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關西,古雅的意趣中帶著闊愛。
最近喜歡看一檔叫《Begin again》的綜藝,講述的是幾個音樂家在旅行中表演街頭音樂,通過這樣一種特殊的演出的方式找回做音樂的初心的故事。很喜歡裡面的音樂,更喜歡他們去到的地方,沒有緊張地任務,也沒有任何目的,只是幾位表演者一邊旅行一邊路演,給人一種輕鬆愜意的旅行氛圍。
從 大阪 回來已經快要大半年了,之前還去了 東京 ,游記因各種理由就是“提不起筆”來,一度被擱置,直到看到一檔音樂與旅行的節目,重新燃起了想要完成它們的勇氣。
完成游記後發現馬蜂窩暫時不能添加音樂,感覺少了好多,其實非常喜歡這次 京都 大阪 的照片和視頻,畫風很 日本 ,那就來個雙份的視頻彌補吧:
帶看你 大阪 環球“萬聖節驚悚夜”花車巡游: 初見整理了一下這次旅行的照片,滿滿的日系抹茶綠,復古小清新有一種春天到了的感覺。
實際這是18年的初秋,這一年在副熱帶高壓的氣流影響下,連著幾個超強颱風“飛燕”、“譚美”、“康妮”.....都不約而同的拐去了 日本 國土,一艘長89米的油輪撞上 關西國際機場 聯絡大橋,導致機場與外界的道路交通運輸通路中斷。
9月30日“譚美”在 日本 本州 島和歌山縣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真是為本次的 關西 行程捏把汗,著急得只能在各種新聞平臺和微博中密切關註著 大阪 的天氣詳情,這倒是讓我這個身處內陸根本不知颱風為何物的小白漲了不少氣象姿勢。好在我們人品爆棚,出行日期剛好在“譚美”和“康妮”之間,以為會在風雨交加中度過的旅行,結果卻是在陽光燦爛中度過的,除了剛到的那一天。
到達 大阪 之後就直奔 京都 ,颱風後的 京都 寧靜古樸,幾粒小雨一點兒不影響出行反而增添了幾分雨中漫步的情致,只是經過連夜轉機的臉略顯疲憊。我們的酒店就在二條城對面,去的時間剛好遇上有夜場的展覽,下午4:00就閉館了,正好我們可以慢悠悠的在酒店附近瞎逛,然後去夜游二條城。 傍晚的平安神宮附近,人特別少,可以清晰的聽到烏鴉啞啞的叫聲,進入一個售賣民俗物件的小店,還碰到有新聞工作者在店內拍攝。店內的小擺件工藝品做得精緻可愛。 當晚二條城的夜景很美,展出了 日本 國寶“洛中洛外圖屏風 舟木本”等高精細複製作品,只是展覽是在室內,需要脫鞋參觀,而且不允許游客拍攝。
不過正因為不能拍,恰好能靜下心來,伴著 日本 傳統的古典原創絲竹樂曲和御殿內的燈光,欣賞巧奪天工的屏風和二之丸庭園,整個過程充滿了日式的禪意,仿佛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滌。
古味 京都 , 日本 傳統文化的重鎮, 日本 人的精神故鄉,如果你萌去的時候有這樣的展覽,千萬不要錯過。
傳統日式早餐第二天清晨,在酒店體驗了一次傳統的日式早餐,一個雙層的食盒,一份味噌豆腐湯,一個魚糕蒸蛋,一碗米飯。
食盒上層,用四隻精緻的小碟裝著醬菜、梅子汁淹薑、納豆。第二層應該是烤魚肉、魚糕還有一些小菜之類的。口味清淡,註重營養膳食。在這樣一個環境里,講究的擺盤與服務,讓用餐賦有儀式感,頓時覺得口中的食物更加有滋味。 和服初體驗到了 京都 ,穿和服拍照是不可或缺的體驗。和上次 首爾 的韓服體驗不同,和服裡外三層,還需要專業老師幫助的過程顯得特別繁冗複雜,約了一家有中文服務的店,這樣溝通起來比較方便,在不大的空間裡面全是 中國 客人。
不需要量體裁衣分大小號,直接選喜歡的花色和腰帶,選好就坐著排隊等叫號,經驗是儘量早點兒去,晚了好看的都被人穿走了。
先自己換上最裡層的襯裙,主要的作用是隔汗,再穿上白色的長襯衫,然後是選的和服,最後繫上“腰帶”或者“兜包”,看攻略說不要吸氣,不然會緊到無法呼吸,和服老師特別溫柔,還會問我緊不緊,我說儘量松一些,畢竟要堅持一天。老師的手指量了一下空襲寬度,用蹩腳的中文說:不緊不緊。
實際一天下來的真實感受是太松的話,胸口的布料會容易往外冒出來。所以還是得不松不緊的好。 日本 婦女身著和服時,還要梳上相應的髮型,像上圖這兩位小姐姐一樣,但是覺得自己不適合盤頭顯得老氣還有臉大,所以主動要求弄了個簡單的丫鬟造型,關鍵是剩下了做髮型的錢錢。
最後穿上布襪和“木屐”(實際不是真正的木屐,是一種軟塑料鞋底的坡跟人字拖),配上優雅的振袖一下就有復古的感覺了,下裙擺空間比較窄,走路根本走不快,只能踱著小碎步,難怪電影中的 日本 小女人都是這麼走路的。 租賃和服的店挨著建仁寺,Ciro規划了一條不走回頭路的線路,因為時間緊沒能好好把寺廟走完,回來才看到攻略說裡面有個大書院是拍攝和服的絕佳位置,想拍美照的你萌不要錯過喲~
建仁寺確實很大,裡面有很多參天古松,特別有古香古色的感覺,重點是人少,比人山人海的清水寺好拍很多, 比如 我面前這個御手洗,進入寺廟前需要用杓子裝滿清水洗凈雙手,寓意是洗去身上的罪孽和污垢。 穿過建仁寺就是著名的花見小路了,感覺今天才剛剛開始,穿著三層和服的我感覺已經快悶得不行了。
十月上旬的 大阪 還是比較濕熱的,夏天來得小伙伴要註意別中暑了。“木屐”穿著也有點兒累,主要平時就穿不慣人字拖,更不會穿高跟鞋,還好有雙綿軟的布襪呵護著。 年輕力壯的“車夫”們人力拉著太太小姐們在古街上穿梭,成為古 京都 景區的一大特色。車夫的穿著也挺講究,上面還有字,小姐們樂呵呵的,估計是穿著“木屐”走路特別累,坐這個代步確實輕鬆安逸許多。 八阪神社是 京都 府 京都 市東山區的神社,是 日本 全國約三千座八阪神社的總本社,去過這個地方,就基本知道 日本 神道教神社的特色和規矩了。通常門口都有標誌性的鳥居, 日本 不同的神社都帶有一些不同的功能,八阪神社主要祈求消災驅邪,買賣 興隆 的神社。
作為游客可以隨意逛逛並註意禮貌,如果有心愿也可以學著他們祈願。 從八阪神社到三年阪二年阪的路上,遇到穿著校服路過的學生,這好像是 日本 漫畫書上看到的場景,有一種既熟悉又親切的感覺。 在八阪神社通往 高臺 寺的一段路上,有一條好像叫作“石塀小路”的小巷,裡面都是類似私家日式別院的傳統建築,據說是在昭和時代之後修建的,是古 京都 建築神韻的縮寫。
從 大阪 回來已經快要大半年了,之前還去了 東京 ,游記因各種理由就是“提不起筆”來,一度被擱置,直到看到一檔音樂與旅行的節目,重新燃起了想要完成它們的勇氣。
完成游記後發現馬蜂窩暫時不能添加音樂,感覺少了好多,其實非常喜歡這次 京都 大阪 的照片和視頻,畫風很 日本 ,那就來個雙份的視頻彌補吧:
帶看你 大阪 環球“萬聖節驚悚夜”花車巡游: 初見整理了一下這次旅行的照片,滿滿的日系抹茶綠,復古小清新有一種春天到了的感覺。
實際這是18年的初秋,這一年在副熱帶高壓的氣流影響下,連著幾個超強颱風“飛燕”、“譚美”、“康妮”.....都不約而同的拐去了 日本 國土,一艘長89米的油輪撞上 關西國際機場 聯絡大橋,導致機場與外界的道路交通運輸通路中斷。
9月30日“譚美”在 日本 本州 島和歌山縣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真是為本次的 關西 行程捏把汗,著急得只能在各種新聞平臺和微博中密切關註著 大阪 的天氣詳情,這倒是讓我這個身處內陸根本不知颱風為何物的小白漲了不少氣象姿勢。好在我們人品爆棚,出行日期剛好在“譚美”和“康妮”之間,以為會在風雨交加中度過的旅行,結果卻是在陽光燦爛中度過的,除了剛到的那一天。
到達 大阪 之後就直奔 京都 ,颱風後的 京都 寧靜古樸,幾粒小雨一點兒不影響出行反而增添了幾分雨中漫步的情致,只是經過連夜轉機的臉略顯疲憊。我們的酒店就在二條城對面,去的時間剛好遇上有夜場的展覽,下午4:00就閉館了,正好我們可以慢悠悠的在酒店附近瞎逛,然後去夜游二條城。 傍晚的平安神宮附近,人特別少,可以清晰的聽到烏鴉啞啞的叫聲,進入一個售賣民俗物件的小店,還碰到有新聞工作者在店內拍攝。店內的小擺件工藝品做得精緻可愛。 當晚二條城的夜景很美,展出了 日本 國寶“洛中洛外圖屏風 舟木本”等高精細複製作品,只是展覽是在室內,需要脫鞋參觀,而且不允許游客拍攝。
不過正因為不能拍,恰好能靜下心來,伴著 日本 傳統的古典原創絲竹樂曲和御殿內的燈光,欣賞巧奪天工的屏風和二之丸庭園,整個過程充滿了日式的禪意,仿佛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滌。
古味 京都 , 日本 傳統文化的重鎮, 日本 人的精神故鄉,如果你萌去的時候有這樣的展覽,千萬不要錯過。
傳統日式早餐第二天清晨,在酒店體驗了一次傳統的日式早餐,一個雙層的食盒,一份味噌豆腐湯,一個魚糕蒸蛋,一碗米飯。
食盒上層,用四隻精緻的小碟裝著醬菜、梅子汁淹薑、納豆。第二層應該是烤魚肉、魚糕還有一些小菜之類的。口味清淡,註重營養膳食。在這樣一個環境里,講究的擺盤與服務,讓用餐賦有儀式感,頓時覺得口中的食物更加有滋味。 和服初體驗到了 京都 ,穿和服拍照是不可或缺的體驗。和上次 首爾 的韓服體驗不同,和服裡外三層,還需要專業老師幫助的過程顯得特別繁冗複雜,約了一家有中文服務的店,這樣溝通起來比較方便,在不大的空間裡面全是 中國 客人。
不需要量體裁衣分大小號,直接選喜歡的花色和腰帶,選好就坐著排隊等叫號,經驗是儘量早點兒去,晚了好看的都被人穿走了。
先自己換上最裡層的襯裙,主要的作用是隔汗,再穿上白色的長襯衫,然後是選的和服,最後繫上“腰帶”或者“兜包”,看攻略說不要吸氣,不然會緊到無法呼吸,和服老師特別溫柔,還會問我緊不緊,我說儘量松一些,畢竟要堅持一天。老師的手指量了一下空襲寬度,用蹩腳的中文說:不緊不緊。
實際一天下來的真實感受是太松的話,胸口的布料會容易往外冒出來。所以還是得不松不緊的好。 日本 婦女身著和服時,還要梳上相應的髮型,像上圖這兩位小姐姐一樣,但是覺得自己不適合盤頭顯得老氣還有臉大,所以主動要求弄了個簡單的丫鬟造型,關鍵是剩下了做髮型的錢錢。
最後穿上布襪和“木屐”(實際不是真正的木屐,是一種軟塑料鞋底的坡跟人字拖),配上優雅的振袖一下就有復古的感覺了,下裙擺空間比較窄,走路根本走不快,只能踱著小碎步,難怪電影中的 日本 小女人都是這麼走路的。 租賃和服的店挨著建仁寺,Ciro規划了一條不走回頭路的線路,因為時間緊沒能好好把寺廟走完,回來才看到攻略說裡面有個大書院是拍攝和服的絕佳位置,想拍美照的你萌不要錯過喲~
建仁寺確實很大,裡面有很多參天古松,特別有古香古色的感覺,重點是人少,比人山人海的清水寺好拍很多, 比如 我面前這個御手洗,進入寺廟前需要用杓子裝滿清水洗凈雙手,寓意是洗去身上的罪孽和污垢。 穿過建仁寺就是著名的花見小路了,感覺今天才剛剛開始,穿著三層和服的我感覺已經快悶得不行了。
十月上旬的 大阪 還是比較濕熱的,夏天來得小伙伴要註意別中暑了。“木屐”穿著也有點兒累,主要平時就穿不慣人字拖,更不會穿高跟鞋,還好有雙綿軟的布襪呵護著。 年輕力壯的“車夫”們人力拉著太太小姐們在古街上穿梭,成為古 京都 景區的一大特色。車夫的穿著也挺講究,上面還有字,小姐們樂呵呵的,估計是穿著“木屐”走路特別累,坐這個代步確實輕鬆安逸許多。 八阪神社是 京都 府 京都 市東山區的神社,是 日本 全國約三千座八阪神社的總本社,去過這個地方,就基本知道 日本 神道教神社的特色和規矩了。通常門口都有標誌性的鳥居, 日本 不同的神社都帶有一些不同的功能,八阪神社主要祈求消災驅邪,買賣 興隆 的神社。
作為游客可以隨意逛逛並註意禮貌,如果有心愿也可以學著他們祈願。 從八阪神社到三年阪二年阪的路上,遇到穿著校服路過的學生,這好像是 日本 漫畫書上看到的場景,有一種既熟悉又親切的感覺。 在八阪神社通往 高臺 寺的一段路上,有一條好像叫作“石塀小路”的小巷,裡面都是類似私家日式別院的傳統建築,據說是在昭和時代之後修建的,是古 京都 建築神韻的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