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偉】薩瓦迪卡~佛都彌紅燈下行走泰國(曼谷、大城府、芭提雅、北碧府桂河大橋、死亡鐵路)
不到10分鐘,火車就慢慢駛入桂河大橋。上世紀50年代, 英國 人大衛•里恩執導的同名戰爭史詩巨片,揭開了泰緬“死亡鐵路”這段塵封的二戰歷史,也讓作為日軍侵略 東南亞 罪證的桂河大橋,從此聞名於世。因為桂河大橋,每年有400萬游客到訪 北碧 府。
晨曦之中的河水寧靜而安詳,架在上面的鐵橋原先是木質結構。二戰時盟軍為切斷日軍進出 緬甸 的生命線,將工期長、目標大的桂河大橋視作重點轟炸對象。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是 日本 戰後作為對泰戰爭賠款的一部分而重建的。
太陽漸漸升起,桂河大橋也跟著熱鬧起來。如織的游人穿行在這條不長的大橋上,兩側的欄桿早已被摸得蹭亮。擺造型、自拍、合影,大部分游人都滿面笑容地陶醉在美景之中。幾名六七歲的賣藝兒童,背著和體型極不匹配的木吉他,分散在大橋上,彈奏著鬧哄哄的走調樂曲,期盼著從游客那兒得到一些零錢。橋頭處,當地人殷勤地向游人兜售著彩票,也有人擺攤賣印有桂河大橋字樣的襯衫。現在,成為了著名景點的桂河大橋給當地人帶來實實在在的財富,也給游人提供了周末休閑的好去處。只有橋頭的兩個炸彈模型,提醒著人們70多年前,這裡曾經是怎樣的血雨腥風。
“地獄之船”“地獄之火”與“地獄之聲”
為了實現占領 東南亞 的目標,日軍最高司令部1939年計劃修建一條鐵路連接 泰國 和 緬甸 。控制 緬甸 不但可以切斷盟軍對 中國 的補給線,也可以從那裡掠奪大量礦產、木材等資源。實際上,日軍在設計規劃時就把戰俘作為修築鐵路主力,儘管那時太平洋戰爭還沒有爆發。1942年3月底,日軍完成鐵路線的全部勘測。此時,日軍的海上補給線正面臨盟軍的不間斷轟炸,這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修建鐵路的重要性。1942年6月,中途島之戰後形勢對 日本 更加不利,日軍最高司令部下達鐵路建設的命令,脅迫6萬多名盟軍戰俘和約30萬 東南亞 勞工抓緊開工。
鐵路線被分為三段,從泰緬兩側同時施工。在 新加坡 的戰俘和勞工通過火車被運至 泰國 :戰俘一般是30人被塞在一個8米長的貨運車廂,4天的路程沒有人能躺下睡覺,有時甚至40個小時吃不上一頓飯;勞工的待遇更慘,經常是七八十人擠在一個籠子似的車廂內,許多人還沒到達目的地已經咽氣。而在爪哇和馬來亞等地的戰俘和勞工,則是走水路到達 泰國 或 緬甸 ,他們乘坐的狹小船艙被稱作“地獄之船”,裡面架滿隔板,每層之間高度不足1米,連腰都直不起來,而海上顛簸和盟軍誤炸,更讓許多人命喪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