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羅馬 (二)太陽與月亮的爭鬥 貝尼尼與波洛米尼
這篇游記的主題依舊是永恆之城 羅馬 。
在上篇游記中為大家介紹了古 羅馬 時期留下來的建築遺跡。 羅馬 帝國分裂後西 羅馬 帝國因蠻族入侵而毀滅,西方進入了漫長的中世紀,也就沒有誕生像之前那樣燦爛的建築和各種藝術作品。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的藝術才得到穩步的發展。然而1527年神聖 羅馬 帝國的軍隊對 羅馬 城進行了殘酷的洗劫,史稱 “ 羅馬 浩劫”,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被毀壞殆盡, 羅馬 也永遠地失去了 意大利 文藝復興的中心地位。
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後,西方藝術的發展進入了巴 洛克 時期。巴 洛克 這個詞帶有不規則的含義,巴 洛克 時期的建築相較之前的文藝復興風格更顯複雜,追求動感,常常使用曲線和華麗複雜的裝飾。這篇游記將以貝尼尼和波洛米尼為線索,串聯起現今 羅馬 的一些地標,在旅行中領略藝術的力量~~
聖安德烈教堂意大利 巴 洛克 時期最為傑出的藝術大師就是貝尼尼(Bernini)。目前在 羅馬 看到的古建築,大多是從巴 洛克 時期延續而來的。而貝尼尼的作品,以及受到他藝術風格影響而建造的建築,佈滿了今天的整個 羅馬 。可以說沒有貝尼尼,就沒有今天的 羅馬 (誰讓 羅馬 巴 洛克 時期之前的建築大多都被毀掉了呢)
而位於 羅馬 的 聖安德烈 教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是貝尼尼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建於1658至1670年間,據說是他本人最為滿意的建築作品。貝尼尼老了以後經常一個人跑來這裡,坐在教堂的大廳內欣賞著自己創作的傑作。 教堂門前巴 洛克 風格的裝飾。 由於教堂本身的面積很小,所以貝尼尼打破了教堂傳統的十字架形的平面結構,而是採用了橢圓形的結構,做出了一個看起來很大的教堂,這種創新為巴 洛克 建築註入了新的活力~~ 教堂內部各處不規則的形狀也充滿了巴 洛克 的特色。
在祭壇上,貝尼尼將雕塑和繪畫結合使用,打造了戲劇化的藝術空間。下方的油畫描繪了 聖安德烈 受難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形象,而上方的雕塑則是 聖安德烈 受難後升天時的景象。下方的 聖安德烈 看著上面的自己,頗具藝術張力。 聖安德烈 升天時是被來自天堂的眾多天使簇擁著的。這裡即增加了眾多的藝術形象,裝飾了祭壇上方的室內空間,又表現了上帝的榮耀,充分體現了貝尼尼天才的藝術才華。 教堂內部的裝飾很多都採用了這種油畫與雕塑相結合的方法,創作出了豐富而立體的視覺體驗。 貝尼尼是一個善於交際,充滿魅力的藝術家,他的個性很張揚,總是成為人們關註的中心,這種自信也體現在他設計的作品中。這是貝尼尼為教堂設計的天花板。牆壁著色濃密,好像處於舞臺燈光下的場景,令人眼花繚亂。這種賣弄的,發自內心的風格就像貝尼尼自己一樣。 教堂內部的其他油畫作品。 聖卡羅教堂與貝尼尼同時代表著巴 洛克 建築頂峰的,是接下來要出場的波洛米尼(Borromini)
如果把貝尼尼比作巴 洛克 建築領域的太陽的話,波洛米尼無疑就是那個堪稱月亮的存在。波洛米尼年輕時曾經跟隨師父一起參與過 聖彼得 大教堂的重建工作,與貝尼尼一樣,都是極具天才的藝術家。但是與貝尼尼的開朗自信不同,波洛米尼則代表著另外一個極端。他性格內向,沉默寡言,有點兒神經質,還總是一副很憂郁的樣子。
波洛米尼的代表作是下麵這座聖卡羅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又譯作四泉聖嘉祿堂,建於1638年。教堂的外形卷曲複雜,充滿變化,個性十足,充分體現了波洛米尼非凡的創造性和極具特征的個人風格。 這座聖卡羅教堂是凝聚了巴 洛克 建築藝術精華的傑作。
巴 洛克 的藝術風格在這裡得到了極其充分的發揮。 建築大膽而流暢的曲線設計,為小巧的建築賦予了光彩與生命。建築頂端的 “照妖鏡” 也是波洛米尼建築的一大特征。 教堂附近的雕塑作品。 聖卡羅教堂的內部更加彰顯了波洛米尼頂尖的建築才華。
在任何時候看,這裡都是傑作中的傑作。 不同於貝尼尼的正統與華麗,這座教堂純潔,朴素,只有磚塊和灰泥,沒有任何著色,用幾何圖案的組合構建了非凡的室內空間。 教堂天頂視覺效果的營造同樣離不開大膽而流暢的曲線設計,這些組合在一起的設計在朴素中彰顯了華麗,非常耐看。 教堂天頂高度精密的幾何學應用更是形狀與數字的完美結合。波洛米尼對幾何有著很深入地研究。他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將六邊形、八邊形和十字架的形狀非常和諧地融合在了一起,鋪滿了整個聖卡羅教堂的天頂,給人以非常炫目的視覺感受。 教堂後方的平臺,同樣使用了精心設計的幾何結構。在波洛米尼的設計中,牆面和柱子等元素不僅僅具有支撐整個建築的功能性,更具有裝飾性並起著重要的審美功能。 波洛米尼的建築裝飾也追求更多的變化,將更多新穎的造型融入到建築之中。這裡圍欄的柱子非常特殊,不是均勻的圓柱,而是有凸起的柱形,而且相鄰的兩根柱子會顛倒安裝,形成一種相間交錯的效果。 牆面上的裝飾細節。 又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天頂,大膽的幾何學應用堪稱典範。
在上篇游記中為大家介紹了古 羅馬 時期留下來的建築遺跡。 羅馬 帝國分裂後西 羅馬 帝國因蠻族入侵而毀滅,西方進入了漫長的中世紀,也就沒有誕生像之前那樣燦爛的建築和各種藝術作品。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的藝術才得到穩步的發展。然而1527年神聖 羅馬 帝國的軍隊對 羅馬 城進行了殘酷的洗劫,史稱 “ 羅馬 浩劫”,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被毀壞殆盡, 羅馬 也永遠地失去了 意大利 文藝復興的中心地位。
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後,西方藝術的發展進入了巴 洛克 時期。巴 洛克 這個詞帶有不規則的含義,巴 洛克 時期的建築相較之前的文藝復興風格更顯複雜,追求動感,常常使用曲線和華麗複雜的裝飾。這篇游記將以貝尼尼和波洛米尼為線索,串聯起現今 羅馬 的一些地標,在旅行中領略藝術的力量~~
聖安德烈教堂意大利 巴 洛克 時期最為傑出的藝術大師就是貝尼尼(Bernini)。目前在 羅馬 看到的古建築,大多是從巴 洛克 時期延續而來的。而貝尼尼的作品,以及受到他藝術風格影響而建造的建築,佈滿了今天的整個 羅馬 。可以說沒有貝尼尼,就沒有今天的 羅馬 (誰讓 羅馬 巴 洛克 時期之前的建築大多都被毀掉了呢)
而位於 羅馬 的 聖安德烈 教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是貝尼尼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建於1658至1670年間,據說是他本人最為滿意的建築作品。貝尼尼老了以後經常一個人跑來這裡,坐在教堂的大廳內欣賞著自己創作的傑作。 教堂門前巴 洛克 風格的裝飾。 由於教堂本身的面積很小,所以貝尼尼打破了教堂傳統的十字架形的平面結構,而是採用了橢圓形的結構,做出了一個看起來很大的教堂,這種創新為巴 洛克 建築註入了新的活力~~ 教堂內部各處不規則的形狀也充滿了巴 洛克 的特色。
在祭壇上,貝尼尼將雕塑和繪畫結合使用,打造了戲劇化的藝術空間。下方的油畫描繪了 聖安德烈 受難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形象,而上方的雕塑則是 聖安德烈 受難後升天時的景象。下方的 聖安德烈 看著上面的自己,頗具藝術張力。 聖安德烈 升天時是被來自天堂的眾多天使簇擁著的。這裡即增加了眾多的藝術形象,裝飾了祭壇上方的室內空間,又表現了上帝的榮耀,充分體現了貝尼尼天才的藝術才華。 教堂內部的裝飾很多都採用了這種油畫與雕塑相結合的方法,創作出了豐富而立體的視覺體驗。 貝尼尼是一個善於交際,充滿魅力的藝術家,他的個性很張揚,總是成為人們關註的中心,這種自信也體現在他設計的作品中。這是貝尼尼為教堂設計的天花板。牆壁著色濃密,好像處於舞臺燈光下的場景,令人眼花繚亂。這種賣弄的,發自內心的風格就像貝尼尼自己一樣。 教堂內部的其他油畫作品。 聖卡羅教堂與貝尼尼同時代表著巴 洛克 建築頂峰的,是接下來要出場的波洛米尼(Borromini)
如果把貝尼尼比作巴 洛克 建築領域的太陽的話,波洛米尼無疑就是那個堪稱月亮的存在。波洛米尼年輕時曾經跟隨師父一起參與過 聖彼得 大教堂的重建工作,與貝尼尼一樣,都是極具天才的藝術家。但是與貝尼尼的開朗自信不同,波洛米尼則代表著另外一個極端。他性格內向,沉默寡言,有點兒神經質,還總是一副很憂郁的樣子。
波洛米尼的代表作是下麵這座聖卡羅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又譯作四泉聖嘉祿堂,建於1638年。教堂的外形卷曲複雜,充滿變化,個性十足,充分體現了波洛米尼非凡的創造性和極具特征的個人風格。 這座聖卡羅教堂是凝聚了巴 洛克 建築藝術精華的傑作。
巴 洛克 的藝術風格在這裡得到了極其充分的發揮。 建築大膽而流暢的曲線設計,為小巧的建築賦予了光彩與生命。建築頂端的 “照妖鏡” 也是波洛米尼建築的一大特征。 教堂附近的雕塑作品。 聖卡羅教堂的內部更加彰顯了波洛米尼頂尖的建築才華。
在任何時候看,這裡都是傑作中的傑作。 不同於貝尼尼的正統與華麗,這座教堂純潔,朴素,只有磚塊和灰泥,沒有任何著色,用幾何圖案的組合構建了非凡的室內空間。 教堂天頂視覺效果的營造同樣離不開大膽而流暢的曲線設計,這些組合在一起的設計在朴素中彰顯了華麗,非常耐看。 教堂天頂高度精密的幾何學應用更是形狀與數字的完美結合。波洛米尼對幾何有著很深入地研究。他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將六邊形、八邊形和十字架的形狀非常和諧地融合在了一起,鋪滿了整個聖卡羅教堂的天頂,給人以非常炫目的視覺感受。 教堂後方的平臺,同樣使用了精心設計的幾何結構。在波洛米尼的設計中,牆面和柱子等元素不僅僅具有支撐整個建築的功能性,更具有裝飾性並起著重要的審美功能。 波洛米尼的建築裝飾也追求更多的變化,將更多新穎的造型融入到建築之中。這裡圍欄的柱子非常特殊,不是均勻的圓柱,而是有凸起的柱形,而且相鄰的兩根柱子會顛倒安裝,形成一種相間交錯的效果。 牆面上的裝飾細節。 又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天頂,大膽的幾何學應用堪稱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