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過海的歐洲獨自游(法國部分)—YUMENG所行所見
↑協和廣場 原計劃還要去蓬比杜藝術中心,因為蓬比杜是晚上九點閉館,可以登高看夕陽,但是第一天時差加上飛機上休息不好,太累了。協和廣場做坐地鐵回酒店了。
就是這樣,每天要麼因為太累,要麼因為博物館不舍的走,計劃就被延遲了,累計起來 楓丹白露 、莫奈花園的計劃就落空了。 巴黎第二天 聖母院周末禮拜,鐘樓登頂又是一個大晴天,一早就神清氣爽。搭乘地鐵m4前往,到cite站下。第一站就是 巴黎 聖母院。
西岱島上的清晨。 ↑西岱島 ↑西岱島 ↑西岱島 清晨的 巴黎 聖母院門前廣場。上午在這個角度照是背光的。 ↑巴黎聖母院 巴黎 聖母院的歷史: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麗亞。聖母院大教堂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 羅馬 的提庇留大帝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 羅馬 與高盧神祇的神殿。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聖母院的舊址有著曲折的歷史,4世紀時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 羅馬 式教堂,而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 羅馬 神殿的遺址。也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 羅馬 式教堂已經毀損不堪,在1160年被選任為 巴黎 主教的莫裡斯·德·蘇利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聖坦尼大教堂媲美的宏偉教堂。也有史料顯示,在這裡曾有兩個教堂,一個是聖坦尼大教堂,另一個是聖母瑪麗亞教堂。聖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 巴黎 、或整個 法國 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其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這座 巴黎 聖母院從1163年開始修建,歷時180多年才最終建成。在 法國 大革命期間,教堂外面的部分石雕被損毀,後來19世紀做了修複。
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採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雨果在《 巴黎 聖母院》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聖母院,巨大的門四周佈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裡層越小。
↑巴黎聖母院 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中庭又窄又高又長。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這次沒照正面,放幾張上次去拍攝的正面照片。
聖母院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 坐東朝西,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 巴黎 聖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門上於中世紀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過。中央的拱門描述的是耶穌在天庭的“最後審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則位於右邊拱門,描述的是 聖安娜 (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許里(Bishop Sully)為路易七世(Louis Ⅶ,於12世紀下令興建聖母院)受洗的情形。左邊是聖母門(Virgin’sportal),描繪聖母受難複活、被聖者和天使圍繞的情形。 ↑巴黎聖母院 “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有長有圓有長方,但以其中一個圓形為最,它的直徑有九公尺(約10米),俗稱“玫瑰玻璃窗”,其直徑,建於1220-1225年,這富麗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畫著一個個的聖經故事,以前的神職人員藉由這些圖像來做傳道之用。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巴黎 人很怕 德國 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
拱門上方為眾王廊(Galerie des Rois),陳列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桿。在這裡的設計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欄桿上,塑造了一個由眾多神魔精靈組成的虛幻世界,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俯著腳下迷濛的城市; ↑巴黎聖母院 這一天是周日,選擇周日到 巴黎 聖母院是有原因的。周日來 巴黎 聖母院:從 巴黎 聖母院誕生至今,音樂一直是其靈魂中神聖的一部分。要盡情享受大教堂歷史悠久又觸動心弦的音樂,周日可以欣賞到格裡高利聖歌和多聲部彌撒曲(時間分別是10:00和18:30)或者免費的管風琴獨奏(16:30)。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去過很多教堂,還是很喜歡教堂中的花窗。
巴黎 聖母院的彩色玻璃窗,特別是三個玫瑰窗,是大教堂最著名的特色。第一個玫瑰窗是在西部門戶上方創建的。在橫斷面上的南部玫瑰特別值得註意。玫瑰本身直徑為12.9米; 這是由 法國 聖路易斯 國王路易九世給予大教堂。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南側玫瑰花形圓窗,這扇巨型窗戶建於13世紀,但在18世紀時作過修複,上面刻畫了耶穌在童貞女的簇擁下行祝福禮的情形。其色彩之絢爛、玻璃鑲嵌之細密,給人一種似乎一顆燦爛星星在閃爍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斕的光線射向室內的每一個角落。 ↑巴黎聖母院
走進大教堂裡面,參觀者首先為它的宏偉氣勢所震驚。幾排直徑5米的大圓柱將內部分為五個殿,而在十字交叉堂和唱詩堂周圍還有兩個迴廊環繞。聖母院的內部併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 ↑巴黎聖母院 一早去的,幾乎沒人的大堂更能感受到教堂的恢弘大氣。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坐席前設有講臺。教堂內部極為朴素,嚴謹肅穆,幾乎沒有什麼裝飾。進入教堂的內部,無數的垂直線條引人仰望,數十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閃閃爍爍,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於是,教堂就成‘與上帝對話’的地方。它是 歐洲 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主殿四周,連拱廊上方是一帶雙層窗戶的走廊,在它之上是大窗子,透過這些窗子,一束束陽光寧靜地射進堂內。於主殿翼部相連的側殿位置上,是幾座充滿了17至18世紀藝術作品的禮拜堂。 ↑巴黎聖母院 耗時180多年這座教堂於1345年全部建成,時間再推移半個世紀以後的1403 年由Friedrich Schambantz為 巴黎 聖母院建造了第一部管風琴。 ↑巴黎聖母院 上面說到的雅克·路易·大衛的《拿破侖的加冕》就是在 巴黎 聖母院進行的。 ↑巴黎聖母院 唱詩班隔席,這些華麗的木鑲板雕刻於14世紀,那時黑死病剛剛讓 法國 一半的人口喪命。不過經過了6、7個世紀,原本濃艷的色彩早已變得模糊,現在看到的這些金碧輝煌的雕刻,是在1960s修複的。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就是這樣,每天要麼因為太累,要麼因為博物館不舍的走,計劃就被延遲了,累計起來 楓丹白露 、莫奈花園的計劃就落空了。 巴黎第二天 聖母院周末禮拜,鐘樓登頂又是一個大晴天,一早就神清氣爽。搭乘地鐵m4前往,到cite站下。第一站就是 巴黎 聖母院。
西岱島上的清晨。 ↑西岱島 ↑西岱島 ↑西岱島 清晨的 巴黎 聖母院門前廣場。上午在這個角度照是背光的。 ↑巴黎聖母院 巴黎 聖母院的歷史: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麗亞。聖母院大教堂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 羅馬 的提庇留大帝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 羅馬 與高盧神祇的神殿。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聖母院的舊址有著曲折的歷史,4世紀時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 羅馬 式教堂,而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 羅馬 神殿的遺址。也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 羅馬 式教堂已經毀損不堪,在1160年被選任為 巴黎 主教的莫裡斯·德·蘇利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聖坦尼大教堂媲美的宏偉教堂。也有史料顯示,在這裡曾有兩個教堂,一個是聖坦尼大教堂,另一個是聖母瑪麗亞教堂。聖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 巴黎 、或整個 法國 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其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這座 巴黎 聖母院從1163年開始修建,歷時180多年才最終建成。在 法國 大革命期間,教堂外面的部分石雕被損毀,後來19世紀做了修複。
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採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雨果在《 巴黎 聖母院》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聖母院,巨大的門四周佈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裡層越小。
↑巴黎聖母院 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中庭又窄又高又長。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這次沒照正面,放幾張上次去拍攝的正面照片。
聖母院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 坐東朝西,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 巴黎 聖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門上於中世紀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過。中央的拱門描述的是耶穌在天庭的“最後審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則位於右邊拱門,描述的是 聖安娜 (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許里(Bishop Sully)為路易七世(Louis Ⅶ,於12世紀下令興建聖母院)受洗的情形。左邊是聖母門(Virgin’sportal),描繪聖母受難複活、被聖者和天使圍繞的情形。 ↑巴黎聖母院 “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有長有圓有長方,但以其中一個圓形為最,它的直徑有九公尺(約10米),俗稱“玫瑰玻璃窗”,其直徑,建於1220-1225年,這富麗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畫著一個個的聖經故事,以前的神職人員藉由這些圖像來做傳道之用。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巴黎 人很怕 德國 人把它搶走,所以拆下來藏起來了。
拱門上方為眾王廊(Galerie des Rois),陳列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桿。在這裡的設計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欄桿上,塑造了一個由眾多神魔精靈組成的虛幻世界,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俯著腳下迷濛的城市; ↑巴黎聖母院 這一天是周日,選擇周日到 巴黎 聖母院是有原因的。周日來 巴黎 聖母院:從 巴黎 聖母院誕生至今,音樂一直是其靈魂中神聖的一部分。要盡情享受大教堂歷史悠久又觸動心弦的音樂,周日可以欣賞到格裡高利聖歌和多聲部彌撒曲(時間分別是10:00和18:30)或者免費的管風琴獨奏(16:30)。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去過很多教堂,還是很喜歡教堂中的花窗。
巴黎 聖母院的彩色玻璃窗,特別是三個玫瑰窗,是大教堂最著名的特色。第一個玫瑰窗是在西部門戶上方創建的。在橫斷面上的南部玫瑰特別值得註意。玫瑰本身直徑為12.9米; 這是由 法國 聖路易斯 國王路易九世給予大教堂。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南側玫瑰花形圓窗,這扇巨型窗戶建於13世紀,但在18世紀時作過修複,上面刻畫了耶穌在童貞女的簇擁下行祝福禮的情形。其色彩之絢爛、玻璃鑲嵌之細密,給人一種似乎一顆燦爛星星在閃爍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斕的光線射向室內的每一個角落。 ↑巴黎聖母院
走進大教堂裡面,參觀者首先為它的宏偉氣勢所震驚。幾排直徑5米的大圓柱將內部分為五個殿,而在十字交叉堂和唱詩堂周圍還有兩個迴廊環繞。聖母院的內部併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 ↑巴黎聖母院 一早去的,幾乎沒人的大堂更能感受到教堂的恢弘大氣。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坐席前設有講臺。教堂內部極為朴素,嚴謹肅穆,幾乎沒有什麼裝飾。進入教堂的內部,無數的垂直線條引人仰望,數十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閃閃爍爍,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於是,教堂就成‘與上帝對話’的地方。它是 歐洲 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主殿四周,連拱廊上方是一帶雙層窗戶的走廊,在它之上是大窗子,透過這些窗子,一束束陽光寧靜地射進堂內。於主殿翼部相連的側殿位置上,是幾座充滿了17至18世紀藝術作品的禮拜堂。 ↑巴黎聖母院 耗時180多年這座教堂於1345年全部建成,時間再推移半個世紀以後的1403 年由Friedrich Schambantz為 巴黎 聖母院建造了第一部管風琴。 ↑巴黎聖母院 上面說到的雅克·路易·大衛的《拿破侖的加冕》就是在 巴黎 聖母院進行的。 ↑巴黎聖母院 唱詩班隔席,這些華麗的木鑲板雕刻於14世紀,那時黑死病剛剛讓 法國 一半的人口喪命。不過經過了6、7個世紀,原本濃艷的色彩早已變得模糊,現在看到的這些金碧輝煌的雕刻,是在1960s修複的。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