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媽媽看世界: “七零後”旅拍達人兼美食博主的獅城五日速成記



見到一位老爺子獨自守著滿滿一桌菜正在等朋友。向他請教這裡還有哪些好吃的值得一嘗?老人家的回答簡單好記——你也不用刻意去看店名,到了飯點,只要看哪家隊伍排得長,滋味準保差不了 。 【了凡 香港 油雞飯】
2016年 新加坡 有一家小販拿到了米其林一星,這是100多年來《米其林指南》第一次將頭銜給了一名路邊小販。它就是了凡 香港 油雞飯。
不過,和天天 海南 雞飯不在 海南 一樣,了凡 香港 油雞飯也不在 香港 ,它們都在 新加坡 。
這是上回疏忽大意錯過的一家店,這回當然必須狠狠補上。








只可惜四人吃貨團中三人不嗜辣, 香港 婆婆推薦的雞肉蘸辣醬=美味加倍也就無法感同身受了。



而如果單獨前往,必須在面與河粉之間選擇其一的話,那就又必須是面了。
這裡提供的面是港澳常見的竹升面,被煮得柔韌而有彈性,用醬汁攪拌後爽滑入味,吃得停不下來(很奇怪自己以前在 廣東 吃過那麼多次雲吞面,怎麼從來都是吃完雲吞剩下麵的呢?)。 米其林的名面:大華&莆田【大華餐室豬肉粿條面】
新加坡 令世界口口相傳的美食從來都不是源自那些衝破天際的五星級大酒店,恰恰相反,它們幾乎全部都是從坐落在民間的食閣、大排檔走向世界的。
在 新加坡 ,吊橋頭大華豬肉粿條面(Hill Street Tai Hwa Pork Noodle)是和了凡並肩的另一家平價米其林一星餐廳。







眼瞟著鄰桌已經吃上了,一到飯點就會餓的美姐等得更加心急火燎,趕緊先去隔壁家的攤位上點幾大杯冰鎮飲料給母上大人敗敗火。

僅有這三款:粿條湯,肉脞(CUO)面,肉丸湯。
網上扒了段掃盲介紹:
“粿條” | Kuey Teow 是 東南亞 非常喜歡的一種主食,不嚴格地講可以等同於我們印象中的“河粉”。
“粿條湯” | Kuey Teow Soup 是本地華人用語的產物,等同於“湯粿條”,即粿條和所加的食料放在一碗熱湯中。“湯”在本地美食中對應的是“乾”這個字,乾的面或粿條則是不加湯的,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佐料和醬汁,通常會把熱湯單獨盛在一個小碗中供顧客品嘗。
“肉脞面” | Minced Meat Noodle (Bak Chor Mee) 同樣是本地特色美味,“肉脞”即豬肉粒。麵條通常默認為面仔(Mee Kia,或簡單稱為“細面”),但在點餐時麵條有很多選擇,諸如面仔、面薄、幼面、板面等等(如果展開得開一篇專門的帖子了)。



大華家的粿條湯和肉脞面在價錢和食物材料上是一致的,兩樣餐點唯一實質區別就在於粿條湯為“湯”,而肉脞面為“乾”。我們點了三款檔次價格當中售價 $8 的第二檔。
實際感受是,他們家的麵條用的碗很大,但是真正的面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肉脞面里用的料,那可是絕對夠足!不但種類多,而且新鮮美味。



裡面的豬肝煮得一點也不乾口,唯有鮮滑爽嫩,簡直不能再贊!
一向不太喜好動物內髒的美姐也是絲毫不介意,舉筷如飛。吃完後我問她,你覺得豬肝味道如何?她卻反問,剛纔我吃到豬肝了嗎?


平價+米其林美食,用腳趾頭思考也知道這家店門前一定會排起大長隊,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喲。 比如 我們已經儘量避開飯點,依舊排隊等候了45分鐘 。
個人建議:如果是日程較滿的游客,除非行程安排中會經過此片區域或者酒店就在附近,否則不特別推薦。特意來這裡排上大半個小時的隊伍吃一碗面是否值得有待商榷,當然,忠實吃貨、米其 林信 仰者除外。
另一個好消息是,大華在牛車水地區也開了一家分店,並榮獲2017年米其林一星稱號。可以選擇就近的店品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