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過海的歐洲獨自游(法國部分)—YUMENG所行所見








一進入美術館就可看到矗立的沉思者雕像。3公頃的花園內擺放著各式雕塑。
關於《思想者》,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思想者》在1904年沙龍上公開展出,但這個巨大的雕像使羅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擊。美術學院、法 蘭西 學院的支持者們稱它為“妖怪”、“猿人”。羅丹的朋友們籌集了15萬法郎買下了這座塑像作為對反對派的答覆。
他們把塑像贈給 巴黎 市,準備立在先賢祠前。羅丹斷定市政廳不會允許把《思想者》豎立在 巴黎 市內的,但是對方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羅丹同意退回為《地獄之門》預支的費用再加利息,市政廳則接受這座《思想者》並將它立在先賢祠前。羅丹感到了安慰,這將是他第一件矗立在 巴黎 市內公共廣場上的作品,同時美術部購買了一件《思想者》的複製品,並作為禮物贈給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
大家都知道,如今,《思想者》成為羅丹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出名的作品。而它的象徵意義更是遠遠超出了一件單純的雕塑作品,我們可以廣泛地在海報、廣告、平面設計作品乃至各種生活中常見的設計中,見到《思想者》的影子。

加萊義民是羅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於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14世紀中葉英軍入侵 法國 ,加萊城無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條件:讓六個有威望的城民拿著加萊城的鑰匙去英軍處受降並被處死,這些人必須光著頭,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著繩子。為了保全加萊城人民的生命財產,這六個義民光榮地獻出了生命。
《地獄之門》
40歲那年,羅丹受委托來創作這件作品,他花了37年時間,直到去世也沒有全部完成——它實在太龐大、太複雜,人物太眾多了。這件作品中有186個人物形象!而且看上去都很扭曲、痛苦,動作和神態都是苦苦掙扎的。這座靈感來源於但丁的《神曲》(地獄篇)的大型雕塑,可以說是羅丹那種“眾生皆苦”、“世間險惡”之思想的集中體現。據說,為了創作《地獄之門》,他曾經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反覆閱讀《神曲》,還畫了上百幅草圖,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神曲》中所描繪的地獄景象。
37年後,一直到羅丹去世,這座雕塑都還沒有徹底完成。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這件作品,是在他逝世後,由羅丹博物館首任館長定型的。
《思想者》,本來也出自《地獄之門》。




創作於1876-1877年,是羅丹較為早期的代表作。
當時普法戰爭爆發不久,羅丹還曾熱血澎湃地入伍,結果不幸病退回家;更不幸的是, 法國 在這場普法戰爭中失敗了,還被迫割讓了 阿爾薩斯 和 洛林 這兩個大區給了 德國 。羅丹為此決定創作一件雕塑作品,他請來一位青年軍人當模特,把這個雕像做成左手拿著棍子,正在走動中,突然被眼前的什麼事怔住了,收住腳步,抬頭獃望著,右手揪著自己的頭髮,那樣子非常天真而自然。
這就是《青銅時代》的前身,羅丹把這個初版命名為《被征服的人》,並且送去參展。
可惜的是,初次亮相並不 成功 。
幸而,朋友給予他鼓勵,並且建議羅丹去掉原作中男人手中的棍子,並且將作品改名為《青銅時代》,這個命名不僅確切,而且非常具有象徵意義——青銅時代是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化到封建社會的階段,可以說,它標志著人類文明從懵懂的初萌,實現了本質上的飛躍。羅丹塑造的這個青年男性人體,體態自然生動,左腿支撐全身,右腿稍彎曲,腳趾微微著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舉起,手扶在頭頂,使軀幹和四肢的肌肉隨之發生起伏變化。他的頭微向後仰,雙目合閉,好似即將從夢中醒來。整個姿態和麵部表情十分和諧,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脫一切束縛,開始發出內在的力量。

《成熟年代》(L'AGE MUR),這件作品還有一個版本保存於奧賽博物館。














法國 大革命後,先賢祠曾兩度被歸還給教會。一直到法 蘭西 第三 共和 國期間,1885年雨果葬禮之後,先賢祠最終被確定為紀念 法國 先賢偉人的紀念建築,不再具有宗教意義。如今,教堂的地下室里安息著一些 法國 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包括伏爾泰、盧梭和雨果,而瑪麗安.居裡因為兩獲諾貝爾獎的卓越成就,成為被葬於先賢祠的第一位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