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班夫,More Than山湖丨不走尋常路的『“艾”之初體驗』
【野牛跳崖,黑腳族人教你總共分幾步】野牛碎頭崖(Head-Smashed-In Buffalo Jump)是 艾伯塔 6處世界遺產地之一,位於麥克勞德堡(Fort Macleod) 西北 18公里處的豪豬山(Porcupine Hills),是世界上同類型景點中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斷崖之一。 野牛碎頭崖 ↑野牛碎頭崖 ↑野牛碎頭崖 ↑野牛碎頭崖 整個景區分室內展覽和室外參觀兩部分,門票價格成人15加元/兒童10加元,完整地從內到外游覽一遍大約需要2個小時。詳細的信息大家可以參考官網的介紹(網址 www.history.alberta.ca/headsmashedin )。
遺產區室內部分是一幢5層樓的以北美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裡面有大量的圖片和實物展示。 ↑野牛碎頭崖 ↑野牛碎頭崖 博物館內還有一個劇院,全天循環播放展現黑腳族先民狩獵過程的影片。 ↑野牛碎頭崖 室外部分有樓頂和崖底兩條步道可供游客實地參觀。 ↑野牛碎頭崖 一進博物館的大門,迎面就是一堵高高的懸崖模型,上面站立著三頭野牛,仿佛時間就定格在它們墜崖前的那一刻。 ↑野牛碎頭崖 二樓的櫥窗里展示的都是野牛碎頭崖出土的文物,這是平原印第安人的頭飾。 ↑野牛碎頭崖 問:要讓野牛跳崖,總共分幾步?
答:請大家跟隨展板和實物聽我娓娓道來。
智勇雙全的黑腳族人會利用對當地地形和野牛習性的瞭解,事先制定一套巧妙的獵捕方案。 ↑野牛碎頭崖 每次狩獵前,黑腳族人都會提前設立好石陣小徑,他們會給每個石頭標記點鋪上乾野牛糞、草皮或樹枝,這條小徑被稱作“奔跑追逐小徑”(Drive Lanes),作用是限定野牛的奔跑方向——被驅趕的野牛會沿著Drive Lanes奔向懸崖,所以它是狩獵取得 成功 的保障。建設這樣一條石陣小徑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但可以重覆利用上千年。 ↑野牛碎頭崖 然後黑腳族勇士會按照各自的分工團結協作,共同完成狩獵。他們有的負責披著小牛皮假裝成小牛引誘牛群聚攏;有的披著狼皮,在獵犬和埋伏馬隊的助攻下把牛群趕到奔跑追逐小徑。 ↑野牛碎頭崖 在驚慌中無處可逃的野牛最終奔向懸崖。當領頭的野牛看到前方懸崖邊緣的時候,想停下來已經來不及了。自身的動量和後面的同伴推動前面的野牛墜落山崖。對野牛群來說,這是悲劇的一天;而對人類來說,這是喜悅的一天,一次 成功 的狩獵意味著他們又有了充足的食物。 ↑野牛碎頭崖 野牛從12米高的懸崖墜落,多數會因為撞擊到底下的岩石而死亡,但也有一些會僥幸活下來,如果讓這些野牛逃脫的話,它們不光自己長了記性還會警告其它同伴,那就意味著下次狩獵的失敗。所以每次狩獵,都會有獵人守候在崖下,等野牛墜崖後,他們會用石錘、矛、石箭結果那些並未當場斃命的受傷野牛的性命。 ↑野牛碎頭崖 接下來野牛的屍體會被運往附近的營地進行分割處理。隨著收尾工作的完成,整個狩獵過程大功告成,而一場饕餮盛宴也就此展開。黑腳族的先人們靠自己的智慧捕獲獵物,延續部族,他們的聰明勇敢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重和敬佩。 ↑野牛碎頭崖 除了肉,野牛全身其它的部位會被保留下來,它們或被做成裝飾品,或被改造成日常工具。 ↑野牛碎頭崖 三樓陳列著一頂帳篷,正式的學名叫“Tipi”,它是黑腳族先民用來居住的一種錐形的便攜式帳篷,主要由鞣製的野牛皮用牛筋縫在一起做成。帳篷里床、火爐等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應有盡有,一個帳篷可以容納6-8個人居住。 ↑野牛碎頭崖 四層叫做Napi的世界,主要是通過多媒體手段來展示黑腳族的歷史以及他們曾經生活過的這片土地。 ↑野牛碎頭崖 五樓出了一扇門直通室外,一條沿著崖頂修建的200米長的步道將帶你去實地聆聽數千年前迴蕩在此的一首首與命運抗爭的悲喜之歌。 ↑野牛碎頭崖 6000年前當野牛碎頭崖首次被用來狩獵時,懸崖大概高20米。每次狩獵完,崖底都要堆積厚厚的一層骨頭、工具、碎石和土壤。與此同時,懸崖邊緣受自然侵蝕的影響變得極不穩定,大塊的岩石會脫離崖體掉落到底下的斜坡上,此消彼長,今天的懸崖僅僅只有10米高了。 ↑野牛碎頭崖 如今,崖底附近還零星分佈著屠宰場、貯肉窖和竈坑遺址。 ↑野牛碎頭崖 考古學家發現野牛碎頭崖並非這一地區唯一的野牛跳崖點,遠處的2號點卡爾德伍德(Calderwood)在過去的2800年間至少也被使用了四次。 ↑野牛碎頭崖 ↑野牛碎頭崖 ↑野牛碎頭崖 更遠處有座隆起的小山,叫Vision Quest Hill,是黑腳族最神聖的地方。通常年輕人在禁食幾天之後,會來到此處,他們獨自一人暴露在各種環境中,經歷來自精神世界的強大幻象,稍後再向族裡的精神領袖請教這些幻象的含義。這個過程是黑腳族人從少年走向成年的標誌。 ↑野牛碎頭崖 ↑野牛碎頭崖 崖底是一條碎石鋪成的1.2公里長的步道,它會領你穿越以前黑腳族人的露營地以及屠宰場。 ↑野牛碎頭崖 由於強風和河流持續地破壞,地表稀稀疏疏的草又很難起到固土的作用,所以這一帶的土壤流失嚴重。不過這倒讓考古學家的工作變得輕鬆了許多,數千年前的石器、野牛骨骸很容易在草皮底下就被髮現。 ↑野牛碎頭崖 懸崖下的斜坡延伸到起伏的大草原上,黑腳族先民就把帳篷搭在這兒。 ↑野牛碎頭崖
遺產區室內部分是一幢5層樓的以北美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裡面有大量的圖片和實物展示。 ↑野牛碎頭崖 ↑野牛碎頭崖 博物館內還有一個劇院,全天循環播放展現黑腳族先民狩獵過程的影片。 ↑野牛碎頭崖 室外部分有樓頂和崖底兩條步道可供游客實地參觀。 ↑野牛碎頭崖 一進博物館的大門,迎面就是一堵高高的懸崖模型,上面站立著三頭野牛,仿佛時間就定格在它們墜崖前的那一刻。 ↑野牛碎頭崖 二樓的櫥窗里展示的都是野牛碎頭崖出土的文物,這是平原印第安人的頭飾。 ↑野牛碎頭崖 問:要讓野牛跳崖,總共分幾步?
答:請大家跟隨展板和實物聽我娓娓道來。
智勇雙全的黑腳族人會利用對當地地形和野牛習性的瞭解,事先制定一套巧妙的獵捕方案。 ↑野牛碎頭崖 每次狩獵前,黑腳族人都會提前設立好石陣小徑,他們會給每個石頭標記點鋪上乾野牛糞、草皮或樹枝,這條小徑被稱作“奔跑追逐小徑”(Drive Lanes),作用是限定野牛的奔跑方向——被驅趕的野牛會沿著Drive Lanes奔向懸崖,所以它是狩獵取得 成功 的保障。建設這樣一條石陣小徑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但可以重覆利用上千年。 ↑野牛碎頭崖 然後黑腳族勇士會按照各自的分工團結協作,共同完成狩獵。他們有的負責披著小牛皮假裝成小牛引誘牛群聚攏;有的披著狼皮,在獵犬和埋伏馬隊的助攻下把牛群趕到奔跑追逐小徑。 ↑野牛碎頭崖 在驚慌中無處可逃的野牛最終奔向懸崖。當領頭的野牛看到前方懸崖邊緣的時候,想停下來已經來不及了。自身的動量和後面的同伴推動前面的野牛墜落山崖。對野牛群來說,這是悲劇的一天;而對人類來說,這是喜悅的一天,一次 成功 的狩獵意味著他們又有了充足的食物。 ↑野牛碎頭崖 野牛從12米高的懸崖墜落,多數會因為撞擊到底下的岩石而死亡,但也有一些會僥幸活下來,如果讓這些野牛逃脫的話,它們不光自己長了記性還會警告其它同伴,那就意味著下次狩獵的失敗。所以每次狩獵,都會有獵人守候在崖下,等野牛墜崖後,他們會用石錘、矛、石箭結果那些並未當場斃命的受傷野牛的性命。 ↑野牛碎頭崖 接下來野牛的屍體會被運往附近的營地進行分割處理。隨著收尾工作的完成,整個狩獵過程大功告成,而一場饕餮盛宴也就此展開。黑腳族的先人們靠自己的智慧捕獲獵物,延續部族,他們的聰明勇敢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重和敬佩。 ↑野牛碎頭崖 除了肉,野牛全身其它的部位會被保留下來,它們或被做成裝飾品,或被改造成日常工具。 ↑野牛碎頭崖 三樓陳列著一頂帳篷,正式的學名叫“Tipi”,它是黑腳族先民用來居住的一種錐形的便攜式帳篷,主要由鞣製的野牛皮用牛筋縫在一起做成。帳篷里床、火爐等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應有盡有,一個帳篷可以容納6-8個人居住。 ↑野牛碎頭崖 四層叫做Napi的世界,主要是通過多媒體手段來展示黑腳族的歷史以及他們曾經生活過的這片土地。 ↑野牛碎頭崖 五樓出了一扇門直通室外,一條沿著崖頂修建的200米長的步道將帶你去實地聆聽數千年前迴蕩在此的一首首與命運抗爭的悲喜之歌。 ↑野牛碎頭崖 6000年前當野牛碎頭崖首次被用來狩獵時,懸崖大概高20米。每次狩獵完,崖底都要堆積厚厚的一層骨頭、工具、碎石和土壤。與此同時,懸崖邊緣受自然侵蝕的影響變得極不穩定,大塊的岩石會脫離崖體掉落到底下的斜坡上,此消彼長,今天的懸崖僅僅只有10米高了。 ↑野牛碎頭崖 如今,崖底附近還零星分佈著屠宰場、貯肉窖和竈坑遺址。 ↑野牛碎頭崖 考古學家發現野牛碎頭崖並非這一地區唯一的野牛跳崖點,遠處的2號點卡爾德伍德(Calderwood)在過去的2800年間至少也被使用了四次。 ↑野牛碎頭崖 ↑野牛碎頭崖 ↑野牛碎頭崖 更遠處有座隆起的小山,叫Vision Quest Hill,是黑腳族最神聖的地方。通常年輕人在禁食幾天之後,會來到此處,他們獨自一人暴露在各種環境中,經歷來自精神世界的強大幻象,稍後再向族裡的精神領袖請教這些幻象的含義。這個過程是黑腳族人從少年走向成年的標誌。 ↑野牛碎頭崖 ↑野牛碎頭崖 崖底是一條碎石鋪成的1.2公里長的步道,它會領你穿越以前黑腳族人的露營地以及屠宰場。 ↑野牛碎頭崖 由於強風和河流持續地破壞,地表稀稀疏疏的草又很難起到固土的作用,所以這一帶的土壤流失嚴重。不過這倒讓考古學家的工作變得輕鬆了許多,數千年前的石器、野牛骨骸很容易在草皮底下就被髮現。 ↑野牛碎頭崖 懸崖下的斜坡延伸到起伏的大草原上,黑腳族先民就把帳篷搭在這兒。 ↑野牛碎頭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