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之城——羅馬
↑Checco Er Carrettiere 配菜,這就是我說的巨苦的超難吃的菜。 ↑Checco Er Carrettiere 不知道這個的中文名稱是什麼……不過還挺好吃的。 ↑Checco Er Carrettiere 羅馬 的街道也不寬。 ↑羅馬 Chiesa della Santissima TrinitaChiesa della Santissima Trinita dei Pellegrini是一座天主教教堂,正立面鐵鏽色。 ↑Chiesa della Santissima Trinita dei Pellegrini Santa Barbara dei Librari這是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里的壁畫很精緻。 ↑Santa Barbara dei Librari Chiesa di San PantaleoChiesa di San Pantaleo是一座十七世紀的古 羅馬 天主教堂,位於San Pantaleo廣場上,廣場上還有Statua di Marco Minghetti塑像。 ↑Chiesa di San Pantaleo 納沃納廣場納 沃納 廣場為開放式廣場,廣場不是非常大,但是廣場上面三個噴泉:海神噴泉、四河噴泉和摩爾噴泉,都相當著名且出自大師之手,如今廣場上聚集了很多街頭畫家和雜耍藝人,熱鬧非凡。仔細看周圍的房子,這裡可是號稱 羅馬 最漂亮的巴 洛克 廣場啊。該廣場原為古 羅馬 圖密善競技場,曾是建於公元一世紀的競技場。 ↑納沃納廣場 意大利 的景點有許多很有趣的街頭藝人。這個街頭藝人特別有趣,無頭屍……如果你往他前面的罐子中扔錢,他會緩緩向你鞠躬…… ↑納沃納廣場 摩爾人噴泉摩爾人噴泉是位於納 沃納 廣場的南端,描繪一個摩爾人或 非洲 人(也許原來是尼普頓),站在海螺殼中, 與一隻海豚摔跤,周圍是四個特裡同(海神信使)。它被放置在一個玫瑰色 大理 石噴泉池中。噴泉原先由 Giacomo della Porta設計於1575年,當時僅有海豚和四個特裡同,到了1653年,貝尼尼才增加了摩爾人雕像。 ↑摩爾人噴泉 四河噴泉現在廣場最吸引人的是中央的方尖碑,碑的底座裝飾有貝爾尼尼的“四河噴泉”的雕塑。噴泉周圍四座雕像代表四大洲的四條大河,分別是 非洲 的尼羅河、 亞洲 的 恆河 、 歐洲 的多瑙河和 拉丁美洲 的拉 普拉 塔河 。因為當時還不知尼羅河的源頭,所以以一位蒙頭的老者代表。單手推向教堂的是拉 普拉 塔河 , 恆河 手持長桿,多瑙河側身面向內側。廣場南端的噴泉也是貝爾尼尼的作品叫“摩爾人噴泉” 。 ↑四河噴泉 聖埃格尼斯教堂聖埃格 尼斯 教堂(Sant'Agnese in Agone)是一座 羅馬 天主教宗座聖殿,始建於1652年,由卡羅· 拉伊 納爾迪設計,座落在聖女依搦斯殉難的地點圖密善圓環,即今天的納 沃納 廣場。該教堂也是一個執事級樞機的領銜教堂。 ↑聖埃格尼斯教堂 ↑聖埃格尼斯教堂 德瑪宮據說這個是 意大利 的總統府。 ↑德瑪宮 Obelisco della Minerva這是密涅瓦的歷史悠久方尖碑Obelisco della Minerva,位於神廟遺址聖母堂廣場附近。 ↑Obelisco della Minerva 萬神殿接著來到著名的萬神殿,門口的古 羅馬 士兵在打電話…… ↑萬神殿 萬神殿(Pantheon)又譯萬神廟、潘提翁神殿,位於 羅馬 ,古 羅馬 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 羅馬 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
萬神廟最初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 羅馬 共和 國時期,該廟由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巴所建,為的是紀念屋大維打敗 安東 尼和克利奧帕特拉。但是這座最初的廟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 羅馬 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併在新廟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樣,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裡巴建造此廟”。這段文字讓人們誤以為柱廊是阿格裡巴時期遺留下來的,直到1892年人們才發現柱廊所有的磚頭印記都在公元125年左右,才證實整幢建築其實都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 意大利 建築師們學習的對象;對萬神廟真正的破壞是在16世紀中葉,當教廷準備重建 聖彼得 大教堂時,教皇烏爾班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 聖彼得 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
萬神廟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34米、深15.5米的柱廊,共有16根柱子,每根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製成,柱子高達12.5米,底部基座的直徑有1.43米。萬神廟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但是當時的人們能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一個奇跡。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難以澆灌出這麼大的一個穹頂,因為混凝土的張力將無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人們後來得知,古 羅馬 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然後在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 雜多 孔火山岩。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
萬神廟是古 羅馬 建築藝術的結晶,對西方的建築史發展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無數的建築師們就曾到此取經。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計,被應用在許許多多市政廳、大學、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築物上。比較明顯受其影響的就有 法國 巴黎 的先賢祠、 美國 弗吉尼亞大學的圓形大廳、 哥倫比亞 大學的圖書館、傑斐遜紀念館和 澳大利亞 墨爾本 的 維多利亞州 立圖書館。萬神廟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是偉人的公墓,這裡埋葬的除了 維克 多•埃馬努埃萊二世外,還包括了 意大利 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阿尼巴爾• 卡拉 齊(Annibale Carracci)等人。
↑萬神殿 萬神殿門前的Fontana del Pantheon。 ↑萬神殿 Fontana del Pantheon噴泉細節。 ↑萬神殿 萬神殿介紹。 ↑萬神殿 神殿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高7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萬神殿 ↑萬神殿 ↑萬神殿 ↑萬神殿 萬神殿有名的蒼穹屋頂。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瞭,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點,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 大理 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圖案,併在中間稍稍突起,這樣當人站在廟宇中間向四周看去時,地面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進一步給人造成一種大空間的錯覺。 ↑萬神殿 ↑萬神殿 萬神殿背面。 ↑萬神殿 銀塔廣場銀塔廣場是位於 羅馬 戰神廣場古跡區內的廣場。是原來戰神廣場祭祀區。銀塔是根據 斯特拉斯堡 的拉丁名“銀色堡壘”(Argentoratum)來的,因為在十五世紀末教宗的禮儀官若望• 伯克 哈在興建了他的宮殿,稱之為 伯克 哈宅。當時的宮殿有座塔,而 伯克 哈是 斯特拉斯堡 人, 因此該區被稱為銀塔。 銀塔在19世紀被摧毀, 然後部分併在一棟大樓里, 所以只有名稱還留用到現在。
在銀塔廣場現今能看到的塔是小教宗塔(Torre del Papito),這塔是中古世紀為偽教宗阿納克萊圖斯二世而興建的,而該偽教宗據說很矮,所以這塔叫做小教宗塔。廣場旁有1732年興建,現在由 羅馬 市政府管理的銀劇院。
銀塔廣場內現存有四個在 羅馬 共和 國時期興建的 羅馬 神殿。四個神殿的遺跡被用A, B, C, D來稱呼,因為在挖掘當時不確定各個神殿是祭拜哪個神的。這四個神殿都面向一條石板路, 這條路是在西元80年大火後重築的。神殿A是建於西元前3世紀,在西元前241年為了慶祝 羅馬 戰勝 迦太基 興建的。該神殿可能祭拜的是喬圖納 (Giuturna)。在原神殿的位置後 來興 建了帢 薩里 利家族的 聖尼古拉 教堂,該教堂的遺跡還存留到現在。神殿B是四個神殿中唯一一個是圓形的神殿,如今還殘留六個圓柱。有人推論說該神殿是在昆塔斯•琉喜阿斯•卡 塔拉斯 執政時期,為了慶祝在西元101年在皮埃蒙特區韋爾切利戰勝辛布裡人而興建的。神殿的名稱是今日的幸運 (Aedes Fortunae Huiusce Diei),祭祀的是幸運女神。在該位置挖掘的神像殘塊現在存放在卡皮托利尼博物館。現存的殘塊有頭,手以及手臂,因為這些部位是用 大理 石做的;神像其他部位是用銅做的,所以現今已經侵蝕消失了。神殿C是四個神殿中最古老的,興建於西元前4世紀到前3世紀時期,可能祭祀的是管生育及作物豐收的女神費羅尼亞(Feronia)。神殿在西元80年大火之後有整修過,現在可以看到的黑白 馬賽 克就是整修後留下來的。神殿D是四個神殿中最大的,興建於西元前2世紀,可能祭祀的是保護水手的守護神培瑪里尼 (Permarini)。該神殿只有一部分被挖掘出來,剩餘部份則是在大馬路Via Florida下。在B和C的後面還可以見到凝灰石磚築起的 高臺 ,被確認是 龐貝 元老院。 ↑銀塔廣場 Church of Saints Blaise and CharlesChurch of Saints Blaise and Charles ai Catinari教堂。 ↑羅馬 路邊的雕塑。 ↑羅馬 Busto in memoria di Giggi Zanazzo這座Busto in memoria di Giggi Zanazzo紀念碑,Giggi Zanazzo是一位出生在這裡的作家和詩人,他的文學作品幫助保留了 羅馬 過去傳統的記憶。
萬神廟最初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 羅馬 共和 國時期,該廟由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巴所建,為的是紀念屋大維打敗 安東 尼和克利奧帕特拉。但是這座最初的廟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 羅馬 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併在新廟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樣,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裡巴建造此廟”。這段文字讓人們誤以為柱廊是阿格裡巴時期遺留下來的,直到1892年人們才發現柱廊所有的磚頭印記都在公元125年左右,才證實整幢建築其實都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 意大利 建築師們學習的對象;對萬神廟真正的破壞是在16世紀中葉,當教廷準備重建 聖彼得 大教堂時,教皇烏爾班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 聖彼得 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
萬神廟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34米、深15.5米的柱廊,共有16根柱子,每根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製成,柱子高達12.5米,底部基座的直徑有1.43米。萬神廟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但是當時的人們能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一個奇跡。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難以澆灌出這麼大的一個穹頂,因為混凝土的張力將無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人們後來得知,古 羅馬 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然後在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 雜多 孔火山岩。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
萬神廟是古 羅馬 建築藝術的結晶,對西方的建築史發展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無數的建築師們就曾到此取經。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計,被應用在許許多多市政廳、大學、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築物上。比較明顯受其影響的就有 法國 巴黎 的先賢祠、 美國 弗吉尼亞大學的圓形大廳、 哥倫比亞 大學的圖書館、傑斐遜紀念館和 澳大利亞 墨爾本 的 維多利亞州 立圖書館。萬神廟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是偉人的公墓,這裡埋葬的除了 維克 多•埃馬努埃萊二世外,還包括了 意大利 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阿尼巴爾• 卡拉 齊(Annibale Carracci)等人。
↑萬神殿 萬神殿門前的Fontana del Pantheon。 ↑萬神殿 Fontana del Pantheon噴泉細節。 ↑萬神殿 萬神殿介紹。 ↑萬神殿 神殿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高7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萬神殿 ↑萬神殿 ↑萬神殿 ↑萬神殿 萬神殿有名的蒼穹屋頂。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瞭,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點,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 大理 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圖案,併在中間稍稍突起,這樣當人站在廟宇中間向四周看去時,地面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進一步給人造成一種大空間的錯覺。 ↑萬神殿 ↑萬神殿 萬神殿背面。 ↑萬神殿 銀塔廣場銀塔廣場是位於 羅馬 戰神廣場古跡區內的廣場。是原來戰神廣場祭祀區。銀塔是根據 斯特拉斯堡 的拉丁名“銀色堡壘”(Argentoratum)來的,因為在十五世紀末教宗的禮儀官若望• 伯克 哈在興建了他的宮殿,稱之為 伯克 哈宅。當時的宮殿有座塔,而 伯克 哈是 斯特拉斯堡 人, 因此該區被稱為銀塔。 銀塔在19世紀被摧毀, 然後部分併在一棟大樓里, 所以只有名稱還留用到現在。
在銀塔廣場現今能看到的塔是小教宗塔(Torre del Papito),這塔是中古世紀為偽教宗阿納克萊圖斯二世而興建的,而該偽教宗據說很矮,所以這塔叫做小教宗塔。廣場旁有1732年興建,現在由 羅馬 市政府管理的銀劇院。
銀塔廣場內現存有四個在 羅馬 共和 國時期興建的 羅馬 神殿。四個神殿的遺跡被用A, B, C, D來稱呼,因為在挖掘當時不確定各個神殿是祭拜哪個神的。這四個神殿都面向一條石板路, 這條路是在西元80年大火後重築的。神殿A是建於西元前3世紀,在西元前241年為了慶祝 羅馬 戰勝 迦太基 興建的。該神殿可能祭拜的是喬圖納 (Giuturna)。在原神殿的位置後 來興 建了帢 薩里 利家族的 聖尼古拉 教堂,該教堂的遺跡還存留到現在。神殿B是四個神殿中唯一一個是圓形的神殿,如今還殘留六個圓柱。有人推論說該神殿是在昆塔斯•琉喜阿斯•卡 塔拉斯 執政時期,為了慶祝在西元101年在皮埃蒙特區韋爾切利戰勝辛布裡人而興建的。神殿的名稱是今日的幸運 (Aedes Fortunae Huiusce Diei),祭祀的是幸運女神。在該位置挖掘的神像殘塊現在存放在卡皮托利尼博物館。現存的殘塊有頭,手以及手臂,因為這些部位是用 大理 石做的;神像其他部位是用銅做的,所以現今已經侵蝕消失了。神殿C是四個神殿中最古老的,興建於西元前4世紀到前3世紀時期,可能祭祀的是管生育及作物豐收的女神費羅尼亞(Feronia)。神殿在西元80年大火之後有整修過,現在可以看到的黑白 馬賽 克就是整修後留下來的。神殿D是四個神殿中最大的,興建於西元前2世紀,可能祭祀的是保護水手的守護神培瑪里尼 (Permarini)。該神殿只有一部分被挖掘出來,剩餘部份則是在大馬路Via Florida下。在B和C的後面還可以見到凝灰石磚築起的 高臺 ,被確認是 龐貝 元老院。 ↑銀塔廣場 Church of Saints Blaise and CharlesChurch of Saints Blaise and Charles ai Catinari教堂。 ↑羅馬 路邊的雕塑。 ↑羅馬 Busto in memoria di Giggi Zanazzo這座Busto in memoria di Giggi Zanazzo紀念碑,Giggi Zanazzo是一位出生在這裡的作家和詩人,他的文學作品幫助保留了 羅馬 過去傳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