斯蘭文化和拜占庭文化在 西西里 島的融合,社會文化的融合使建築的空間、結構和裝飾都出現了全新的理念。這些建築業承載著來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的人們(穆斯林、拜占庭、拉丁語系、猶太人、羅穆巴人和 法國 人)相互共存的見證。
這些阿拉伯-諾曼風格的建築是:
諾曼尼宮和 巴拉 蒂娜教堂Royal Palace and Palatine Chapel,
獨修者 聖約翰 教堂Church of San Giovanni degi Eremiti
海軍元帥聖母教堂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l' Ammiraglio
聖加太多教堂Church of San Cataldo
巴勒莫大教堂 Palermo Cathedral
齊薩王宮Zisa Palace
海軍元帥橋Admiral's Bridge
切法盧 大教堂Cefalu Cathedral
蒙雷阿萊大教堂 Monreale Cathedral
巴勒莫 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城中隨處可見各種不同時期不同宗教風格的建築。
查理五世新城門位於諾曼王宮旁邊的這座查理五世 新城 門(Porta Nuova),又名“諾瓦門”, 意大利 語意為“新門”,它屬於諾曼王宮建築群的一部分。公元1535年,為迎接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此舉行入城儀式所建的城門。查理五世,姓哈布斯堡,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身兼 西班牙 國王和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的人,和 英國 的亨利八世, 法國 的弗朗索瓦一世同時代,都是著名的文藝復興君主,也是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 新門上雕刻的人像明顯不同於傳統的 歐洲 人,深眼窩,鬍鬚,頭巾,都帶有明顯阿拉伯人的風格。城門上雄鷹的標誌,是 巴勒莫 地區的象徵。 八千具乾屍組成的地下墓穴八千具木乃伊(乾屍)排列在一起,是個什麼樣的感覺?在 巴勒莫 ,就有一處這樣神秘且恐怖的地下墓穴。(內部不允許拍照,本圖來自於網絡) 1599年, 巴勒莫 嘉布遣會的修士們在一座修道院內發現了一些地下墓穴,墓穴中還有一些製作木乃伊的工具。於是,他們準備在一位剛剛去世的修士身上嘗試一下。
起初這個墓穴僅僅用於陳列已故的天主教修道士,但很快, 意大利 當地的富人和貴族都對其產生了興趣,紛紛計劃死後將屍體陳列於此。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他們決定改變傳統的死亡埋葬方式,希望這處天主教地下墓穴成為自己的最終歸宿。他們不惜花重金為自己製作服裝,用於自己死後屍體的裝飾,並且衣服在每隔一段時間就由死者的家屬出資更換。
從那時起,製作木乃伊的風氣就一直在 西西里 島盛行,屍體用醋進行清洗,並且風乾8個月,然後才進入墓穴永久保存。1880年,木乃伊的製作被禁止,但後來仍然有源源不斷的木乃伊逃避了政府的眼皮,進入這座墓穴。之前的木乃伊也被完好的保留了下來,都放置在墓穴中。它的名字叫—— 巴勒莫 嘉布遣會修士的地下墓穴Catacombe dei Cappuccini。
墓穴占地約200平米,上下二層,保存了17-19世紀約8000具身著盛裝的木乃伊屍體,許多人來 巴勒莫 ,特地前來這裡參觀,它也被列為世界十大神秘墓穴之一。最小的一具木乃伊是一具兩歲女童的屍體,她因肺炎去世,如今皮膚、睫毛仍然清晰可見,有“睡美人”之美稱。
兩歲女童“睡美人”的木乃伊(本圖來自於網絡) 在 巴勒莫 獨立廣場Piazza Indipendenza附近,前行的十字路口,往前走不遠就看見了這座墓穴的入口,角落裡的黃色教堂就是。 內部是不允許拍照和攝像的,我也不願意對著木乃伊拍,怕有靈異事件……回來之後,從網上找了一些內部圖片。 巴勒莫 就是這樣一座華麗與混亂並存的城市,車輛排列成這樣,在 巴勒莫 算是最整齊的了,早晚高峰時間,照樣堵的水泄不通誰也不讓誰。但也沒有司機著急按喇叭,堵就堵了。來來往往的摩托車就在車縫中穿行 我在街頭閑逛,在地下墓穴旁邊擺攤的小攤主騎摩托追過來問我要去哪裡,我說去大教堂附近,他主動說要載我一程,說走過去太遠。
戴頭盔上了他的車后座我才意識到,國內騎電動車的那些人與 巴勒莫 這裡的人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他們全然不顧堵車堵的一塌糊塗的街道,稍微有點縫就鑽過去。我自認為還算是膽子大,也只能抓住摩托后座的扶手不敢動彈。堵著的汽車司機們對此也是司空見慣,汽車和行人就走在一起。 巴勒莫大教堂巴勒莫大教堂 (Cattedrale di Palermo),將 中亞 、拜占庭及伊斯蘭這三種建築風格天衣無縫地糅合在一起。大教堂在 羅馬 帝國晚期就已經存在,建造在一片古代墓地之上,在阿拉伯人占領 巴勒莫 的年代里,將這裡改造成為清真寺。公元1184年,諾曼人開始在原來清真寺的基礎上興建了教堂,由當時的大主教Gualtiero Offamiglio主持修建。他希望 巴勒莫 教堂可以超越市郊華麗的蒙雷阿萊教堂,隨著 巴勒莫 幾次易主,教堂也就幾經修改風格:13世紀開始受到哥特式影響,15世紀又融合了 西班牙 建築風格的大門,17世紀加上了巴 洛克 式的圓頂。最終形成的教堂混雜了多種式樣:右邊的尖頂鐘樓和拱門是哥特式,鐘樓上還有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美雕飾,中間高大的圓頂是巴 洛克 式的標誌。而左邊的大門朝向廣場的一側又帶有 加泰羅尼亞 風格的哥特式,後殿穆斯林風格的幾何圖案也融合到了一起。而教堂內部,是19世紀新古典主義風格。 幾百年來, 巴勒莫 教堂和蒙雷阿萊教堂到底誰在 西西里 更勝一籌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過,甚至成了“兩個教堂的戰役”。如今,對於游人們來說, 蒙雷阿萊大教堂 的地位依舊,但 巴勒莫 教堂早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座建築或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堂,她展現的是 西西里 不同時期的不同統治者的文化,如同一本記載了 西西里 發展歷史的史書,是這個城市紛繁歷史的縮影。
教堂庭院里的手工藝人 教堂內部是半圓形的殿堂,為諾曼皇室陵墓所在地。 教堂內部其實平淡無奇,但有個有趣的地方:大廳的地面上,從北向南有一條銅線,兩旁用不同顏色的 大理 石鑲嵌了十二星座。據說光線會從教堂穹頂射進來,照在銅線上,不同月份在不同的星座間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