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大叔的東京略記——之二(書店和花店)
大家的興趣點可能不同,於是本次行程特別安排了一天兵分兩路。
一路用腳力打卡迪士尼,一路用眼力打卡書店和花店。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就是打卡書店的那個人。
東京 的書店很多,有蔦屋、紀伊國屋、淳久堂、丸善這類大型的書店,也有COW BOOKS、森岡、小宮山這樣的特色小店,還有神保町的舊書店一條街,一兩天肯定是逛不完的。只能精簡一下行程。
蔦屋書店
蔦屋書店在 東京 有很多家,我知道的就有代官山、新宿、澀谷的二子玉川,本來想去二子玉川店一探,因為二子玉川店除了蔦屋書店,還有蔦屋家電。蔦屋家電是世 界首 家“生活提案型”家電店。延續了蔦屋書店的“編輯”理念,以“家電”為切入點。設有人文、衣、食、住、設計、旅行六大主題,除家電外,同時出售雜誌、書籍、家居飾品等......聽上去挺有意思的。直到回國之後逛了蘇寧極物結合網絡圖片,有了一些想象。不過當時我還是選擇了代官山的鼻祖店T-site。 代官山是 東京 的高檔住宅區,國際和本土高端品牌林立,還有很多非常個性的小店,小店並不密集,摒棄了扎堆經營,低調的顯示出自己的格調。這裡有優雅的生活雜貨,也有個性潮流和講究品位的商品,據說是 日本 藝人常常喜歡來的地方。而蔦屋的鼻祖店定在這裡,是相得益彰的事情。
T-site是由三棟建築組成,二層有走廊相連(設計師不認為是連廊,而是相吻的陽臺),各自獨立而又是一個整體,建築物非常的特別,由 東京 的 英國 建築師事務所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及 日本 平面設計大師、MUJI藝術總監原研哉共同打造。前者從全球73家設計公司的60個提案中脫穎而出,後者設計出以點陣為主,可以創作各種風格組合的VI。並以森林中的圖書館為設計理念,每一處都體現了設計師的獨具匠心,被稱為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蔦屋書店的蔦屋是致敬江戶時代著名的出版人蔦屋重三郎。 (該圖片來自網絡) (該圖片來自網絡) (該圖片來自網絡)
互聯網興起後,看書的人似乎越來越少,每個人都捧著一臺手機。(忽略全民閱讀量的差異,在 日本 電車上看手機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不過偶爾還是能看到手捧紙質書的人, 中國 的地鐵上同樣也都是低頭刷手機的,但是基本上看不見閱讀紙質書的人。這個跟諸多因素有關, 比如 書的開本、便攜性、習慣等,環境也是一個主要因素,總覺得在交通工具上掏一本紙質書出來感覺上怪怪的,最終還是會掏個kindle出來吧)創始人增田宗昭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的方式可以稱為是“書+X”,也就是複合業態體驗式書店,其實這也非蔦屋書店的原創, 臺灣 的誠品書店貌似是更早的 成功 案例。這裡的X,可以=咖啡,可以=餐飲,可以=影音租賃(蔦屋書店早期的核心業務, 日本 的奈飛?),可以=文創,也可以=家電(蔦屋家電),甚至可以=房地產(誠品現在轉型最大的業務)。說起來最近國內也是涌現了一大批此類複合業態體驗式的書店,從西西弗、鐘書閣到最近開的蘇寧極物甚至還有新華書店邀請 日本 書名設計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光的空間”(書店+美術館),一步步在刷新著人們對傳統行業(不光是書店)的認知。舉個慄子,咖啡是最近十年或者說最近五年才火起來的,咖啡+書店、咖啡+珠寶店、咖啡+4S店、甚至馬上咖啡+加油站就來了。說不定相約去 蘭州 拉麵喝杯咖啡……對不起,扯遠了。總之複合業態體驗將會是大的趨勢。
T-site以文學、藝術、建築、汽車、料理和旅行六大分類,在嚴選的書籍的同時,在三棟樓里營造了一個文化創造空間。
一號樓進去就是一片文具區,一堵鋼筆牆,從日用到高端,非常有氣質。蔦屋的星巴克從來都是人滿為患(在 日本 咖啡店眾多,有著國民咖啡之稱的Doutor也不是星巴克的對手。據說在 日本 星巴克賣的最好的是抹茶拿鐵,又據說--來自星爸爸的爸爸 霍華德 ·舒爾茨自述,抹茶拿鐵是 臺灣 門店發明的,真是有趣。)買了咖啡可以在飲用區邊飲用邊自由閱讀,在星巴克坐一天辦公的也不在少數,除了相對安靜之外,和國內並無區別。 二號樓主要是建築和藝術類還有汽車類書籍,規整有序,三號樓主要是體育和旅游。從一號樓走到三號樓,很快就逛完了,T-site更傾向於文化創意中心。在三號樓上2樓然後往回走,三號樓2樓是音樂專區,提供各種試聽服務,二號樓2樓是餐廳,一號樓的2樓則是影視專區。 日本 的音樂和電影市場不像 中國 ,已經完全進入流媒體時代,優酷愛奇藝騰訊會員就能解決80%的需求,而在 中國 難得一見的CD機,DVD機在 日本 還有著很高的占有率。蔦屋的租賃本來就是核心業務,它的影視區很大,有 日本 、 中國 、 韓國 的專櫃、除了常見的 美國 片之外,很多國內未引進國家的電影。 中國 區熱門電視劇是已經在 中國 被封殺的W某波的某某聯盟。
一路用腳力打卡迪士尼,一路用眼力打卡書店和花店。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就是打卡書店的那個人。
東京 的書店很多,有蔦屋、紀伊國屋、淳久堂、丸善這類大型的書店,也有COW BOOKS、森岡、小宮山這樣的特色小店,還有神保町的舊書店一條街,一兩天肯定是逛不完的。只能精簡一下行程。
蔦屋書店
蔦屋書店在 東京 有很多家,我知道的就有代官山、新宿、澀谷的二子玉川,本來想去二子玉川店一探,因為二子玉川店除了蔦屋書店,還有蔦屋家電。蔦屋家電是世 界首 家“生活提案型”家電店。延續了蔦屋書店的“編輯”理念,以“家電”為切入點。設有人文、衣、食、住、設計、旅行六大主題,除家電外,同時出售雜誌、書籍、家居飾品等......聽上去挺有意思的。直到回國之後逛了蘇寧極物結合網絡圖片,有了一些想象。不過當時我還是選擇了代官山的鼻祖店T-site。 代官山是 東京 的高檔住宅區,國際和本土高端品牌林立,還有很多非常個性的小店,小店並不密集,摒棄了扎堆經營,低調的顯示出自己的格調。這裡有優雅的生活雜貨,也有個性潮流和講究品位的商品,據說是 日本 藝人常常喜歡來的地方。而蔦屋的鼻祖店定在這裡,是相得益彰的事情。
T-site是由三棟建築組成,二層有走廊相連(設計師不認為是連廊,而是相吻的陽臺),各自獨立而又是一個整體,建築物非常的特別,由 東京 的 英國 建築師事務所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及 日本 平面設計大師、MUJI藝術總監原研哉共同打造。前者從全球73家設計公司的60個提案中脫穎而出,後者設計出以點陣為主,可以創作各種風格組合的VI。並以森林中的圖書館為設計理念,每一處都體現了設計師的獨具匠心,被稱為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蔦屋書店的蔦屋是致敬江戶時代著名的出版人蔦屋重三郎。 (該圖片來自網絡) (該圖片來自網絡) (該圖片來自網絡)
互聯網興起後,看書的人似乎越來越少,每個人都捧著一臺手機。(忽略全民閱讀量的差異,在 日本 電車上看手機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不過偶爾還是能看到手捧紙質書的人, 中國 的地鐵上同樣也都是低頭刷手機的,但是基本上看不見閱讀紙質書的人。這個跟諸多因素有關, 比如 書的開本、便攜性、習慣等,環境也是一個主要因素,總覺得在交通工具上掏一本紙質書出來感覺上怪怪的,最終還是會掏個kindle出來吧)創始人增田宗昭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的方式可以稱為是“書+X”,也就是複合業態體驗式書店,其實這也非蔦屋書店的原創, 臺灣 的誠品書店貌似是更早的 成功 案例。這裡的X,可以=咖啡,可以=餐飲,可以=影音租賃(蔦屋書店早期的核心業務, 日本 的奈飛?),可以=文創,也可以=家電(蔦屋家電),甚至可以=房地產(誠品現在轉型最大的業務)。說起來最近國內也是涌現了一大批此類複合業態體驗式的書店,從西西弗、鐘書閣到最近開的蘇寧極物甚至還有新華書店邀請 日本 書名設計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光的空間”(書店+美術館),一步步在刷新著人們對傳統行業(不光是書店)的認知。舉個慄子,咖啡是最近十年或者說最近五年才火起來的,咖啡+書店、咖啡+珠寶店、咖啡+4S店、甚至馬上咖啡+加油站就來了。說不定相約去 蘭州 拉麵喝杯咖啡……對不起,扯遠了。總之複合業態體驗將會是大的趨勢。
T-site以文學、藝術、建築、汽車、料理和旅行六大分類,在嚴選的書籍的同時,在三棟樓里營造了一個文化創造空間。
一號樓進去就是一片文具區,一堵鋼筆牆,從日用到高端,非常有氣質。蔦屋的星巴克從來都是人滿為患(在 日本 咖啡店眾多,有著國民咖啡之稱的Doutor也不是星巴克的對手。據說在 日本 星巴克賣的最好的是抹茶拿鐵,又據說--來自星爸爸的爸爸 霍華德 ·舒爾茨自述,抹茶拿鐵是 臺灣 門店發明的,真是有趣。)買了咖啡可以在飲用區邊飲用邊自由閱讀,在星巴克坐一天辦公的也不在少數,除了相對安靜之外,和國內並無區別。 二號樓主要是建築和藝術類還有汽車類書籍,規整有序,三號樓主要是體育和旅游。從一號樓走到三號樓,很快就逛完了,T-site更傾向於文化創意中心。在三號樓上2樓然後往回走,三號樓2樓是音樂專區,提供各種試聽服務,二號樓2樓是餐廳,一號樓的2樓則是影視專區。 日本 的音樂和電影市場不像 中國 ,已經完全進入流媒體時代,優酷愛奇藝騰訊會員就能解決80%的需求,而在 中國 難得一見的CD機,DVD機在 日本 還有著很高的占有率。蔦屋的租賃本來就是核心業務,它的影視區很大,有 日本 、 中國 、 韓國 的專櫃、除了常見的 美國 片之外,很多國內未引進國家的電影。 中國 區熱門電視劇是已經在 中國 被封殺的W某波的某某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