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茵河到琉森湖—迷失在歐羅巴的迷情小鎮深處之01法蘭克福
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手機半遮面--寫在捲首的廢話(其實後面也是廢話)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三部曲,先是燒錢,花大把銀子去別人待膩了的地方瞎逛;回來後燒體力,每天修圖到半夜,收集各種素材啥的;最後是現在開始燒大腦,挖空心思寫一篇和以往並沒有什麼不同的文章,然後發朋友圈。
以往我的文章圖片最多時大概也就二百多張,往往是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怕圖片喧賓奪主蓋住了文字的色彩,但每每看到別人的文章一堆一堆的美圖(我想直接說爛圖但覺得沒禮貌所以躲在括號里說各位看到括號可以直接略過),總覺得自己虧大了,於是這次破天荒整了二千多張圖。一篇游記(其實我的游記稱為雜記更妥當)二千張圖,真的是破天荒了,以往整理圖片三五天即可,這次花了俺毛二十天,真的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no zuo no die。
言歸正傳,副標題中的“迷情”一開始用的是“情迷”,漢語太搞了,同樣的一句話可以有完全相反的意思。情迷還是迷情,糾結了半天覺得還是迷情比較靠譜,情迷主要講感情, 比如 那部菲利普•考夫曼導演的 德國 電影《情迷六月花》,而旅游講的是景點和錢,不談感情。
01 法蘭克福 -竟然有兩個 法蘭克福
呵呵,想了想還是像 美國 行那樣搞個系列吧,一篇游記二千張圖,太恐怖了。 6月11日11:45浦東,國航CA935空客350-900起飛,當地時間17:50抵達 法蘭克福 。
鼎鼎 大名 的 法蘭克福 在 中國 應該是家喻戶曉了,不過行前看地圖找攻略時發現,人家的全名是“美茵河畔 法蘭克福 ”,這是個什麼梗呢?原來在 柏林 東邊靠 波蘭 邊境那還有個 法蘭克福 ,奧德河畔 法蘭克福 ,一個默默無聞的 法蘭克福 。 歐洲 人在取名這點上確實讓人無語,羅騰堡有6個,據說 亞歷山大 有十幾個,當年那個 亞歷山大 極度自戀,每征服一個地方,就把那個地方改名 亞歷山大 ,結果把自己搞的壓力山大,年紀輕輕就一命嗚呼了。還有人名也是常常兒子孫子和老子同名,為了區分就得把爺爺和爺爺的爺爺的名字也加上,否則就搞不清楚了。其實這麼搞真的越搞越糊塗了,所以就有了查理十四、路易十九,這麼多查理之間或路易之間其實不完全是一家人,而查理和路易到是有可能是一家人,反正那個亂就別提了。
過海關取行李上車到酒店,折騰了三個小時多,導游說大家好好休息倒時差。倒時差?睡眠不好的人根本沒有時差好不好,才晚上9:20,抓緊時間逛景點去咯。再說了,從東飛到西,不過就是晚睡一點而已,在國內說不定下半場剛開始呢,睡什麼覺啊。記得1993年第一次出國到了 洛杉磯 還真的有時差,第二天下午暈暈乎乎的把剛發的二百美元零花錢疑似搞不見了,直到今天還在心疼那二百美元。
埃申海默塔(Eschenheimer Turm)高47米, 法蘭克福 的地標建築。
埃申海默塔建於十五世紀初,塔樓原本是一座城門,是 法蘭克福 中世紀末期防禦工事的一部分,也是 法蘭克福 新城 (New Town)中最古老的建築。
看來只要是大都市,古跡的保護都不咋滴,孤零零的一座塔,淹沒在了高樓大廈中。
路過一處很有氣派的建築,仔細一看是TNT-Thurn 'n Taxis Palais餐廳, 法蘭克福 一家著名的餐廳,好像和 法蘭克福 歷史上一位侯爵有點瓜葛。
卡塔琳娜教堂又稱聖 凱瑟琳 教堂,感覺好像是一個人名不同語言的讀音。
聖 凱瑟琳 教堂是 法蘭克福 第一座新教教堂,以早期基督教殉道者聖 凱瑟琳 命名,建於1678-1681年,高54米,後期改建成巴 洛克 風格。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於盟軍轟炸,1950年到1954年重建。
歐洲 的許多地名人名特別是教堂名稱,有諸多不同的叫法,有些是因為各種語言之間轉來轉去, 比如 從德語譯成法語,又從法語譯成英語,然後從英語譯成漢語,最後變的面目全非。特別是清末民初, 紹興 師爺們半猜半蒙的讀音和南粵一帶鳥語的發音,更是把這事搞的慘不忍睹。對於人名,當年 中國 人還有個怪毛病喜歡擬 中國 化, 比如 :戈里基-高爾基,恰巴耶夫-夏伯陽。所以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卡塔琳娜和 凱瑟琳 是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人。至於教堂名稱,因為國籍的變更,統治者的更換,重大事件的發生,於是就有了五花八門的名字。
據說是一個現代派的雕像,破碎的頭顱,殘缺的肢体,看不懂想表達什麼意思。
聖保羅 教堂位於 羅馬 廣場附近,是普魯士時期 法蘭克福 國民議會的所在地,因此又稱“ 聖保羅 教堂議會”,曾經是 德國 重要的政治符號。1852年, 聖保羅 教堂重新恢復宗教用途。網上大量的文章在介紹 聖保羅 教堂時都提到 美國 總統肯尼迪訪德期間在此發表演說, 中國 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也在此發表感言。我看了後總覺得不靠譜,特別是莫言得獎後不是應該在頒獎地發表感言嗎?幹嘛跑到風馬牛不相及的 法蘭克福 來。最後發現,肯尼迪是1963年6月25日在西 柏林 發表演說的。至於莫言,確實在2009年 法蘭克福 “感知 中國 ”論壇上發過言,具體地點在哪不知道,但他獲諾獎是2012年的事,二者之間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
羅馬 廣場建於中世紀,位於老城中心,是 法蘭克福 唯一仍然保留中古街道面貌的廣場。廣場以南是美因河鐵橋,以西是市政廳,以東200米是該市的發源地, 法蘭克福 大教堂。每年聖誕節期間, 羅馬 廣場也是 法蘭克福 聖誕市場的所在地。
每次在國外聽到“廣場”就會在心裡呵呵,巴掌大的地方都叫廣場,你讓國內的人們情何以堪那,我們這裡一個十字路口都比 羅馬 廣場大。這麼點地方,放個屁全廣場都能聽見,真應該組織國外的市長省長來 中國 見識一下什麼叫地大物“薄”。
羅馬 廣場中間豎立著面向舊市政廳的正義女神噴泉,女神手持象徵公正的天平,雕像是1611年豎立的,早期是砂石的 ,1887年換成了銅像,下麵的噴泉曾經在加冕儀式時噴出紅白葡萄酒供市民分享。
老尼古拉教堂建於1260年,是後期哥特式的建築,早期用於神聖 羅馬 帝國宮廷的禮拜堂,之後成為城市議員的彌撒和禱告堂。在教堂的樓頂上可以看到 羅馬 廣場的游行表演,每年11月會在這裡舉辦 法蘭克福 國際圖書博覽會。 教堂的鐘樓每天響3次分別是9點,12點和17點,可以選擇適當的時間去聆聽鐘聲。
市政廳
法蘭克福 歷史博物館(Historisches Museum)。這裡展示了 法蘭克福 的編年史:自1878年以來,這座 羅馬 廣場邊上的歷史博物館收集了 法蘭克福 城市歷史上大約六十萬件展品和藝術品,主要包括收藏油畫和版畫的藝術收藏館、紡織品收藏館、古錢幣陳列館、工藝美術物品以及古舊玩具收藏館,使得博物館的藏品豐富多樣。
斯陶芬時代(Stauferzeit)薩爾王宮小教堂(Saalhofkapelle,1120年左右),是 法蘭克福 老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現在是 法蘭克福 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