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秘境,千戶西江,蘆笙悠揚。
↑郎德上寨 純木製結構的建築,見不到一絲鋼筋水泥。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屋頂上曬的是辣椒還是什麼 ↑郎德上寨 家家戶戶都掛滿了金燦燦的玉米串 ↑郎德上寨 表演即將開始,全村人都聚集在寨門口。 ↑郎德上寨 長袍馬褂,加上煙斗這是男人們標配。對於表演,男人們似乎挨不上啥事兒,抽著煙,站在村口充當著圍觀游客。 ↑郎德上寨 郎德 苗寨是全國第一個民俗風情村寨游覽地,後來在各地興起的“民族村”都是在它的啟發下建立的。
十二道攔門酒,這是古老的迎賓習俗,也是苗家人最赤誠、最隆重、最能體現主人好客,最能表現客人實在、喝酒酣暢的一次展示。一個500人的村寨,幾乎是傾寨而出,從公路旁開始,沿著進村的小路,設十二道環節,每個環節都有一個桌子,旁邊站兩、三個盛裝姑娘或婦女,每個環節客人要喝用牛角裝盛的苗家酒,方能沿著石板小路走進寨子中央的蘆笙場。欣賞敬酒歌、苗族飛歌、蘆笙舞、 銅鼓 舞、集體舞等豐富多彩的苗族民間歌舞。 ↑郎德上寨 “你喜歡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都要喝!”幾關下來,喝的已是暈呼呼,然而至於我,開車不喝酒,沒能品嘗到美酒,又是一大遺憾啊。 ↑郎德上寨 攔門酒使用的當地自產的包穀酒或糯米酒。苞谷酒就是白酒,這種度數高,酣烈甘醇;而糯米酒是當地人自家釀就的米酒,苗家人叫甜酒,這種酒清香微甜,老少都能喝,但後勁也是很大的。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在靠近村寨的上方,十幾位德高望重的寨老們集體演奏古老的蘆笙迎賓曲。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據說這些吹蘆笙的寨老們,最大的85歲,最小的也有六十多歲了。 ↑郎德上寨 攔門酒後大伙穿過上寨大門來到 銅鼓 坪。 ↑郎德上寨 一位大爺早已占據有利位置,叼著煙斗,霸氣側露啊。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喝了十二道攔讓酒,還要再喝酒。用牛角敬酒不能用手扶,張開嘴喝就是了。 ↑郎德上寨 曾生活於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鳥為圖騰,因而今日苗族婦女的頭飾銀冠與彩條長裙,仍充滿著錦雞羽毛的斑斕色彩和飛鳥圖案。表演時,由男子吹奏蘆笙,專人敲擊 銅鼓 ,身著盛裝、頭戴銀冠的少女,微乍雙臂作鳥態款款起舞。 ↑郎德上寨 舞蹈中模仿錦雞頻頻“旋轉”和“飛翔”,隨動作變化而使腰間彩帶起落飛揚,彩帶上的飾物碰撞,發出金玉之聲。把人們的心又帶回到遠古時代。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鎮寨之寶合唱。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輪到蘆笙隊上場了,只見他們一字排開,繞著旗桿,一邊吹奏邊一邊逆時針緩行。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隊列中的一位老人令人動容。一席白鬍子,顯的十分搶眼。“70不留飯,80不留宿。”以這位老人的年齡,他的生命已經是按日按月計算了。也許是出於對生活的熱愛,也許僅僅只是為了生活。
十二道攔門酒,這是古老的迎賓習俗,也是苗家人最赤誠、最隆重、最能體現主人好客,最能表現客人實在、喝酒酣暢的一次展示。一個500人的村寨,幾乎是傾寨而出,從公路旁開始,沿著進村的小路,設十二道環節,每個環節都有一個桌子,旁邊站兩、三個盛裝姑娘或婦女,每個環節客人要喝用牛角裝盛的苗家酒,方能沿著石板小路走進寨子中央的蘆笙場。欣賞敬酒歌、苗族飛歌、蘆笙舞、 銅鼓 舞、集體舞等豐富多彩的苗族民間歌舞。 ↑郎德上寨 “你喜歡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都要喝!”幾關下來,喝的已是暈呼呼,然而至於我,開車不喝酒,沒能品嘗到美酒,又是一大遺憾啊。 ↑郎德上寨 攔門酒使用的當地自產的包穀酒或糯米酒。苞谷酒就是白酒,這種度數高,酣烈甘醇;而糯米酒是當地人自家釀就的米酒,苗家人叫甜酒,這種酒清香微甜,老少都能喝,但後勁也是很大的。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在靠近村寨的上方,十幾位德高望重的寨老們集體演奏古老的蘆笙迎賓曲。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據說這些吹蘆笙的寨老們,最大的85歲,最小的也有六十多歲了。 ↑郎德上寨 攔門酒後大伙穿過上寨大門來到 銅鼓 坪。 ↑郎德上寨 一位大爺早已占據有利位置,叼著煙斗,霸氣側露啊。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喝了十二道攔讓酒,還要再喝酒。用牛角敬酒不能用手扶,張開嘴喝就是了。 ↑郎德上寨 曾生活於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鳥為圖騰,因而今日苗族婦女的頭飾銀冠與彩條長裙,仍充滿著錦雞羽毛的斑斕色彩和飛鳥圖案。表演時,由男子吹奏蘆笙,專人敲擊 銅鼓 ,身著盛裝、頭戴銀冠的少女,微乍雙臂作鳥態款款起舞。 ↑郎德上寨 舞蹈中模仿錦雞頻頻“旋轉”和“飛翔”,隨動作變化而使腰間彩帶起落飛揚,彩帶上的飾物碰撞,發出金玉之聲。把人們的心又帶回到遠古時代。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鎮寨之寶合唱。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輪到蘆笙隊上場了,只見他們一字排開,繞著旗桿,一邊吹奏邊一邊逆時針緩行。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 隊列中的一位老人令人動容。一席白鬍子,顯的十分搶眼。“70不留飯,80不留宿。”以這位老人的年齡,他的生命已經是按日按月計算了。也許是出於對生活的熱愛,也許僅僅只是為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