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高棉微笑】四天暴走暹粒(保姆級自由行攻略)
↑洞里薩湖 ↑洞里薩湖 ↑洞里薩湖 回城的途中,遇見一件特別不是滋味兒的事:坐船回程的路上,我的後背上突然多了一雙小手,回頭一看是小船員在給我捏背,他沖我羞澀一笑,我本想阻止,後來想想這可能是他們賺零花錢的唯一方式了。只是讓我覺得心裡挺難受的,這種或許是討好的方式來迎合成年人本不是在他們的年齡所應該有的,畢竟他還不到十歲。Anyway,後來給小伙伴按摩的之後,小伙伴也在他背後給他按摩,讓我稍稍地減輕了一點負罪感。
最後,給了他們小費,當然是自願的。
總之,我們誰也沒錯,小孩子更沒錯,我真的不太明白到底誰錯了,或許有問題的是這個世界吧。
↑洞里薩湖 我們只是去一個下午,他們卻要在這裡生活一輩子,也許是我的“聖母病”作祟。本來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裡生活地很好,突然游客闖進了他們的生活,悲天憫人地告訴他們,你們過得真可憐。到底外界的闖入對他們是好是壞我們不得而知,我知道的是即使在這般的環境下,我依然從他們眼睛里看到了在城市中消失已久的純真。
我們下船後,他們拿著4美元消費開心地向爸爸媽媽衝過去,不奢求這點錢能夠幫到他們,但是總歸這錢是拿到了他們手裡。
晚上很晚才到了市區,來到酒吧街附近的路邊攤吃了頓晚餐。
↑暹粒藝術夜市 ↑暹粒藝術夜市 坐酒店的免費突突車回去,晚上9點空氣已久炎熱黏膩。
路線(小圈):吳哥寺(Angkor Wat)+通王城(巴方寺+王宮+空中宮殿+鬥象台+癩王台+十二生肖塔)+ 茶膠 寺+午餐+塔布隆寺+“吳哥的微笑”演出+酒吧街晚餐
小吳哥(Angkor Wat)小吳哥是吳哥寺群的精華,經過幾百年的醞釀,集大成之所在。如果你在 暹粒 只有一天的時間,那麼我推薦你來小吳哥。小吳哥因為既是信奉毗濕奴神的寺院,又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的墓地,所以是寺群中唯一一座朝西的寺廟。以構成中央殿堂的5座尖塔來模仿宇宙的中心,中央殿堂象徵著終審居住的 須彌山 ,周圍的迴廊象徵胸圍的喜馬拉雅山脈,環形渠象徵浩瀚無邊的大海。
創建者:蘇利耶跋摩二世
建造年代:12世紀初
信奉宗教: 印度 教(毗濕奴神)
建議參觀時間:4小時(加日出),有條件的話一整天
參觀重點:日出、迴廊壁畫
因為今天要看日出,前一天和問紅約好了5點在酒店門口見面,特別感動地是他4點33分就給我們發消息,說他已經達到了酒店,他從不讓我們多等一分鐘。
盼了好久的的日出就要實現了,幾乎激動地前一天晚上都沒怎麼睡好。早晨4點半準時起床,簡單地洗漱一下,就拿上酒店為我們準備好的早餐盒出門。
等待日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我們仿佛在此刻達成了默契,一言不發,靜靜地望著那片天空。而從有到無絕對是一瞬間發生的事情,你還沒註意,太陽就已經從兩個塔之間探出頭來了。
再也沒有什麼時間段會如此深刻地反映吳哥寺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呈現的多姿變幻。無論看多少次,每一次的吳哥日出都不一樣。
小吳哥寺的設計師絕對是一位奇才,他極其精確地把節氣、日出和建築聯繫起來, 比如 說冬至日的太陽一定在最右側,而春分和秋分的太陽一定從中新塔升起,分毫不差。現代人研究建築這麼多年,居然還比不上古代勞動人民的審美,讓人總是懷疑建造這些偉大的人們是穿越而來的。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待太陽完全升起後,大家穿過塔門,沿著長長的西參拜道行進。由於高溫烈日,在 柬埔寨 人們總是走得很慢,求佛的路上一路懷著虔誠之心在烈日下炙烤,曬得頭皮發麻、汗流浹背還不夠,總是要你明白這條道路的不易,在你進入雙層的迴廊之後,你才能感嘆迴廊中的舒適涼爽,靜下心來觀看壁畫參透教義。
小吳哥因為是 印度 教的寺院,所以迴廊上的故事幾乎也都是 印度 教的,在這裡通過我所觀察到的壁雕給大家講述一下 印度 教的三大主神、一些象徵崇拜和幾個動物神。
印度 教三大主神:
1.梵天Brahma 俗稱“四面佛”,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但是在中世紀的 柬埔寨 ,和 印度 一樣,不太受信眾歡迎,因此四面佛的形象我們看到的較少。關於四面佛有如下的傳說:最初他有五個頭,有一次他被愛神放出的箭射中後性情大變,被濕婆神砍下第五個頭。等他恢復後,就變成現在4個頭的樣子。(下圖位於第一迴廊東面南側,描繪的是【攪拌乳海】的故事) ↑吳哥寺
2.濕婆神Shiva:三隻眼的破壞之神,同時擁有凶暴和溫和的兩面性格。住在聖山 岡仁波齊 峰,聖牛 南迪 為其坐騎。作為本尊被祭拜的時候,採用林迦這種代表男性生殖器的形狀居多。所以,濕婆神不僅僅是主管破壞的凶暴之神,還是破壞之後實施創造的神靈,他與生殖崇拜結合在一起。
【林迦】:林迦造型通常分為3個部分,下部是方形斷面,上部是圓柱形。林迦通常被置於方形臺座形狀的尤尼(女性生殖器的象徵)上面。
3.毗濕奴神(Vishnu):是把太陽光芒四射的狀態進行人格化後的神,據說能夠散步跨越天、空、地。乘坐怪鳥伽魯達,一般形象多為4只手臂,手中分別持有法螺、輪寶、棍棒、蓮花。在神話中,濕婆神與山嶽地域關係密切,而毗濕奴神有比較溫和的性格,經常施恩與信徒,被視為在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變成各種化身拯救世界之神。
下圖為【攪拌乳海】的中心畫面,以毗濕奴和曼陀羅山為中軸,最中間高大的形象是4臂的毗濕奴神,控制協調者攪拌乳海的工作,他的化身之一——龜負責支撐曼陀羅山,因陀羅則從空中飛來,負責穩住左右搖擺的曼陀羅山。毗濕奴右邊的隊伍為善神,他們的長相較為溫和,頭戴三角形的冠,耳垂上掛著沉重的耳環,將耳朵拉得長長的。
↑吳哥寺 在我查閱相關資料的時候,不清楚因陀羅、阿修羅與 印度 教三大主神的關係。查證後發現:因陀羅屬於婆羅門教(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9世紀,宗教改革家商羯羅(Sankara,शङ्कर)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將婆羅門教改革為 印度 教, 印度 教也開始有了宗派劃分,這時原婆羅門教的神祇地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三大主神及他們的化身,其中毗濕奴派主要崇拜毗濕奴及其化身,濕婆派和性力派主要崇拜濕婆及其妻子的本尊或化身。
因陀羅(Indra,इन्द्र),在佛經中又被譯為“帝釋天”。他的定位是眾神之王,天界的執政長官,類似 中國 神話系統中的昊天上帝,同時他也是雷電之神,所以和 希腊 神話中的宙斯、 北歐 神話中的奧丁更像些。妻子叫舍脂(Shachi,शची,又譯散脂)。《梨俱吠陀》當中記載了因陀羅與弗慄多的故事:三頭巨蛇弗慄多(Vritra,वृत्र)堵住了地下水導致人間發生旱災,因陀羅喝了三大杯蘇摩酒後與巨蛇交戰,擊潰了弗慄多的九十九座堡壘並用工匠神陀濕多(Tvastar,त्वष्टृ)製造的金剛杵(雷電)殺死了弗慄多,釋放了水流。
阿修羅(Asura,असुर),असुर的意思的“非天”,即天神的反對者,可以直接理解為惡魔。屬於神話體系中比較低等的神。在早期吠陀經典中,阿修羅本來是一些掌管社會道德的神祇,如伐樓拿就是一位阿修羅,但是到了吠陀時代末期,阿修羅就成了邪惡的代名詞,比較有名的一位阿修羅就是偷喝不死甘露的羅睺(Rahu,रहु)。
↑吳哥寺 阿普 沙拉 :(Apsara,अप्सरा),就是 敦煌 壁畫中美麗的飛天女神,能歌善舞是她們最大的特點。在乳海攪拌的傳說中,每一朵翻起的浪花中都會誕生一位女神。下圖的上班部分即為飛天女神——阿普 沙拉 。
↑吳哥寺
動物神:
1.【伽魯達】 印度 神話中出場的怪鳥,有著金色的羽毛,據說起源於巡視天界的太陽。伽魯達是毗濕奴神的坐騎,廣為人知的聖鳥,身體是人的樣子,頭、嘴、翅膀和爪子是老鷹的形象。它還是那迦的天地,在壁面雕刻中可以看到很多描繪伽魯達和那迦格鬥的場面。也是印尼航空的標誌。
2.【那迦】蛇神那迦在 印度 原住民中廣受崇拜,在雅利安人的宗教中也被廣泛吸納,信仰那迦的人們遍佈 東南亞 。由於有劇毒、動作敏捷而成為神秘的存在,讓人恐懼的同時,因每年蛻皮而成為“不死的象徵”,從而受到崇拜。在神話中,它有著人臉、蛇尾和眼睛蛇的頭。
柬埔寨 的民族舞阿普 沙拉 舞的動作,據說就是表現那迦的動作。 柬埔寨 的老人們都說,人本來是以那迦的形態被生下來的,入了佛門後才變成了人。
下圖的5頭那迦來自於崩密列,雕刻精美,保存完整。我們此行見到了9頭的那迦,非常罕見,感興趣的親可以先看DAY4博物館的行程。 ↑崩密列 3.【哈奴曼】(Hanuman),別名哈魯曼, 印度 教神話人物, 印度 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羅剎惡魔羅波那大戰。羅摩是大神毗濕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 印度 神話中的精品,哈奴曼不僅在 印度 家喻戶曉,而且在 東南亞 各國人民的心中亦敬他為英雄。傳說猴王哈奴曼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吳哥寺 小吳哥【第一迴廊】:小吳哥的第一迴廊的浮雕,與其說像平面的排列來描繪空間、像畫捲一樣噓噓展開供人觀看,不如說它具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性。在美術史學家中,有人認為高棉的壁畫雕刻只是一種畫面的連續重覆、情節單調、繪製不夠精彩。的確,從藝術作品的角度來看,它還未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不過想表達的激情卻真實地傳遞出來了。
↑吳哥寺 參觀第一迴廊的順序是從西面進去,依次沿著逆時針參觀:西面-南面-東面-北面。
西面南側: 印度 古代敘事詩《摩訶婆羅多》
西面北側: 印度 古代敘事詩《羅摩衍那》
南面東側:描繪了《天堂與地獄》的情景
南面西側:蘇利耶跋摩二世行軍的場面
東面南側:乳海攪拌
東面北側:毗濕奴神與阿修羅的戰鬥
北面東側:據說是厚實雕刻的描繪克裡希納神和阿修羅戰鬥的壁畫
北面西側:圍繞著長生藥阿姆里塔而發生的諸神之戰
《天堂與地獄》的浮雕描繪了死後的世界,這是吳哥寺被認為是墳墓寺院的依據。壁畫分為3段,從上段開始依次描繪了極樂世界、等待審判者的世界及地獄。對於地獄的刻畫尤為精細,有拔舌、火刑、針刺、鞭打等酷刑,還有懇求閻王減刑的人們。地獄的描繪要比天堂精細繁複得多,大概是因為統治者試圖用這種思想來控制民眾。
↑吳哥寺 【攪拌乳海】的故事: 印度 神話。天神和阿修羅(惡神、妖魔)經過長期的戰鬥後,達成協議,齊心協力攪乳海,以便取得可以長生不老的甘露。他們請巨龜沉在海底作底座,搬來了大山放在龜背上作攪乳棒,用一條巨蟒作繩索纏在山腰,天神和阿修羅分別抓住巨蟒的頭尾,來回反覆拉動,於是海水很快化成乳,並從乳海中浮出了10種寶物。首先是月亮,接著是吉祥天女(後來成了大神毗濕奴的妻子)、寶石(後來成了毗濕奴胸前的裝飾品)、酒神、乳牛、如意樹、白馬、大象,還有一團足以毀滅世界的毒藥,被大神濕婆一口吞入咽喉,結果他的脖子被燒成青黑色。最後出現的是一個手捧甘露的神人。毗濕奴為了不使阿修羅飲到甘露,命令天神和阿修羅分坐兩邊,他化作美女跳舞,與好色的阿修羅調情,天神們就乘機在一旁分飲甘露。有一個叫羅睺的阿修羅混在天神之中分飲甘露,被日神和月神發現,告知毗濕奴。毗濕奴立即用手中的神盤將羅睺攔腰砍成兩截。可是由於羅睺飲了甘露,他的頭得以不死。為了報仇,他的頭經常咬嚙或吞食日神和月神。以往 印度 解釋日食和月食的依據即本此。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通王城 Angkor Thom通王城又稱大吳哥,是吳哥王朝的首都,多次毀於戰火,後幾經重修。
先今一直是12世紀末、13世紀初由柬王攝耶拔摩七世所建。吳哥通王城是高棉帝國最後的首都,由牧師住宅、文武官員宮邸以及政殿環繞,堅不可破。這些建築由木頭建成,已經被腐蝕,但是遺留下來的石頭建築證實了吳哥通王城就像它的名字所說的一樣,確實是一座“偉大的城市”。本書所描述的城牆內寺廟包括巴戎寺、巴芳寺、吳哥古皇宮、大象台、癲王台、聖琶利寺、提琶南寺和十二生肖塔。
坐落在吳哥通王城內部的皇宮年代更為久遠,屬於十世紀早期國王、十世紀國王及十一世紀早期國王。儘管皇宮的地基和城牆都已經被確認,但是圍牆內卻幾乎沒什麼建築遺跡。正是由於這些皇家建築缺少考古學證明,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它們由木頭建成,如今已經被腐蝕了。
巴方寺 Baphuon創建者: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建造年代:11世紀中葉
信奉宗教: 印度 教(濕婆派)
參觀重點:空中參拜道
認養國家: 法國
建議游覽時間:40分鐘
參拜道長約200米,高約2米,是吳哥建築群中最特殊的一個參拜道,被認為是吳哥寺在興建之前建築上的嘗試之一。據說兩側的池水兩增加的話,參拜道仿佛浮在水上一樣。參拜道有著連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橋的含義。
↑巴普昂寺 ↑巴普昂寺 巴方寺加上中央殿堂是一座五層的建築,走過參拜道進入內部,在這個中央金字塔建築的上部,是由兩個迴廊圍繞的殿堂,這個建築與吳哥寺一樣,也代表 須彌山 。
最後,給了他們小費,當然是自願的。
總之,我們誰也沒錯,小孩子更沒錯,我真的不太明白到底誰錯了,或許有問題的是這個世界吧。
↑洞里薩湖 我們只是去一個下午,他們卻要在這裡生活一輩子,也許是我的“聖母病”作祟。本來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裡生活地很好,突然游客闖進了他們的生活,悲天憫人地告訴他們,你們過得真可憐。到底外界的闖入對他們是好是壞我們不得而知,我知道的是即使在這般的環境下,我依然從他們眼睛里看到了在城市中消失已久的純真。
我們下船後,他們拿著4美元消費開心地向爸爸媽媽衝過去,不奢求這點錢能夠幫到他們,但是總歸這錢是拿到了他們手裡。
晚上很晚才到了市區,來到酒吧街附近的路邊攤吃了頓晚餐。
↑暹粒藝術夜市 ↑暹粒藝術夜市 坐酒店的免費突突車回去,晚上9點空氣已久炎熱黏膩。
路線(小圈):吳哥寺(Angkor Wat)+通王城(巴方寺+王宮+空中宮殿+鬥象台+癩王台+十二生肖塔)+ 茶膠 寺+午餐+塔布隆寺+“吳哥的微笑”演出+酒吧街晚餐
小吳哥(Angkor Wat)小吳哥是吳哥寺群的精華,經過幾百年的醞釀,集大成之所在。如果你在 暹粒 只有一天的時間,那麼我推薦你來小吳哥。小吳哥因為既是信奉毗濕奴神的寺院,又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的墓地,所以是寺群中唯一一座朝西的寺廟。以構成中央殿堂的5座尖塔來模仿宇宙的中心,中央殿堂象徵著終審居住的 須彌山 ,周圍的迴廊象徵胸圍的喜馬拉雅山脈,環形渠象徵浩瀚無邊的大海。
創建者:蘇利耶跋摩二世
建造年代:12世紀初
信奉宗教: 印度 教(毗濕奴神)
建議參觀時間:4小時(加日出),有條件的話一整天
參觀重點:日出、迴廊壁畫
因為今天要看日出,前一天和問紅約好了5點在酒店門口見面,特別感動地是他4點33分就給我們發消息,說他已經達到了酒店,他從不讓我們多等一分鐘。
盼了好久的的日出就要實現了,幾乎激動地前一天晚上都沒怎麼睡好。早晨4點半準時起床,簡單地洗漱一下,就拿上酒店為我們準備好的早餐盒出門。
等待日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我們仿佛在此刻達成了默契,一言不發,靜靜地望著那片天空。而從有到無絕對是一瞬間發生的事情,你還沒註意,太陽就已經從兩個塔之間探出頭來了。
再也沒有什麼時間段會如此深刻地反映吳哥寺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呈現的多姿變幻。無論看多少次,每一次的吳哥日出都不一樣。
小吳哥寺的設計師絕對是一位奇才,他極其精確地把節氣、日出和建築聯繫起來, 比如 說冬至日的太陽一定在最右側,而春分和秋分的太陽一定從中新塔升起,分毫不差。現代人研究建築這麼多年,居然還比不上古代勞動人民的審美,讓人總是懷疑建造這些偉大的人們是穿越而來的。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待太陽完全升起後,大家穿過塔門,沿著長長的西參拜道行進。由於高溫烈日,在 柬埔寨 人們總是走得很慢,求佛的路上一路懷著虔誠之心在烈日下炙烤,曬得頭皮發麻、汗流浹背還不夠,總是要你明白這條道路的不易,在你進入雙層的迴廊之後,你才能感嘆迴廊中的舒適涼爽,靜下心來觀看壁畫參透教義。
小吳哥因為是 印度 教的寺院,所以迴廊上的故事幾乎也都是 印度 教的,在這裡通過我所觀察到的壁雕給大家講述一下 印度 教的三大主神、一些象徵崇拜和幾個動物神。
印度 教三大主神:
1.梵天Brahma 俗稱“四面佛”,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但是在中世紀的 柬埔寨 ,和 印度 一樣,不太受信眾歡迎,因此四面佛的形象我們看到的較少。關於四面佛有如下的傳說:最初他有五個頭,有一次他被愛神放出的箭射中後性情大變,被濕婆神砍下第五個頭。等他恢復後,就變成現在4個頭的樣子。(下圖位於第一迴廊東面南側,描繪的是【攪拌乳海】的故事) ↑吳哥寺
2.濕婆神Shiva:三隻眼的破壞之神,同時擁有凶暴和溫和的兩面性格。住在聖山 岡仁波齊 峰,聖牛 南迪 為其坐騎。作為本尊被祭拜的時候,採用林迦這種代表男性生殖器的形狀居多。所以,濕婆神不僅僅是主管破壞的凶暴之神,還是破壞之後實施創造的神靈,他與生殖崇拜結合在一起。
【林迦】:林迦造型通常分為3個部分,下部是方形斷面,上部是圓柱形。林迦通常被置於方形臺座形狀的尤尼(女性生殖器的象徵)上面。
3.毗濕奴神(Vishnu):是把太陽光芒四射的狀態進行人格化後的神,據說能夠散步跨越天、空、地。乘坐怪鳥伽魯達,一般形象多為4只手臂,手中分別持有法螺、輪寶、棍棒、蓮花。在神話中,濕婆神與山嶽地域關係密切,而毗濕奴神有比較溫和的性格,經常施恩與信徒,被視為在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變成各種化身拯救世界之神。
下圖為【攪拌乳海】的中心畫面,以毗濕奴和曼陀羅山為中軸,最中間高大的形象是4臂的毗濕奴神,控制協調者攪拌乳海的工作,他的化身之一——龜負責支撐曼陀羅山,因陀羅則從空中飛來,負責穩住左右搖擺的曼陀羅山。毗濕奴右邊的隊伍為善神,他們的長相較為溫和,頭戴三角形的冠,耳垂上掛著沉重的耳環,將耳朵拉得長長的。
↑吳哥寺 在我查閱相關資料的時候,不清楚因陀羅、阿修羅與 印度 教三大主神的關係。查證後發現:因陀羅屬於婆羅門教(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9世紀,宗教改革家商羯羅(Sankara,शङ्कर)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將婆羅門教改革為 印度 教, 印度 教也開始有了宗派劃分,這時原婆羅門教的神祇地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三大主神及他們的化身,其中毗濕奴派主要崇拜毗濕奴及其化身,濕婆派和性力派主要崇拜濕婆及其妻子的本尊或化身。
因陀羅(Indra,इन्द्र),在佛經中又被譯為“帝釋天”。他的定位是眾神之王,天界的執政長官,類似 中國 神話系統中的昊天上帝,同時他也是雷電之神,所以和 希腊 神話中的宙斯、 北歐 神話中的奧丁更像些。妻子叫舍脂(Shachi,शची,又譯散脂)。《梨俱吠陀》當中記載了因陀羅與弗慄多的故事:三頭巨蛇弗慄多(Vritra,वृत्र)堵住了地下水導致人間發生旱災,因陀羅喝了三大杯蘇摩酒後與巨蛇交戰,擊潰了弗慄多的九十九座堡壘並用工匠神陀濕多(Tvastar,त्वष्टृ)製造的金剛杵(雷電)殺死了弗慄多,釋放了水流。
阿修羅(Asura,असुर),असुर的意思的“非天”,即天神的反對者,可以直接理解為惡魔。屬於神話體系中比較低等的神。在早期吠陀經典中,阿修羅本來是一些掌管社會道德的神祇,如伐樓拿就是一位阿修羅,但是到了吠陀時代末期,阿修羅就成了邪惡的代名詞,比較有名的一位阿修羅就是偷喝不死甘露的羅睺(Rahu,रहु)。
↑吳哥寺 阿普 沙拉 :(Apsara,अप्सरा),就是 敦煌 壁畫中美麗的飛天女神,能歌善舞是她們最大的特點。在乳海攪拌的傳說中,每一朵翻起的浪花中都會誕生一位女神。下圖的上班部分即為飛天女神——阿普 沙拉 。
↑吳哥寺
動物神:
1.【伽魯達】 印度 神話中出場的怪鳥,有著金色的羽毛,據說起源於巡視天界的太陽。伽魯達是毗濕奴神的坐騎,廣為人知的聖鳥,身體是人的樣子,頭、嘴、翅膀和爪子是老鷹的形象。它還是那迦的天地,在壁面雕刻中可以看到很多描繪伽魯達和那迦格鬥的場面。也是印尼航空的標誌。
2.【那迦】蛇神那迦在 印度 原住民中廣受崇拜,在雅利安人的宗教中也被廣泛吸納,信仰那迦的人們遍佈 東南亞 。由於有劇毒、動作敏捷而成為神秘的存在,讓人恐懼的同時,因每年蛻皮而成為“不死的象徵”,從而受到崇拜。在神話中,它有著人臉、蛇尾和眼睛蛇的頭。
柬埔寨 的民族舞阿普 沙拉 舞的動作,據說就是表現那迦的動作。 柬埔寨 的老人們都說,人本來是以那迦的形態被生下來的,入了佛門後才變成了人。
下圖的5頭那迦來自於崩密列,雕刻精美,保存完整。我們此行見到了9頭的那迦,非常罕見,感興趣的親可以先看DAY4博物館的行程。 ↑崩密列 3.【哈奴曼】(Hanuman),別名哈魯曼, 印度 教神話人物, 印度 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羅剎惡魔羅波那大戰。羅摩是大神毗濕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 印度 神話中的精品,哈奴曼不僅在 印度 家喻戶曉,而且在 東南亞 各國人民的心中亦敬他為英雄。傳說猴王哈奴曼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吳哥寺 小吳哥【第一迴廊】:小吳哥的第一迴廊的浮雕,與其說像平面的排列來描繪空間、像畫捲一樣噓噓展開供人觀看,不如說它具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性。在美術史學家中,有人認為高棉的壁畫雕刻只是一種畫面的連續重覆、情節單調、繪製不夠精彩。的確,從藝術作品的角度來看,它還未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不過想表達的激情卻真實地傳遞出來了。
↑吳哥寺 參觀第一迴廊的順序是從西面進去,依次沿著逆時針參觀:西面-南面-東面-北面。
西面南側: 印度 古代敘事詩《摩訶婆羅多》
西面北側: 印度 古代敘事詩《羅摩衍那》
南面東側:描繪了《天堂與地獄》的情景
南面西側:蘇利耶跋摩二世行軍的場面
東面南側:乳海攪拌
東面北側:毗濕奴神與阿修羅的戰鬥
北面東側:據說是厚實雕刻的描繪克裡希納神和阿修羅戰鬥的壁畫
北面西側:圍繞著長生藥阿姆里塔而發生的諸神之戰
《天堂與地獄》的浮雕描繪了死後的世界,這是吳哥寺被認為是墳墓寺院的依據。壁畫分為3段,從上段開始依次描繪了極樂世界、等待審判者的世界及地獄。對於地獄的刻畫尤為精細,有拔舌、火刑、針刺、鞭打等酷刑,還有懇求閻王減刑的人們。地獄的描繪要比天堂精細繁複得多,大概是因為統治者試圖用這種思想來控制民眾。
↑吳哥寺 【攪拌乳海】的故事: 印度 神話。天神和阿修羅(惡神、妖魔)經過長期的戰鬥後,達成協議,齊心協力攪乳海,以便取得可以長生不老的甘露。他們請巨龜沉在海底作底座,搬來了大山放在龜背上作攪乳棒,用一條巨蟒作繩索纏在山腰,天神和阿修羅分別抓住巨蟒的頭尾,來回反覆拉動,於是海水很快化成乳,並從乳海中浮出了10種寶物。首先是月亮,接著是吉祥天女(後來成了大神毗濕奴的妻子)、寶石(後來成了毗濕奴胸前的裝飾品)、酒神、乳牛、如意樹、白馬、大象,還有一團足以毀滅世界的毒藥,被大神濕婆一口吞入咽喉,結果他的脖子被燒成青黑色。最後出現的是一個手捧甘露的神人。毗濕奴為了不使阿修羅飲到甘露,命令天神和阿修羅分坐兩邊,他化作美女跳舞,與好色的阿修羅調情,天神們就乘機在一旁分飲甘露。有一個叫羅睺的阿修羅混在天神之中分飲甘露,被日神和月神發現,告知毗濕奴。毗濕奴立即用手中的神盤將羅睺攔腰砍成兩截。可是由於羅睺飲了甘露,他的頭得以不死。為了報仇,他的頭經常咬嚙或吞食日神和月神。以往 印度 解釋日食和月食的依據即本此。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吳哥寺 通王城 Angkor Thom通王城又稱大吳哥,是吳哥王朝的首都,多次毀於戰火,後幾經重修。
先今一直是12世紀末、13世紀初由柬王攝耶拔摩七世所建。吳哥通王城是高棉帝國最後的首都,由牧師住宅、文武官員宮邸以及政殿環繞,堅不可破。這些建築由木頭建成,已經被腐蝕,但是遺留下來的石頭建築證實了吳哥通王城就像它的名字所說的一樣,確實是一座“偉大的城市”。本書所描述的城牆內寺廟包括巴戎寺、巴芳寺、吳哥古皇宮、大象台、癲王台、聖琶利寺、提琶南寺和十二生肖塔。
坐落在吳哥通王城內部的皇宮年代更為久遠,屬於十世紀早期國王、十世紀國王及十一世紀早期國王。儘管皇宮的地基和城牆都已經被確認,但是圍牆內卻幾乎沒什麼建築遺跡。正是由於這些皇家建築缺少考古學證明,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它們由木頭建成,如今已經被腐蝕了。
巴方寺 Baphuon創建者: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建造年代:11世紀中葉
信奉宗教: 印度 教(濕婆派)
參觀重點:空中參拜道
認養國家: 法國
建議游覽時間:40分鐘
參拜道長約200米,高約2米,是吳哥建築群中最特殊的一個參拜道,被認為是吳哥寺在興建之前建築上的嘗試之一。據說兩側的池水兩增加的話,參拜道仿佛浮在水上一樣。參拜道有著連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橋的含義。
↑巴普昂寺 ↑巴普昂寺 巴方寺加上中央殿堂是一座五層的建築,走過參拜道進入內部,在這個中央金字塔建築的上部,是由兩個迴廊圍繞的殿堂,這個建築與吳哥寺一樣,也代表 須彌山 。