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吳哥窟 圍觀一場王朝的興衰和一場世界上最大的“拼圖游戲”

如果300人已滿,就需要在排隊,有人離開,才可以繼續放人上廟


下圖是當時4點左右拍攝的
可以看到已經有很多人在排隊了……

但因為無法預估當天看日落的人流,所以這個時間節點並不靠譜,只能看運氣
就親測觀察而言,很多歐美旅行者會很早就到寺廟頂上曬太陽一直到日落……
300的人數限制很容易就滿了……
如果運氣不好沒有擠進300人里,也不用喪氣
可以轉戰寺廟下方,大約在山腰偏上位置的平臺上觀賞日出,這裡沒有人流限制哦~

是一座金剛寶座,但可惜的是,建造到一半,遇上王朝大潰退,到現在還是個半成品

堅硬的長條青石,整齊的堆積在三層平臺上,呈扇山金字塔結構

都是先壘出個大概的形狀,然後再由工匠在石塊/磚瓦上精雕細琢
相比“女王宮”華美繁複的雕刻,搶走了建築本身的結構力量
茶膠 寺的石塊雛形,單純地呈現了石塊本身的力量,是形式的還原
同樣也是歲月剝落後單純的結構之美



特地拿出來說的原因,是因為這是 中國 主導進行修繕的一座寺廟
在每個曾經進行過修繕的地方,都會列有一塊說明牌
上面清晰記錄著這個區域修繕前和修繕後的景象,以及修繕過程中的細節,非常詳盡
可以從這些描述上可以看出,修繕古跡遠不像想象中那樣輕鬆快捷

確保現有的石牆沒有倒塌的風險
實在找不到原有的石材,就要考慮用近似的材料進行補充和加固
一座小石塔可能就要花費幾年的時間


走在大吳哥的外城牆,你可以說自己“正走在皇城根兒”下
吳哥城呈正方形,由城牆和護城河拱衛(構造和小吳哥類似)
四個城門外都有一座連接石橋,兩側有幾十座石像排列成一排
石像呈半跪姿勢,一側是神靈,一側是惡魔,雙方都緊握著九頭蛇的蛇身,進行角力



暹粒 的法規規定,不論市區還是農村,都不允許建造以吳哥城的尖塔更高的建築
這也是為什麼 暹粒 市區的鋼筋水泥建築絕大部分都只有2-3層樓的原因
因為在信仰佛教或是 印度 教的當地人心目中
寺廟是供奉神明的地方,人類是不能夠住在比神明還靠近天空的地方的 比粒寺 | Pre rup比粒寺又稱為變身塔,是一座典型的“ 須彌山 “式樣的建築
須彌山 在佛教用語,傳說由金銀琉璃和水晶四寶構成
和小吳哥大量使用石材不一樣的是,比粒寺由磚瓦建造而成,年代比小吳哥早了200多年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 吳哥窟 寺廟,都不僅僅是敬奉天神的儀典場所,更是每代君王的陵寢



和導游詳細討論了下古時殯葬的事宜
(唔……我也不知道當時為啥想要知道這些,大概是因為好奇?)
當地人死後,會被安置在中間的石棺中
一天之後,送入左右兩側磚塔進行焚燒

家屬就用椰子水(他們認為椰子水是最純凈的水)來清洗骨灰和殘骸,並隨後飲用而盡
這個動作被視為逝者對生者的祝福和保佑
隨後家屬將殘骸敲碎,連同骨灰一起撒在河道里。整個儀式才算最終完成

印度 教信仰里有著對肉身眷戀的本質
相信這個肉身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里不斷轉換形式
死亡是無常的,我們本能的害怕無常,逃避無常,
然而永恆正是在無常中的
在 印度 教中,死亡只是變化一次身體
在火焰中燃燒的物質一一化成黑煙,如何眷戀也是留不住的
印度 教相信那些黑煙是飛去了下一個新的身體


偏安在郊縣,占地面積很小,就和街心花園似的。是個很容易就被被錯過/忽略的地方。

石塔由砂岩壘砌而成,每塊砂岩磚都緊密相貼,沒有使用任何粘合劑,僅依靠岩磚之間的壘砌搭建而成,經久不倒,結實可靠。

導游解釋說,這是有錢老闆包了寺廟用作商業用途,宴請或是婚禮等等活動
屆時應該會禁止游客出入
Emmmm……
想到前不久的故宮大G事件
有一種“自己珍視的寶貝在他人眼裡不過是件商品”的無力感

但說起《古墓麗影》的拍攝地,大概都會恍然 大悟 地“嗷”一聲
身材火辣,颯爽野性的 安吉 麗娜朱莉,從 石門 中飛身而出的鏡頭,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

可以說,叢林和樹木已經完全吞噬了這座古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