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行#圓滿了我的刻板印象
寫在前面,因疫情焦躁的心這場大自然“蓄謀已久”的報複,讓全國人民過了個清凈卻不平靜的春節。在這清凈中負重逆行的人們,也成為了這場戰役中最美的身影。大年初一接到通知的時候,我是驚訝的,後知後覺如我,看到網絡上、新聞中疫情相關消息,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治愈病例數字一天天增加,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無法認知也不敢去想這些數字的變化覆蓋的人群有多少,影響的面積有多大,當 中國 地圖上最後一個 西藏 板塊也變色後,舉國上下各省市、各族人民無一例外地加入到了對抗新型病毒的戰鬥中來。
公職人員全員上班,醫護人員不曾休息,口罩、酒精跑遍藥店都斷貨,很多前線醫護人員因物資短缺沒辦法得到應有的保護,新聞中時有出現的醫生被打的消息,網購平臺被爆出有許多不合格口罩,現實中竟真有回收污染口罩再次包裝售賣的人渣。魯迅曾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 中國 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凶殘到這地步。”在愛與 和平 中成長的我們,從不願相信人性如此。好在,看遍世界的骯髒與黑暗,我們心中仍有一片光亮,足以照透我們整個人生。
朋友圈裡看圈友發著今天心跳了多少下,呼吸了多少次,數了多少顆草莓籽,吃的葡萄乾有多少顆紅色多少顆綠色的文字,很有趣、很無聊、很羡慕。今天正月初六,可以輪休一天,坐在沙發上望著窗外發獃,恍惚間覺得2019已經過去很久很久了,大夢未醒。半個月前,我從 德國 回來,那時我最擔心的是從 法蘭克福 到 多哈 轉機途中經過 伊朗 伊拉克上空飛機的安全問題,轉眼那種焦慮已過了一個世紀,而旅行途中的所見所思,也早已拋至腦後,但這裡我要寫的是一篇游記,也許會是篇敷衍的游記,為此,初老少女決定摳腦殼跟大家稍作分享(時間一長摳腦殼也想不起來了)。 ↑多哈國際機場 從城市說起此次行程,跨三個國家, 德國 、 捷克 、 瑞士 ,走了七七八八不少地方,埃爾朗根、 柏林 、 布拉格 、 斯圖加特 、 麥琴根 、 蘇黎世 、 慕尼黑 、菲森(新天鵝堡)、 雷根斯堡 、 法蘭克福 ,主要以城市為主,那就從城市說起吧。 埃爾朗根埃爾朗根,作為我主要落腳的城市,且是老彭學校所在地,因城市不大我們親切稱它為“愛村”,個人非常喜歡這裡。埃爾朗根距 紐倫堡 只有15分鐘火車車程,旁邊小鎮Herzognaurach是阿迪達斯,彪馬總部所在地。在這裡,我的關鍵詞是——生活。城市很安靜,隨處可見埃爾朗根 紐倫堡 大學和西門子總部建築,街上路面不寬、行人很少,因去的時候恰逢聖誕,學校外廣場上的聖誕市場聚集了不少人。一間間臨時搭起的聖誕木屋,一摞摞琳琅滿目的聖誕商品,一張張小圓桌上玻璃杯中紅色液體冒著熱氣,桌子周圍站著三兩人們繪聲繪色說著笑著,一旁走過的有用肩托著小孩手牽著家人的大叔或正在擁吻的年輕情侶。常聽說 德國 啤酒十分不錯,但hot wine卻成了逛聖誕市場時凍的發抖的我們暖身必備飲品。 這裡的冬天寒冷,飲食不慣,我們外出的主要活動就是逛超市,老彭住的地方離kaufland超市很近,我倆常推個自行車去超市囤菜囤肉囤零食,肥宅的小日子快樂似神仙。(此處附上愛村送給我的絕美日出與日落) 垃圾分類這件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愛村短暫的日子里,對 德國 的垃圾分類感觸頗深。 德國 細緻的垃圾分類和操作時間,若不是從小耳濡目染接受教育,半路出家的人會十分不習慣。 德國 人在倒垃圾方面不僅嚴謹,花費也相當大,據說 德國 人每年在垃圾方面的基本支出人均高達500歐元。我想 德國 人之所以自覺遵守垃圾處理規則併為之付費,是因為多年的環保思維根深蒂固。
其實,當年的 德國 也走了“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上個世紀70年代, 德國 發生了一系列環境災難,民眾深受其害,當時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法規,《垃圾處理法》是 德國 第一步環境保護法,目前,全 德國 聯邦和各州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有8000多部,除了實施本國法律法規外, 德國 還實施歐盟有關法規400多個。 德國 人的環保意識也是經歷了被動環保到個人自覺的過程,如今 德國 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被灌輸環保意識和垃圾分類知識。據說 德國 有上千個環保組織,人員達到200萬左右,90%以上的成員都是義務兼職人員,他們無償為環保事業做了大量工作。
為了強制居民分類倒垃圾, 德國 制定了一套嚴格的處罰規定,並設有“環境警察”。一旦發現居民亂倒垃圾,會發出警告信,如不改正,則會發罰單,再不改正,會加重整個小區的垃圾處理費,這樣不僅會招來鄰居的譴責,甚至會被趕出公寓( 德國 租房的人很多)。在 德國 ,日常垃圾一般分為4-5類,然後再細分出至少62種生活垃圾。垃圾分為有機物、包裝袋、紙、玻璃與其他諸如電池一類的特殊垃圾,並採用不同顏色的垃圾桶進行垃圾分類。如藍色桶是紙類,如舊報紙、雜誌、複印紙、筆記本、硬板紙、食品包裝紙和披薩餅盒等;綠色桶是有機物,包括食物殘渣、花園樹木剪下的殘枝、草之類;黃色桶主要是食品塑料包裝、飲水瓶子、金屬易拉罐、日常廢舊塑料等;黑色桶是不包含有害物質等不可再生垃圾。此外,還有一些專門的垃圾桶,如玻璃瓶,根據玻璃顏色不同需要投遞到不同垃圾桶,如無色、綠色和棕色玻璃等,且這類垃圾箱僅收玻璃瓶,不收其他玻璃垃圾和類玻璃垃圾,如瓷器、陶器、打碎的碗和盤子,燈泡、燈管、玻璃門窗、汽車玻璃和鏡子也不屬此類,都需要拿到特定地點扔掉,而收取垃圾的費用根據每家人或每棟樓或每小區垃圾的量和清運頻次成正相關,特定的垃圾車屬於特定的日子,只收取特定的垃圾。另外,據說 德國 是 歐洲 唯一實行塑料瓶和易拉罐回收押金制的國家,一般來說,礦泉水、可樂、啤酒瓶等,付款時都涵蓋了押金這一項,喝完後可拿回超市退回押金。一般瓶子為0.25歐,如果是超過1.25升的大瓶子,可能達到0.5歐,一個 德國 人一輩子消耗的瓶瓶罐罐,絕對不是個小數目。(下圖為超市退瓶子) 柏林柏林 ,是我一直想去的城市之一,作為 德國 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 德國 的政治、文化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柏林 被分割為兩個區域,東 柏林 成為了東德的首都,而西 柏林 事實上成為了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 柏林 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該市重新獲得了 德國 首都的地位。對 柏林 的第一印象是 德國 人真的很愛抽煙啊, 柏林 地鐵口的水篦子下煙頭到處都是, 柏林 是我去的幾個城市中塗鴉、煙頭最多的,有很新很乾凈的街區,也有髒亂差的區域,我想這可能與它的歷史不無關係。 關於 柏林 牆的這段歷史是我想去 柏林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此次去了 柏林 幾個打卡勝地, 柏林 大教堂、 勃蘭登堡 門、 歐洲 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勝利紀念柱、博物館島(醉心歷史、文學、藝術的人值得一看,由於我毫無相關文化底蘊,真心不懂暴殄天物啊,想哭)、查理檢查站、國會大廈(需要提前預約,沒能進去),還有大大小小的聖誕市場(為什麼有那麼多聖誕市場!)。其中, 柏林 大教堂的富麗堂皇, 歐洲 被害猶太人紀念碑的壓抑,勝利紀念柱頂的冷風和遠眺風景都讓我印象深刻,但給我觸動最深還是 柏林 牆。現在 柏林 牆原址有 柏林 牆遺址紀念公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東邊畫廊。 柏林 牆遺址紀念公園位於 柏林 輕軌北火車站和 柏林 地鐵伯恩瑙大街站之間;東邊畫廊位於 柏林 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這是1990年9月28日,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 柏林 牆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繪畫組成的畫廊。30年前的11月9日, 柏林 牆開始倒塌,我們去東邊畫廊的時候是下午4點多,天色幾近全黑,走在 柏林 塗鴉隨處可見的路上,看著迎面憧憧人影,伴著昏黃的路燈和凌厲的小雨,輕撫著這歷經風霜的牆面,竟好像能清晰的感受到這段歷史的疤痕之痛。
公職人員全員上班,醫護人員不曾休息,口罩、酒精跑遍藥店都斷貨,很多前線醫護人員因物資短缺沒辦法得到應有的保護,新聞中時有出現的醫生被打的消息,網購平臺被爆出有許多不合格口罩,現實中竟真有回收污染口罩再次包裝售賣的人渣。魯迅曾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 中國 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凶殘到這地步。”在愛與 和平 中成長的我們,從不願相信人性如此。好在,看遍世界的骯髒與黑暗,我們心中仍有一片光亮,足以照透我們整個人生。
朋友圈裡看圈友發著今天心跳了多少下,呼吸了多少次,數了多少顆草莓籽,吃的葡萄乾有多少顆紅色多少顆綠色的文字,很有趣、很無聊、很羡慕。今天正月初六,可以輪休一天,坐在沙發上望著窗外發獃,恍惚間覺得2019已經過去很久很久了,大夢未醒。半個月前,我從 德國 回來,那時我最擔心的是從 法蘭克福 到 多哈 轉機途中經過 伊朗 伊拉克上空飛機的安全問題,轉眼那種焦慮已過了一個世紀,而旅行途中的所見所思,也早已拋至腦後,但這裡我要寫的是一篇游記,也許會是篇敷衍的游記,為此,初老少女決定摳腦殼跟大家稍作分享(時間一長摳腦殼也想不起來了)。 ↑多哈國際機場 從城市說起此次行程,跨三個國家, 德國 、 捷克 、 瑞士 ,走了七七八八不少地方,埃爾朗根、 柏林 、 布拉格 、 斯圖加特 、 麥琴根 、 蘇黎世 、 慕尼黑 、菲森(新天鵝堡)、 雷根斯堡 、 法蘭克福 ,主要以城市為主,那就從城市說起吧。 埃爾朗根埃爾朗根,作為我主要落腳的城市,且是老彭學校所在地,因城市不大我們親切稱它為“愛村”,個人非常喜歡這裡。埃爾朗根距 紐倫堡 只有15分鐘火車車程,旁邊小鎮Herzognaurach是阿迪達斯,彪馬總部所在地。在這裡,我的關鍵詞是——生活。城市很安靜,隨處可見埃爾朗根 紐倫堡 大學和西門子總部建築,街上路面不寬、行人很少,因去的時候恰逢聖誕,學校外廣場上的聖誕市場聚集了不少人。一間間臨時搭起的聖誕木屋,一摞摞琳琅滿目的聖誕商品,一張張小圓桌上玻璃杯中紅色液體冒著熱氣,桌子周圍站著三兩人們繪聲繪色說著笑著,一旁走過的有用肩托著小孩手牽著家人的大叔或正在擁吻的年輕情侶。常聽說 德國 啤酒十分不錯,但hot wine卻成了逛聖誕市場時凍的發抖的我們暖身必備飲品。 這裡的冬天寒冷,飲食不慣,我們外出的主要活動就是逛超市,老彭住的地方離kaufland超市很近,我倆常推個自行車去超市囤菜囤肉囤零食,肥宅的小日子快樂似神仙。(此處附上愛村送給我的絕美日出與日落) 垃圾分類這件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愛村短暫的日子里,對 德國 的垃圾分類感觸頗深。 德國 細緻的垃圾分類和操作時間,若不是從小耳濡目染接受教育,半路出家的人會十分不習慣。 德國 人在倒垃圾方面不僅嚴謹,花費也相當大,據說 德國 人每年在垃圾方面的基本支出人均高達500歐元。我想 德國 人之所以自覺遵守垃圾處理規則併為之付費,是因為多年的環保思維根深蒂固。
其實,當年的 德國 也走了“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上個世紀70年代, 德國 發生了一系列環境災難,民眾深受其害,當時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法規,《垃圾處理法》是 德國 第一步環境保護法,目前,全 德國 聯邦和各州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有8000多部,除了實施本國法律法規外, 德國 還實施歐盟有關法規400多個。 德國 人的環保意識也是經歷了被動環保到個人自覺的過程,如今 德國 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被灌輸環保意識和垃圾分類知識。據說 德國 有上千個環保組織,人員達到200萬左右,90%以上的成員都是義務兼職人員,他們無償為環保事業做了大量工作。
為了強制居民分類倒垃圾, 德國 制定了一套嚴格的處罰規定,並設有“環境警察”。一旦發現居民亂倒垃圾,會發出警告信,如不改正,則會發罰單,再不改正,會加重整個小區的垃圾處理費,這樣不僅會招來鄰居的譴責,甚至會被趕出公寓( 德國 租房的人很多)。在 德國 ,日常垃圾一般分為4-5類,然後再細分出至少62種生活垃圾。垃圾分為有機物、包裝袋、紙、玻璃與其他諸如電池一類的特殊垃圾,並採用不同顏色的垃圾桶進行垃圾分類。如藍色桶是紙類,如舊報紙、雜誌、複印紙、筆記本、硬板紙、食品包裝紙和披薩餅盒等;綠色桶是有機物,包括食物殘渣、花園樹木剪下的殘枝、草之類;黃色桶主要是食品塑料包裝、飲水瓶子、金屬易拉罐、日常廢舊塑料等;黑色桶是不包含有害物質等不可再生垃圾。此外,還有一些專門的垃圾桶,如玻璃瓶,根據玻璃顏色不同需要投遞到不同垃圾桶,如無色、綠色和棕色玻璃等,且這類垃圾箱僅收玻璃瓶,不收其他玻璃垃圾和類玻璃垃圾,如瓷器、陶器、打碎的碗和盤子,燈泡、燈管、玻璃門窗、汽車玻璃和鏡子也不屬此類,都需要拿到特定地點扔掉,而收取垃圾的費用根據每家人或每棟樓或每小區垃圾的量和清運頻次成正相關,特定的垃圾車屬於特定的日子,只收取特定的垃圾。另外,據說 德國 是 歐洲 唯一實行塑料瓶和易拉罐回收押金制的國家,一般來說,礦泉水、可樂、啤酒瓶等,付款時都涵蓋了押金這一項,喝完後可拿回超市退回押金。一般瓶子為0.25歐,如果是超過1.25升的大瓶子,可能達到0.5歐,一個 德國 人一輩子消耗的瓶瓶罐罐,絕對不是個小數目。(下圖為超市退瓶子) 柏林柏林 ,是我一直想去的城市之一,作為 德國 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 德國 的政治、文化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柏林 被分割為兩個區域,東 柏林 成為了東德的首都,而西 柏林 事實上成為了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 柏林 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該市重新獲得了 德國 首都的地位。對 柏林 的第一印象是 德國 人真的很愛抽煙啊, 柏林 地鐵口的水篦子下煙頭到處都是, 柏林 是我去的幾個城市中塗鴉、煙頭最多的,有很新很乾凈的街區,也有髒亂差的區域,我想這可能與它的歷史不無關係。 關於 柏林 牆的這段歷史是我想去 柏林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此次去了 柏林 幾個打卡勝地, 柏林 大教堂、 勃蘭登堡 門、 歐洲 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勝利紀念柱、博物館島(醉心歷史、文學、藝術的人值得一看,由於我毫無相關文化底蘊,真心不懂暴殄天物啊,想哭)、查理檢查站、國會大廈(需要提前預約,沒能進去),還有大大小小的聖誕市場(為什麼有那麼多聖誕市場!)。其中, 柏林 大教堂的富麗堂皇, 歐洲 被害猶太人紀念碑的壓抑,勝利紀念柱頂的冷風和遠眺風景都讓我印象深刻,但給我觸動最深還是 柏林 牆。現在 柏林 牆原址有 柏林 牆遺址紀念公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東邊畫廊。 柏林 牆遺址紀念公園位於 柏林 輕軌北火車站和 柏林 地鐵伯恩瑙大街站之間;東邊畫廊位於 柏林 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這是1990年9月28日,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 柏林 牆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繪畫組成的畫廊。30年前的11月9日, 柏林 牆開始倒塌,我們去東邊畫廊的時候是下午4點多,天色幾近全黑,走在 柏林 塗鴉隨處可見的路上,看著迎面憧憧人影,伴著昏黃的路燈和凌厲的小雨,輕撫著這歷經風霜的牆面,竟好像能清晰的感受到這段歷史的疤痕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