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王國肯尼亞,一場流動的視覺盛宴
↑奈瓦沙湖 學名:Ciconia ciconia;英文名:White Stork
鳥綱/鸛目/鸛科/鸛屬;
大型涉禽。體長0.9-1.15米,翼展1.95-2.15米,體重3-3.5公斤。腿、頸和喙都非常細長。頭、頸、背及覆羽前端為白色,飛羽黑色,具綠色或紫色 光澤 ;前頸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期間能豎直起來;鳥喙為紅色,喙形較直,不向上翹,嘴基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眼周、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均為黑色,虹膜為褐色或灰色,眼眶周圍的皮膚為黑色;鳥腿為鮮紅色。雌雄兩性在外觀上完全相同,雄性體型大於雌性。壽命26年。
長途遷徙性鳥類,分佈於 歐洲 , 亞洲 西南部和 非洲 南部。在撒哈拉以南至 南非 地區或 印度 次大陸等熱帶地區越冬。秋季大多在8月中下旬至9月初遷離繁殖地,春季於3-4月離開越冬地。遷徙時集成大群,每群常在500只以上,最高記錄為2萬多只。每天遷徙的距離可達100-200公里,兩翅鼓動速度為每分鐘170次,飛行速度達每小時40-47公里,飛行高度可達數千米,有觀察記錄曾出現在43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空,最遠的遷徙距離往返可達2萬多公里以上。翅膀長且寬,可滑翔,飛行時,脖子向前伸,腿向後伸,超出其尾尖。性情溫順,活動時沉默無聲,是一種較為安靜的鳥類,但在繁殖期間或者受到入侵者干擾時,也能通過上下嘴的急切拍打而發出一種“嗒嗒”聲。覓食地大部為具低矮植被的淺水區,食肉性為主,包括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小鳥。
一夫一妻制,但非終生。在 高樹 或岩石上築大型的巢;雌鳥通常每年產4枚卵,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學名:Tockus erythrorhynchus;英文名:Red-billed Hornbill
鳥綱/犀鳥目/犀鳥科/彎嘴犀鳥屬
小型犀鳥中的一種。與它的名字一樣,無論雌雄都有一張向下彎曲的鐮刀形大嘴,長度幾乎達到軀體的一半。不過只有雄鳥的嘴是紅色的,而雌鳥的嘴是黑色的。嘴的內部結構如同蜂巢,充滿了空隙,這樣能夠減輕重量,使嘴輕巧又非常堅固。在鳥嘴的上方並沒有犀鳥特有的標誌性骨質盔突。除了嘴的顏色不同,雌雄鳥的外形與毛色都相似,眼瞼周圍、頭頂、頸部上方、背羽至尾羽中間部分,以及翅膀的覆羽、飛羽是黑色,其他部分是白色的。尾羽很長。
每到繁殖季節,雄鳥會站在樹枝的最高處,張開雙翅,直立身體,高聲鳴叫並且身體隨著叫聲上下跳動,雌鳥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與其互叫以表示好感。鳥窩建在樹洞里,用泥土將樹洞的洞口封閉,把雌鳥封在裡面,僅留一個小洞讓雌鳥嘴端能夠伸出接住雄鳥銜來的食物,使得雌鳥能夠在洞中安全舒適地孵卵、喂養小寶寶,躲避風吹日曬,免遭蛇類、猴類和猛禽等的威脅與侵害。封窩主要由雌鳥完成,雄鳥負責警衛工作,防止其他雄鳥破壞巢口。每窩產卵1~3枚,雌鳥負責孵蛋,雌鳥和雛鳥會直接將糞便對準洞口排出,以保持洞內的清潔。整個孵卵、育雛期間的食物,全由雄鳥供給。雄鳥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飛到外面覓食。如果雌鳥沒有伸出嘴來迎候,雄鳥便用嘴輕輕地敲打樹幹,通知雌鳥取食。雌鳥在雛鳥孵出後還要進行一次徹底的換羽,這時幾乎沒有飛翔的能力,換羽之後,便將洞口的封閉物啄破,與長大的犀鳥寶寶一起飛出來。如雄鳥在育雛期間不幸死亡,那住在樹洞里的雌鳥和雛鳥也會餓死,因此犀鳥也被人們譽為“愛情鳥” 。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 雄性紅喙彎嘴犀鳥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 雌性紅喙彎嘴犀鳥 學名:Guinea fowl;英文名:Heimeted Guineafowl
鳥綱/雞形目/珠雞科/珠雞屬;
雞頭很小,面部至脖頸藍色,喙強而尖,尖端淡黃色,後部紅色,在喙的後下方左右各有一個心狀肉垂。頭頂紅色無毛,有一豎起角質化,稱之頭盔;頸細長;身軀較大,體形圓潤,披羽深藍色,上面密佈白色的斑點,故稱珍珠雞;翅短而圓,善飛行,但遇到威脅時多奔跑逃走。
棲息地範圍廣泛,從茂密的雨林到半荒漠都有分佈。用爪挖食昆蟲、種子和塊莖。
春季產12枚卵於地面凹陷處。孵化期約30天。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易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學名:Sagittarius serpentarius;英文名:Secretary Bird;又稱:秘書鳥
鳥綱/隼形目/蛇鷲科/蛇鷲屬;
大型猛禽。體型似鶴,雌雄鳥模樣相似。體長1.25-1.5米,體高1.2-1.5米,翼展1.2-1.35米,體重2.3-4.27公斤。
大型陸棲猛禽,相貌奇特:頭部前端鉤喙如鷹;兩側眼瞼周圍赤裸著大片橙紅色的皮膚,畫龍點睛般的視覺效果;腦後綴著20根黑色冠羽,平時如髮辮般低垂,被激怒或者緊張時會高高豎起,因而又名秘書鳥,貌似耳後帶著羽筆的文書;頭頂至飽滿的軀體,再至翅膀兩側的大面積覆羽,為潔白至淺灰的披羽;翅膀後部的飛羽為沉穩的墨黑色,與前面的灰白色調對比鮮明;尾羽中間的兩根白色飾羽,長長地拖在身後,仿佛一把戳向身後的長矛;雙腿如鶴腿一般修長挺拔,中部關節以上部分粗壯,覆蓋著黑色的絨毛,看上去好像穿著一條七分馬褲,下麵腿桿細長,與腳錶面長有很厚的角質鱗片,使其行走於灌叢或捕蛇時能保護腳部。
能飛翔,但更喜歡踱步行走在大草原上尋找食物。主要食物是昆蟲、小型哺乳動物與蛇類,喜將獵物摔死後整個吞下。
親鳥終身為伴,用樹枝在小樹的頂端築巢。通常一窩下兩隻蛋,呈白色帶有紅棕色的條紋。親鳥共同孵卵、喂養幼鳥。鳥卵孵化期42-46天。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學名:Lamprotornis superbus;英文名: Superb Starling
鳥綱/雀形目/椋鳥科/麗椋鳥屬
體形大小適中;體長18~19釐米;雌雄形態相似;成鳥頭部黑色,眼睛虹膜為白色,脖頸、前胸、後背,直至尾羽為深藍色;雙翅覆羽藍綠色至淺褐色,有兩溜黑色斑點,翅膀內側大部分黑色,肩羽內側有各有一叢白毛;腹部羽毛為棕黃色,與胸部藍色區域銜接處有一道白羽;全身藍色與綠色羽毛部分具有像藍孔雀那樣閃亮的金屬 光澤 。
喜歡群居,如麻雀般噪雜,食性很廣,喜食植物果實,兼食昆蟲。
營巢於樹洞、土崖壁洞或裂縫中。每巢產3~5枚卵,由雌鳥單獨孵化13或14天。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奈瓦莎、 巴林 戈、 納庫魯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易 ↑博格利亞湖 學名:Lamprotornis caudatus;英文名:Long-tailed Glossy Starling
鳥綱/雀形目/椋鳥科/長尾麗椋鳥屬
外觀很像慄頭麗椋鳥,不同之處最明顯的有兩點:一是拖著很長的藍色長尾(慄頭麗椋鳥尾短);二是胸部是藍色的(慄頭麗椋鳥是棕黃色的)。
數量比慄頭麗椋鳥少。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 巴林 戈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學名:Lamprotornis shelleyi;英文名:Golden-breasted Starling
鳥綱/雀形目/椋鳥科
外形很像慄頭麗椋鳥。最顯著的區別有兩處:1、眼部虹膜是金色的(慄頭麗椋鳥虹膜是白色的);2、胸腹部全部為金色,沒有慄頭麗椋鳥下腹部的白毛。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學名:Philetairus socius;英文名: Sociable Weaver
鳥綱/雀形目/織雀科;
大小似麻雀,外觀也似麻雀。在繁殖期中,以草莖、草葉、柳樹纖維等編織成懸垂在枝頭的橢圓形鳥巢,能組成大型複合巢,非常壯觀。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易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學名:Ploceus baglafecht;英文名:Baglafecht Weaver,Baya Weaver
鳥綱/雀目/織雀科
體形大小如麻雀,模樣也像,特別是背部與雙翅的覆羽、飛羽的紋路,只不過麻雀身上白色的地方(主要是胸腹部),在這些鳥身上通通是明黃色。還有就是麻雀不會織巢,而這些黃鳥全是織巢鳥。黃腹織巢鳥頭部的黑色部分有不同,有的在頭頂,有的在額頭,有的在眼頰……,有的整個頭都是黑色。看了一些相關資料,名字五花八門:黑頭織巢鳥、黑頰織巢鳥、眼斑織巢鳥……,不知是真有這麼多固定品種,還是僅僅因相互雜交造成頭部黑斑的不同位置,所以,在此越過鳥類專家,省省事把這些黃腹的織巢鳥統歸一個名下—黃腹織巢鳥。表說我不專業哦。已經儘力了,資料查到眼暈。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奈瓦莎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易 ↑奈瓦沙湖 ↑ 黑額黃腹織巢鳥(Southern Masked)
↑奈瓦沙湖 ↑ 眼斑黃腹織巢鳥(Spectacled Weaver) ↑奈瓦沙湖 ↑ 黑面黃腹織巢鳥 ( Lesser Masked Weaver) ↑奈瓦沙湖 ↑ 黑頭黃腹織巢鳥(或是黃腹織巢鳥雌鳥) (Black-headed Weaver ) 學名:Ploceus subaureus;英文名:Taveta Golden Weaver 又名:慄頭金織雀
鳥綱/雀目/織雀科/織雀屬;
個頭大小如麻雀,頭腹部金黃色,頭頂後部與頸項銜接處慄色,背部、翅膀覆羽、飛羽尾羽上側黃綠色。
有織巢習性,會集群做巢,鳥巢狀如淚珠,懸在 非洲 大草原葉子脫落的樹枝上。以植物種子為食,常成群出沒。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奈瓦莎、 納庫魯 、 巴林 戈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易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學名:Merops apiaster;英文名:European Bee-eater
鳥綱/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屬;
中型鳥類,體長23-30釐米。頭頂前額藍白色,向上藍、綠色,頂端至後頸暗慄色,眼部有一道橫向的黑色眼紋貫穿,虹膜紅褐色;嘴黑色,細長而尖,微向下彎曲,鼻孔裸露;喉黃色,其下有一窄的黑色胸帶;胸帶以下的整個下體藍綠色;肩部黃棕色;下背以下淡黃慄色;腰部較呈綠色;尾藍綠色,具狹形的黑褐至黑色羽端。翼上小覆羽綠色,中、大覆羽慄色;初級覆羽及翼緣淡藍綠色;初級飛羽基部綠色漸呈藍色,至端部黑色;外側次級飛羽慄色而具黑色羽端;內側次級飛羽藍綠色,但其內羽底面淡慄色。
棲於山腳和開闊平原地區有樹木生長的懸岩、陡坡及河谷地帶。食物主要是昆蟲,捕食多在空中,邊飛翔邊捕食。尤其愛吃黃蜂類。
通常營巢於高陡的河岸、懸岩和溝谷地帶。巢呈隧道狀,雌雄親鳥輪流用嘴挖掘,挖出的泥土用腳向後刨出。巢洞一般長約0.5-1.5米,也有長達2米的。洞直徑8-10釐米,末端擴大,為產卵的巢室,直徑多在15-20釐米。每個巢洞的挖掘大約需要經過10-20天才能完成。巢室無任何內墊物,直接產卵於地上。每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4-8枚,偶爾多至9枚和10枚,通常5-6枚。卵白色,雌雄鳥輪流孵卵,以雌鳥為主,孵化期大約20天。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難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學名:Centropus superciliosus;英文名:White-browed Coucal
鳥綱/鵑形目/杜鵑科/鴉鵑屬;
中型鳥類。體長約40釐米,頭頂棕灰色,眼睛棕色,周圍有黑色眼線,上方有一道白眉;喙強壯,喙端略微向下勾曲;白喉,灰色後頸,有灰白色針羽從脖頸向軀體發散;翅短,棕紅色;黑色長尾,泛藍綠色 光澤 ,尾根部有橫向海魂衫狀黑白相間的條紋,尾尖凸出,
肉食習性;喜食昆蟲,及小型齧齒類、爬蟲類動物。
在地面或低矮灌叢中用草築成圓丘形的巢,一次產卵3∼5枚。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難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學名:Trachyphonus darnaudii;英文名:D’Arnaud’s Barbet
鳥綱/鴷形目/ 非洲 擬啄木鳥科/ 非洲 擬鴷屬;
小型鳥;頭部黃綠色,有黑色斑點;喉部黑色,周圍一圈兒黃色,胸腹部之間有一道環形黑羽;軀體兩側白色,腹部黃色,間有黑色條紋;翅膀黑褐色,上面點綴著珍珠般的白色斑點;臀部紅色;喙灰色。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
鳥綱/鸛目/鸛科/鸛屬;
大型涉禽。體長0.9-1.15米,翼展1.95-2.15米,體重3-3.5公斤。腿、頸和喙都非常細長。頭、頸、背及覆羽前端為白色,飛羽黑色,具綠色或紫色 光澤 ;前頸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期間能豎直起來;鳥喙為紅色,喙形較直,不向上翹,嘴基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眼周、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均為黑色,虹膜為褐色或灰色,眼眶周圍的皮膚為黑色;鳥腿為鮮紅色。雌雄兩性在外觀上完全相同,雄性體型大於雌性。壽命26年。
長途遷徙性鳥類,分佈於 歐洲 , 亞洲 西南部和 非洲 南部。在撒哈拉以南至 南非 地區或 印度 次大陸等熱帶地區越冬。秋季大多在8月中下旬至9月初遷離繁殖地,春季於3-4月離開越冬地。遷徙時集成大群,每群常在500只以上,最高記錄為2萬多只。每天遷徙的距離可達100-200公里,兩翅鼓動速度為每分鐘170次,飛行速度達每小時40-47公里,飛行高度可達數千米,有觀察記錄曾出現在43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空,最遠的遷徙距離往返可達2萬多公里以上。翅膀長且寬,可滑翔,飛行時,脖子向前伸,腿向後伸,超出其尾尖。性情溫順,活動時沉默無聲,是一種較為安靜的鳥類,但在繁殖期間或者受到入侵者干擾時,也能通過上下嘴的急切拍打而發出一種“嗒嗒”聲。覓食地大部為具低矮植被的淺水區,食肉性為主,包括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小鳥。
一夫一妻制,但非終生。在 高樹 或岩石上築大型的巢;雌鳥通常每年產4枚卵,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學名:Tockus erythrorhynchus;英文名:Red-billed Hornbill
鳥綱/犀鳥目/犀鳥科/彎嘴犀鳥屬
小型犀鳥中的一種。與它的名字一樣,無論雌雄都有一張向下彎曲的鐮刀形大嘴,長度幾乎達到軀體的一半。不過只有雄鳥的嘴是紅色的,而雌鳥的嘴是黑色的。嘴的內部結構如同蜂巢,充滿了空隙,這樣能夠減輕重量,使嘴輕巧又非常堅固。在鳥嘴的上方並沒有犀鳥特有的標誌性骨質盔突。除了嘴的顏色不同,雌雄鳥的外形與毛色都相似,眼瞼周圍、頭頂、頸部上方、背羽至尾羽中間部分,以及翅膀的覆羽、飛羽是黑色,其他部分是白色的。尾羽很長。
每到繁殖季節,雄鳥會站在樹枝的最高處,張開雙翅,直立身體,高聲鳴叫並且身體隨著叫聲上下跳動,雌鳥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與其互叫以表示好感。鳥窩建在樹洞里,用泥土將樹洞的洞口封閉,把雌鳥封在裡面,僅留一個小洞讓雌鳥嘴端能夠伸出接住雄鳥銜來的食物,使得雌鳥能夠在洞中安全舒適地孵卵、喂養小寶寶,躲避風吹日曬,免遭蛇類、猴類和猛禽等的威脅與侵害。封窩主要由雌鳥完成,雄鳥負責警衛工作,防止其他雄鳥破壞巢口。每窩產卵1~3枚,雌鳥負責孵蛋,雌鳥和雛鳥會直接將糞便對準洞口排出,以保持洞內的清潔。整個孵卵、育雛期間的食物,全由雄鳥供給。雄鳥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飛到外面覓食。如果雌鳥沒有伸出嘴來迎候,雄鳥便用嘴輕輕地敲打樹幹,通知雌鳥取食。雌鳥在雛鳥孵出後還要進行一次徹底的換羽,這時幾乎沒有飛翔的能力,換羽之後,便將洞口的封閉物啄破,與長大的犀鳥寶寶一起飛出來。如雄鳥在育雛期間不幸死亡,那住在樹洞里的雌鳥和雛鳥也會餓死,因此犀鳥也被人們譽為“愛情鳥” 。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 雄性紅喙彎嘴犀鳥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 雌性紅喙彎嘴犀鳥 學名:Guinea fowl;英文名:Heimeted Guineafowl
鳥綱/雞形目/珠雞科/珠雞屬;
雞頭很小,面部至脖頸藍色,喙強而尖,尖端淡黃色,後部紅色,在喙的後下方左右各有一個心狀肉垂。頭頂紅色無毛,有一豎起角質化,稱之頭盔;頸細長;身軀較大,體形圓潤,披羽深藍色,上面密佈白色的斑點,故稱珍珠雞;翅短而圓,善飛行,但遇到威脅時多奔跑逃走。
棲息地範圍廣泛,從茂密的雨林到半荒漠都有分佈。用爪挖食昆蟲、種子和塊莖。
春季產12枚卵於地面凹陷處。孵化期約30天。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易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學名:Sagittarius serpentarius;英文名:Secretary Bird;又稱:秘書鳥
鳥綱/隼形目/蛇鷲科/蛇鷲屬;
大型猛禽。體型似鶴,雌雄鳥模樣相似。體長1.25-1.5米,體高1.2-1.5米,翼展1.2-1.35米,體重2.3-4.27公斤。
大型陸棲猛禽,相貌奇特:頭部前端鉤喙如鷹;兩側眼瞼周圍赤裸著大片橙紅色的皮膚,畫龍點睛般的視覺效果;腦後綴著20根黑色冠羽,平時如髮辮般低垂,被激怒或者緊張時會高高豎起,因而又名秘書鳥,貌似耳後帶著羽筆的文書;頭頂至飽滿的軀體,再至翅膀兩側的大面積覆羽,為潔白至淺灰的披羽;翅膀後部的飛羽為沉穩的墨黑色,與前面的灰白色調對比鮮明;尾羽中間的兩根白色飾羽,長長地拖在身後,仿佛一把戳向身後的長矛;雙腿如鶴腿一般修長挺拔,中部關節以上部分粗壯,覆蓋著黑色的絨毛,看上去好像穿著一條七分馬褲,下麵腿桿細長,與腳錶面長有很厚的角質鱗片,使其行走於灌叢或捕蛇時能保護腳部。
能飛翔,但更喜歡踱步行走在大草原上尋找食物。主要食物是昆蟲、小型哺乳動物與蛇類,喜將獵物摔死後整個吞下。
親鳥終身為伴,用樹枝在小樹的頂端築巢。通常一窩下兩隻蛋,呈白色帶有紅棕色的條紋。親鳥共同孵卵、喂養幼鳥。鳥卵孵化期42-46天。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學名:Lamprotornis superbus;英文名: Superb Starling
鳥綱/雀形目/椋鳥科/麗椋鳥屬
體形大小適中;體長18~19釐米;雌雄形態相似;成鳥頭部黑色,眼睛虹膜為白色,脖頸、前胸、後背,直至尾羽為深藍色;雙翅覆羽藍綠色至淺褐色,有兩溜黑色斑點,翅膀內側大部分黑色,肩羽內側有各有一叢白毛;腹部羽毛為棕黃色,與胸部藍色區域銜接處有一道白羽;全身藍色與綠色羽毛部分具有像藍孔雀那樣閃亮的金屬 光澤 。
喜歡群居,如麻雀般噪雜,食性很廣,喜食植物果實,兼食昆蟲。
營巢於樹洞、土崖壁洞或裂縫中。每巢產3~5枚卵,由雌鳥單獨孵化13或14天。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奈瓦莎、 巴林 戈、 納庫魯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易 ↑博格利亞湖 學名:Lamprotornis caudatus;英文名:Long-tailed Glossy Starling
鳥綱/雀形目/椋鳥科/長尾麗椋鳥屬
外觀很像慄頭麗椋鳥,不同之處最明顯的有兩點:一是拖著很長的藍色長尾(慄頭麗椋鳥尾短);二是胸部是藍色的(慄頭麗椋鳥是棕黃色的)。
數量比慄頭麗椋鳥少。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 巴林 戈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學名:Lamprotornis shelleyi;英文名:Golden-breasted Starling
鳥綱/雀形目/椋鳥科
外形很像慄頭麗椋鳥。最顯著的區別有兩處:1、眼部虹膜是金色的(慄頭麗椋鳥虹膜是白色的);2、胸腹部全部為金色,沒有慄頭麗椋鳥下腹部的白毛。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 ↑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 學名:Philetairus socius;英文名: Sociable Weaver
鳥綱/雀形目/織雀科;
大小似麻雀,外觀也似麻雀。在繁殖期中,以草莖、草葉、柳樹纖維等編織成懸垂在枝頭的橢圓形鳥巢,能組成大型複合巢,非常壯觀。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易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學名:Ploceus baglafecht;英文名:Baglafecht Weaver,Baya Weaver
鳥綱/雀目/織雀科
體形大小如麻雀,模樣也像,特別是背部與雙翅的覆羽、飛羽的紋路,只不過麻雀身上白色的地方(主要是胸腹部),在這些鳥身上通通是明黃色。還有就是麻雀不會織巢,而這些黃鳥全是織巢鳥。黃腹織巢鳥頭部的黑色部分有不同,有的在頭頂,有的在額頭,有的在眼頰……,有的整個頭都是黑色。看了一些相關資料,名字五花八門:黑頭織巢鳥、黑頰織巢鳥、眼斑織巢鳥……,不知是真有這麼多固定品種,還是僅僅因相互雜交造成頭部黑斑的不同位置,所以,在此越過鳥類專家,省省事把這些黃腹的織巢鳥統歸一個名下—黃腹織巢鳥。表說我不專業哦。已經儘力了,資料查到眼暈。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奈瓦莎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易 ↑奈瓦沙湖 ↑ 黑額黃腹織巢鳥(Southern Masked)
↑奈瓦沙湖 ↑ 眼斑黃腹織巢鳥(Spectacled Weaver) ↑奈瓦沙湖 ↑ 黑面黃腹織巢鳥 ( Lesser Masked Weaver) ↑奈瓦沙湖 ↑ 黑頭黃腹織巢鳥(或是黃腹織巢鳥雌鳥) (Black-headed Weaver ) 學名:Ploceus subaureus;英文名:Taveta Golden Weaver 又名:慄頭金織雀
鳥綱/雀目/織雀科/織雀屬;
個頭大小如麻雀,頭腹部金黃色,頭頂後部與頸項銜接處慄色,背部、翅膀覆羽、飛羽尾羽上側黃綠色。
有織巢習性,會集群做巢,鳥巢狀如淚珠,懸在 非洲 大草原葉子脫落的樹枝上。以植物種子為食,常成群出沒。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安博塞利、奈瓦莎、 納庫魯 、 巴林 戈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易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學名:Merops apiaster;英文名:European Bee-eater
鳥綱/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屬;
中型鳥類,體長23-30釐米。頭頂前額藍白色,向上藍、綠色,頂端至後頸暗慄色,眼部有一道橫向的黑色眼紋貫穿,虹膜紅褐色;嘴黑色,細長而尖,微向下彎曲,鼻孔裸露;喉黃色,其下有一窄的黑色胸帶;胸帶以下的整個下體藍綠色;肩部黃棕色;下背以下淡黃慄色;腰部較呈綠色;尾藍綠色,具狹形的黑褐至黑色羽端。翼上小覆羽綠色,中、大覆羽慄色;初級覆羽及翼緣淡藍綠色;初級飛羽基部綠色漸呈藍色,至端部黑色;外側次級飛羽慄色而具黑色羽端;內側次級飛羽藍綠色,但其內羽底面淡慄色。
棲於山腳和開闊平原地區有樹木生長的懸岩、陡坡及河谷地帶。食物主要是昆蟲,捕食多在空中,邊飛翔邊捕食。尤其愛吃黃蜂類。
通常營巢於高陡的河岸、懸岩和溝谷地帶。巢呈隧道狀,雌雄親鳥輪流用嘴挖掘,挖出的泥土用腳向後刨出。巢洞一般長約0.5-1.5米,也有長達2米的。洞直徑8-10釐米,末端擴大,為產卵的巢室,直徑多在15-20釐米。每個巢洞的挖掘大約需要經過10-20天才能完成。巢室無任何內墊物,直接產卵於地上。每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4-8枚,偶爾多至9枚和10枚,通常5-6枚。卵白色,雌雄鳥輪流孵卵,以雌鳥為主,孵化期大約20天。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難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學名:Centropus superciliosus;英文名:White-browed Coucal
鳥綱/鵑形目/杜鵑科/鴉鵑屬;
中型鳥類。體長約40釐米,頭頂棕灰色,眼睛棕色,周圍有黑色眼線,上方有一道白眉;喙強壯,喙端略微向下勾曲;白喉,灰色後頸,有灰白色針羽從脖頸向軀體發散;翅短,棕紅色;黑色長尾,泛藍綠色 光澤 ,尾根部有橫向海魂衫狀黑白相間的條紋,尾尖凸出,
肉食習性;喜食昆蟲,及小型齧齒類、爬蟲類動物。
在地面或低矮灌叢中用草築成圓丘形的巢,一次產卵3∼5枚。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安博塞利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難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 學名:Trachyphonus darnaudii;英文名:D’Arnaud’s Barbet
鳥綱/鴷形目/ 非洲 擬啄木鳥科/ 非洲 擬鴷屬;
小型鳥;頭部黃綠色,有黑色斑點;喉部黑色,周圍一圈兒黃色,胸腹部之間有一道環形黑羽;軀體兩側白色,腹部黃色,間有黑色條紋;翅膀黑褐色,上面點綴著珍珠般的白色斑點;臀部紅色;喙灰色。
本次觀看到的地點: 馬賽 馬拉
可觀看到的難易程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