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天歐洲獨行記】用西班牙的方式和你說:¡Hola, España!




看到這個建築閉著眼睛就知道是貝殼之家了,這座哥特式建築的外牆上鑲嵌著300多顆貝殼,連裡面的燈飾、大門上的裝飾都是貝殼的形狀。貝殼是聖城 聖地亞哥 的象徵,相傳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徒順著星光的指引在當時荒蕪人煙的 聖地亞哥 發現了耶穌十二使徒之一雅格的遺體,於是國王命令在此建立了今天的 聖地亞哥 ·德 孔波斯特拉 大教堂,這座城從此便成為世界上的三座天主教聖城之一(另外兩個在 羅馬 和 耶路撒冷 )。於是全世界的朝聖者的畢生夢想就是走一遍通往聖城的朝聖之路,“ 聖地亞哥 之路”由此而來。漸漸的,朝聖之路並不僅為虔誠的宗教信徒所嚮往,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希望通過在這條路上徒步進而滌盪心靈、磨練意志,事實上 聖地亞哥 之路並不只有一條路線,從 西班牙 、 法國 、 葡萄牙 均有不同的出發點和路線,但是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到聖城朝拜。所以最後回到貝殼之家的貝殼,充分體現了修建它的主人對聖城的無限嚮往。



貝殼之家對面緊挨著著名的 薩拉曼卡 大學,在阿方索九世時期成立,最初也是在教會基礎上成立的學校。現在以人文科學、語言學、法學、經濟學聞名,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來此求學。因為非常難畢業,所以也成就了一個有意思的傳統,凡是順利畢業拿到博士學位的畢業生有資格在大學的牆上留下象徵勝利的“V”字塗鴉。另外還有游客參與性極強的小游戲“找青蛙”,據說如果能在大學雕像里找到一隻青蛙,就能保你學業順利,永不掛科,有興趣的童鞋們可以來找找看~






穿過這條街道,宏偉的大教堂展現在眼前。新教堂建於16-18世紀間,體現了哥特式和巴 洛克 式風格的融合。修建早期是哥特式,隨著文藝復興的演變,哥特式變得沒那麼受歡迎了,最後建的圓穹頂和鐘樓就變成了巴 洛克 式。


在 西班牙 有一種特有的藝術風格,叫做銀匠式,還有個好聽的名字“龍飛鳳舞”(Plateresque),是對哥特式、穆斯林式、以及文藝復興式的融合再生。以銀匠般精緻的手工雕刻為特色,多用花朵、動物、紋理等複雜華麗的元素作為裝飾素材,象徵著 西班牙 帝國時期的輝煌繁華,隨著帝國版圖的不斷擴大,這種藝術風格除了在 伊比利亞半島 上熠熠生輝外,也被帶到 拉丁美洲 等殖民地。













瓜達爾基維爾河從北向南貫穿 塞維利亞 ,最後匯入大西洋。帝國時期的麥哲倫 哥倫布 就是從此開啟了首次環球探索旅行,將美洲的財 富源 源不斷的運往首都, 塞維利亞 是內河運輸的必經之道,也讓這裡成為了 西班牙 當時唯一由皇家壟斷的河港城市,一度迎來了本地經濟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早晨七點的河岸如此靜謐,五月的太陽早早的已經掛在頭頂散髮著光與熱。

塞維利亞 的歷史建築群主要集中在河左岸,因為沒做好功課,來得太早鬥牛場還沒開門,無緣觀賞鬥牛場的內部景象,有機會還是要去見識下真正的鬥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