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已許 .戀戀三城 │ 奧地利 斯洛伐克 匈牙利
↑維也納 ◇◇圖書館的藝術奧地利 國家圖書館為哈布斯堡王朝皇家圖書館的繼承者,皇家圖書館肇始於14世紀的宮廷圖書館,是時哈布斯堡王室開始收集手稿和類似的物品。
最早的手稿是阿爾佈雷希特公爵三世1368年收集的;皇帝腓特烈三世(1440-93在位)及其子馬克西米連一世(1493-1519在位)是熱衷於藝術、科學和藏書的人。1575年胡戈·布洛提烏斯成為藏書的首位專職圖書館員,1590年藏書9000捲。
位於 維也納 中心的 奧地利 國家圖書館,是世界最著名的圖書館之一。它的前身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圖書館,歷史可追溯至1575年。圖書館大廳於1726年建成,堪稱世界上最華麗的閱覽廳。
歷史悠久的 奧地利 國家圖書館,經歷過四百多年的朝代改換,戰爭洗禮,時代變遷,仍能在國家首都 維也納 中心屹立,向世人展現它精美的建築和博大的館藏,這本身就是奇跡。
很慶幸能親眼一睹,真是受益匪淺。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 國家歌劇院
她坐落在 維也納 老城環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 維也納 城堡廣場木結構的包廂劇院。1861 年,由 奧地利 著名建築師西克斯鮑和謬爾設計督造,於1869 年5 月15 日建成開幕,首場演出的是莫扎特的歌劇《唐·璜》。1955年11 月5 日重新開幕,演出了貝多芬的歌劇《費得里奧》。整個劇院的面積有9000 平方米,觀眾席共有六層,樓上樓下共有1642 個座椅,背後還有567 個站位,三層還有100 多個包廂。劇場正中是舞臺,總面積為1508 平方米,包括3 部分:前臺、側台和後臺。舞臺總高度為53 米,深度為50 米。舞臺能自動迴旋、升降、橫里開闔。樂池也很寬大,可容納110 人的樂隊。歌劇院擁有2 個芭蕾舞練習廳和3 個劇團練習廳、1 個364 平方米的彩排舞臺、10 個獨唱演員練習室、1 個大型風琴室,還有幾十個演員化妝室。歌劇院還配有一個電視電臺轉播室,劇場內各個位置都可收進熒光屏中。
國家歌劇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 羅馬 式建築,是仿照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大劇院的式樣,全部採用 意大利 生產的淺黃色 大理 石修成的。正面高大的門樓有5個拱形大門,樓上有5 個拱形窗戶,窗口上立著5 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歌劇中的英雄主義、戲劇、想象、藝術和愛情。在門樓頂上,兩邊矗立的是騎在天馬上的戲劇之神的青銅塑像。門樓內的牆壁上畫的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中的精彩場面。修複後的劇院設備已全部現代化,更為適應歌劇的演出。這裡可以同時向50 個國家或地區的電臺和9 個電視臺轉播演出實況。在休息大廳和走廊的牆壁上掛著許多油畫,畫的是最有成就的音樂家的最優秀的歌劇中的最精彩場面,有韋伯的《魔彈射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唐·璜》,貝多芬的《費得里奧》,羅西尼的《 塞爾維亞 理髮師》等等。在每幅壁畫的上端還豎立著音樂家本人的金色頭像。
在靠近主梯的迴廊上端還有海頓、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納、施特 勞斯 父子等音樂巨匠以及 維也納 國家歌劇院歷任劇院經理如馬勒、理查德·施特 勞斯 等人的半身塑像。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舞動靈魂的大師官宣視頻: http://k.sina.com.cn/article_1704672490_m659b3cea03300ieco.html?from=photo
FORSYTHE | VAN MANEN | KYLIÁN
來到 維也納 ,怎麼可以不來欣賞一場演出,正好期間有我喜歡的舞蹈演出。
而且是國際大師FORSYTHE | VAN MANEN | KYLIÁN三人的一場混合舞集。
第一幕出來的時候,當燈光一現,渾身雞皮疙瘩,太美了。直到謝幕我仍然沉浸在舞蹈的情境中,整場表演下來,我最愛Jiří Kylián的部分。不為其它,只因他的作品更有藝術感染力呀。
看:網站的官宣圖就是他的作品呀!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參與演出的舞蹈家們)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William Forsythe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FORSYTHE
Forsythe從17歲第一次去上芭蕾舞課就覺得芭蕾舞很有趣,但他因為“學院的工作”中斷了近20年。orsythe是在 歐洲 工作的 紐約 人,是公認的當今最優秀的編舞之一。
William Forsythe威廉·福賽斯是 美國 芭蕾編導大師、當代芭蕾第一階段另一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49年生於 紐約 ,1971年在 紐約 加盟喬弗雷芭蕾舞團,1973年前往 德國 斯圖加特 芭蕾舞團跳舞,並同時開始創作,1976年編導的處女作《烏爾里奇特》和《達芙妮絲與克洛埃》可謂一鳴驚人,由此在該團贏得駐團編導職位,推出的作品《加里略的夢》(1978)、《事件》、《俄耳甫斯》、《時光的循環》(均為1979),更迸發出隨後貫穿了他整個舞蹈生涯的那種隨時標新立異和讓人防不勝防的巨大原創能力。1980年,羽毛豐滿的他離開了 斯圖加特 ,在 歐洲 各地開始了為期四年的自由身編舞生涯。
1984年,他同時出任了 德國 法蘭克福 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和首席編導,並於五年後兼任該團的行政經理的要職,開始在更高的層面上創作-管理齊頭併進,被譽為“ 歐洲 當代芭蕾的神童”。
作為新一代的編導家,福賽斯對流行文化可謂情有獨鐘,先後推出的經典作品中,有不少重頭節目均屬於此類,如《愛之歌》(1979)、《說聲再見》(1980)、《走》(1983)、《人工製品》(1984)等等。1984年,他創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舞步作文》。舞蹈中,“軟度”和“開度”出色的女演員成了福賽斯手中搓揉自如的橡皮泥,其關節腔中的活動範圍通過誇張、延伸、扭曲、緊張等各種方式得到了空前的擴張,四肢在劇烈的扭動和變形中由恐懼達到了絕望甚至癲狂,爆發力和腳尖技術趨於登峰造極的境地,而整個肢体的表現力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結果是在最古典的芭蕾語彙中,開掘出了最新鮮的可能性來。
在演出方式上,這個作品再次嘲弄了傳統的清規戒律:舞者們時而一本正經地手舞足蹈,時而又因突如其來的音樂中斷而走下舞臺。這種貌似偶然的“解構”與為所欲為的“重構”等當代的演出方式,對於當代芭蕾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來說,可謂又一次嚴峻的挑戰。從發展的觀點來看,這種前衛主義的實驗和挑戰對於當代文化的推進,要遠遠超過“浪漫”和“古典”芭蕾的唯美主義陶冶和愉悅。
1986年,他為 巴黎 歌劇院芭蕾舞團的巨星S.吉揚度身創作了發聾振聵、撼人心魄的力作《多少懸在半空中》,這個作品以此起彼伏的舞臺調度、交叉錯落的隊形穿插、心神不定的肢体表情和變幻莫測的動作方向,更有吉揚特有的那種超極限的肢体動作,言簡意賅地點出了這樣一個主題:在物質生活日趨富足卻日益缺乏安全感的今天,當代人即使是腳踏在地面上,心,也多少是懸在半空中的。舞蹈中,類似軋鋼廠里的那種金屬撞擊迸發出來的刺耳聲音,代表著當代社會強大的張力和快速的節奏,以某種摧枯拉朽式的強制性,肢解和重鑄著舞者與觀眾雙方的靈魂、肉體和神經。這種作品雖然主體嚴肅,甚至氣氛壓抑,但其超強度的動作張力依然備受各地觀眾歡迎,更成為 英國 皇家芭蕾舞團、 澳大利亞 芭蕾舞團、 英國 皇家芭蕾舞團等著名芭團的保留劇目。 →Hans van ManenHans van Manen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Hans van Manen 是 荷蘭 皇家芭蕾舞團常駐舞蹈編導,也是 荷蘭 新古典主義舞蹈的大師級人物。他致力於將現代芭蕾與古典芭蕾融合, 成功 的將芭蕾舞藝術推廣給了大眾。到現在為止,這位大師已經創作了超過125支舞蹈作品,並與眾多國際知名芭蕾舞蹈家有過密切的合作,其中包括Anthony Dowell, Marcia Haydée, Natalia Makarova and Rudolf Nureyev。不僅如此,他還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譽滿全球。
他在 荷蘭 有多重要呢?9月15日在 阿姆斯特丹 的首演上, 荷蘭 國王和王后特別為他盛裝出席,以示對這位偉大藝術家的尊敬。
被譽為風格最多元的漢斯·範曼倫,能同時馳騁於兩個世界級舞團 ― 荷蘭 國家芭蕾舞團和 荷蘭 舞蹈劇場,曾經同任兩團駐團編舞只有他,範曼倫更是 荷蘭 舞蹈王國的開國功臣。他的創作,風格包含經典芭蕾的,歌舞劇的,探戈等的不同舞蹈特色,所以盡攬不同舞迷的愛好。他獲獎無數,包括2005年有國際舞蹈奧斯卡獎之稱的Prix Benois de la Danse終身成就獎,他在75歲時, 阿姆斯特丹 市長更替他設立「範曼倫節」,以表揚他的超凡成就。
→ Jiří KyliánJiří Kylián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傳奇編導基里安(Jiří Kylián),於1947年3月21日在 捷克 出生。在20歲,獲得獎學金到 英國 皇家芭蕾舞學校學習,1968年在 德國 斯圖加特 芭蕾舞團工作,1976年成為 荷蘭 舞蹈劇場的藝術總監。
“舞蹈需要絕對的信任和忠誠。我們的身體包含了複雜的栓鎖和圓規,身體的動作不外是相對於空間中某些定點的圓形運轉。我們在尋找身體與心靈的定點,同時也是生存意義的依憑。在過往與未來之間不斷地尋求平衡,一個 和平 與寧靜的所在。”
——依利·基里安
如果我們要瞭解 荷蘭 舞蹈劇場,要瞭解當代芭蕾的發展,依利·基里安是無法輕易繞過的人物。
他將NDT推向世界頂尖當代芭蕾舞團行列
作為世界頂尖的當代芭蕾舞團之一, 荷蘭 舞蹈劇場這一標桿地位從1975就開始了。這一年,年僅28歲的 捷克 青年依利·基里安出任了劇團聯席藝術總監,兩年後則開始獨當一面,使一個在世界舞壇上籍籍無名的 荷蘭 舞團名聲大噪,躍身為國際一流舞團。就連他出任藝術總監的1975年,也被業界公認為“當代芭蕾”的起始時間。
古典芭蕾舞者的身體條件,現代舞者的思維觀念和身心的開放被基利安的“當代芭蕾”融會貫通,作品的表現力就如同大千世界一般充滿了無數可能性,多層面的視聽意象,神秘感和趣味性相伴相生。觀眾就在那未知的舞蹈身體語言中感悟已知的世界。
基利安還建立了一種獨特的當代舞團信念:舞者不論老少都能跳舞!這個理念如今已經在世界上諸多一流現、當代舞團達成共識。他將舞團分為一、二、三個團,由三個不同年齡段的舞者組成。如同人生不同階段各自的精彩一樣,舞者在舞臺上的生命也是對人生的一種真實品味。要知道,這樣的舞者是可以跳一輩子的! ◇◇郊外的梅爾克這裡近萬年來都是 奧地利 的精神文化中心,這裡的 梅爾克 修道院還曾激發Umberto Eco的偵探小說《浪漫的玫瑰》的靈感。該鎮以一座始建於1089年的聖本譯會修道院而聞名於世。
梅爾克 (Melk)是 奧地利 多瑙河旅行的重要一站,美麗的瓦豪河谷起始於這座風情旖旎的小鎮。它以宏偉壯麗的 梅爾克 修道院而著稱,除此之外,周邊一帶盛產優質的葡萄酒。
梅爾克 修道院成立於1089年。今天攝人心魄的巴 洛克 建築修建於1702年到1736年,有精美的壁畫,圖書館藏有無數的中世紀手稿。由於其名望和學術價值,在1780年到1790年約瑟夫二世大量解散 奧地利 的修道院時, 梅爾克 修道院得以幸免,並且逃過了拿破侖戰爭的破壞。1938年德奧合併,學校和修道院的大部分被納粹收歸國有。
梅爾克 修道院高居山頂,俯瞰多瑙河,這個本篤會修道院,莊嚴地聳立於該地區的優美風景之中,無論是乘車還是乘船從老遠就影人眼帘。修道院堪稱巴 洛克 式建築的傑作,由雅格布· 普蘭 陶爾(Jakob Prandtauer)在1702年至1738年間建造。穿過主教庭院,游人可以登上裝飾豪華的皇帝臺階,沿著長約200米的長廊前行。長廊兩邊掛著 奧地利 統治者的畫像。接下來可以看到圖書館,圖書館頂上是保爾·特羅格(Paul Troger)繪製的壁畫,整個圖書館藏書9萬餘冊。從修道院的平臺上俯瞰多瑙河壯觀之景,盡收眼底。 ↑梅爾克 ↑梅爾克 ↑梅爾克 ↑梅爾克 ↑梅爾克 ↑梅爾克
最早的手稿是阿爾佈雷希特公爵三世1368年收集的;皇帝腓特烈三世(1440-93在位)及其子馬克西米連一世(1493-1519在位)是熱衷於藝術、科學和藏書的人。1575年胡戈·布洛提烏斯成為藏書的首位專職圖書館員,1590年藏書9000捲。
位於 維也納 中心的 奧地利 國家圖書館,是世界最著名的圖書館之一。它的前身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圖書館,歷史可追溯至1575年。圖書館大廳於1726年建成,堪稱世界上最華麗的閱覽廳。
歷史悠久的 奧地利 國家圖書館,經歷過四百多年的朝代改換,戰爭洗禮,時代變遷,仍能在國家首都 維也納 中心屹立,向世人展現它精美的建築和博大的館藏,這本身就是奇跡。
很慶幸能親眼一睹,真是受益匪淺。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 國家歌劇院
她坐落在 維也納 老城環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 維也納 城堡廣場木結構的包廂劇院。1861 年,由 奧地利 著名建築師西克斯鮑和謬爾設計督造,於1869 年5 月15 日建成開幕,首場演出的是莫扎特的歌劇《唐·璜》。1955年11 月5 日重新開幕,演出了貝多芬的歌劇《費得里奧》。整個劇院的面積有9000 平方米,觀眾席共有六層,樓上樓下共有1642 個座椅,背後還有567 個站位,三層還有100 多個包廂。劇場正中是舞臺,總面積為1508 平方米,包括3 部分:前臺、側台和後臺。舞臺總高度為53 米,深度為50 米。舞臺能自動迴旋、升降、橫里開闔。樂池也很寬大,可容納110 人的樂隊。歌劇院擁有2 個芭蕾舞練習廳和3 個劇團練習廳、1 個364 平方米的彩排舞臺、10 個獨唱演員練習室、1 個大型風琴室,還有幾十個演員化妝室。歌劇院還配有一個電視電臺轉播室,劇場內各個位置都可收進熒光屏中。
國家歌劇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 羅馬 式建築,是仿照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大劇院的式樣,全部採用 意大利 生產的淺黃色 大理 石修成的。正面高大的門樓有5個拱形大門,樓上有5 個拱形窗戶,窗口上立著5 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歌劇中的英雄主義、戲劇、想象、藝術和愛情。在門樓頂上,兩邊矗立的是騎在天馬上的戲劇之神的青銅塑像。門樓內的牆壁上畫的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中的精彩場面。修複後的劇院設備已全部現代化,更為適應歌劇的演出。這裡可以同時向50 個國家或地區的電臺和9 個電視臺轉播演出實況。在休息大廳和走廊的牆壁上掛著許多油畫,畫的是最有成就的音樂家的最優秀的歌劇中的最精彩場面,有韋伯的《魔彈射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唐·璜》,貝多芬的《費得里奧》,羅西尼的《 塞爾維亞 理髮師》等等。在每幅壁畫的上端還豎立著音樂家本人的金色頭像。
在靠近主梯的迴廊上端還有海頓、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納、施特 勞斯 父子等音樂巨匠以及 維也納 國家歌劇院歷任劇院經理如馬勒、理查德·施特 勞斯 等人的半身塑像。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舞動靈魂的大師官宣視頻: http://k.sina.com.cn/article_1704672490_m659b3cea03300ieco.html?from=photo
FORSYTHE | VAN MANEN | KYLIÁN
來到 維也納 ,怎麼可以不來欣賞一場演出,正好期間有我喜歡的舞蹈演出。
而且是國際大師FORSYTHE | VAN MANEN | KYLIÁN三人的一場混合舞集。
第一幕出來的時候,當燈光一現,渾身雞皮疙瘩,太美了。直到謝幕我仍然沉浸在舞蹈的情境中,整場表演下來,我最愛Jiří Kylián的部分。不為其它,只因他的作品更有藝術感染力呀。
看:網站的官宣圖就是他的作品呀!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參與演出的舞蹈家們)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William Forsythe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FORSYTHE
Forsythe從17歲第一次去上芭蕾舞課就覺得芭蕾舞很有趣,但他因為“學院的工作”中斷了近20年。orsythe是在 歐洲 工作的 紐約 人,是公認的當今最優秀的編舞之一。
William Forsythe威廉·福賽斯是 美國 芭蕾編導大師、當代芭蕾第一階段另一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49年生於 紐約 ,1971年在 紐約 加盟喬弗雷芭蕾舞團,1973年前往 德國 斯圖加特 芭蕾舞團跳舞,並同時開始創作,1976年編導的處女作《烏爾里奇特》和《達芙妮絲與克洛埃》可謂一鳴驚人,由此在該團贏得駐團編導職位,推出的作品《加里略的夢》(1978)、《事件》、《俄耳甫斯》、《時光的循環》(均為1979),更迸發出隨後貫穿了他整個舞蹈生涯的那種隨時標新立異和讓人防不勝防的巨大原創能力。1980年,羽毛豐滿的他離開了 斯圖加特 ,在 歐洲 各地開始了為期四年的自由身編舞生涯。
1984年,他同時出任了 德國 法蘭克福 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和首席編導,並於五年後兼任該團的行政經理的要職,開始在更高的層面上創作-管理齊頭併進,被譽為“ 歐洲 當代芭蕾的神童”。
作為新一代的編導家,福賽斯對流行文化可謂情有獨鐘,先後推出的經典作品中,有不少重頭節目均屬於此類,如《愛之歌》(1979)、《說聲再見》(1980)、《走》(1983)、《人工製品》(1984)等等。1984年,他創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舞步作文》。舞蹈中,“軟度”和“開度”出色的女演員成了福賽斯手中搓揉自如的橡皮泥,其關節腔中的活動範圍通過誇張、延伸、扭曲、緊張等各種方式得到了空前的擴張,四肢在劇烈的扭動和變形中由恐懼達到了絕望甚至癲狂,爆發力和腳尖技術趨於登峰造極的境地,而整個肢体的表現力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結果是在最古典的芭蕾語彙中,開掘出了最新鮮的可能性來。
在演出方式上,這個作品再次嘲弄了傳統的清規戒律:舞者們時而一本正經地手舞足蹈,時而又因突如其來的音樂中斷而走下舞臺。這種貌似偶然的“解構”與為所欲為的“重構”等當代的演出方式,對於當代芭蕾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來說,可謂又一次嚴峻的挑戰。從發展的觀點來看,這種前衛主義的實驗和挑戰對於當代文化的推進,要遠遠超過“浪漫”和“古典”芭蕾的唯美主義陶冶和愉悅。
1986年,他為 巴黎 歌劇院芭蕾舞團的巨星S.吉揚度身創作了發聾振聵、撼人心魄的力作《多少懸在半空中》,這個作品以此起彼伏的舞臺調度、交叉錯落的隊形穿插、心神不定的肢体表情和變幻莫測的動作方向,更有吉揚特有的那種超極限的肢体動作,言簡意賅地點出了這樣一個主題:在物質生活日趨富足卻日益缺乏安全感的今天,當代人即使是腳踏在地面上,心,也多少是懸在半空中的。舞蹈中,類似軋鋼廠里的那種金屬撞擊迸發出來的刺耳聲音,代表著當代社會強大的張力和快速的節奏,以某種摧枯拉朽式的強制性,肢解和重鑄著舞者與觀眾雙方的靈魂、肉體和神經。這種作品雖然主體嚴肅,甚至氣氛壓抑,但其超強度的動作張力依然備受各地觀眾歡迎,更成為 英國 皇家芭蕾舞團、 澳大利亞 芭蕾舞團、 英國 皇家芭蕾舞團等著名芭團的保留劇目。 →Hans van ManenHans van Manen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Hans van Manen 是 荷蘭 皇家芭蕾舞團常駐舞蹈編導,也是 荷蘭 新古典主義舞蹈的大師級人物。他致力於將現代芭蕾與古典芭蕾融合, 成功 的將芭蕾舞藝術推廣給了大眾。到現在為止,這位大師已經創作了超過125支舞蹈作品,並與眾多國際知名芭蕾舞蹈家有過密切的合作,其中包括Anthony Dowell, Marcia Haydée, Natalia Makarova and Rudolf Nureyev。不僅如此,他還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譽滿全球。
他在 荷蘭 有多重要呢?9月15日在 阿姆斯特丹 的首演上, 荷蘭 國王和王后特別為他盛裝出席,以示對這位偉大藝術家的尊敬。
被譽為風格最多元的漢斯·範曼倫,能同時馳騁於兩個世界級舞團 ― 荷蘭 國家芭蕾舞團和 荷蘭 舞蹈劇場,曾經同任兩團駐團編舞只有他,範曼倫更是 荷蘭 舞蹈王國的開國功臣。他的創作,風格包含經典芭蕾的,歌舞劇的,探戈等的不同舞蹈特色,所以盡攬不同舞迷的愛好。他獲獎無數,包括2005年有國際舞蹈奧斯卡獎之稱的Prix Benois de la Danse終身成就獎,他在75歲時, 阿姆斯特丹 市長更替他設立「範曼倫節」,以表揚他的超凡成就。
→ Jiří KyliánJiří Kylián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傳奇編導基里安(Jiří Kylián),於1947年3月21日在 捷克 出生。在20歲,獲得獎學金到 英國 皇家芭蕾舞學校學習,1968年在 德國 斯圖加特 芭蕾舞團工作,1976年成為 荷蘭 舞蹈劇場的藝術總監。
“舞蹈需要絕對的信任和忠誠。我們的身體包含了複雜的栓鎖和圓規,身體的動作不外是相對於空間中某些定點的圓形運轉。我們在尋找身體與心靈的定點,同時也是生存意義的依憑。在過往與未來之間不斷地尋求平衡,一個 和平 與寧靜的所在。”
——依利·基里安
如果我們要瞭解 荷蘭 舞蹈劇場,要瞭解當代芭蕾的發展,依利·基里安是無法輕易繞過的人物。
他將NDT推向世界頂尖當代芭蕾舞團行列
作為世界頂尖的當代芭蕾舞團之一, 荷蘭 舞蹈劇場這一標桿地位從1975就開始了。這一年,年僅28歲的 捷克 青年依利·基里安出任了劇團聯席藝術總監,兩年後則開始獨當一面,使一個在世界舞壇上籍籍無名的 荷蘭 舞團名聲大噪,躍身為國際一流舞團。就連他出任藝術總監的1975年,也被業界公認為“當代芭蕾”的起始時間。
古典芭蕾舞者的身體條件,現代舞者的思維觀念和身心的開放被基利安的“當代芭蕾”融會貫通,作品的表現力就如同大千世界一般充滿了無數可能性,多層面的視聽意象,神秘感和趣味性相伴相生。觀眾就在那未知的舞蹈身體語言中感悟已知的世界。
基利安還建立了一種獨特的當代舞團信念:舞者不論老少都能跳舞!這個理念如今已經在世界上諸多一流現、當代舞團達成共識。他將舞團分為一、二、三個團,由三個不同年齡段的舞者組成。如同人生不同階段各自的精彩一樣,舞者在舞臺上的生命也是對人生的一種真實品味。要知道,這樣的舞者是可以跳一輩子的! ◇◇郊外的梅爾克這裡近萬年來都是 奧地利 的精神文化中心,這裡的 梅爾克 修道院還曾激發Umberto Eco的偵探小說《浪漫的玫瑰》的靈感。該鎮以一座始建於1089年的聖本譯會修道院而聞名於世。
梅爾克 (Melk)是 奧地利 多瑙河旅行的重要一站,美麗的瓦豪河谷起始於這座風情旖旎的小鎮。它以宏偉壯麗的 梅爾克 修道院而著稱,除此之外,周邊一帶盛產優質的葡萄酒。
梅爾克 修道院成立於1089年。今天攝人心魄的巴 洛克 建築修建於1702年到1736年,有精美的壁畫,圖書館藏有無數的中世紀手稿。由於其名望和學術價值,在1780年到1790年約瑟夫二世大量解散 奧地利 的修道院時, 梅爾克 修道院得以幸免,並且逃過了拿破侖戰爭的破壞。1938年德奧合併,學校和修道院的大部分被納粹收歸國有。
梅爾克 修道院高居山頂,俯瞰多瑙河,這個本篤會修道院,莊嚴地聳立於該地區的優美風景之中,無論是乘車還是乘船從老遠就影人眼帘。修道院堪稱巴 洛克 式建築的傑作,由雅格布· 普蘭 陶爾(Jakob Prandtauer)在1702年至1738年間建造。穿過主教庭院,游人可以登上裝飾豪華的皇帝臺階,沿著長約200米的長廊前行。長廊兩邊掛著 奧地利 統治者的畫像。接下來可以看到圖書館,圖書館頂上是保爾·特羅格(Paul Troger)繪製的壁畫,整個圖書館藏書9萬餘冊。從修道院的平臺上俯瞰多瑙河壯觀之景,盡收眼底。 ↑梅爾克 ↑梅爾克 ↑梅爾克 ↑梅爾克 ↑梅爾克 ↑梅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