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羅馬 (二)太陽與月亮的爭鬥 貝尼尼與波洛米尼
描繪 聖阿格尼絲 毫不猶豫,決心信仰基督的浮雕。 教堂的內部構造也是以巴 洛克 風格為主。 華麗的天頂畫描繪的也是 聖阿格尼絲 升天時的壯觀景象。
聖依華堂
隱藏在古老的 羅馬 大學的庭院中,這座螺旋形的鐘樓至今仍然是 羅馬 天際線的鮮明地標。
在和諧而複雜的曲線中,這座建築的凸面和凹面完成了巧妙的組合。 聖依華堂(Chiesa di Sant'Ivo alla Sapienza), 波洛米尼的又一個不朽的建築傑作。 這座教堂始建於14世紀,當時這裡是 羅馬 上智大學宮的小教堂。這所大學被稱為上智(La Sapienza),而這座教堂因其供奉的聖依華(法學家的主保聖人)而得名。
在1642年至1650年之間,波洛米尼完成了對這裡的改造。在舊有建築的基礎上,波洛米尼設計的新教堂完美地將教堂的立面與舊有宮殿的庭院合併,這一構思被他稱作 “大衛之星計劃”。 也就是說,這座教堂顛覆了傳統教堂十字架形的平面結構,構建了一座三角形的教堂。整個教堂都像是以三角形塔頂為中心,旋轉向上建造而成的。這種三角形的造型也隱喻著天主教 “三位一體” 的宗教理念。 建築走廊細節處的雕刻。 聖依華堂旋轉向上的塔頂,堪稱波洛米尼的天才之作。 塔頂的內部構造,幾何圖案的精美構造令人嘆服。
波洛米尼將巴 洛克 建築又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貝尼尼與聖彼得大教堂如前所說,貝尼尼在教皇烏爾班八世的支持下過得順風順水。在一系列的 成功 後,貝尼尼又受到教廷的委托為 聖彼得 教堂修建新的鐘樓。由於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頂位於教堂中部,所以剛開始兩側鐘樓的設計高度都比較低,大約只有一層樓高,這樣建造起來就比較結實。
但是貝尼尼接手後卻設計了三層樓高的鐘樓,自基座起有70多米高,設計重量也是原先的6倍。但是這樣的鐘塔建在較為鬆軟的地基上,是無法承受這樣的重量的。更嚴重的問題是,自視甚高,極為自負的貝尼尼身邊並沒有敢於指出事情危險性的人。當時確實有個人知道,在不牢靠的地基上建造高塔是自找麻煩,那個人就是波洛米尼。但是性格高傲的貝尼尼是不會向對手尋求建議的,而且兩位天才的關係也一向不和。所以,貝尼尼一步步邁向了災難。 1641年7月,貝尼尼向世人展示了建好的第一座鐘塔。兩個月後,裂縫出現了。很快,裂縫不僅出現在了鐘塔的基座上,它們也開始蔓延到主教堂了。1644年,貝尼尼的好朋友,塔樓最堅定的支持者教皇烏爾班八世離開了這個世界。新上任的教皇英諾森十世對貝尼尼並不友好。他叫來波洛米尼對貝尼尼的設計進行調查。在之後的會議中,教廷決定拆毀這座塔樓,整個拆毀過程進行了11個月。塔樓倒下了,貝尼尼也倒下了。他從一個萬人敬仰的藝術家變成了供人嘲笑的笑柄。而且成就他的和毀掉他的,都是這座 聖彼得 大教堂。 勝利之後聖母堂塔樓事件之後,貝尼尼還是能接到委托,但是委任的人再也不是達官顯貴了。他自己的精神狀態也幾近崩潰。為了輓回昔日的榮光,他需要一個奇跡。
後來,那個奇跡真的出現了。
這個奇跡位於勝利之後聖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1646年,科爾納羅主教的家族想要在勝利之後聖母堂內為其家族修建一個小禮拜堂。委托是以聖特雷莎修女的故事為題材的,科爾納羅主教的突然出現為貝尼尼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重拾榮光的機會。他找到了陷入低谷的貝尼尼,而貝尼尼則創作出了雕塑史上不朽的傑作《聖特雷莎的狂喜》 貝尼尼肯定知道聖特雷莎的事跡,她的自傳是天主教的暢銷書,故事的情節簡單直接,特蕾莎宣稱自己能夠直接看到上帝的光輝。“一種狂喜奔涌而來,好像我也快要飛起來了。我仿佛聽到有人在說話。現在,我想要和天使而不是凡人說話”,她寫到,“就在我面前,一個凡人化為了天使,在他的手裡握著一支金矛。茅尖仿佛被火光照亮。我感覺到這支矛好像對我的心臟刺了好幾次,以至於我的五臟六腑全被刺穿了。當他把矛拔出來時,仿佛把內臟也帶出來了,而且它讓我感覺到一種對上帝的熱愛”。 貝尼尼認為當特蕾莎興奮異常時,她一定是在渴望自己的靈魂能與上帝達成完美的統一。貝尼尼對充滿動感的,飄飄欲飛的形象做出了大膽細膩的視覺化表達。這次飛翔並沒有什麼禁錮,而是一種渴望。從修女身上衣服褶皺的幅度和造型中,可以體會出一種失重的狀態。而這都是以堅硬的 大理 石為表現材質,可見貝尼尼雕塑功力之深厚。 貝尼尼還非常善於捕捉人物瞬間的姿勢、表情和情感。在這裡貝尼尼營造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戲劇化時刻。那是被羽箭穿透的神人軀體,那支箭被拔了出來,準備再刺進去,而她臉上那種痛苦的表情卻與歡愉難以區分。這種細膩的感情表達讓這個女性的美麗令人難忘。 教堂內的其他藝術作品。 作品完成後科爾納羅家族對這個小禮拜堂寵愛有加,貝尼尼得到了豐厚的報酬,同時好事傳千里,貝尼尼再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同波洛米尼的競爭中,是他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也是他在今天相較於波洛米尼更加有名的原因。所以漫步在今天的 羅馬 城,你會發現貝尼尼和受其影響的作品無處不在。 河畔聖方濟各堂
河畔聖方濟各堂(San Francesco a Ripa)是位於台伯河畔的又一座小教堂。
小教堂內保存著貝尼尼的又一件精美的作品《盧多維卡·阿爾貝托尼的喜悅》,這件作品於1674年完成,是貝尼尼晚期的代表作,人物塑造的嫻熟技法依舊令人感嘆,同時這件作品也完美地融入了之前就已經完成的教堂和油畫中。 盧多維卡·阿爾貝托是文藝復興時期 羅馬 的貴族,她丈夫的去世促使她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 羅馬 的窮人,並宣揚耶穌基督的教義。這件作品同上一件一樣,都是表現了主人公與基督融為一體時的喜悅。 這一篇貝尼尼和波洛米尼的故事就寫到這裡吧,太陽和月亮的鬥爭為 羅馬 留下了無數的藝術傑作。被天才所裝點的城市,就是永恆之城 羅馬 。貝尼尼和波洛米尼影響到的地方當然也不只是這篇游記所涉及到的地方,還有更多有趣的地方等待小伙伴們去探索。
當然 羅馬 的精彩之處也不只限於這篇所寫到的地方,下一篇精彩繼續~
聖依華堂
隱藏在古老的 羅馬 大學的庭院中,這座螺旋形的鐘樓至今仍然是 羅馬 天際線的鮮明地標。
在和諧而複雜的曲線中,這座建築的凸面和凹面完成了巧妙的組合。 聖依華堂(Chiesa di Sant'Ivo alla Sapienza), 波洛米尼的又一個不朽的建築傑作。 這座教堂始建於14世紀,當時這裡是 羅馬 上智大學宮的小教堂。這所大學被稱為上智(La Sapienza),而這座教堂因其供奉的聖依華(法學家的主保聖人)而得名。
在1642年至1650年之間,波洛米尼完成了對這裡的改造。在舊有建築的基礎上,波洛米尼設計的新教堂完美地將教堂的立面與舊有宮殿的庭院合併,這一構思被他稱作 “大衛之星計劃”。 也就是說,這座教堂顛覆了傳統教堂十字架形的平面結構,構建了一座三角形的教堂。整個教堂都像是以三角形塔頂為中心,旋轉向上建造而成的。這種三角形的造型也隱喻著天主教 “三位一體” 的宗教理念。 建築走廊細節處的雕刻。 聖依華堂旋轉向上的塔頂,堪稱波洛米尼的天才之作。 塔頂的內部構造,幾何圖案的精美構造令人嘆服。
波洛米尼將巴 洛克 建築又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貝尼尼與聖彼得大教堂如前所說,貝尼尼在教皇烏爾班八世的支持下過得順風順水。在一系列的 成功 後,貝尼尼又受到教廷的委托為 聖彼得 教堂修建新的鐘樓。由於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頂位於教堂中部,所以剛開始兩側鐘樓的設計高度都比較低,大約只有一層樓高,這樣建造起來就比較結實。
但是貝尼尼接手後卻設計了三層樓高的鐘樓,自基座起有70多米高,設計重量也是原先的6倍。但是這樣的鐘塔建在較為鬆軟的地基上,是無法承受這樣的重量的。更嚴重的問題是,自視甚高,極為自負的貝尼尼身邊並沒有敢於指出事情危險性的人。當時確實有個人知道,在不牢靠的地基上建造高塔是自找麻煩,那個人就是波洛米尼。但是性格高傲的貝尼尼是不會向對手尋求建議的,而且兩位天才的關係也一向不和。所以,貝尼尼一步步邁向了災難。 1641年7月,貝尼尼向世人展示了建好的第一座鐘塔。兩個月後,裂縫出現了。很快,裂縫不僅出現在了鐘塔的基座上,它們也開始蔓延到主教堂了。1644年,貝尼尼的好朋友,塔樓最堅定的支持者教皇烏爾班八世離開了這個世界。新上任的教皇英諾森十世對貝尼尼並不友好。他叫來波洛米尼對貝尼尼的設計進行調查。在之後的會議中,教廷決定拆毀這座塔樓,整個拆毀過程進行了11個月。塔樓倒下了,貝尼尼也倒下了。他從一個萬人敬仰的藝術家變成了供人嘲笑的笑柄。而且成就他的和毀掉他的,都是這座 聖彼得 大教堂。 勝利之後聖母堂塔樓事件之後,貝尼尼還是能接到委托,但是委任的人再也不是達官顯貴了。他自己的精神狀態也幾近崩潰。為了輓回昔日的榮光,他需要一個奇跡。
後來,那個奇跡真的出現了。
這個奇跡位於勝利之後聖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1646年,科爾納羅主教的家族想要在勝利之後聖母堂內為其家族修建一個小禮拜堂。委托是以聖特雷莎修女的故事為題材的,科爾納羅主教的突然出現為貝尼尼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重拾榮光的機會。他找到了陷入低谷的貝尼尼,而貝尼尼則創作出了雕塑史上不朽的傑作《聖特雷莎的狂喜》 貝尼尼肯定知道聖特雷莎的事跡,她的自傳是天主教的暢銷書,故事的情節簡單直接,特蕾莎宣稱自己能夠直接看到上帝的光輝。“一種狂喜奔涌而來,好像我也快要飛起來了。我仿佛聽到有人在說話。現在,我想要和天使而不是凡人說話”,她寫到,“就在我面前,一個凡人化為了天使,在他的手裡握著一支金矛。茅尖仿佛被火光照亮。我感覺到這支矛好像對我的心臟刺了好幾次,以至於我的五臟六腑全被刺穿了。當他把矛拔出來時,仿佛把內臟也帶出來了,而且它讓我感覺到一種對上帝的熱愛”。 貝尼尼認為當特蕾莎興奮異常時,她一定是在渴望自己的靈魂能與上帝達成完美的統一。貝尼尼對充滿動感的,飄飄欲飛的形象做出了大膽細膩的視覺化表達。這次飛翔並沒有什麼禁錮,而是一種渴望。從修女身上衣服褶皺的幅度和造型中,可以體會出一種失重的狀態。而這都是以堅硬的 大理 石為表現材質,可見貝尼尼雕塑功力之深厚。 貝尼尼還非常善於捕捉人物瞬間的姿勢、表情和情感。在這裡貝尼尼營造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戲劇化時刻。那是被羽箭穿透的神人軀體,那支箭被拔了出來,準備再刺進去,而她臉上那種痛苦的表情卻與歡愉難以區分。這種細膩的感情表達讓這個女性的美麗令人難忘。 教堂內的其他藝術作品。 作品完成後科爾納羅家族對這個小禮拜堂寵愛有加,貝尼尼得到了豐厚的報酬,同時好事傳千里,貝尼尼再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同波洛米尼的競爭中,是他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也是他在今天相較於波洛米尼更加有名的原因。所以漫步在今天的 羅馬 城,你會發現貝尼尼和受其影響的作品無處不在。 河畔聖方濟各堂
河畔聖方濟各堂(San Francesco a Ripa)是位於台伯河畔的又一座小教堂。
小教堂內保存著貝尼尼的又一件精美的作品《盧多維卡·阿爾貝托尼的喜悅》,這件作品於1674年完成,是貝尼尼晚期的代表作,人物塑造的嫻熟技法依舊令人感嘆,同時這件作品也完美地融入了之前就已經完成的教堂和油畫中。 盧多維卡·阿爾貝托是文藝復興時期 羅馬 的貴族,她丈夫的去世促使她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 羅馬 的窮人,並宣揚耶穌基督的教義。這件作品同上一件一樣,都是表現了主人公與基督融為一體時的喜悅。 這一篇貝尼尼和波洛米尼的故事就寫到這裡吧,太陽和月亮的鬥爭為 羅馬 留下了無數的藝術傑作。被天才所裝點的城市,就是永恆之城 羅馬 。貝尼尼和波洛米尼影響到的地方當然也不只是這篇游記所涉及到的地方,還有更多有趣的地方等待小伙伴們去探索。
當然 羅馬 的精彩之處也不只限於這篇所寫到的地方,下一篇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